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南水北调渠首地域文化诠释

更新时间:2009-03-2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位于河南省和湖北省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湖北的丹江口市,丹江口市因修筑丹江大坝而得名,是丹江口水库大坝的所在地,但是,丹江口水库库区三分之二的面积在河南省淅川县境内,库区所淹没的土地也绝大多数在淅川县境内。河南省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是春秋楚都丹阳的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同时淅川还是闻名全国的移民大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499个村,常住人口67万余人[1]。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位于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1],自全线通水以来,已经有效地缓解了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的严重缺水问题。因此,南水北调作为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工程,与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并称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国家战略,是世界上投资最大、干渠最长、水质最优、受益人口最多、移民最多、工程技术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2],堪称史诗工程[2],影响巨大。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的淅川,因此而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国家政策扶持机遇。同时,南水北调精神文化也将极大地提升淅川地域文化的内涵,为淅川地域文化烙上新的标志。

一 南水北调渠首地域文化之历史悠久

淅川是历史悠久的楚文化发祥地,遗存丰富、文物灿烂。该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古迹、名人众多,尤以楚文化最突出。据学者考证,楚国始都丹阳就位于丹江口水库风景区内。虽然丹阳遗址现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但浓郁的楚文化却源远流长。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危险驾驶罪的规定,笔者认为,醉酒驾驶行为属于抽象危险犯。《刑法修正案(八)》规定:“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首先,当行为人在酒后或者醉酒的情况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行驶的行为本身对公共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其行为的危险性在于其行为本身,而非造成实质的危害后果,此行为本身构成犯罪。其次,抽象危险犯同具体危险犯相比,对法益的要求程度较低,即只要法益受到较低的侵害时犯罪就成立。立法者本意只是为了防止醉酒驾驶这种危险情况的存在,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应当定性为抽象危险犯。

淅川具有得天独厚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地理优势,她地处南襄盆地西缘,与陕西、湖北省相邻,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腹地,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和交融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同时淅川县西北部为低海拔山区,中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岗地及冲积平原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淅川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生长点,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周文化[3]等在这里层叠交汇。淅川所处的“汉江流域恰处黄河和长江之间,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中间地带,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过渡地带,因而形成了我国东、西、南、北原始文化的交汇中心区域”[4],多种文化的不断渗透、长期碰撞、互相交汇,使古老的淅川地域文化丰富而多彩。

2009年淅川发现了寺坡汉代崖墓群,面积达42万平方米,这是河南省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汉代崖墓群,也是丹江流域首次发现的汉代崖墓[5]。崖墓出现在中原地区非常罕见,改变了考古界长期以来认为崖墓只存在于四川等西南地区的观念,也为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的文化融合提供了佐证。楚文化研究表明,3000多年前,淅川是楚国的古都,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在这里有400余年的留存[1]。在发掘的大量楚墓中,无论是规模宏大、陪葬品极其丰富的高级贵族墓,还是规模稍低、陪葬品较少的中小型土坑墓,出土的器物大部分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尤其是香严寺(按地理位置香严寺分为上寺和下寺两个禅院,目前,下寺已经被淹没在库区水下)下寺[1]楚墓群的发掘为研究早期楚文化的发展和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该楚墓群中价值最突出的是造型雄浑、制作精美的王子午鼎;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套春秋编钟王孙诰甬钟;还有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一件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云纹铜禁等。河南省博物院展出的珍贵青铜器中90%来自该区域。如此丰富的、价值较高的楚文化遗存使学术界对该区在楚文化研究中的作用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战国时期这里朝秦暮楚,秦文化在这里与楚文化实现了文化大一统,进入汉代,这种大一统的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又因地处中原,淅川融入了汉文化体系,影响后世上千年。千年地域文化的交流与浸润,使淅川地域文化兼容秦风楚韵和大汉精神,可谓是历史悠久。

