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一核多元”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构建——以社会需要理论为视角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由于我国恶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导致晚期病患群体剧增,他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中一个庞大而又特殊的弱势群体。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面临着迫切的医疗、安抚、照护等服务需求,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针对这一社会问题,国家近期在政策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引导: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要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在此基础之上,2017年2月,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以指导各地加强安宁疗护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规范安宁疗护服务行为,从而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

当前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巨大,且这一需求将继续扩大。但目前供需严重失衡,我国尚无成系统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可依循。因此构建适宜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构建既是满足当前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社会需求、提高生命质量的客观需要,也是节约医疗支出、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

一、安宁疗护及其需求现状

安宁疗护,又被称为临终关怀。世界卫生组织将安宁疗护界定为:安宁疗护是对没有治愈希望的病患所进行的积极而非消极的照顾;对疼痛及其它症状的控制,是为了尽可能提升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品质到最好的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对安宁疗护的期许是:它肯定生命的价值,而且将死亡视为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不刻意加速、也不延缓死亡的到来;它在控制疼痛以及身体的症状之外,对病患的心理及灵性层面亦提供整体的照顾;它同时强调来自周遭的支持,不仅支持病患积极地活着直到辞世,也协助家属在亲人患病期间以及丧亲之后的心理反应都能有所调适。

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看,安宁疗护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普遍性需要。正是在这种普遍性需要的推动下,众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关于安宁疗护的政策法规,如美国在1976的“自然死法案”中即是指对末期临终患不施以增加痛苦且拖延死期的医疗提出了要求、台湾地区于2000年出台“安宁缓和疗护条例”等。

我国安宁疗护服务需求急剧上升。据统计,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三大病因。据国家卫计委的最新卫生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分别占城市居民疾病死亡人数的26.81%、21.45%和19.61%;从死亡人数来看,以恶心肿瘤为例,2012年全国因恶心肿瘤死亡的人数达22.3万余人,平均每天6000多人死亡。据统计,每年新发癌症病人350万人,每天就有8000多人得癌症,预计到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将达400万人[1]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进行直观的生动的知识学习,所以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学生一般兴趣比较高昂,并且注意力较为集中,这比常规的理论授课效果要好得多。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精确性,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每个晚期病患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健全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临终患者的过度治疗现象在当今社会仍十分普遍,这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晚期病患的痛苦。

二、当前我国安宁疗护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宁疗护服务供给“量”上不足

我国安宁疗护服务在供给上严重不足。首先,从地域供给上来看,目前已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地区均为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尚处于空白状态;其次,已有安宁疗护服务供给的地区,其供需比例也严重失衡。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的安宁疗护工作是目前全国安宁疗护工作中较为突出的地区,尽管如此,上海市的安宁疗护服务仍旧存在供需上的严重失调:2015年上海癌症死亡4万人,占上海死亡人口30.69%,总死亡人口是12.42人;2015年上海老衰死亡5.9万人,占47.5%;2015年已76家医院开设临终关怀科,住院床位860张,家庭病床800张,共计1660张病床,仅占临终总需求量的1.68%。

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又称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是孕产妇下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常见的定植菌群,是导致围产期母胎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是全球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孕产妇GBS感染可导致

(二)安宁疗护服务供给“质”上堪忧

除了多元化主体协同供给之外,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还需要外围支持性策略辅助供给主体功能及作用的发挥,如安宁疗护服务人才的培养、行业准入标准的设立、生命教育的普及以及相关法律的设立和完善等等。

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构建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确定该服务体系的构成,即服务的直接、间接供给主体,以及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明确各供给主体间的职责定位,进行合理分工,有效协作;三是完善相关的支持策略,任何服务体系的顺利建立和有效运行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一系列相关策略的辅助和支持。

其次,附属于大型医院的安宁疗护区是医院的“非主流”业务、被边缘化。附属在大型医院下的关怀病房,在医疗硬件上不存在问题,较为成熟的比如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协和医院的老年科、北京朝阳门医院 “临终关怀”病区等。但是由于安宁疗护并非医院主要业务内容,且盈利甚微,医院在资源投入方面积极性不高。此外,大医院的床位通常相当紧张,病情稳定的终末期患者,因影响床位的周转率而被迫出院的临终患者不在少数。

再次,专门安宁疗护机构的医疗条件不足。目前独立运作的专门安宁疗护机构,如南京的鼓楼安怀医院,北京的松堂医院和义乌市关怀护理医院等。以独立机构形式存在的安宁疗护机构,既有商业模式运作的,也有公益形式运作的。它们虽然具有专门为临终者量身打造的环境,包括良好的安宁环境和心理照护条件,但其不足在于诸如医疗设施等硬件设施匮乏、医疗护理等“软件”保障不足。

