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改革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据2016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估计,“十二五”期间结构性失业人口规模大概为1 397万人,预计“十三五”期间结构性失业人口将增长到1 425万人,其中,大学生失业人口规模约364万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用工荒”与“难就业”并存的矛盾尤为突出。引发中国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于21世纪初的大学扩招,使得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但高校的专业设置、教育体系等却没跟上,使得教育和实际需求无法衔接。另外,据咨询机构麦可思对2012届部分高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毕业生中的87%认为专业实习不够,21%认为课程设计不够合理,16%认为毕业设计不够科学。

由于苗族银饰是纯手工制作,且设计精细,工序繁杂,其生产效率一般不高,制作一套完整的成品往往需要很多人力。且苗族银饰通常情况下比较重且较贵,实用性不是很强,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一般人也无法承受全身银饰的重量,因此苗族银饰只适合在本地流通。另外,随着凤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苗族银饰大受欢迎,同时很多外地银饰、银器趁机流入本地市场,这些外来银饰多设计新潮且价格较低,对凤凰本地的银饰推广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市场进一步减小。

实际上,教育部一直重视高校专业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201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不少于50%。而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强调,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侧,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教育领域存在结构性矛盾[1]。在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和产值比重逐渐提高的“新业态”下,旅游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特别是实训教学环节依然十分薄弱,学生面临“学难以致用”的尴尬局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实训环节亟待加强。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营销的重要资本,这些能够展示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特别适合用来作为城市文化的品牌象征。对其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主要可以运用影视营销和口碑营销的方式。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

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与培养方案偏差并存

旅游管理专业以为旅游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培养方针仍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多而全,却缺乏深度和特色,不了解如何融入到旅游行业中,每年都有部分学生选择转专业。由于培养目标,特别是专业实习目标不够具体,导致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市场人才需求目标[2]

基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和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在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未能有效衔接与之实践应用相关的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酒店前台、客房等专业培养内容除了课堂教育,更需要操作实践,但为此支持学生培养的实验室建设才刚起步,未能形成完善的上机操作设施与校内实训基地。如《旅行社管理》课程教学偏重于课堂讲授而且内容抽象,学生不仅缺乏深入学习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未能切身体验实践旅行社实际的经营与管理业务,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核心能力塑造不到位,进入就业市场存在盲目性。

临床资料 评估所有研究对象传统脑血管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压(24 h动态血压中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

2. 课程设置不够灵活与教学方法滞后并存

首先,改进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决策能力。如学生阅读有关带团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的案例,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二是情境教学法。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真实环境进行教学[5],如模拟导游,每个角色根据课堂所学的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在课余时间集体讨论并演练。三是“工作过程导向”法。如《旅行社管理》课程,在教师指导下,课堂上让学生对旅行社产品进行模拟设计、展示、推介,并邀请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参与,进行现场点评,通过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四是任务驱动法。遵循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如《旅游学概论》课程将教学目标设计成真实具体的任务:“认识旅游”“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等,课堂讲授时以真实案例导入,使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之中。其次,推动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开辟校内现有条件。在校内为专业实践提供场所,改建扩建星级饭店,满足酒店专业学生全天候全真的实训需求。二是借助地区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的平台,建立校外旅游综合实训中心以满足校内学生实习实训、技能大赛和校外业务培训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建立的一个专业。目前只有旅游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两个专业,会展经济、酒店管理等专业或专业方向未能建立或发展起来,专业体系仍不完善。

以贵州省为例,地方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一是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博士学历的教师比重较低,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不高,出国留学或访问的教师比例也不高。全国具有知名度的领军人才比较缺乏,中级职称的比例较高,缺乏完善的教学梯队,教师职称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以核心课程或重点专业方向的教学或科研团队未能有效形成,在同院校或同专业中还缺少具有竞争力的教学团队,另外,还缺少校级、省级教学名师。三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有待推进。有旅游、酒店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造成只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实践训练与经验累积。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为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但高校现行的用人制度追求教师的高学历、重学历的现象普遍存在,“半路出家”和“转行”而来的教师多,旅游管理专业出身的较少,缺乏真正具有“双师型”的懂行者带领专业发展与学生培养。另外,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自身的学科体系仍不成熟。旅游课题的申报较为困难,而且国内高质量的旅游学术期刊也太少,学术交流活动不够活跃,旅游科研力量薄弱,学术研究水平偏低[4]

3. 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高与职业认知不清并存

一是实践教学薄弱,理论未能有效联系实际,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未能摆脱应试教育,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自主学习动力不足;三是教材与实际存在偏差,课堂学习与实际需求矛盾,学生排斥课堂。三方面共同作用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的专业认同感,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意愿不高,选择本专业考研的学生很少,这主要由由专业培养目标与方案的不具体所导致,学生不清楚进入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专业核心能力,这些能力的塑造需要通过哪些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实践教学活动中,未能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实验场所,如《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和《饭店管理》等课程在校内实验条件不足,依赖于暑期社会实践的锻炼比较有限,而且时间较短,实践经费支持也有限,课程教学仍需要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与此同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尽管旅游管理专业与贵州省很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实际落实很少,学生未能有效参与在校外合作企业开展的实践教学,校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对从事旅游行业的相关岗位或职业认识不清,就业的盲目性导致结构性矛盾。