二 南水北调渠首地域文化之丹江水文化

“水”是淅川旅游的最大亮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水质最优、投资最大、调水量最大、干渠最长的饮用水工程。远远望去,1050平方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淼,一望无际。丹江口库区景色秀美,有蜿蜒20余公里、山环水绕、九曲回环的丹江小三峡,被誉为中原地区难得的天然山水画廊。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统称,如果说淅川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其地域文化的年轮,作为地理标志的丹江是其地域文化传承的一条红线,那么淅川的商文化就应该是其地域文化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首先体现在商文化的发展氛围上。唐朝至明清是丹江航运的黄金时代,水陆的畅通,带动了丹江沿岸商业的发展,使淅川境内的荆紫关、李官桥发展为商业重镇,沿江及周边省份纷纷来淅川荆紫关设立商会,形成了八省商会林立的繁华景象,促进了淅川商文化的空前繁荣。其次这种精气神体现在对商圣范蠡的人生价值和经商之道的传承上。淅川是商圣范蠡的故里。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48年。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终成越国霸业,其后便浪迹天涯,隐名埋姓以经商为业,成为巨富,被人称为“商圣”。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范蠡“余纵观上下千年,及蠡万一者,未尝有之,美乎哉,旷世之范蠡!”这是对范蠡文韬武略、旷世奇功的高度概括。范蠡所体现出的人生价值和经营理念多见于后人的记载和评论,主要保存在《史记》《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里,这些史料记载的范蠡的事迹大致趋同,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参照。总的来说,范蠡的商文化思想体现在“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国语·越语》》的寻找契机、出奇制胜的执行力上;老于世故、精于处事、因人而施、顺势而为的谋略上;“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国语·越语》)的洞悉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智慧上。在此地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还孕育了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一代枭雄刘秀、智圣诸葛亮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无不体现和诠释着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 南水北调渠首地域文化之商文化

宋代以前,我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西北地区,丹江作为贯通南北的水上通道,航运业久盛不衰,直至明清一直是南北通衢的黄金航道。1973年,源远流长的丹江水在丹江口市被丹江大坝拦腰截断,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和自行管理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建成后起到了根治汉江水患、开发利用汉江的丰富水利资源的巨大作用。为实施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方案、扩大引水,丹江水库大坝由原来的海拔162米加高到现在的176.6米,大坝加高了14.6米,蓄水位由海拔157米提高到了170米,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6],形成了总面积达1022.75平方公里[7],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内陆黄金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通,使千年流淌的丹江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渠道,实现了年均调水97亿立方米,远景调水130亿立方米的目标[7],有效缓解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厚重的丹江水文化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江水北上,丹江水文化更加源远流长。

四 南水北调渠首地域文化之移民文化

天葬师道:“唐门口中的离经叛道,想来放到天下人的眼中,便是不与贼伍、正气凛然。此人在你唐门的一路追杀下,已是伤痕累累,命在旦夕,老夫若是将她交予你,岂不是等同于丧了她的性命?”

南水北调渠首移民文化还体现在忠诚担当、众志成城,为移民搬迁不畏困难的时代精神上。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的“南水北调,移民为本”和“一定要把移民安置好”的根本原则,在移民搬迁的日日夜夜里,各级移民干部,恪尽职守,默默奉献,走村串户,推心置腹,把移民当亲人,耐心细致,苦口婆心做着帮扶和动员工作;全社会各方面、各行业、各部门,为移民新村精心选址,高标准建设新家园,体现了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

(7)运输配送阶段碳足迹 包括供应商向制造商运输过程、制造商向销售商运输过程、销售商向消费者运输过程、消费者向回收商运输过程、回收商向供应商运输过程的碳足迹。

淅川县地处秦岭东段延伸部分的伏牛山南侧,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县西部和西南部是秦岭和大巴山,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湖泊广袤,景色秀美。经专家认定的158个旅游资源单体中,达到5级的旅游资源单体5个,达到4级的旅游资源单体10个,达到3级的旅游资源单体53个。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使淅川日益盛名远播,而其自身固有的旅游文化资源也因为游客的纷沓而至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尤以“水、都、寺、街”最为著名。