1. 潜艇组与岸勤组肾结石的患病率:某部官兵肾结石患病率为3.1%,潜艇组与岸勤组肾结石的患病率分别为3.2%和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做亚组分析:低、中、高年资官兵潜艇组与岸勤组肾结石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最后,安宁疗护服务缺乏政策保障。在很多发达国家,医疗保险计划中已经加入了安宁疗护服务的内容,为病人享受安宁疗护福利提供了财政支持。但在我国,虽然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及管理规范(试行)》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但是覆盖全国层面的政策支持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仍需在地方层面上的落实与实践但是覆盖全国层面的政策支持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仍需在地方层面上的落实与实践。

我想写这个题目久矣。只因没遇到牵动人心、引起舆论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作“引子”,便迟迟动不了笔。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我国安宁疗护服务的供给方面严重不足:国家层面的政策规范尚处于缺位状态;各供给主体的责任与分工不明确,主体间优势整合不足;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效率较低。因此,尽快构建和完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是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需要理论及其在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在完善医疗卫生及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构建安宁疗护服务体系,首先要明确安宁疗护服务作为一种社会需要的必然性,以及社会各主体介入的必要性。社会需要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福利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原因,为我们理解构建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社会需要理论的核心议题

“需要理论的首要核心议题是谁和如何确定需要,其主要目的是确定目标群体的基本需要和划定福利范围,其次是如何组织社会以满足基本需要。[2]

关于“谁以及如何确定需要、目标群体及福利范围”的问题,有关社会需要内涵的研究从不同视角给予了回答。从需要确定的主体角度来看,需要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社会福利参与主体的角度进行表达:社会成员定义的需要、照护者定义的需要、管理者定义的需要和学者定义的需要[3][4],它们分别从社会福利的接受者、提供者、政策制定者和评估者的角度来界定社会需要。从需要的确定角度来看,社会需要的内涵是通过“比较”的视角得出的,即需要是目标群体在特定时空处境下尚未达到社会认可一般生活标准的“问题”状态[2]。从目标群体的角度来看,社会需要主要指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从福利范围的角度来看,社会需要一般界定为人类为了生存和福祉的生理、心理、经济、文化和社会需求[5]。可以看出,社会需要的内涵界定,是福利制度的基础和关键,但又是福利理论争议的焦点。

关于“如何满足社会需要”的问题,则主要从社会需要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上进行讨论。社会需要的供给主体包括家庭、社区、非政府组织、市场和国家,这些主体通过亲情照顾、邻里互助、慈善救助、就业供给及制度性再分配的方式供给目标群体的需求。在福利多元主义的倡导下,当前社会需要的供给通常是多种供给主体依据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最优化组合。

(二)社会需要理论在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应用社会需要理论对福利制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如刘继同运用社需要理论对劣势妇女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6],而彭华民则应用其对中国城市新贫困社群的实证研究中[7],此外,还有学者运用该理论研究我国城市居家老人的照护模式[8]、城市残疾居民社会福利体系[9]等等。社会需要理论作为解释社会福利缘起与变迁的理论基础,很好地解释了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社会对旧有的福利政策进行调整、对新的福利政策进行补充的必要性。

但是,目前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尚无对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研究。我国安宁疗护服务的实践走在了关于该领域的福利政策研究的前面。国家卫计委2017年印发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从政策层面指导各地加强安宁疗护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而安宁疗护服务实践及其政策的后续完善,亟需相关研究的指导。因此,鉴于社会需要理论在分析其他社会福利制度,尤其是分析新生社会福利需要方面的优势,借助社会需要理论对我国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具体来说,社会需要理论在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社会需要理论揭示了安宁疗护服务被纳入福利政策的必然性。社会需要理论指出了需要的发展性,在同一社会中,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社会需要的内容及紧迫性次序也会相应调整或补充。以我国社会为例,在建国之处,解决温饱需要是社会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需要代替了已解决的温饱问题;而当前,当社会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对于临终阶段生存质量的诉求之声越来越高,且在恶性疾病高发的社会背景下,临终阶段生存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的迫切需要之一。因此,将安宁疗护服务纳入社会福利政策之中实属大势所趋。

