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媒体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与反制

更新时间:2009-03-28

作为一个严肃认真的话题,历史是过去的真实存在和未来不可反驳的参照。在传播历史信息的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组织,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紧紧把握党的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与本质,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下,都要坚决反对和纠正歪曲与丑化历史的错误行为,以便在正确的历史观的影响下,生发出积极的、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和提升人民福祉的思潮[1]。在当前时期,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抬头,并有日趋泛滥之势。此时,为了捍卫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需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巨大的传播优势,不断挤压和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传播空间,最大限度地清除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文章以此为视角,对新媒体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与反制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借此获得具有借鉴意义的信息。

一 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批判

()模糊荒谬的逻辑架构

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否定,对历史事件进行歪曲,对历史人物进行“戏说”,不但能够哗众取宠、聚集人气,还可以借此对人民群众进行蛊惑;同时,他们借助多种手段“重写”历史,为本就盖棺定论的反面人物进行“翻供”,以试图借此改变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达到借虚无而弄假成真的目的[2]。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者们习惯于否定现实,尤其是乐于推翻现实世界被验证为正确的社会理想、政治制度和政治信仰。他们为了宣扬所谓的“政治诉求”,不惜煽动群众推翻党的领导,消除党的执政根基,甚至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以此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是非混淆的哲学基础

我们借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思想,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唯心史观作为哲学基础,借此对历史进行歪曲和误判,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路线背道而驰。而实际上,在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过程中,并非出于哲学基础的冲突和对立,而是后者的哲学基础与科学和事实不相匹配,因此也就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无法指导社会的发展与实践。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混淆是非,借助非此即彼的思维范式,以碎片化的信息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颠覆,甚至有意抹黑党的历史和领导人的形象,对历史人物和英雄事迹极尽污蔑,而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益诉求”与“政治理想”,逐渐促成错误思想和思维方式的成型。

()善恶不分的价值取向

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唯心史观为基础,通过鼓吹个人利益和个人英雄主义,甚至以形而上的方式认为主宰历史和创造历史的并非人民大众而是特定的人群,以此为其利益相关者谋取私利。可以说,对历史虚无主义者来说,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不顾历史的真实性存在,不顾时代发展的客观性,以善恶不分的姿态与我党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照。在实践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反社会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推崇备至,以国内外敌对势力为靠山,通过对价值选择的有意误判,形成和引领错误的社会价值导向,通过碎片化的信息和事件,对历史进行篡改、歪曲和否定,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恶”的方向发展。

(2)关于湿陷的影响范围,根据所测数据,在离基坑20 m左右其湿陷量已经趋近于0,推算其湿陷影响范围在20~25 m。

二 新媒体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

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成立简称 “南国社”,而扩大其范围为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五部,定其宗旨为“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革命运动”,也是民国十六年即一九二七年的事。所以南国艺术学院便是包含文学、绘画、戏剧等部的研究机关。至一九二八年夏,学院以种种原因停顿,而学生仍相依不去,我便由研究室开始向社会作实际活动,当时的环境比较的最适于我们活动的是戏剧,于是南国乃以戏剧运动多少为社会所注目,直到最近之美术部习作展览止,社会上只知道南国社是戏剧团体。[26]110

()传播趋势泛滥化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多元化、灵活性等诸多特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效率和效果比传统媒介又进了一步。可以说,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公众平台,历史虚无主义都能够找到足够隐蔽的栖身之所和足够伸展的发展空间,进行大范围传播,继而在短时间内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网络舆情中煽风点火、推波助澜,这给新媒体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历史虚无主义相关信息的传播都是借助新媒体在同学、同事和亲朋好友之间进行的。这些个体之间的戒备心较弱,无形中增加了信息的可信度。由此可见,在新媒体场域中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铲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势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反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借助新媒体的优势,通过监管和净化网络空间环境,为反制工作构建渠道和平台。而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信息传播、发布和转发的立法工作,让新媒体场域中的历史信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对那些明显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和严重危害国家利益以及歪曲历史事实的做法要严肃处理,消除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其次,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对相关法律加以修订,让制度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充分结合,以保证新媒体时代历史信息更加积极、健康地传播;最后,有关部门要注重对新媒体中历史信息传播的监督和管理,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有关的历史虚无主义信息进行捕捉,有针对性地、强有力地进行辟谣与舆论引导,以便重构新媒体场域中的国家精神与唯物史观。

