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四川马渡乡摩崖石窟造像艺术风格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四川省达州地区散落着大量的佛教石窟和摩崖石刻造像。在达州宣汉县,由于过去交通困难,摩崖造像并不为外界熟知。近年来,随着学术的繁荣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宣汉摩崖造像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相对于中原和北方地区,无论是在基础资料的整理,还是艺术审美特征研究上,对宣汉摩崖造像的研究、开发都处在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中原、北方地区。

宣汉县马渡乡摩崖石刻有多处分布,其中浪洋寺摩崖造像保存较好。造像区自然崖体面积约 83.64 平方米,共有24龛(窟)145尊,题记14处。千年摩崖造像,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如今造像、石刻损坏严重,但部分龛像造型饱满,人物服饰雕刻精美,最具代表性的是1号龛、11号龛和12号龛,根据造像的风貌特征和题记的初步考证,这三个龛窟系唐代作品,对研究四川地区佛教史和历代人们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渡乡摩崖石窟造像艺术造型特征

(一)人物造型艺术特点

唐时期的佛像人物造型宽厚、硕壮,分立式和坐式,常见的坐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佛像结跏趺坐莲台上,一手上举施印,另一手搭于同侧腿上微屈握宝珠或抚膝,如1号龛和11号龛;另一种是善跏趺坐,两种坐姿上身动态姿势一致,如12号龛,15号龛。从佛像面部来看呈方圆型,螺发低肉髻,脖子短而粗壮,主要刻画下颌线及脖子的三道文线,眼形呈窄胡桃形,眼睛大都俯视,鼻子挺拔,嘴唇丰腴,耳朵肥硕,有的坠耳铛到肩部,整个造型丰润饱满。佛像头光为内圆外桃形双重头光,内外层素面头光。唐代菩萨在造型姿态上优美了很多,小腹微微隆起,有了女性的柔美的曲线。在姿态上看来,菩萨一手举于胸前,一手微屈于腿侧手持净瓶或莲花,神情安静和善。菩萨头部造型方圆饱满,头饰珍珠玉冠,鼻梁高挺,眼睛肃穆,两耳饰有耳铛垂于肩上,宝缯垂于耳侧,下颌线和颈部三道文线处理恰当,如11号龛。菩萨头光内圆外桃形双重头光,无纹饰装饰。唐代的力士造型风格突出,主要塑造出体型威武的逼人气势。力士形象一般上身坦露,着重塑造胸肌、腹肌。在姿态上,一腿前伸,一腿后撤并提臀部,身体前倾,一手举过头手握兵杵或握拳,另一只手握拳在前倾的腿一侧或放于大腿上。同时注重脸部的肌肉塑造,额头紧皱,怒目圆睁,束发怒扬,青筋暴跳,缎带飞扬,呈现出凶煞愤怒的气势。力士的头光多为素面圆形。唐代天王造像体态匀称,动态幅度较小。天王形象没有佛像、菩萨、力士那样的规整范例,其变化丰富而统一。天王形象常见的有:左手持剑的东方持国天王;右手持剑戟的西方广目天王;手持剑戟或宝塔的北方多闻天王;右手持剑的南方增长天王。如马渡乡石窟11号龛,左天王形象头部多饰圆形头光,头戴盔帽,右手握戟,左手叉腰,神情肃穆,气定神闲;右天王身着盔甲,双手握剑戟于胸前,气势夺人。

前不久,一家地处江苏省由日本企业投资的生物重金属吸附剂生产线正式投产,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而支撑起这一产品的原材料,正是“中黄麻4号”。

(二)人物服饰造型风格特点

人物服饰造型最能反映出不同的朝代的审美趣味和时代特色。马渡乡石窟造像,服饰精美,雕刻层次丰富,饰品精致,反映出唐时期雍容华贵的造像风格。从体态式样来看,马渡乡的坐立式佛像主要包括结跏趺坐和善跏趺坐两种。如11号龛,主尊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曲臂举右手施印,左手抚于同侧腿上,着袒右肩式袈裟,蝉衣裹于双脚下,衣服贴体,衣纹主要以阴线刻规则性圆弧线。12号龛,主尊善跏趺坐,佛像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衣服覆腿于脚踝上,衣纹的转折多用阴线刻出。菩萨服饰造型华丽丰富。如11号龛,右菩萨戴有项圈,中间缀有铃铛饰物,配饰有华丽的手镯、项圈等,身披璎珞,交叉处饰宝珠,又自双肩沿体侧下垂,两串璎珞在膝下与腹前下垂两条璎珞相接。帔帛自双肩下垂横过腿部两道绕双臂垂体侧,左手上举执佛尘,手掌残,右手下垂提净瓶;下身着贴体长裙,腰束带,翻出裙腰。衣纹简洁,阴线刻出。力士多袒露上身,下着及膝短裙,束腰带,翻出裙腰,裙摆随身体动势而飘动,有帔帛呈 S形缠绕于体侧。裙带自双腿间穿环打结垂至座上,双膝处横帔巾一道,裙摆向外侧飘动。唐代天王造像服饰装束主要表现其威武、不可侵犯的气魄,大都上身穿铠甲,下着及膝短裙,帔帛横膝上一道绕手腕或垂于腿侧。

