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趋势、问题与对策:论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更新时间:2009-03-28

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生活改变不言而喻,对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的影响就更为深远和突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网民中10-29岁的网民占50.5%〔1〕。被称为“天然网民”的青少年显然已成为媒介使用的主力军。青少年虽然有着独有的亲近网络的天然优势,但也是最容易受到影响和伤害的一个群体,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性,更加剧了青少年媒介使用和消费的风险。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近年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不过,前述论证并不全面。毕竟,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扩展了法律监督的范围,也丰富了法律监督的形式,除去启动再审程序之外,还有权以检察建议形式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再审程序之外的法律监督会影响审判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独立地位吗?这个问题在之前以抗诉制度存废为焦点的讨论中一直被忽略,现在已经跃然其上,亟待思考解答。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发展的新要求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成为接触和使用新媒介最多的群体,同时也是急需进行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群体〔2〕。因为新媒体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既要能认知信息,更要能甄别信息

认知素养是媒介素养的基础,是合理使用媒介的开始。有调查研究发现,过半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不足,需要学习〔3〕。这一方面表现出学生已认识到网络知识技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青少年对更好地使用媒介的内在诉求和期望。网络可以大大缩减传统的处事流程,使一些急需解决或需要众人参与的事情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并通过网民的讨论和传播形成声势浩大的社会舆论,但有时也会引发巨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的人肉搜索、恶意陷害、网络法庭等,都极有可能给一些无辜者带来严重的乃至无法弥补的伤害。有学者认为,青少年不仅是网络不道德和违法行为的最大受害者,但有时也是这些行为或事件的制造者。虽然青少年对媒介信息有一定的批判意识,但却缺乏甄别和解读技巧。因此,青少年需要始终保持清醒,要明白网络信息参差不齐、良莠有别,很多事情或现象在短时间内未必能展现真相,在参与网络事件的过程中要采取谨慎审视的态度,不仅要学会科学认知信息,更要懂得理性甄别网络信息,避免陷入鱼龙混杂的网络泥潭中去。

()既要争取赋权”,更要懂得道德自律

媒介赋权主张“由民众积极介入媒介的内容制作并取得发生管道”〔4〕,强调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权利意识,通过调动媒介使用者的主体意识从而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是自我主权、权益维护的再现。显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用者的主体地位、自主性日益凸显,“自媒体”应运而生,青少年不仅是接受信息的主体,更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创造者。媒介的道德素养在早期的媒介素养内涵的界定中也有不少涉及,但随着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的迅速普及化,青少年的媒介道德素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发生的网络攻击、信息污染、造谣污蔑、黑客侵入等事件层出不穷,而涉事的主体大都是懂得互联网知识、具备网络技术能力的青少年。因此,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不仅要争取“赋权”,更应懂得道德自律。这不仅要求青少年要尽量避免因认知水平不足、把关意识不强而引发的道德失范,更要避免有意而为、触犯法律法规的恶意行为,同时也要求青少年要逐渐弱化过度的自我中心意识、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培养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将有道德、有情怀的价值观引入媒介使用的全过程。

1956年3与5日—3月10日,发生在第比利斯市的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为说明问题方便起见,笔者有必要首先对事件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概述。

()既要善于创新,更需要媒介安全意识与能力

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除学校和家庭以外,通过媒介获取知识和信息并逐步建立起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是青少年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美国的学者鲍尔·洛基奇的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媒介传播能够产生强大的效果,它发出的讯息能够协助构建社会现实,提供给接受者一种世界观的参考框架,人们以此界定并修正个人的观念和行为〔7〕。可以说,媒介在青少年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青少年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甚至受控于媒介信息的尴尬局面,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顶层设计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学校教育体系,将有助于系统化建设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进一步丰富本土化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帮助青少年构建更为完整、科学的认知体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使其在媒介世界里得到滋养,健康成长。

社区矫正工作从2003年开始试点,至此已有十余年之久,但是我国仍未形成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截至2011年底,全国司法所总数达40440个,专职人员为11万多人,[4]每个司法所平均只有4名工作人员,而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则更加有限。就康川司法所而言,所内两名工作人员要负责几十个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相当繁重。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我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重媒介技术教育,轻整体素养培养

