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霍克海默的经济批判理论评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霍克海默的经济批判理论也是当时历史情境的反映。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为组织化的资本主义。组织化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加剧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推动了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对外扩张彰显了国家的作用,与此同时,资本积累也需要组织化的法律规范和政治秩序。霍克海默所处的社会是国家控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组织化的资本主义的特殊形式。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率得到提高,伴随着科层制管理的普及,此时的无产阶级内部慢慢产生分化,有一部分工人逐渐成为公司的管理者,出现了所谓的“工人贵族”。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无产阶级队伍中部分成员的革命意识越来越薄弱,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预言一度遭到质疑。因此,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如何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揭露和剖析,是霍克海默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霍克海默经济批判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一)理论来源

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绕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韦伯的合理化批判思想的。马克思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现象,韦伯关注的则是合理化问题。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重新理解和发展,也是一次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框架对韦伯合理化理论进行重新整合的尝试。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奠基者,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既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桥梁,又是韦伯的合理化理论与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桥梁。因此,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对霍克海默的生产力批判理论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霍克海默的经济批判理论主要受到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影响,更具体地说是受到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有关人与人造物关系论述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的实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实质则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582-583,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批判时,必须关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化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自由都是表面的,商品交换看似取决于交换双方的自由意志,但实际上个人社会性的实现取决于他的劳动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成功交换,因此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异化成了物与物的交换关系;劳动产品本来是作为人类劳动的产物而存在的,应该为人类服务并由人类支配,而异化劳动的结果是劳动产品不仅不受人类的支配,反倒奴役了人类,成为人类的崇拜对象。受此影响,霍克海默前期的生产关系批判理论也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并对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本质进行了揭露。

现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广泛,但是针对环境监测行业来讲,不能充分展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因为在环境监测行业中,工作人员对构建网络体系不够了解,不清楚网络体系对行业发展的意义。另外,有关部门对网络系统设备的投入力度较小,环境监测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流程,技术不佳,甚至害怕使用新型科技,存在网络系统存在惧怕心理,仍然使用传统人工统计和建档方法来完成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为了使工作效率有所提升,就要建立环境监测数据体系,优化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霍克海默的经济批判理论还受到韦伯批判合理化原则的影响。韦伯将资本主义归为一种生产的合理化机制,这种机制是以严格的理性化计算为基础的。韦伯的合理化理论将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即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的合理性与其在实质上的不合理性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资本主义是以科学理性方式为指导的合理化过程,通过精确计算实现效率最大化,忽略了人的内在精神与感受。按照韦伯的理解来说,最符合这个理论的就是泰罗式科学化管理制度。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是目的合理性,所以他的理论就直接包含了对形式理性的肯定以及对价值理性的否定。在形式的合理性中,人不再是劳动的主体,而成了工具理性的附庸,成了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的奴隶;人本身不再是目的,生存目的被颠倒了,追求利润成了唯一的目标[2]。霍克海默后期的生产力批判受到了韦伯合理化理论的影响,具体体现在霍克海默对生产力发展的批判逐渐否定了人的内在自然,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不仅使人的躯体成为现代专业化分工的“器官”,而且禁锢并扭曲了人的思维。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也是霍克海默的经济批判理论来源之一。卢卡奇在马克思分析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属于自己的物化理论,同时融合了韦伯关于科层制和泰勒制对人类活动方式带来的改变的观点,将对物化的批判延伸至对社会生活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到制度都是对人的全面物化,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表现为对人的意识的物化。卢卡奇认为,劳动与人的异化不仅体现在客观过程中,也体现在人的主观意识中。伴随商品生产的普遍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一切人的生产活动都围绕着机器运行的自律性展开,导致机器的抽象劳动取代了人的主体性活动。由于人的劳动过程根据机器运行的自律性被分割和重新组合,劳动者只能根据机器运行的原则来调整自己的劳动过程,导致人的主体性活动只能依附于机器的碎片化分工,而劳动者在心理上也认同这种劳动过程的合理性。这种劳动过程的合理性得到劳动者的认可,意味着这种物化已经深入人的意识层面[3]23。卢卡奇关于人的意识的物化的分析,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没有论及的维度[4]。这反映了卢卡奇对物化的批判更多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技术结构对人的心理结构带来的消极影响。卢卡奇将对物化的批判推进到对生产力的批判,对霍克海默以及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转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发展过程