(三)石窟造像布局特点

马渡乡唐代造像皆为窟龛形制,这样造像的好处是尽可能地利用空间,窟龛正面及两侧面都可以创造更多的造像内容。在视觉效果上来看,很好地将侧面、正面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三维立体造像塑造。唐代典型窟龛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像,人物之间的安排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人物形态各异,动静结合。造像背景也十分丰富,多以菩提树,飞天、亭台楼阁等装饰。

二、马渡乡摩崖石窟造像雕刻手法

马渡乡摩崖造像主要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将生活中的审美趣味贯穿于石窟造像中,形成了丰腴、健硕、唯美的社会风尚。从人物的特征表现来看,唐代造像艺术与张萱、周等画家提倡“以丰厚为体”的审美理想和时代风尚相符合,人物面部方圆,体型丰腴,强调动作的外放,审美特质上加强了阳刚美的追求,将自己情感倾注于对人物的动态、骨感的描绘,体现出健壮丰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是与唐朝自信开放、健硕刚强的社会品质分不开的。

三、马渡乡摩崖造像艺术风格因素分析

(一)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

马渡乡石窟造像手法以线面结合为主,使得人物形象塑造生动、丰富。雕刻手法细致洗练,主要采用浅浮雕和线刻的雕刻方式。人物形象上采用圆刀法,主要运用在人物面部及肌肉的隆起部位。在龛楣处理上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方式,因为雕刻出的图案起位比较低,空间深度不大,凸出底面较浅,没有强烈的起伏,容易表现浅层次的背景描绘。这种方式如同用绘画中常见的透视关系来压缩空间,区别于圆雕多维度的实体表现,借助描绘、错觉的手法来营造空间,其艺术效果更加接近于绘画的形式,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浅浮雕的雕刻技法在龛窟内部的人物背景的塑造上也比较常见,如飞天造型生动精彩,动态雕刻的唯美自然,头束高髻,两手舞动帔帛绕臂向上飘扬,体态轻盈飘逸,云朵与团花簇拥。线刻是另一种主要的雕刻方式,主要以线造型为主,结合人物的体态及动态走势进行塑造,佛像衣服的重叠、转折及流动走向主要通过减地平雕或阴线刻的疏密、交叉、重叠和走势控制来加以表现,这样形体概括比较强,能够突出整体的效果。在装饰物件的雕刻技法中也大量运用线刻的手法,如项圈、耳等,这些饰物造型别致,雕刻也非常精美。

从石窟造像内容来看,马渡乡的人物形象比较丰富,佛像、菩萨、天王、力士性格特色鲜明,呈现出自信独立的精神品质。每个人物在整个石窟中看似都是规定好的,但又是独立存在的,人物形态都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在石窟的环境中又变化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整体中。这实际上传递出唐时期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由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文化交流日益丰富,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马渡乡石窟造像丰富的内容与式样与大唐经济繁荣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态是分不开的。

(二)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

CDFU可高效去除水中的油及悬浮物,保证两级过滤器的进水水质,避免水质波动对两级过滤器的冲击,延长过滤器反洗时间,增加过滤器使用寿命;并且该装置体积小,摆放灵活,满足平台空间限制要求,对海上油田有很强的适应性。

李大头接着给我们讲安全问题。他将我们分成两组,组长是王幸福和吴国栋,我们任何人,只能传递被拆卸下来的钢管,不能去拆卸。王幸福是师傅,拆卸的活,由他来干。他年龄最大,安排在最上面。王幸福说,我怕。大头说,没事,安全得很。你年龄大一些,沉稳。难道让乔三喜那样的小崽子去做?吕有福也不行,他是个书呆子。

(三)人性化的世俗观念

唐代社会经济的稳定,造就了文化的繁荣发展,石窟造像的内容题材丰富多彩。石窟人物的刻画既表现出人物的威严性又显现出人性化的世俗气息。在对菩萨的塑造中,面部塑造温润饱满,帔帛自双肩下垂横过腿部两道绕双臂垂体侧,配饰有华丽的手镯、项圈等,强化女性本土化的塑造,体现女性的自然和善。在对力士的塑造方面,加强对人物肌肉与骨骼的塑造,夸张人物的动作,尽可能反映人物角色的艺术美,这也是对人本身品质关注的外化表现。在马渡乡石窟造像中,部分石窟造像出现了供养人和世俗人物场景,这反映出了人神同性的构建,使得唐代石窟人性化世俗气息明显增强。

马渡乡摩崖造像艺术有着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成就了石窟造像的丰富多彩。人性化的世俗观、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是唐时期石窟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些石窟艺术对当代艺术创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在对传统石窟雕塑艺术中认知与发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冯棣,张兴国.巴蜀摩崖石窟建筑环境研究[J].新建筑,2012(1):148-149.

[2]高一丹.巴蜀佛教石窟群艺术风格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3]李良.四川石窟、摩崖造像综述[J].四川文物,2001(4):49-55.

[4]王婷,高大伦,等.四川高县半边寺摩崖造像调查简报[J].四川文物,2015(1):24-40,99-100.

[5]于春.四川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初步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4(3):85-96.

[6]张媛媛.四川地区佛教摩崖造像发现与研究[J].石窟寺研究,2014(00):196-218.

 
朱士峰
《美与时代(上)》 2018年第04期
《美与时代(上)》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