关于什么是媒介,加拿大研究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一个有趣的假设:“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他的答案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来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它的处境〔5〕。青少年对媒介的认识与感觉也十分类似,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久而久之,似乎已经完全习惯了这种信息化、数字化生活常态。这种失去觉察的无意识状态,使得我国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处于自发的放任发展阶段。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媒介素养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人们在使用媒介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工具性能、操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这是媒介素养的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使用者运用媒介水平的高低、信息传播能力的大小。其二,媒介素养还应包括对信息的接收、处理、传播的能力,即信息的甄别和筛选、道德的自我审视、对不良信息的甄别对抗等。青少年往往更关注媒介使用的基本能力,即前者所指的操作技术能力,而忽视后者。从当前媒介使用现状看,青少年一方面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对媒介素养的思考和创新还十分欠缺,总体处于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自发阶段,缺乏整体培养。

()课程设置缺失,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系统性

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和实践来自于西方,以发起国英国为代表的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正式列入其公民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而我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尚未形成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当前,我国仅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少部分学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部分学校也开展了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实践的推广活动,基础教育阶段仅在政治类、品德修养等课程中稍有涉及。2016年4月广州市第六中学开设了媒介素养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指出,应在中小学和大学非新闻专业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总体而言,这些教育呈现出零星式、短期化的特点,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中,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2566只(表2),隶属16个类群,其中鞘翅目、膜翅目、蜘蛛目和正蚓目为优势类群,占总个数的74.44%;常见类群为地蜈蚣目、鞘翅目幼虫、石蜈蚣目、倍足类、双翅目幼虫、盲蛛目和直翅目,占总个数的23.78%。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共占98.22%,构成了该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的主体。其余为稀有类群,占总个数的1.78%,其中半翅目和伪蝎目仅出现在某一利用方式的土地中。

(三)媒介环境复杂,教育途径单一

我国的现代化媒介起步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速,信息传播内容鱼龙混杂,同时,国外通过媒介进行各类思想渗透、价值观输出,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不断施加影响,使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环境极具复杂性。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我国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显然重视和投入均不足,教育途径单一,还仅仅停留在媒介技术教授的层面上,缺少社会各界、相关传媒组织、学校及家庭等多途径作用的合力,实效不显著。媒介给青少年带来的成长困扰是多方面的,他们有的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模仿杀人游戏,有的登录黄色淫秽网站、误入传销诈骗……由于受其认知水平的影响,青少年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认知、甄别水平并不乐观。英国学者里维斯指出:“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6〕保护青少年免受媒介引发的负面影响,让他们充分享受媒介带来的优惠成果,是教育工作者乃至人类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当前各类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新旧媒介交织混用的多重选择下,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格外迫切,急需采用更加多样的教育途径来改善现状。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思路

随着媒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入渗透,围绕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多,关于提升媒介素养的方式手段也在积极探索,无论哪种选择,新媒介本身普及化、全球化特点都决定了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需要以开放格局,立足现实谋求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思路。

() 全面了解并真正理解青少年媒介生活

教育必须有针对性,讲究有效性、实效性,而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则需要以全面了解青少年媒介生活为前提,以真正理解青少年媒介生活为关键。

英国现行的退休年龄主要分为国家养老金退休年龄与职业养老金退休年龄两部分,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英国政府于2006年颁发了明确规定英国国家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是65周岁的《就业平等(年龄)条例》[1]。2007年至2008年间,英国政府通过向广大英国民众征求意见以及充分倾听英国民众的民意,决定从2010年4月6日开始,实行提高退休年龄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分阶段上调女性退休年龄,以期在2020年实现男女统一的65周岁退休年龄。第二步将全社会的退休年龄提升至68周岁[2]。至今英国政府还在根据自身国情不断调整着本国的退休年龄,以期可以制定出最优化的退休方案。

1.借鉴西方的媒介教育经验更需加强本土化探索

1.引导青少年学会多角度理解媒介及媒介知识

2.只有真正理解青少年媒介生活,才能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当前青少年的交往模式已逐渐由过去的人人交往,转变为“人媒”交往,他们更愿意往返于网络与现实之间。表面看来是他们受到追新求变、心理素质不稳定等生理特征的制约从而难以抵抗网络的诱惑,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网络依赖,但我们透过表象可以发现“人媒”交往现象深刻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群体缺乏人际沟通、朋辈交流,缺少关爱的社会现实。快速的生活节奏让他们缺少足够的陪伴和交流,于是他们更愿意与随时能和他们交流互动的“机器”对话,自动选择与数码摄录机、MP3、ipad平板、电子书等为伴,在熟练运用微信、博客、美图拍拍、滴滴打车等网络软件中寻找乐趣,寻求刺激,哪怕整天宅在家里,只要有网络,似乎就不会寂寞。因此,我们要站在关注青少年成长的视角,用同理心关照青少年的内心深处的真实需要,探视他们当下融入媒介生活的深层原因,理解他们的选择,从而真正找到改善现状的有效措施。

