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简述儿童题材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佛教石窟、寺庙佛像雕塑、佛教艺术壁画、佛教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发现大量的儿童形象或儿童题材。儿童题材是指在佛教艺术作品中所展示的儿童人物形象或者是能够使人联想到儿童的一切艺术素材。虽然这些儿童题材在整个佛教艺术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它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象征“传承”和“发展”,意味着“佛法不灭”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或意识形态要想达到“不朽”的境界,就必须得有后人传承和发展,佛教艺术思想也不例外,从产生的那一刻就一直在反复强调这个方面的问题。佛教讲究“以像设教”[1],所以在造像和绘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形象来传达佛教思想生生不息、佛法不灭这一诉求。

设点C和点D的坐标分别为(x1,0)和(x2,0),则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化简得即x1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

在众多形象当中,儿童人物形象或者儿童题材似乎成为了能够反映这种诉求的最佳选择。儿童形象或儿童题材在视觉符号中本身就象征着“发展”,因为儿童作为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向后有着广泛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作为未成年人,儿童在成为独立个体之前只能依附于成年人生活,通过向成年人学习,继承他们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身的逐步完善。这一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思想的“传承”过程,由此儿童形象或儿童题材也就被广泛地应用到佛教艺术当中,并以此来表达佛教艺术思想一代一代被继承发展。因此,在佛教艺术中尤其是绘画艺术中便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儿童形象或儿童题材,可见儿童元素在表达佛法传承的艺术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锚网索支护。采用树脂加长预应力锚固锚杆锚索组合支护系统,1/3三心拱断面,宽8 m,高8 m,其中拱高2 817 mm,墙高5 150 mm。三心拱断面为大圆半径5 723 mm,圆心角67°03'16",弧长6 430 mm;小圆半径2 172 mm,圆心角56°08'22",弧长2 417 mm,具体如图3所示。

 

二、通过视觉传播来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抚慰

佛教艺术伦理教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戒世警后”,而这通常是为以“孝”为中心的礼制服务的。在表现形式上用儿童与儿童父母之间来表达孝顺的佛教教义要远远比用成人和成人父母之间的表达所取得的传播效果更广,因为第一种表达方式既可以向成年人进行训诫也可以对儿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第二种表达方式因为没有出现与儿童特征相符合的信息载体,所以很有可能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会被儿童给过滤掉从而使儿童不能准确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自唐朝之后,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表现孝道的佛教艺术品也更为突出,最典型的就是重庆大足的宝顶山石刻。在崖壁中刻有一组父母恩重如山的雕像,包含了怀胎、分娩、哺育、催干就湿、离别父母等艺术内容,从怀胎到成长,清楚地雕刻出一个人得自父母大恩德的具体内容。这组雕像就像连环画一样极具故事性色彩,既通过儿童形象从视觉上拉近与儿童之间的距离,在表达方式上也采用了能为儿童所接受的比较直观的故事性描述方式,使得涉事未深的儿童通过浅显的壁画也能够明白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以及未来成人所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恩泽,教育他们要在未来好好地孝敬自己的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

随着佛教艺术世俗化的推进,在佛教教义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地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对美好祝愿的思想。对普通大众来说,繁殖与哺育子孙后代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责任,受儒家和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古人都把子嗣看成是“孝顺”“福气”“财富”的代表,大多都希望自己能够儿孙满堂,在老了的时候能够享受天伦之乐,于是多子就意味着多福,人们就开始向菩萨祈福,以求子嗣延绵。于是送子观音这一菩萨形象就出现在了普通群众眼前。信徒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佛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观音手中所环抱的男童是祈愿者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以很直观的形式体现“多子多福”的寓意,意味着这位菩萨可以为信徒们带来子嗣带来福报。

 
 

在敦煌的壁画和文献当中有非常多的记述和描绘儿童游戏的情景。游戏是人的一种行为,它在时空的界限内,以某种可见的秩序,按照规则进行,亦使人达到轻松、自由、喜悦的心理满足[4]。统治者通过儿童游戏的艺术形象来告诫儿童遵守现实的规制和秩序才能获得游戏中真正的快乐,以此来达到“抚慰”和“训诫”的作用。例如在莫高窟第79窟中就描绘了一名童子双膝跪地,上身低头俯地,成“童子拜佛”状。这很直观地在教育儿童只有虔诚信佛、遵守规矩和秩序才能获得快乐和生活技巧,是佛教艺术“抚慰”人心的典型。

一是在跨境电子商务营商环境方面要加强管理水平,尊重文化差异,提升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二是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加大对物流从业人员培训。数字化转型是对每个人和企业的转型。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迭代创新,都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认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必要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做好现代化物流人才储备;三是提高跨境电商市场竞争力。目前,跨境电商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跨境电商,提升产品、服务和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体现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国际化、品牌化”日益紧迫。

三、通过儿童形象来表达“重孝”的佛教思想

在群众中儿童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群体,因此他们是未来社会主流,所以对他们进行教育成为了统治阶级维护自己未来统治的重要任务。但是儿童知识储备不足,意识观念还没有成型,只能透过比较直观浅显的方式来对事物进行理解。正如黑格尔所说:“儿童是最美好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像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东西在他们的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看不出承认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因而在儿童绘画里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事物无意识的、天真率直的看法。”[2]

四、借助儿童形象来表达菩萨的“慈悲”

随着电视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线性编辑的使用已经不能满足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非线性编辑当前在节目制作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在这一技术运营中,TC时间码的使用,使编辑人员不再被画面不同步、跑点问题困扰,在素材查找上也较为便捷。因此,研究热点当前集中在TC时间码和CTL控制磁迹码的区别上,对编码方式的应用有利于电视编辑后台技术应用的创新思路更加清晰。