其次,社会需要理论提供了划定安宁疗护服务对象和范围的方法。依据社会需要理论,福利对象及范围的划定是根据“比较”方法确定的。相较于社会一般群体的正常生活,病患晚期临终者处于生命质量的相对缺乏状态,这种缺乏体现在健康、心理、照护等方面;除临终者外,相较于社会一般群体的正常生活,病患晚期临终者的家属也处于一种非常规的恐慌、焦虑的心理状态,以及正常生活无法进行的生活状态。因此,安宁疗护服务的对象即是病患晚期临终者及其家属,而服务范围即是弥补安宁疗护服务对象的相对缺乏内容。

最后,社会需要理论为如何供给安宁疗护服务提供了基本思路。家庭、社区、非政府组织、市场、国家都应基于自身资源与优势,在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方面协同发挥作用。由于各主体间在权力、资源、能力、专业技术等方面各具优势,因此在满足安宁疗护服务需要时应取长补短、跨界合作,协同构建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四、构建“一核多元”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2.政治课课堂教学缺乏民主与平等对话,部分教师喜欢让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总习惯提问优秀学生,有许多潜能生常常被忽略,回答问题的机会很少。学生答错问题则马上批评,没有挖掘其答案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容易造成一些学生自尊心受挫,即使会也不敢回答,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师生关系比较紧张。

(一)“一核多元”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构成

3. 支持性策略不可或缺

晚上,伟翔回来,把一个信封放在了桌子上,说:“晓薇,这是这个月的奖金,拿去买几件衣服,这两年真的委屈你了……”

  

图1 “一核多元”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构成

2.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

依据结构功能主义的价值理念,应由不同途径组合形成不同的需要满足模式,社会需要满足途径没有单独发挥作用的[2]。社区作为安宁疗护服务供给的基础和核心,单独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安宁疗护服务的多元的、大量的需要,需要其他社会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协同供给。家庭是临终者的情感依托,也是日常照护的重要支持,因此家庭作为社区主体的重要辅助主体,是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主体;国家应从制度层面为安宁疗护服务提供政策法规支持,自上而下引导、支持、监督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构建和运行;NGO以其关注和帮扶边缘人群为特点,在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需求方面可以发挥灵活性作用;未来,市场在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方面也将发挥重要的支持性作用,为有高端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定制服务。

1. 以“社区”为核心

安宁疗护服务作为延续性医疗服务的一种,与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疗养院等相似,应下放到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中心,更符合分级诊疗模式。安宁疗护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客观需要不断增长,而目前仅不足1%的临终患者能够享受到安宁疗护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从供给量上来看,社区作为居民群体生活的基本单位,覆盖范围广、统计总量大,能够辐射到的服务对象多;其次,从服务便利性上而言,从当前安宁疗护服务的对象分布来看,大型医院主要以救助为主,医疗资源在安宁疗护方面的分配十分有限,晚期病患主要分布在各自家中,因此,社区卫生中心能够分散大型医院的需求压力,同时就近就便为晚期病患提供安宁疗护;再者,社区作为安宁疗护供给的基础单位,可以为其他供给主体提供资源对接和整合平台。(如图1所示)

首先,“家庭关怀病房”鲜有开展。所谓“家庭关怀病房”,指晚期病患在自己家中,相关人员上门服务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够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缓解我国当前医疗资源尤其是床位的紧张现状,同时既满足了晚期病患对于家人陪伴的需要,也满足了其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但是这种“家庭关怀病房”模式对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等资源的投入要求相对较高,目前远不能达到相关要求。

(二)安宁疗护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定位

社会需要的供给主体包括政府、市场、NGO、社区、家庭等等,在安宁疗护服务体系中,这些社会需要供给主体应各司其职,使得社会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表1显示各供给主体的责任来源与职责定位。

 

表1 安宁疗护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及其责任定位

  

主体类型责任来源职责内容职责范围社区互助以社区卫生中心为载体,辐射周边居民所在社区政府法律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行业监管等全体社会家庭道德、文化日常照料、情感安抚仅限于家庭内部NGO志愿多样化服务供给社会弱势群体市场契约商业保险、公益创投、高端养老产业可实现双赢的特殊目标群体

1. 社区:资源承接与服务供给的核心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是目前我国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政府应制定明确的安宁疗护服务政策和发展战略,通过法律、规章及制度确立安宁疗护服务与社会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关系;其次,制定安宁疗护服务行业的准入标准,尤其是一些医疗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同时实施监管;再次,提供资金支持,既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中设立安宁疗护服务专项资金,亦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扶持社会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最后,探索医养结合模式,整合公立医院、公立养老机构资源,满足安宁疗护服务需求。

