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互联网。他明确提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宣传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人民群众能够认知、认同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生产生活实践,同时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互联网的出现给人类信息的交流、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这种高效、快捷、广泛、及时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并且逐步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垄断。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载体、新平台、新途径和新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2]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采取多角度、多形式、多路径的传播方法,借助互联网时代多种便捷、广泛、高效的现代化传播工具,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使其理解、掌握、认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项目划分是施工质量评定的框架。目前,工程施工质量项目划分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有效地实施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例如:工程项目未按程序进行划分和申报,甚至个别工程项目由施工单位提出划分意见后,未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机构确认,造成了划分不当、无法进行质量评定等状况;项目划分中单元、分部、单位工程名称与施工合同、设计文件中的名称不一致,造成检测、评定资料和总结报告中出现一个项目多个名称现象;工程未按项目划分进行质量检测、评定和资料存放,项目划分与资料整编不统一,甚至出现一个分部工程中含有另一个分部工程的单元工程,使质量评定无法进行。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群众地位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突破了原先的现实空间,实现了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过渡和转变。在这个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互联网以其广阔的涵盖性和广泛的开放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社会成为名符其实的“地球村”。在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人们的身份特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网民”成为众多使用互联网的群体的新“标签”。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在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群众在一定程度上是客体,是“普通受众”,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同其他的学科一样,也需要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理解,需要已经掌握该理论的工作者积极向群众进行传播和传授;但是,群众不仅是“普通受众”,更是主体和主力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首先,当群众在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学习后,需要将理论内化后才能真正掌握,这时候群众就是主体。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逻辑性和辩证性,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与实践密不可分,对实践活动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当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后,群众才会将这些理论外化于实践活动,进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魅力。最后,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强大力量。因此,群众在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二者的辩证统一,两种地位不可有失偏颇,要正确把握。要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激发群众中所蕴含的巨大力量,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在新媒体背景下,报纸行业工作人员应对编辑工作重新思考和定位,注重创新思维的提升,不断提高提升工作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报纸编辑应改变幕后工作的方式,充分把握受众的基本特点,提高对新闻的洞察力和敏感性,适时调整工作重心,挖掘新闻采编环节,从而提升新闻生产的积极主动性;其次,报纸编辑应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深度挖掘,丰富新闻信息的内容和可读性,从新闻的采编、数据收集和技术整理出发,以新闻的可靠性为基础,做好新闻策划和编辑工作,提升受众的忠诚度。

二、丰富理论内容,提高传播效果

内容枯燥和形式单一成为传统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阻力。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传播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网民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在网络空间中,应高度重视和积极优化传播形式,实现内容丰富性和形式多样化的辩证统一,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互联网作为第四大传播媒介,其发展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站以及多样的软件应用在网络世界中竞相发展,各自占有一席之地。而随着这些传播载体的不断增多,它们在网络世界中往往拥有各自庞大的用户数量。因此,理论传播要走出过去固有的局限,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的优势,实现有效传播。当前可以在广大网民每天进行频繁交流所要借助的载体或者软件,诸如微信、微博、QQ、博客等网络应用中培育传播队伍,每天定期上传和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同时,要通过加强网页的设计来增强对大众的吸引力,将相关的理论制作成动漫视频、微电影发布到网络中,用网民感兴趣的方式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在大众的心目中,马克思主义脱离于当前时代国际背景,脱离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脱离于群众的生活,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应有之义。因此,应将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植根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之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的头脑。

1)要对现有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改造,确保原有和单机运行的软件可以在网络环境下顺利运行,并借助网络传输提供必要条件的文件;

三、优化传播形式,提升传播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并不是“束之高阁”的单纯理论,不是远离于大众生活实践活动的固有抽象物,而是来源于实践,并且经过理性思维加工,成为进一步指导更广泛的实践活动的真理性认识,是深深扎根于大众的生活实践,并与大众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5]

⑤单元工程是进行日常质量检验和评定的基本单位,项目划分最终要将工程项目划分到单元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确认的仅是单元工程划分原则,具体实施时的工程项目划分思路一定要清晰,防止出现有的按层划分、有的按段划分等不一致的情况,影响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

大数据时代,可以试点建立全国自上而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数据网络载体,全面收集、存贮和分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信息。这样,网络领域中网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注度,以及对哪些相关的网站、传播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感兴趣,对哪些不感兴趣等内容都将以量化的数据展现,以便进一步掌握当前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状况和进程,进而对大众已经掌握和认同接受的部分进行经验总结,并继续不断巩固优势;而对于大众比较漠视和不感兴趣的部分则要认真反思,汲取教训,对症下药,实现扬长避短,进而促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同和广泛接受。

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民人数总量的扩大,网络舆论异军突起,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失控或者是失范的不良现象。随着网络舆情越来越平民化、自主化,以及网络自身具备的无限性、虚拟性等特点,网络舆情的发展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局面,网络造谣日益滋生、蔓延。社会中各种网络造谣事件的出现表明,由于受某些利益的驱动和促使,网络舆情存在着失控和失范的一面,并且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四、紧随时代发展,推进理论创新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互联网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清新的活力和充足的动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有效传播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重丰富其内容,注重人民群众的选择,全面提升理论的吸引力,实现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理论性、科学性的科学,其具备专业化的理论特性,在内容表达上,专业化的术语在一定程度上让大众对其“望而生畏”。因此,要在坚持内容专业化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新内容、新现象,关注网络社会中发生的广大网民关注的、贴近大众生活实际的事件,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在理论高度上保持与时俱进的同时,在具体内容上也能够不断创新,实现内容的“保鲜”和不断更新,从而吸引广大网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传播内容的丰富并不代表所有的内容无需甄别就可以纳入传播体系中,要警惕和防范西方国家以一些模糊的概念对我国进行价值渗透,混淆视听,从而造成大众在意识形态认同上的困惑、不解和混乱的危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等等。在互联网时代,为使人民群众更好地认清当前的国际国内发展态势,需要借助网络交流平台,把我国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植根于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当代实践中,结合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科学认识这些成绩的来之不易,并分析如何有效解决各种困难,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就在身边,并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戚相关,以此增强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五、运用数据分析,把握宣传动态