中频逆变电阻焊机在诸如汽车制造中不可或缺。基于MCGS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和焊机控制器密切配合,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统,实现了焊接过程中数据的可视化与实时化。因此该监控系统对于焊机工业的应用,起到了不小程度上的提升。

五 南水北调渠首地域文化之旅游文化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南水北调渠首移民工作唱响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弘扬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2014年11月6日《河南日报》理论版整版阐述了南水北调工程与淅川移民精神,提出了“拳拳之忠赤子情的大爱报国精神;赤胆铁肩擎碧水的忠诚担当精神;宁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同心协力顾大局的众志成城精神”[8]为主要内容的移民精神文化。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源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形成于移民搬迁与安置的过程中,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新时期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淅川移民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淅川移民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淅川移民精神;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步伐,“让中原更出彩”,需要弘扬淅川移民精神[8]。移民精神文化已经成为激励淅川人民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宝贵财富。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作为地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与河南济源愚公移山精神、兰考焦裕禄精神、安阳红旗渠精神相提并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水北调关键在中线,中线成败在移民。为了丹江口水库的兴建,为了南水北调,淅川移民付出了太多太多,那些伴随了移民祖祖辈辈的土地、家园、宗祠,那些充满小山、古树和记忆的家乡,永远地沉入丹江水中。从1958年到现在,淅川县先后动迁近40万人。这是人类水利发展史上在一个县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经济社会情况变化最复杂的移民过程。从丹江口水库蓄水开始,顺阳川、丹阳川、板桥川,这些淅川最为富庶的膏腴之地淹没了。这片曾经十分繁华的百里平川,连同千百年来楚国先民们留下的宝贵城池和文物古迹,一同躺在了碧波万顷的水库湖底。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发展和个人及家庭眼前利益不能完全兼顾的取舍面前,在是坚守故乡热土还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工程的抉择面前,几代淅川人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带着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乡愁。为了丹江口水库建设,从1958年到1978年,淅川县先后分六批迁出20.2万人。2002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后,为了保证丰富的水源,丹江口大坝再次加高,由原来的162米提升到176.6米,淅川县需要再次被淹没的面积达144平方公里,搬迁人口16.2万人。面对国家需要,淅川老百姓不讲条件、没有怨言、不出难题,从而使国家原计划4年完成的搬迁任务,只用2年就圆满完成了,并且做到了“不亡、不伤、不丢、不漏一个人”。淅川人怀着对国家民族的大爱,毅然决然地走出去了,留下了巍巍的背影,创造了感人魂魄的精神财富。这一精神财富,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家国情怀,就是舍家为国的凛然大义,就是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淅川移民精神”[8]。广大移民无私奉献,抛家舍业,换来了丹江口水库万顷碧波,换来了豫鄂大地几百万亩良田得以浇灌,换来了华北地区京、津干渴大地的润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移民赞歌。在历次移民搬迁过程中,移民们为国家“舍小家为大家”,无怨无悔。这种大爱报国、忠诚奉献的移民精神为南水北调渠首地域文化涂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淅川因河流众多而得名,境内共有大小河流467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丹江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93.5%,丹江的主要支流淇河、滔河、老鹳河(即淅水),自西北向东南纵贯淅川全境,分别在寺湾、金营、马蹬汇入丹江干流[1]。淅川的地域文化与丹江密不可分。水是生命的源泉,古人类逐水源而居,靠山傍水的居住理念一直流传到现在。5000年前,丹江流域的先民就学会了和水打交道,淅川龙山岗遗址就发现了防洪大堤遗迹,应该说是汉水流域最早的水利工程。传说丹江原名黑河,4200多年前,帝尧的儿子丹朱被流放到这里,他带领人们治河筑堤,造福一方,人们为了纪念他把黑河改名为丹江。这个传说与发现的水利工程遗迹遥相呼应,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丹江水文化的厚重。