2.政府: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的主导

社区互助是最普遍的社会需要满足途径,社区是履行主要社会功能的社会单位和社会体系的结合体,其责任来源于互助理念,保障地方层面上人类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社区为单位,依托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疗卫生设施和资源,可以较为便捷、有效地满足周边居民对于安宁疗护服务的需要。以社区为核心,其他安宁疗护供给主体可以将其资源实现对接,社区成为承接安宁疗护资源与实施安宁疗护服务的核心转换器。

3.家庭:日常照料与情感安抚的支持

BIM技术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主要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对与企业的有效转型升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也是所有想要进行转型的建筑企业应当掌握的基本技术。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通过对BIM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加快传播速度,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同时BIM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大数据技术,对建筑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从而有效提升产业效率和质量。但是我国当前对于BIM技术的使用仍存在部分问题,例如BIM技术尚不成熟,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相关企业对于BIM技术的培训较为落后,使得当前我国的BIM技术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孝道传统,在父母年老时尽孝是每个人都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家庭主要为安宁疗护对象提供日常照料和情感安抚,当涉及相对专业的安宁疗护服务需要时,家庭成员需要外部提供系统的培训与支持,传统的家庭照护很难满足病患晚期这一特殊时期的身心需求。

道路:进场污泥含水率60%左右,进场道路是关键。现场有3层钢板路基箱铺设以实现30~40 t卡车的运输。

4.NGO:个性供给与志愿力量的补充

本文选取福建省省会福州市为研究区域,从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出发,筛选对建设开发限制性程度较高的评价因子,构建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短板效应原理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开展市域土地资源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确定适宜性规模与开发潜力,为全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工作提供前期数据准备,同时也为全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引导国土空间秩序开发等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

但一年之后,俞永福便卸任了阿里大文娱董事长,出任eWTP投资小组组长。此时,阿里集团各个业务的管理层都在做新老交替,阿里巴巴大文娱也开始交接棒,一批原管理团队离任,并开始实行班委基础上的轮值总裁制。2017年12月,杨伟东被任命为大文娱首位轮值总裁,并兼任大优酷事业群总裁。2018年5月,杨伟东又兼任了阿里音乐CEO。

作为安宁疗护服务领域的一支日渐壮大的力量,NGO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NGO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与政府在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方面的失灵——政府的统一服务供给很难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而市场的趋利机制又不可能照顾弱势群体利益,因此,社会组织的多元性和行动方式的多样性为安宁疗护领域带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以志愿服务为其价值使命的NGO,满足了安宁疗护对其行动主体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又要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保障的要求,它们通常是一种类似养老院和医院的结合体,而志愿者也需要兼具心理学和护理知识,同时NGO可以整合各行各业志愿者的资源和时间,为晚期病患提供多元且个性化的服务。

扎赉特旗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区内有大小河流74条,总长1 209km,其中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21条,河流多为降水型河流,均受降水影响,年际变化大,年内径流悬殊也很大。

5.市场:中高端需求与市场机制的整合

市场的运行逻辑是营利导向,但也不能否认其在服务供给方面的高效性、多样性。市场主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介入安宁疗护服务领域:一是可以在商业保险方面拓展安宁疗护服务项目,将其作为投保内容,既满足了社会需求,也满足了市场的营利需求,实现双赢;二是开发中高端的安宁疗护服务,满足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晚期病患者,如结合目前探索的以房养老模式,进一步规划和落实;三是通过公益创投的形式,提供市场资金支持社会安宁疗护服务发展。

(三)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发展的支持策略

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构建,既需要多元主体参与、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协同供给,也需要除此之外的更多支持性策略的辅助。这些支持策略并非可有可无,一定程度上甚至关系安宁疗护服务体系能够有效运转。因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形式,我们在构建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同时,必须同时重视其支持性策略的发展。

1. 普及生命教育,推动社会生命价值观转变

对生命的正确认知是安宁疗护服务开展的基础。虽然目前安宁疗护需求量巨大,但由于相当数量的人仍旧持有“对生的重视、对死的避讳”这种不完整的生命观,使得安宁疗护服务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所谓生命教育,不仅是让人们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也要让人们认识生命的有限与边界;不仅了解幼儿、青少年、中年、老年阶段的身心变化,也要了解临终阶段的变化与需求。一个从未想过“死亡”的人与一个认真思考过“死亡”的人相比,在死亡来临时必然更加恐惧与慌张,且后者能够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的每一天。

