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比德”观念中自然和社会内在关联的“史”前基础——“比德”前史研究之一

更新时间:2009-03-28

“比德”作为先秦直至汉代重要的自然观形成于先秦时期并广为传布,成为先秦诸子推论社会、政治、人生、道德等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模式。诸子学派认为,自然界蕴含了社会人事的种种质性和道理,自然的特性可以展开为人的德性,因此通过对自然特性的观照可以把握人的道德特性。正如唐君毅所说,“中国先哲之自然观,为视自然万物皆含德性”[1]213,“恒能直接于自然中识其美善,而见物之德,若与人德相孚应”[1]214。在这里,“自然界成了本喻的源泉,被用于抽象概念系统化的过程之中,自然的意象埋置于中国哲学的语言与结构之中”[2]5

在MLAA-22酶切位点分析结果提示:MLAA-22存在大量的Proteinase K的酶切位点,蛋白激酶催化蛋白质磷酸化从而改变其活性,蛋白激酶是细胞信号通道中起化学修饰作用的成员,参与多种细胞功能诸如

恩格斯在论及摩尔根的历史贡献时曾说:“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在主要特点上发现和恢复了我们成文史的这种史前的基础,并且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解开希腊、罗马和德意志上古史上那些极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的钥匙。”[3]2-3这对我们研究“比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先秦时期成熟的观念并得到诸子广泛而熟练运用的论事方式和文化现象,“比德”的文化之根应该深植于当时的文化传统之中,是先秦之前的文化思想对先秦诸子文化的影响所致。本文将考察“比德”中自然和社会内在关联的“史”前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全称为“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成为广大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外语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法主张通过运用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标,其理论基础为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

成中英认为内在的人文主义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自然被认定内在于人的存在,而人被认定内在于自然的存在”[4]94,自然和人相互内在的类比性关联构成了“中国人文主义的基础”[4]94中国文化中的思想现象都遵循着这种人文主义内在关联性的思想脉络,“比德”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

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比德”有一个明显的外在特征,即在“比德”中始终存在自然和社会两极,“比德”是自然和社会之间一种内在性关系的表达。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内在关联包含着两个相反的方向: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人脱离自然向与自然分化的方向的“行走”,将自然与社会进行比照和说明是以人与自然的分化为前提的;在人与自然分化前提下的人向自然的趋向,是人追求自身与自然在某种意义上的相通,从而使得自然成为内在于人的存在、人成为内在于自然的存在。这样,人的特性就可以在与自然的关联中得到描述和阐释。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把图腾的发展分为“人的拟兽化”“兽的拟人化”和“全人型”三个阶段[8]84-85。《山海经》记载的三则犬戎图腾故事,清晰地揭示了图腾从“人的拟兽化”到“兽的拟人化”再到“全人型”的演变过程。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图腾制度应该被定义成动物物种与人类氏族之间的联系”[10]18。因此,“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上说,图腾制度这一术语包含有自然和文化这两个序列之间的关系”[10]22。图腾所暗含的自然与人、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人最初的认识自我的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使得人的自我认知在与自然的联系中得到确认。

人是从原始统一性中分离出来的。在原始统一性的生存中,人的生存只不过是动物性的生存,自身意识尚未发生。人从动物性的原始统一性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就是人自身意识发生的过程,其后,人不断寻求与外在自然的内在同一性,并把这种联系作为寻求自身价值的途径。这样看来,人与自然的分化是原始人类自身意识萌生的结果,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同一则是原始人类在意识到自身后为自身寻找意义根源的结果。“人作为人的诞生意味着他离开自然界寓所后突现的肇始,意味着联结他与自然界之间的纽带之割断。”[5]6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人有寻根的需要和寻求联系的天性,因此人在失去其“自然的根基”之后必须找到“新的人类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感到他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自在的”[5]6。人类早期“泛灵论和图腾制这样的原始体系”[5]14就是这样看待自然的,认为自然客体为“人寻求意义的需要提供了答案”[5]15。这种原始的认知体系与无神论的体系、纯粹的哲学体系、一神教宗教体系一样,都适应了人的需要,即“不仅建立起某种思维体系,而且确立赋予他的生存及其在世界地位以意义的对象本身”[5]14-15。因此,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分化以及在该前提下的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性,就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