()传播渠道分散化

在即时通讯工具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共同作用下,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新媒体这一全新的载体,向社会公众(尤其是智能手机和上网用户)传递历史虚无主义,希望藉此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逐渐削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坚守[4]。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者利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将要发布的信息和内容“集体打包”,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公众(尤其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朝着既定的方向转变,使之逐渐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传播手段多元化

在新媒体场域中,以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首的敌对势力借助庞大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优势,通过雇佣“网络水军”的方法,在新媒体的各类载体上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其中,国内在新媒体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所谓“民主人士”“网络大V”或者“意见领袖”们,通过和西方敌对势力的耦合,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载体,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期出现的一些社会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大做文章,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传谣生事,不断曝光负面消息,主动抹黑社会和历史,借此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 新媒体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制

在前文的分析中已经得知,新媒体场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大有泛滥之势,渠道更加分散、手段更加多元,我们需要及时出击,对其进行有效的反制[5]。为此,需要在深入分析其传播模式和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监管和净化网络空间环境、传播真实可靠的历史信息、掌握和创新历史信息宣传方式等措施,全面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持续捍卫国家精神。

()监管和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中国是航运大国,世界10大港口中,中国占据8个席位。2017年,中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0亿吨,比上年增长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8亿标箱(TEU),比上年增长8.3%。2017年,外籍船舶靠泊中国港口数量超过28万余艘次,是1994年的5倍以上,而国际航行船舶燃油平均含硫量高达2.6%~3.5%,是车用柴油的3500倍,船舶燃油质量远远落后于陆上机动车燃油品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船舶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占当地排放总量的12.4%和11.6%,2015年分别上升到25.7%和29.4%。

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路径与存在基础都似乎天衣无缝、完美无缺,但一旦对其进行解构和推敲,就会发现其无法立足的理论和逻辑[3]。但是,为了达到“死灰复燃”“沉渣再泛”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开始将阵地转移到了更具虚拟性的网络空间之中,给新媒体场域中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制和反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播真实可靠的历史信息

为了对新媒体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行为进行反制,要求历史信息的传播者要强化对历史问题(特别是重大历史问题与重要历史人物及其经历)的全面了解和深入学习,借此提升对历史信息的研判、分辨和解读能力,以便能够在自觉遵守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法的基础上,正确地传播历史信息。同时,国家、政府的官方机构,要及时关注新媒体空间中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信息,通过对其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隐藏其中的似是而非的信息加以辨析,借助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介载体不断发声,纠正谬误,强化正确信息的传播。只有主动出击、积极应战,才能坚守网络阵地,也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新媒体时代网络阵地的舆论领导权,正本清源,传播真实可靠的历史信息。

[4]百度百科“瑞士”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1%9E%E5%A3%AB/131482?fr=aladdin

()掌握和创新历史信息的宣传方式

在新媒体场域中,社会公众对历史知识的诉求更加强烈、更加多元。所以,需要不断掌握和创新历史信息的宣传方式,让不同的历史信息需求主体都能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不但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全面提升思想意识,培养民族意识、历史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还应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提升历史知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通俗化水平,借助移动通讯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在舆论主动权方面占据更多优势;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培养信念坚定、业务扎实、道德高尚的历史知识宣传工作队伍,让更多的教师、历史学者、公务员等参与其中,形成多方联动的立体化宣传机制,全面提升唯物史观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

四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者借此跳出学术研究领域,借助新媒体平台大肆散布其错误思想和言论,成为破坏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潜在力量。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借助新媒体工具对其进行有力的回击和反制,让社会公众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持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唯物史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此外,还应严防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新媒体平台将自身碎片化、隐匿化和庸俗化借以在网络上肆意传播,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营造更加健康、客观、干净的新媒体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李文清,徐仲伟.网络政治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J].学术探索,2016(3):13-17.

[2] 储著武.新媒体时代历史信息的传播问题——兼论反对新媒体空间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J].党的文献,2016(2):90-95.

[3] 陈清,刘珂.自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特点、危害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6(3):57-61.

[4] 张月露,黄宇.网络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6(4):228-229.

[5] 林书红.新媒体传播中历史虚无主义“导向”不容忽视[J].理论导报,2014(12):14-15.

 
邵萌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