同时,Semantic MediaWiki还支持将语义查询代码内嵌入内容文档中,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引用并显示检索的内容,并与原文档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既简化了编辑步骤,又增加了知识文档的共享程度。例如创建一个内容文档页面如下:

()着重培养青少年的理性批判精神和能力

批判精神,是当代青年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探索通过培养批判精神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就是要以理解媒介知识为基础,以道德的自我约束为前提,从教育理念、知识体系等各个角度将批判精神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网络已成为当代青少年的重要生活方式,这是最大的现实,也是最显著的青少年标签。除了书本以外,他们运用最多,最熟练的媒介就是手机和电脑,在网上QQ聊天、玩游戏、看电影、下载歌曲……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他们也渐渐习惯了通过电子媒介与人沟通交流,并通过媒介查看大千世界,了解百味人生。除了因为学业的压力他们不得不通过书本获得知识外,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娱乐消费、社会交往,“不网络不生活”似乎是青少年生活方式的最有代表性的生动写照。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正视青少年现有的媒介生活方式而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强硬手段进行围堵和杜绝,主动了解当前青少年媒介生活的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2.教育青少年学会以道德自律为前提的理性批判

引导青少年理性、多元地认识和理解媒介及媒介知识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显而易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大众传播事业突飞猛进,在有力推动政治改革和文化创新的同时,也深刻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但由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性,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和使用上,倾向于娱乐、消费、社交等功能的运用,对如何充分利用媒介、创新媒介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关注度和应用度都不足。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青少年加强对媒介的深入认识,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发展创新媒介传播和使用技术,并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关注社会变革与媒介的关联,思考复杂的传播现象,解读媒介文化,推动中国媒介科学化可持续发展,促进媒介文化道德化、理性化发展。

2)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的一种,安全管理最终目标是本质安全管理,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隐患排查均是其手段. 本质安全管理强调从根源上着手保证系统安全并注重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最佳匹配的一种状态[9]. 但目前,高速公路风险管理模式尚未从系统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外部相关组织与风险管理体系内部组织架构之间的有机联系.

深夜,我在寒冷的小镇上借宿歇息,曲折幽深的小巷里传来一个妇女凄凉的叫喊声:日偶啊——日偶啊——我心里一惊,竖起耳朵谛听,捕捉那若有若无的叫卖声。那声音断断续续,好像秋虫临终的哀鸣,令人心生无限悲凉。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会是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在叫卖吗?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事!刹那间,我竟不自觉地联想到了白丽筠。终于拗不过好奇心,我披上大衣下床,循着声音找去。沿着狭窄的小巷,走过光滑的石板路,嗅着两壁青苔霉斑的气味,在一座高耸的青砖马头墙下,我看见了那个拥着一个竹木筒叫卖的妇人。果然是一个年老色衰的女人,她掀开竹木筒上盖着的白毛巾,抽开半块屉板,下面是煮熟的热藕。原来是一个卖热藕的妇女……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理性批判的精神固不可少,但我们提倡的理性批判要在道德的自我约束下推动实现。新媒介有多向交互式传播的特点,这使得媒介信息的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还能同时参与信息的加工、生产和再传播流程,转而成为信息的传播主体。相较于传统的传播主体,个人作为传播主体时身份更隐匿、传播形式更灵活,拥有平等性、共享性等特征。这就使得青少年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缺乏管控,缺少自我约束,容易在网络中虚构一个不同于现实道德约束的“自由自在”的自我。因此,在利用好媒介平台的同时,我们要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积极地进行道德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自我反思,以己度人,以高尚的、正能量的道德取向进行理性批判,自觉培养绿色、正向的媒介道德素养,从而提升自身抵御不良思潮、负面情绪以及驱逐网络浊气、改善网络环境的能力。

(三)建立系统化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其年龄增长而呈现不同的特点,教育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过程的特点因材施教。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化建设杜绝了片面化、零星式、短期性教育带来的教育弊端,可以有效增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

1.只有全面了解青少年媒介生活,才能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针对性

军队的一切工作都应以战斗力为根本标准。军队院校文化建设是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战斗力标准,必须注重营造“一切为打仗”的战斗文化氛围,并将其作为立校之基常抓不懈。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和研究大多还处于机械地照搬、引用国外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初级阶段,缺乏对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深入思考。对于媒介及媒介知识的认知以及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借鉴西方已有的理论成果和教育模式,但却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立足我国实际国情和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现状,探索符合我国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中国式”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在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应以我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为发展背景,以促进当代青少年成长、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在引进先进经验的同时,注重将教育与具体中国实践相结合,与青少年成长特点和媒介使用现状相结合,融入中国元素,实现教育的本土化。