公羊学复仇理论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耻精神,也表现了古人希望在社会历史中追求自然公正的心理原则,这种积极的民族精神在《燕丹子》的主题中得到了回应,从而在历史的天幕中,肯定了道义、正义以及国耻亲仇必复的合理诉求。以这种思想为基础,自《燕丹子》始,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复仇作品。

有犬戎国。有人,人面兽身,名曰犬戎。[9]191

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9]191

It shall not be fair if the loss be totally irrrposed on us as the liability rests with both parties.We are ready to pay 50%of the loss only.

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9]157

开发计算机软件,这是一类系统性较强的工作,这需要根据用户的相关需求和要求,在开发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工作,主要包括用户需求捕捉、对需求进行分析、进行相关设计、并且实现,接着进行测试。计算机软件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对用户某些程序进行语言设计。计算机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为软件开发,软件都会存在着对应软件的许可,软件使用者只能在被使用的许可证同意的条件下对软件进行合法使用。

《山海经》还记载了不少具有某种人事职能的神,这些既有职事又有具体形态的神大都是人兽混合型的。如:司天的陆吾“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司天之历及五残”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9]26;“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的噎(嘘)“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9]180;主管“帝之密都”青要之山的武罗“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9]81。上述具有人类职司的神都表现为某种动物之形。这表明在原始宗教思维模式下,人的特性只有在与自然物的关联中才能得到清楚的表达和理解。

图腾崇拜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更早时期就产生的人类文化活动,是人类在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的区别之后寻求自身意义根源的最早努力。“图腾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图腾崇拜则是“相信人与某一图腾有亲缘关系;或相信一个群体或个人与某一图腾有神秘关系的信仰”[6]61。《山海经》这部曾被认为荒诞不经的著作,就是对中国图腾文化的忠实记录。有学者曾对《山海经》中记录的数百个神像进行论证,认为这些神像都是氏族社会时期各个氏族的图腾[7]33

这个演变过程表明,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和上升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分离以及分离后的关联对于人的本质和意义具有揭示作用。在“人的拟兽化”阶段,与自然分离后的人无法从自身来认识自身、说明自身,于是转而向自然寻求答案,把自然物的某些特性作为人的特性,从而表现了人与自然趋同的倾向,如犬戎国人“状如犬”;“兽的拟人化”是在对人与自然都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的认识,这种认识还保留了一定的自然特征,同时人的特征也凸显出来,形成了人与自然物的混合形象,如犬戌国人“人面兽身”;在“全人型”阶段,人对自身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已经逐渐摆脱了必须依赖自然才能确证自身的认知被束缚的历史进程。

中国图腾大多表现为人兽合体的形态,这表明在原始先民的图腾观念中就已经有了人与自然分离后又寻求与自然同一的意识和倾向。在图腾蕴含的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中,人的自我意识要求人对自身有所说明,但又缺失对自身特性进行描述的能力,因此人便向自然寻求自身的意义,“在幻想中意识到自身与图腾物种的同一性”[11]6,借助自然物性来表达自身无法描述的“抽象”人性,从而表现为人与图腾的同源化。图腾以其被氏族成员所认同的亲属关系成为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形成了人类以某种自然物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基本模式。在这样的认知模式下,原始人“一方面表达了对图腾自然力的冥想,另一方面也塑造了自身的生命形式的理想”[11]138,并且在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中“显现了原始的社会道德理想”,“逐步完善了人的新观念”[11]139,以自然界动植物为标识的图腾就成为“人们的全部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包括权利、义务和禁律)的核心依据”[12]52。图腾“所表现的价值,正是人加于自己、加于自己生命的那个价值”[13]541,因此,图腾“既是一个自然实体,又是一个文化实体,它把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汇纳于一身”[11]21,是人类最早的关于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意识的体现。图腾所包含的内在关联性是先秦诸子“比德”内在关联性的源头之一。