“都”是淅川岁月沧桑的见证。淅川是春秋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据考证,楚国建都九百多年的历史,有四百多年在淅川;楚国的45位王有23位在淅川执掌大权。淅川境内楚墓群及出土的文物众多,子庚墓和秦楚古战场所在地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资源,虽然古楚都的丹阳遗址已经被丹江口水库淹没,但浓郁的楚文化却源远流长、遗存丰富。

图10是无延时补偿MPDTC和有延时补偿MPDTC方法在电机带80%额定负载运行于900 r/min时的性能对比.左半部分为无延时补偿MPDTC的结果,右半部分则为有延时补偿MPDTC的结果.从图中可以发现,有延时补偿MPDTC的电流和转矩纹波较小,明显改善了电机运行性能.

“寺”是淅川佛教文化的标志。 位于丹江口库区内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刹香严寺,为唐代三朝国师慧忠所建,唐宣宗曾在此潜隐7年之久,最后回到长安,实现了唐朝的再次中兴。香严寺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古寺,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严寺按地形分为上寺和下寺,下寺因丹江口水库蓄水被淹没在库区水下,仅存的上寺现存房舍140余间,保存有中原最大的原型壁画,与香严寺比邻的坐禅谷,有“彩虹随人走,佛光伴人行”的佛光瀑;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面壁崖;有险峻奇秀的通天洞等景观。坐禅谷蜿蜒20余公里,飞瀑鸣泉,山清水秀,与香严寺相映成辉。

“街”是淅川商文化发展的见证。曾经的商贾云集的丹江航运重镇荆紫关镇,经济实力雄厚,自古就为三省交界地区最繁华的社会经济中心,有北方十三省市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荆紫关镇的明清古街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荆紫关地处豫、鄂、陕三省的交汇处,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首批特色景观镇,是河南省六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北部的白浪街中心有三省界碑,三省居民同住一条街,街心有三棱形友谊碑,分别指向三省方向,站在界碑下面的三省石上能够感受到一脚踏三省的豪壮。

近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中线渠首、水源丹江为世人瞩目。各级领导和多方面的专家对此区域特别重视,纷纷对此进行考察、调研;省内外受水城市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游客对渠首也兴趣浓厚,纷至沓来。因此,多年来到淅川旅游的人一直是络绎不绝,并正逐渐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演变成一种饮水思源的精神文化氛围,进一步彰显了淅川地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可以预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及其水源丹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文化之旅首选旅游目的地,以水为媒,淅川结缘南水北调,渠首地域文化必将大放异彩!

参 考 文 献

[1] 淅川县政府. 县情概况EB/OL].(2002-04-15) [2016-12-28].http://www.nsbd.gov.cn/zx/gczz/201106/t20110630_188242.html.

[2] 中国青年杂志社记者.走访国字号工程:南水北调[EB/OL].(2012-09-30)[2012-11-30].http://www.hbnsbd.gov.cn/news/show-22675.html.

[3] 南阳晚报记者. 魅力淅川 美在文化[EB/OL].(2016-10-14)[2016-11-18].http://mini.eastday.com/a/161014064515134-2.html.

[4] 田昌五.中国原始文化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6.

[5] 张定有.河南淅川近日发现汉代崖墓群[N].东方今报, 2009-12-04(2).

[6] 祁梦竹. 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 丹江口大坝增高14.6米[N].北京日报,2011-10-19(6).

[7] “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组.丹江口水库[EB/OL].(2014-12-19)[2016-04-15].http://baike.baidu.com/item/丹江口水库/3402532?fr=aladdin.

[8] 刘道兴,马良泉,陈东辉.南水北调工程与淅川移民精神[N].河南日报,2014-11-06(7).

 
骆志方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