他涨红了脸,前倾的身体顿时僵在原地,动弹不得,“不……不……不需要了,我先走了。”他整理了几下衣服,狠狠扫了一眼蘑菇,悻悻而去。

20世纪40年代之前,霍克海默的经济批判理论基本承袭了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批判思想。霍克海默赞同生产力具有解放的潜力,只是这种潜力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不能完全地发挥,因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22。但是,由于整个法兰克福学派在早期批判理论的发展中缺乏社会学的维度,对社会学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无法进一步深入,难以做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批判。20世纪40年代后,霍克海默的思想发生了改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社会问题,根源不在于生产关系,而在于生产力。

二、霍克海默经济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霍克海默对生产关系的批判

霍克海默的物化思想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理论局限性的分析上。霍克海默认为,传统理论没有意识到实践对理论的支配作用,只起到肯定和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而不是一种变革现实社会状况的力量。因此,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传统理论同样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一部分[5]79。在霍克海默看来,理论工作的使命是批判社会和变革社会,指导实践并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而传统理论以认识现实社会为目的,致使社会科学成了专门化的活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中的一个具体的劳动部门,其职责是生产并更新知识、对现实社会进行描述、解释事实并提供普遍的原则。某种具有变革社会力量的理论研究一旦异化为社会分工的具体部门或者成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一方面,就会完全成为物化的工具。

霍克海默前期生产关系批判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霍克海默对生产关系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批判思想。霍克海默认为人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具有解放人并使人获得自由的潜力,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下,劳动的结果和劳动本身从人那里异化出去,表现为一种为人所无法控制的并与人相对立的东西,因此生产力的解放潜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完全释放出来,故而霍克海默早期的经济批判理论批判的核心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霍克海默对生产关系的批判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批判理论。从霍克海默对传统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霍克海默将生产关系作为核心批判领域,但是他没有完全沿袭马克思生产关系批判的思路。在他看来,整个社会表现出非人的特征,表现为一个非人的过程,这种整体异化的状况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是社会的、心理的和政治的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霍克海默认为,需要从多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霍克海默在探讨康德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指出,“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的协作是理性要求的存在方式;他们以协作的方式使用自己的力量,从而证实自己的合理性。与此同时,他们的劳动和劳动结果却从他们自己那里异化出去了,而那些包含着滥用劳动能力和人类生命的、包含着战争和无意义的痛苦的整体过程,却好像是一种不能改变的自然力量,是一种人无法控制的命运”[6]195。在这里,霍克海默把理性批判延伸到了异化批判,认为对这种异化的理解要站在卢卡奇和韦伯的立场上,因为这是一种由合理化导致的异化[7]。人理应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事物,资本主义社会是人创造的却超越了人的认识范围,成为自在之物。霍克海默认为,这种异化在当代是普遍的,人类创造的东西逐渐脱离人,并与人相对立。

受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影响,霍克海默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主要针对人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批判的主题则是物化。

(二)霍克海默对生产力的批判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是工人贫困问题。而在霍克海默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战争和法西斯主义等问题。霍克海默转而开始思考为何科学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一方面造就了强大的物质财富和工业文明,另一方面却把人类引入了战争的深渊;为何致力于自由的民主制度,却导致了法西斯主义。霍克海默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此时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社会问题是以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的普遍极权问题,而导致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因此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根源[5]23-25