自然崇拜中的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性也是“比德”的源头。自然崇拜是原始人类以自然精灵观念为基础,以神灵化的自然物、自然现象等为崇拜对象的一种文化现象。自然崇拜有自然物崇拜和自然神崇拜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人们崇拜神灵化了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这些崇拜对象后来成为自然神。在后一阶段,自然神逐渐向人形演变,成为人形的自然神。

《山海经》记有许多有名或无名的自然神,如风神因乎、折丹等,水(雨)神应龙、天吴、冰夷,旱神女魃,海神禺京、禺,金神蓐收,夜神二八,日月之神羲和、常羲,以及冬夏之神烛阴。一方面,当时的人把自然现象的发生归因于自然神。《山海经》记载的众多雨神,就是人们对天降雨水的现象作出的解释。比如:“符惕之山……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9]27;“凡东次三山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9]70;“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9]94;“光山……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9]100。另一方面,人们也用自然神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把某些社会现象的发生归因为某些自然物的出现,而这些自然物总是与人的生活相关。比如:“柜山……有兽焉,其状如豚……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9]5;“尧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9]5;“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见则天下安宁”[9]9;“小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9]21;“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其名曰峳峳,见则其国多狡客。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鉤,见则其国多疫”[9]67。人类社会的动乱、战争、安宁、徭役、放逐、瘟疫疾病、土木兴建等现象,都与自然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自然既是社会现象的征兆,又是社会现象的起因,成为原始人类沟通天人、了解自身的锁钥。

自然崇拜所体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特性的把握和对自身能力的发掘。人类在自然崇拜的过程中尽管犯有错误却力求认识自然现象和掌握自然规律,对自然力量投入了极大的情感,同时,人类也在对自然的崇拜中努力认识自身并提升自身的能力,希望在对自然的崇拜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在自然崇拜中,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对自身的认知都是在相互的关联中实现的。无论从已知的人类特性去认识未知的自然事物,还是从已知的自然事物的特性去认识人类自身,都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人类的角度去认识自然的意向成为原始人类最主要的认知方式。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人在自然界看到的东西实际上是人自身的东西,或者是人所希冀的东西;人对自然的崇拜,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希冀,对自身本质的认知。“属神的本质之规定与属人的本质之规定,虽说并不是一般无二的,却是极其相似的”,“属神的本质的一切宾词、一切规定,都是基本属人的”[13]264,显然,“神学之秘密不外就是人本学”[13]248。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自然崇拜在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中实现并完成了人类对自身和对自然的认识,先在地奠定了“比德”的内在性关联的基础。

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所体现的正是人类与自然的一种最初的关联,而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都是在这种整体性的内在关联中实现的,即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实现了对人的认知,在对人类现象的观察中实现了对自然的认知,最终指向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把握。以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主的原始文化对人类后来更加高级的认知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人类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源头和“史”前基础。原始文化“为一种更高级的文明的出现铺平了道路”[14]124,“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5]14。这种影响对中国先秦“比德”观念的形成极其重要。认识自然是认识人类的前提,从这个角度看,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时期是“比德”的前史阶段。

要之,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性虽然不必然导致“比德”的形成,却对“比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根据阮玉雅的介绍,该司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企业管理智能化,即企业实现无纸化办公,生产设备和工具集中共享和实时追踪,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二,生产数据可视化、控制集中化,所有设备都植入了PLC系统,不仅可以智能自动地对数据进行采集,还可以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实时地在线监测,并与云端对接;三,按照最高要求配备喷淋消防系统和环保监控系统,直接对接当地的政府部门,只要厂区有任何异常或者超标情况,就会自动报警并传输信号给相关部门,即使生产过程中的VOCs排放是否标准,都可以被相关部门监测到。

参考文献:

[1]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M].张海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5]弗洛姆.价值、心理学与人类生存[M]//马斯洛.人类价值新论.胡万福,谢小庆,王丽,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6]高有鹏,孟芳.神话之源:《山海经》与中国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7]徐显之.《山海经》原貌及其本质的探讨[M]//王善才.《山海经》与中华文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8]孙党伯,袁謇正.闻一多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9]沈薇薇.山海经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0]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郑元者.图腾美学与现代人类[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12]张岩.图腾制与原始文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1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4]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赵立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何星亮.中国自然神和自然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

 
闾海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