加强统一管理,不是要求所有网站和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完全一致,失去各自的特色功能,完全屏蔽其他的思想观念,阻拦所有的外来意识形态,高度控制网络舆情,而是要求各种载体、平台在保持各自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和优势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站在管理的高度上协调各方面有利因素的作用,综合考量多种不利因素的阻力,实现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建立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自上而下的层级系统管理结构,科学设定管理的统一标准,明确细化管理的层级指标,形成巨大的传播合力,避免彼此因各自为政而造成多种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实现该系统机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有效地开展和进行。

Chiralcel OJ-H手性色谱柱-HPLC法同时分离4种H1受体拮抗药的对映体 ……………………………… 李尚颖等(23):3189

六、加强统一管理,形成传播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平台”[8]。互联网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它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已被广大群众所认识。但是,“一利必生一弊”,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在网络领域中,存在对信息、外来意识形态、网络舆论、公众的媒介素养以及网络的监管等方面缺乏科学管理的问题。同时,目前部分传播载体和传播平台各自为政,尚未形成统一的合力。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阻力和新障碍,加大了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本,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应加强统一管理,科学构建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管理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6]。随着计算机终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及其在全世界的科学普及和广泛运用,信息大爆炸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在“第三次浪潮”的激荡中,“大数据”的概念应运而生,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新境遇。网络中蕴含并承载着纷繁复杂的数据,随着互联网研发人员技术的不断提高,他们在网络中存储和处理纷繁复杂数据的能力也愈发增强并且从中获益良多。“一方面,对大数据的掌握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来源,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撼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7]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毫不例外会受到大数据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以量化为基础,依靠相关关系进行预测成为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因此,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与时俱进,实现与大数据时代数据预测功能的协同创新,适时抓住大数据发展的机遇,运用网络中广泛的数据,利用大数据预测的核心功能,系统预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

七、科学监测舆情,强化舆论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的大众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中的传播。网络语言具有通俗性、简洁性、创新性、娱乐性等特点,要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优势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理论专业化与理论表达活泼化的统一,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在运用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广大网民对其发展的现状、程度以及具体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有自己的态度、看法和观点。正确的网络舆论形成后,其价值导向功能可以引导广大网民正确判断是非荣辱,理性认识善恶美丑,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媒体和个人应增强网络舆论价值引导的使命感,主动规避网络造谣的产生,营造网络舆论的良好氛围。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9]。网络理论宣传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网络舆情引导观念,努力学习和掌握网络舆论的相关理论和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要科学监测网络舆情,把握舆情事件因势利导的最佳时机,抢占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扬长避短,加强对网络舆情失控的监督和治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从而充分发挥网络舆情传播正能量的功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更好地推进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对于每一例会诊的案例,带教的主管药师和实习生必须进行随访,进行重点用药监护,及时跟踪患者治疗的转归。对于新出现的用药问题,及时向上级药师汇报,并给临床提供药学支持,给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合理用药教育等。对于比较有启发意义和符合教学目的的案例,由学生写出教学药历。

八、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团队

为提高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应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网络化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网络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在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原著解读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深悟透,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从而对广大网民感兴趣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科学地、正确地解答。与此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工作者还应具备较高的网络传播技能和相应的网络知识,为运用网络媒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引导。通过众多传播学者的研究发现,意见领袖一般拥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面广,社交活跃,乐于传播和分享信息,他们将信息扩散给一般受众,形成信息的良好传播。因此,要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意见领袖充实到队伍中来,一是通过对发帖数、回帖数和转载数等数据的分析,发现存在于BBS、贴吧、微博、社区讨论等平台中引领网民讨论话题的一批意见领袖,进而对这些意见领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提升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他们以“二传手”的角色去间接影响其他网民,从而发挥自身的正能量。二是有意识地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适时地在舆情空间发表正面的、主流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在出现敏感话题讨论、意见偏差较大时,能够引导大众回归到正确的方向上,引导他们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事态的发展。

九、统筹传播优势,实现媒介融合

目前,从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渠道来看,网络的占有率不及传统媒介。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的媒介例如电视、广播、报刊、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以及上级组织的学习培训等,仍旧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重要渠道和方式。这些传统的传播渠道在信息数量、传播载体数量和形式、传播空间开放性、传播主客体双向互动程度等方面均不及现代网络传播媒介,并且面临着网络媒介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介发展迅速。网络媒介具有发布消息的快速化、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传播信息的广泛化等方面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传播媒介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是,网络媒介在传播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上却不及传统媒介。

在全媒体时代条件下,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这让二者在彼此竞争中既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又可以相互依赖、彼此竞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看到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和彼此依赖,既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完全局限于和依赖于传统媒介,更不能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完全放弃传统媒介,而要统筹兼顾二者的发展,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将二者的优势充分结合,实现真实性、多样化和迅速化的完美融合,以此科学实现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利用,实现二者的“和而不同”,从而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质量的提升。

十、结 语

概而言之,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互联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其对人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引导,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广大网民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2][6][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8,41,30,4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5]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7]维克托·麦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阳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5.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7.

 
郑洁,严娇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8年第01期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