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学地理生命课堂的构建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地理生命课堂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地理生命课堂的起源。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各研究学者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笔者认为:它就是关怀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是一种直面生命和人的发展教育。那么对地理生命课堂的概念,教育界阐述并不多,也无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它就是运用地理学科的方法,学习地理学科知识、培养地理专业能力、塑造地理观念,从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两个角度构建的师生教学活动、生命发展的课堂场所。

二、地理生命课堂的价值追求

1.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地理生命课堂要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地理教育实践、野外考察,既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体质,又发现了美丽山河,形成了景观审美观;地理学中的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要求培养学生的环保、节约、绿色观念,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塑造和道德培育。因此,构建地理生命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真正完整的人。

2.追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

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明确提出: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有机结合。掌握其结合的 “度”至关重要,地理生命课堂就是避免孤立的知识教学,体现三个维度的有机教学。选取核心教学内容和贴切生活的素材,启发、探讨、问题、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三观。总之,地理生命课堂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解决了课时紧、内容多的实际问题。

3.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地理生命课堂是一个孕育、保护、发展生命的人性殿堂,在这个殿堂里生命能汲取到充足的养分,有广阔地空间自由飞翔,没有人或规定有权力限制生命的成长。在人口、生态、资源观等地理观的影响下,中学生的三观应是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生命教育就是帮助课堂回到正确的道路。

三、地理生命课堂的构建策略

1.合理选取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构建生命化的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的案例选择要贴切生活,将知识扩展到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首先,教材案例不具备时效性与热点性,要选择性的利用一些生活事实、社会、自然界生动实例。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第二,教材案例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要将知识的广度扩展到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第三,教材案例需要增添生活性和趣味性因素,需要教师合理运用风趣的言语、新奇的笑话、创设情境互动等方式辅助课堂教学。例如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在《时节》中使用的成像切割电脑摇头灯以及传统成像切割灯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上文所说的,对光斑进行雕刻从而达到对情节及情绪的加强和渲染,二是通过在传统成像切割灯上加入树影logo片,使舞台空间更加富有层次。下面,笔者将透过《时节》各个篇章中舞台灯光的一些特殊效果,来探讨光斑光束的视觉造型对于舞台灯光设计的重要性。

根据2017年1~6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献血者在献血前、献血中、献血后对于采血护理的满意程度分别为99.00%、99.28%以及97.84%。而根据2016年7~12月的问卷调查结果,献血者在献血前、献血中、献血后对于采血护理的满意程度分别为98.79%、99.24%以及98.46%。我站在实施采血护理风险评估和控制后,献血者对于采血护理的整体满意有了显著的提升,见于表1

教师:大家思考一下,那种情况更准确?

人作为完全独立的有机整体,各系统间复杂交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功能实现是一体化自主调控的复杂过程,需要用整体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来理解[3-4]。呼吸、血液循环是生命的基础。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关系密切,心血管系统的肺循环直接关系到呼吸系统的功能,血容量异常或血液凝固功能障碍也可影响呼吸功能。例如,血容量过高可引起肺水肿,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造成肺动脉栓塞,影响肺换气。同时,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前提。当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时会导致血液成分、血液流变学、血细胞形态与功能的改变,进而促进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5]。

此时,课堂氛围活跃,交流、争论声相互交织,每个人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听取他人新奇的、不同角度的意见,师生的平等对话,构成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

2.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

垂直流人工湿地(VF)具有垂直状态的水流方向特征,水流自上而下流动,一般将人工湿地底部安装出水装置。该技术可以提高氧与基质层之间的转移效率,在表层通畅放置砂层,这主要考虑到砂层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可实现间歇性进水的效果。当污水处在砂石床之上时,会逐步向垂直层渗透,并由安装在底部的集水管网对其进行收集,最后直至排出至污水处置系统。可在下次进水的间隙,考虑投配,此举可以使污水与空气进行有效接触,进而实现高氧转移效率,大气中氧气可以通过灌溉期的排水、停灌期的通风和植物传输进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由此来提高BOD去除和氨氮硝化的效果。湿地植物也会通过根向根区转移一部分氧。

教师: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状不断恶化到底是受自然因素、还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学生甲想了想说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以干旱的气候特征为主。

学生乙跳起来说:自然条件的改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变化,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程度加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更大。

比赛中,当运动员技术动作所需达到的目标明确时,判断准确、技战术运用得当、思维清晰、反应及时,较容易进入流畅状态。

我国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生活中师生共同交流、合作,知识在师生之间传递,生命在课堂中成长。环境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上踊跃发言,增加自信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荒漠化的防治》这节教学中,有这样一组对话:

教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支付宝有个“蚂蚁森林”的公益活动?每一位参加这个活动的用户可以在网络上领养一颗虚拟的树,当你选择步行、地铁出行、网络购票、网络挂号、网上缴费时,会在24小时后产生不等值的能量供给小树的成长。在小树长成大树后,公益组织和环保企业会以你的名义在沙漠中种下一颗真实的树,老师已经在武威种下了一棵梭梭树,并且正在为第二棵树而奋斗,大家也可以参与到这个活动。

这样的导入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对新知识的兴趣。教师以身作则还能鼓舞学生共同参与,在达成目标后还会产生一种为环保事业添砖建瓦的自豪感,从而树立积极、绿色的价值观念。

学生丙紧接着说道:人类的过渡放牧、滥砍滥伐致使地表植被破坏,民众不清楚环保的重要性,导致土地荒漠化加重。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发挥着榜样引领的作用;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朋友、亲人,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蕴含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同时,在地理生命课堂中学生之间也要建立平等、亲密的生生关系。学生之间既可以说是同窗苦读的合作者,同时也是同台较量的竞争者。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合作竞争关系,使得同学之间在学业上相互帮助、相互影响。

3.选择有效的地理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我国新课改提出强调地理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基本素养的养成。这些新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从教学方法的转变为切入点,对地理教学进行改革。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进行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地理教学的理念教育和人才培养。如自主型地理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独立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一选择课题,明确目标。教师根据各小组学生的能力、特长、爱好等学情与学生共同协商拟定自主学习活动方案,为学生讲解活动中应该会用到的方法、技能、步骤、环节,将复杂的方案分解成简单的模块;

1.2.2 策略1组 除了对照组的健康教育及治疗方法外,还加有氧呼吸训练,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治疗20周。

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这一环节是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需要学生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展现学生的智慧、能力、个性、创新的过程。

三展示成果,进行反思。以汇报、展览等形式反馈小组活动成果,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只需把握课堂的流程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这一环节不仅巩固了教学成果,还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最后,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推动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四、总结

在构建地理生命课堂进行教学实践时,具体的操作目标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情感塑造为核心,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生成观念。在构建生命课堂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传统课堂理念的根深蒂固、学生自身发展的差异性等。这就要求在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生命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应对其进行专业的生命教育和其他知识技能的培训,这样才能更好促进教育的发展。目前对地理生命课堂的内涵、价值追求、构建策略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生命课堂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

 
王瑞博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第18期
《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18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