2.以技术教育为基础强化媒介赋权、安全、创新教育

对于代数思维“其他”内容,各国不尽相同.澳大利亚涉及表征形式,比如“使用电子表格或同等技术画表格,记录公式中的值,包括二维双向表,如身体质量指数(BMI)表包括不同的体重和身高”.英国涉及表征形式,比如“将建模情形或过程翻译为代数表达式或公式,并且使用图表”.美国涉及余数定理.南非涉及余因子定理,比如“重视并理解最多三次多项式的余因子定理;分解三次多项式(包括要求因式分解定理的实例)”.

我们知道,媒介全球化的发展特性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让人欢喜让人忧,交流越频繁越充满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让人缺乏安全感,甚至感到恐慌乃至失控,这便是今后的一种社会常态和基本特征。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的不安感尤为强烈。因此,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媒介技术运用的培养,更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媒介赋权、安全、创新等方面的教育。要处理好媒介赋权与媒介管理服务之间的平衡。要通过赋权将媒介的运用主权归还于民,引导青少年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声音、实现诉求,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自觉改变自身不利处境,激发其通过媒介的使用来维护个人利益、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使之成为有道德有创新、有情怀有能力的青少年。

3.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学校教育体系

媒介创新素质是新时期人们在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尝试,是媒介素养内涵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它强调青少年要主动培养自己利用媒介信息或功能传播、创造媒介产品,表达自主声音的能力,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是青少年能力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赋权还是创新,都基于让媒介使用的主体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因此,创新是目标,安全是保障,媒介作为使用工具而言,其安全性对青少年来说更重要。这里安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面对网络信息要有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能力,避免陷入网络诈骗、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冲突中纠缠不清,导致生活受到干扰,甚至会遭遇危险。二是要培养自身安全使用媒介的意识能力,杜绝利用网络新技术、新手段进行网络犯罪。

()推动媒介教育环境的优化和生态建设

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关系课程设置、公共政策诉求、社会公德教育、青少年权益保护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系统工程,媒介教育环境的优化和生态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1. 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媒介教育环境

在这样一个互相依赖、密切关联、物物相通的物联网时代,青少年有着更广泛的途径了解海外媒体信息,参与国际交流。他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形成价值观,培养技能和看法。有人曾把世界形容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凭借着沟通无障碍的媒介技术,人们就可以环视世界,通过各种媒介及时传递或接收来自全球各地的新闻资讯,制造或传输着大量的媒介产品,不断上演和转播着不同的文化风俗、人文故事,传递着不一样的价值观念或思想意识形态,在小小的“地球村”生活的人们,似乎互相影响又极力保护着自己的民族、语言、身份等一切有别于他人的特质,避免被同质化。如何掌握和创新最先进的媒介传播技术,理性科学地解读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介文化产品,自如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现象,如何很好地延续和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提升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一切都要求青少年一代以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深入地思考新媒体迅速发展变换的今天,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

2.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自我四位一体的教育支持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自我共同努力,进而形成四位一体的教育支持体系。政府及相关媒体管理服务组织、网络经营者、监管者等和新媒体有关的行业人士、社会群体都要共同努力,要积极推动赋权的实现,提升整体媒介管理运营的水平,努力营造诚信、权威,充满正向能量的良好媒介环境。学校和家庭要积极引导青少年从媒介认知素养开始,不断提升甄别、安全、创新等媒介能力。相关教师要主动提升自身媒介教育能力水平,参加有关技能培训,支持开设媒介教育课程,主动了解青少年的媒介生活现状和特点。此外,家庭还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与他们多交流,减少青少年因缺少陪伴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恶意行为的发生。作为青少年,要科学运用“赋权”,实现“增能”,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不断提升自身媒介技能水平和信息甄别能力,同时,青少年还应积极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自觉推动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提升的进程。总之,全社会需要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协助和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为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绿色清明、有正向示范作用的良好网络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情报网,http://www.askci.comnewshlw/20160805/17065450828_4.shtml,2016-08-05.

自从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双创”的推进,全国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然而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高、缺少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本文以湖北省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例,在调研的基础上,拟对湖北省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评估并对以后的改革方向进行研究。

〔2〕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7.

〔3〕黄映玲,薛胜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抽样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4〕毛荣福,等.媒介素养概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143.

〔5〕于翠玲,刘斌.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英)大卫·帕金翰.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7〕孟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必要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4(10).

 
刘丙元,丁萍
《教育导刊》 2018年第05期
《教育导刊》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