4. 师资队伍薄弱与科研能力不足并存

为了提高防护结构抵御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的能力,增强型防护结构采用多个缓冲屏或在缓冲屏和舱壁之间增加填充层,对弹丸进行层层拦截,使弹丸尽可能发生破碎、熔化或汽化,以降低对航天器舱壁造成的损伤。增强型防护结构缓冲屏的层数增加到了2~5层。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护性能,缓冲屏采用高弹性模量、高强度的复合材料替代金属板材料,而填充层多用拉伸强度高的材料Nextel、Kevlar、Vectran、碳化硅和玄武岩纤维布等。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1. 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的固化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与现实社会脱节,比较封闭;二是以教材为中心,知识的更新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实践性;三是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空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四是应试教育以考促学,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教学中不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3]。延续传统的陈旧的“教师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填鸭”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 结合地区旅游对人才的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管理人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培养岗位、工作任务、任务领域及能力需求,再根据能力要求进行归类,形成适宜于“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如表1)。

2. 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体系

一是增强课程与学分调整的灵活性。增加实践教学,把前三年的暑假作为小学期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利用:第一个小学期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技术上的训练包括规划,相当于一个偏理论上的教学;第二个小学期在第一个小学期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学习,进行包括景区规划、酒店的筹建、管理等方面的模拟;第三个小学期在前期模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校外直接实践,到校外基地进行实践实训,整体形成“课程教学——模拟实验——实践实训”的教学过程。二是做实实践实训与课程教学。把一些带有实践内容的课程分开为课题教学和实验或实践教学会导致教学的细碎化,既然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建议进行模块化教学,就是把相关联的课程整合起来,如可把《饭店管理》课程和《前台客房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既能保证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规范个性选修课。个性选修课的设置能够引导学生,对于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毕业继续深造的学生能够增强专业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应注重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素养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和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模式和运行机制,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签署协议,双方专家合作研究课题,相互输送人才,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优势互补。

 

表1 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构建

  

类别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目标岗位群学生旅游企业熟练服务工作人员旅游企业基层管理者目标岗位学生、准员工导游旅行社计调外联星级酒店熟练服务员旅行社、景区基层管理人员酒店基层管理人员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旅游概论旅游服务礼仪旅游政策与法规普通话英语管理学原理形体训练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业务(导游、计调、销售外联)旅游英语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管理饭店筹建与设备管理烹饪营养学旅游英语旅行社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营销与策划财务管理酒店管理实务餐饮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酒店会计实务职业基础课中国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策划学、旅游景观学、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中华传统礼仪公共课大学英语、军事理论计算机基础、体育、中国近代史纲要、应用写作

3. 设计与能力塑造相符的教学安排

一是素质课程模块。以共同的课程目的、基本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能力。如语言与技能课。二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以专业大类为方向,以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构建专业素质与技能课程模块。如旅游经济学、旅游政策法规等。三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从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出发,以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为主导与相关技术课程相结合,构建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如“饭店管理方向课”“旅行社管理方向课”和“景区管理方向课”三类。

4. 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不同于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由于高校学分管理制度的僵化。学校对各专业每学期开设的课程数量、学分数、学时数等进行限制的各种规章制度,导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分配按照固定比例展开,课程设置与调整的空间有限,难以针对行业需求与专业特点设计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课程构架,进一步加大了培养目标实现的难度。如《酒店管理》课程基本是课堂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感知不足而缺乏动力,未能参与实践而知识运用不足,导致学生理论基础有限而实践能力不足的两难困境。

5. 完善考试考核的方式与方法

一是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考核形式。每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在课程进行中间还有几次作业,考试的目的是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和对所授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考核重点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的课程的特点,采用开卷、考查、报告等多种不同考试形式。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出勤、调研等)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一般占30%以下,期末考试成绩占70%以上,具体比例在学期末由科任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二是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并把学生意见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对学生反映较大的任课教师责令其改进,改进不力者,年终考核不合格,减少授课学时或不再安排授课任务并帮助其提高教学质量。在每届毕业生离校前,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下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依据。以生为本,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定性指标可侧重于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考察,定量指标则更适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评。

结语

在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升与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机遇。然而,作为应用型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发展规划与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包括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与教学体系设计、学生能力塑造等方面。应对旅游行业“新业态”、居民消费“新需求”、学科发展“新阶段”,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与方法、考核方式、师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多方面探讨了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岳军.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旅游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7(3):65-69.

[2]刘春莲,李茂林. 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4):64-66.

[3]潘华, 宋晨升.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分析——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110.

[4]张丹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学术探索,2015(2):73-77.

[5]张洁. 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1):60-61.

 
张自强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