霍克海默认为极权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权威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个体的顺从,两者缺一不可。对于权威的控制,霍克海默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导致对人心灵的控制,从而造成人类社会的全面危机。人类出于生存和控制自然的需要,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强化了逻辑思维的地位,而逻辑思维地位的强化使得自身拥有了控制人心灵的力量。霍克海默认为,科学技术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却扭曲了人的思维形式,因为出于加强对自然控制的需要,人的理性必须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机器生产的需要,理性也由此演化为工具理性。人类在最初的征服自然的活动中,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缘故,必须遵循自然的周期过程。但是到了现代工业社会,社会出现生产分工和等级分化,演化出了权力关系,人类根据工具理性的方式建立的社会管理系统不但控制了人的肉体,还控制了人的思维。霍克海默将这种情况称为“灵魂的物化”,即当人的感觉与理性都服从于控制自然的需要时,心灵也就扭曲了,而现代的极权问题就根源于这种扭曲。在霍克海默看来,法西斯主义极权势力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这种社会运作方式的现实表现。霍克海默认为,个体的顺从对极权的形成更关键,因为没有个体的顺从,就不会导致极权的控制。社会的经济系统为人设定标准的行为样式,个人只有根据机器运行的原则行动才是合理的,可是面对社会分工以及权力等级带来的人与人关系之间的控制与压迫,为何没有人反抗呢?霍克海默给出的解释是,在启蒙精神下人的自主性在丧失,人的心灵被控制不仅使人顺从于现存的秩序,而且使人失去自主性,失去对个人自然权利以及自由意志的自觉意识,虚幻地将集体意识当作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再激发个体的潜能去争取真正的自由,而是追求与机器化过程的协调一致,因此一切有个性的事物都被否定,没有个性的人反倒被当作是自由的人。可见,霍克海默将个体的顺从归因于人的自主性的消失,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的压迫是一种集体的压迫”这一观点。

从那件事情以后我再也没有哭过,妈妈和弟弟说我终于像个男子汉了,我听后,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指导老师:孙玉巧)

霍克海默后期生产力批判理论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霍克海默创新了分析极权问题的视角。霍克海默关于生产力的批判以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为依据,试图抓住极权主义等社会问题的本质,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的经济批判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抓住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本质问题一样,霍克海默也抓住了新时代中关键的社会问题。霍克海默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极权主义,将经济批判定位为以社会普遍控制为基础的生产力的批判。可以说,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批判思想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霍克海默的生产力批判理论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另一方面,霍克海默探讨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造成的生态问题,开辟了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危机理论的理论道路。霍克海默指出:“虽然启蒙精神的理性主义提高了人统治自然的力量。但和这种作为罪恶之源的劳动分工一起的,是人同自然的异化。”[8]110所以,霍克海默认为,资本家在利益驱使下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过度开采,虽然在短时间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这种不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生产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对人类的长足发展而言是重要的隐患。霍克海默立足于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从生产力发展带来不良后果的角度出发批判生产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同时也为法兰克福学派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批判理论发展路径。

三、霍克海默经济批判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一)霍克海默的经济批判理论的贡献

霍克海默的早期经济批判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过程享有表面上的自给自足,刚好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主体表面上的自由[5]21。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主体坚信自己的行动是根据个人意志自由决定的,但他们所谓的个人决定的行动,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运行方式的体现。生产,这种创造性和解放性的主体活动本身,变成了被动的产品。人的劳动本来应该是主体性的活动,是人类在面对人与自然关系时追求解放和自由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结果和劳动本身从人那里异化出去,表现为一种为人所无法控制的并与人相对立的东西。霍克海默批判的正是资本主义这种虚假的个体自由。