在宋代以后,艺术家们开始用玉雕莲花童子佩来表达多子多福的寓意。玉莲花童子的形象是一种反映民间生活的吉祥玉。吴自牧(南宋)在《梦梁录》中记载:“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目侯罗之状。”周密(元代)《武林旧事·乞巧》里叙述:“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侯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资,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浮于水上……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执荷叶,效颦‘摩侯罗’,大抵中原旧俗也。”《杂宝藏经》卷一八“莲花夫人缘”中记载:“一只母鹿舔了梵志的便后,怀孕生下了一个女婴,女婴长大后嫁给了梵豫国王并怀孕生下了一朵千叶莲花,随后被遗弃并被鸟奢延王给拾到,并发现每片莲叶上均有一小儿并把他们抚养长大。”从中就可以看出莲花童子源于希望“莲生贵子”的美好意愿[5]

五、以儿童形象来表达“多子多福”之意

艺术表达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佛教造像艺术通过形象传播来把佛教教义和统治者的思想传达给普通信众,而儿童作为受众群体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媒介并接受传播的信息,他们更乐于接受或使用自己能看懂并与自身特征、利益相近或相符的媒介或信息,而艺术创作者为了最大化自身的传播效果会有意识地设置更符合儿童需求的信息或艺术形式[3]

道教贵柔守雌的审美思想决定了其对女性的崇尚,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便开启了逐步内向化和本土化的过程,最为明显的就是将男性菩萨造像逐步女性化。为了更加突出母亲的慈悲形象,儿童题材便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几个孩童围绕在成年女性菩萨周围这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弹弓是儿童玩耍的工具。敦煌文献P.2598《使榜》载:“……访得安伞之日,多有无知小儿,于但功能打运,趁不防时□事,兼打□□□,众人眼目损伤。”意思是儿童顽劣用弹弓扰乱道场,伤人眼目,使得归义军衙门不得不出面制止惩戒。创作者无疑通过这则案例在告诉儿童如果不循规蹈矩,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以此起到“训诫”和“警示”的作用。

在世俗生活当中,普通群众总是用“大慈大悲”来形容观音菩萨,这是观音形象留在普通人心中最为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佛教艺术作品中创作者就极力在作品中强化观音的“慈悲”形象。单一的女性形象虽然能体现出女性温柔婉约的特质,但给人的视觉感受过于单薄,不足把“慈悲”的形象最大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艺术创作者们便引入了儿童的形象,这就是人们普遍说的“金童玉女”,善财和龙女以儿童的形象出现在观音的左右,能衬托出观音的“母亲”形象,这就对观音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通过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疼爱强化了其“慈悲”的形象。

六、丰富和平衡构图

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主题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是艺术要素之一[6]。在中国古代的佛教艺术中,无论是佛教绘画还是佛教造像都十分讲究构图。艺术不仅需要艺术家的感知,也需要观众的共鸣,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就通过题材的多样化来丰富和平衡构图,所以,儿童题材在佛教艺术中也就被运用得越来越多。

儿童题材的运用能够丰富艺术作品的内容,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由于儿童的构图比例小,所以在同样面积大小的平面中能创造更多的儿童形象,画面要素的增多能够加强画面对于观众的视觉感染力。

同时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也讲究构图的平衡性,这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平稳的心理需求[7]。按照阿恩海姆的理论:“只有当外物的刺激使大脑视皮层中的生理力的分布达到可以相互抵消的状态时,眼睛才能经验到平衡。”[8]因此,在佛教艺术当中也会注重运用规整的几何图形来对整个作品的力、重心和方向进行明确。在佛教造像中菩萨的形象一般都比较高大威猛,以此来体现出神灵的伟大与庄严,不过单一的大佛造像会给人一种重心不稳的视觉效果。为了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创作者们一般会在大型造像的两边加入两个小型的造像,以此使得整个作品的底盘更为厚实,抵消掉大型造像在构图上整体向上的“力”,从而给观众更为平稳的审美效果。因此构图比例较小的儿童造像就被广泛地运用到佛教造像当中。在很多的佛教造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典型的构图即成人菩萨造像的两边有两个比例较小的儿童造像,既突出了成人造像的威严也通过儿童的形象使得画面感更加地平衡稳固。

七、结 语

儿童题材被广泛运用到佛教艺术当中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它承载着佛教艺术思想本身希望得到传承发展的夙愿,同时也作为政治工具来教化成人和儿童。中国佛教艺术的内向化和世俗化,也进一步推动了儿童题材在古代佛教艺术中的运用。而且从设计构图的角度来说,儿童题材的大量出现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容也使得构图变得更为平衡,强化了艺术作品的视觉观赏度。

书法教育,不光是课堂为主阵地,更是应该走入社区,实现更丰富的社会互动,不断将书法教育引入时代的前沿。在广泛的社区活动中,开展书法审美比赛,引导学生将书法与绘画结合,创作自己的作品。在书法的宣传中,注意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王羲之的作品,如《兰亭序》。同时在社区开展“书法进我家”这样的活动,在“写对联,书法与广告,书法与健康”这些形形色色的活动中,实现书法正能量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法.佛教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南彩虹.儿童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J].名作欣赏,2008(24):142-14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路志峻.论敦煌文献和壁画中的儿童游戏和体育[J].敦煌学辑刊,2006(4):86-87.

[5]沈丽娟.宋代以来玉雕莲花童子佩的演变[J].东方收藏,2015(3):24.

[6]解艳.“绘画构图”浅说[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8):63.

[7]徐薇.构图平衡与不平衡心理效果[N].中国摄影报,2005-01-28(007).

[8]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4.

 
朱博文
《美与时代(上)》 2018年第04期
《美与时代(上)》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