普及生命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是多样的。首先,家庭无疑是生命教育最基础的课堂,每个人都要经历亲人的离世,或近或远,通过家庭培养尤其是孩子的生命观、死亡观,是最直接、最感同身受的方式;其次,学校的教育系统应该贯穿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根据各个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设计生命教育体系,不仅是他们对生命、对临终有深刻的认识,也能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当前学校高发的自杀行为;再者,NGO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更加灵活,同时在当前其他教育主体尚不能或不愿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角色和作用时,NGO往往需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自下而上,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推广生命教育,从而逐渐带动整个社会的思考和参与。形式方面的多样化如如十方缘老人呵护中心,通过将“十方缘大学项目”,把他们的服务记录汇凝练成安宁疗护服务教育课程,通过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以及面对面等多种途径进行免费传播和扩散。

2. 推进相关立法,实现安宁疗护有法可依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不同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处理间植株和产量性状间无规律和差异性。三北98与油研11号相比,株高增加6.91厘米,有效分枝部位高8.35厘米,主花序长短4.2厘米,单株一次分枝数多1.02个、二次分枝多1.1个,单株角果数多19.14个,角粒数少0.74粒,千粒重增加0.17克,单株产量增加1.62克。

法律既是用来规范社会生活的工具,又是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的依据。无法可依,是目前安宁疗护推行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人们在选择安宁疗护服务时会遇到很多伦理性的障碍,立法可以让相关主体在推动安宁疗护服务时有法可依,同时也有助于规范各主体的具体行为。

在协同过滤推荐系统中,可对用户的复杂情境信息进行细粒度划分,产生不同层次的环境信息。例如,将社交圈情境细分为家人、同事、朋友、陌生人等;将位置情境划分为商场、实验室、工作区等。在此基础上,形 成 复杂情境向 量CUCCA-CF 算法在对各个情境信息取值量化、归一化后,定义用户复杂情境信息相似因子为:

当前,在安宁疗护服务事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也相对完备。美国国会于1982 年颁布法令,在医疗保险计划中加入安宁疗护服务的内容;英国由于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安宁疗护作为公民基本医疗服务被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体系;日本则从2000年起出台实施了《长期护理服务保险法》,为需长期护理服务的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德国政府在2005年正式出台了《临终关怀法》,该法详细地规定了医生对病患晚期的资质认定、临终患者在清醒的最后决定权、临终患者的支配权、临终患者住院费用的支付等内容,这些法案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为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医患关系紧张、安宁疗护相对敏感但又需求巨大的今天,相关立法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3. 制定行业准入标准,确保安宁疗护服务供给质量

尽管政府鼓励多元主体和社会力量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之中,但同时应避免公共服务供给中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尤其是在关系到生命健康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中,必须建立一套甄别机制。针对安宁疗护服务领域,政府应尽快协同医疗卫生、心理健康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制定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机构准入标准,如机构的医疗资质、卫生条件、环境状况、服务人员能力要求等等。

4.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保障安宁疗护服务的人力需求

当前,社会在安宁疗护服务方面的供给缺口巨大,且未来对安宁疗护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于该领域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同步增长。然而,安宁疗护领域的专业人才仍十分匮乏。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安宁疗护相关专业设置,因此,从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来看,该领域的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结合安宁疗护行业需要的特点,今后应整合护理专业和心理咨询专业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资源,探索安宁疗护服务的专业培养。可在一些专科类院校试行,探索培养、实习、就业模式,一方面解决安宁疗护服务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同时解决了专科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资源整合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综上,我国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建立也需要循序渐进。既要充分借鉴安宁疗护服务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如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等,认识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安宁疗护服务需要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同时也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特点及历史文化传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安宁疗护策略。此外,在具体实施方面,应采用试点先行、后续推广的模式,注重发展支持性制度策略保障安宁疗护服务的推进,形成以社区为核心,政府、家庭、市场、NGO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 苏永刚,马娉,陈晓阳.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2(2):48-54.

[2] 刘继同.人类需要理论与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8):29-33.

[3] Ife, J. The Determination of Social Need: A Model of Need Statements in Social Administration [J].Australia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80, 15(2):92-107.

[4] Ignatieff, M. The Needs of Strangers [M]. Richmond:The Hogarth Press, 1990: 13-76.

[5] David Macarov. Social Welfar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M].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1995: 42-107.

[6] 刘继同.社区就业与社区福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5-169.

[7] 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149.

[8] 熊跃根.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176-189.

[9] 肖萍.需要理论与城市残疾居民社会福利体系的建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130-135.

 
王爱华
《科学经济社会》 2018年第01期
《科学经济社会》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