霍克海默对人类未来表现出的悲观主义倾向,并非是对生产力或者人类文明的彻底否定,其批判指向的是人为了控制外在自然而过度否定人的内在自然。在他看来,人控制外在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但是工具理性对人的本能的压抑使得生产力的前进失去了方向,人的需要反而越来越得不到满足[5]25。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中剥削和压迫的消失充满希望不同,霍克海默将生产力批判的主题定位在极权问题中的控制和顺从,其目标是解决社会压制这一集体压制,但是他没有提出理性的社会图景,也没有提出合理的改革道路。他认为要解决社会的集体压制,必须从人的心灵出发。为此,他把希望寄托在哲学与文化的革命上,提出要用价值理性来纠正人的工具理性,改造被扭曲的心灵和工具理性的思维[5]25

(二)霍克海默经济批判理论的不足

霍克海默前期对生产关系批判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没有从人与人之间关系出发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霍克海默虽然将生产关系作为批判的核心,并且主张批判资本主义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批判的深刻思想,未能建立完备的批判理论的方法论体系,也没有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具体的批判纲领,从而影响了他经济批判理论的深化。

霍克海默后期生产力批判理论的根本症结在于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霍克海默的生产力批判思路是,人对自然的控制扩展至对人心灵的控制,导致了控制和极权问题。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霍克海默将社会问题根源追溯至根本性的生产力。这看上去符合历史逻辑,但是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并不意味着人在任何程度上使用生产力都是由生产力本身决定的。生产力代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这是人对自然进行把握和改造的基础,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可能性,生产关系才是决定人在现实中将自然改造到何种程度的根本原因。因此,人对自然控制的方式和尺度其实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这些方式和尺度体现在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之中。其次,霍克海默对生产力的批判放弃了对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批判,尤其是放弃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核心批判对象,转向直接批判生产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得以解放和自由的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人的心灵和本能被压制的情况,并不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而是生产力发展受到经济关系限制的结果:生产力的提高没能满足人的内在需要,也没能为人类带来幸福和自由。因此,真正需要霍克海默批判的应该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及与这种生产关系相对应的上层建筑。

正因霍克海默忽视了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批判,所以他没能从社会制度层面出发思考人类的前途,并通过改善具体社会制度来促进人类解放。这导致他自己陷入生产力批判的迷途,并对人类未来抱有悲观主义情绪。此外,在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措施上,霍克海默也没能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霍克海默强调对心灵的改造,试图通过维护个人精神世界的自由来对抗控制和极权,而非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这也偏离了马克思的观点。霍克海默关注的是如何维护个人精神世界的自由,他心中的社会图景是一个个人精神世界的自由得到保障的世界。他批判个体与人造物的关系,与马克思批判人与人造物的颠倒关系完全不同。因此,霍克海默的生产力批判理论强调的是人的思维和心理层面的解放,没有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人的解放问题,而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人的解放的重要问题。

到了13世纪初,蒙古铁骑继续对西夏大举进攻,国都兴庆府被蒙古大军攻破之后,黑城尚未失守,其间西夏国一些重要历史文献被转移到黑城,并在此掩藏。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此设立“亦集乃路总管府”,这里成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在西夏黑城的基础上,一个新的城市出现了— —亦集乃,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黑城在原规模上扩大了三分之二,再一次呈现出繁荣。

白酒中的含氮化合物具有强烈的坚果、焙烤、咖啡、焦香等香气特征,对改善白酒口感、促进白酒香气优雅有一定作用[10]。在前人的研究中,利用不同的前处理和分析手段已经从白酒中检测出多种含氮化合物,不同的白酒香型检测到的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也有所区别,总的来讲,白酒中的化合物主要有噻唑、噻吩、吡啶、吡嗪及其他的衍生物等,其中吡嗪类化合物占绝大部分,这类化合物是含有1,4-二氮杂苯母环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这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香气,且其香气透散性好,极限浓度极低[1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唐爱军.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韦伯合理化理论的接受与批判[J].理论视野,2013(5):20-23.

[3]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孙全胜.浅谈卢卡奇物化理论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微进化”[J].黑河学刊,2011(7):32-33.

[5]王晓升.为个性自由而斗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历史理论评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7]高海青.马克思异化理论与韦伯合理化理论的比较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5-10.

[8]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刘文彬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