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路径探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而高校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场所,肩负着传承与创造优秀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崇高责任,对于文化的导向作用巨大。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流思想,宣扬主流文化,在弘扬与传承文化的同时,唤起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并逐步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这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要关注的问题。

文化自信教育的时代意义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具有坚定的信念。[2]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弱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唱响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最强音,抢占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传播到整个校园,涵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教育者要结合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采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并进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术应用Judkins法,经挠动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并将6F或7F血管鞘置入。

1.方向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必须紧紧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时代发展的潮流,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培育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强国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守望者、传播者、创造转化者。

2.继承与批判性原则

让密立根教授极为恼火的是,这个新来的中国学生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嫌课题太一般。过了一段时间后,密立根重新给了赵忠尧一个题目:硬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当时,无论是密立根,还是赵忠尧,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题目会把赵忠尧推到一个物理科学伟大发现的门口!

3.“三贴近”原则

首先要完善教育课程培养体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提升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不间断地系统地培养,因此高校在制定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时,不仅要体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还要体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一根本任务。在通识课程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可以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如“唐诗宋词选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华武术鉴赏”等;中外文化课程,如“中外文化荟萃”“中外美术作品欣赏”“中外文化比较”等,并且要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文化教育课程体系。这样,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中外文化的比较认知中,增强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从而改变过去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要以继承与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价值认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信心和生命力自信。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正确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在创造转化中延长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魅力。其次要用批判审视的眼光对待外来文化,以包容借鉴的态度辩证取舍西方文化,让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同时,要注意引导大学生走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困境和误区,正确认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节庆假日和人生价值理念,不要崇洋媚外,更不可美化西方文明。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文化自信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强盛的时代课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在通识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贴近”原则就是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贴近”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更是一个方法论。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文化自信状况、文化素养基础等,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教育案例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心。另外,在“三贴近”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合理排解大学生文化生活中的困惑思想与焦虑情绪,引导大学生的文化行为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正确的文化鉴别与选择。[4]

(3)在矿脉上、下盘次级断层中常形成与矿脉大致平行或略斜交的零星分布的小透镜状、脉状矿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矿脉带[11]。

2.创新实践教学,在春风化雨中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5]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设计时多创设一些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比如,利用徐州独特的两汉文化资源创设主题为“走进汉文化遗址,感受汉文化魅力”微视频制作比赛活动;利用徐州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如云龙编结工艺、吹糖人、糖人贡、邳州年画、徐州针插造型工艺等内容,创设主题为“走访民间艺人”活动等等。通过近距离接触地方乡土文化,感受古代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犹如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面对面对话,进而激发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对古人的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对民族文化的时代魅力会更加自尊、自信。另外,还可以结合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组织大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大学生在社区可以通过宣传展板、文艺演出、文化知识竞猜游戏、教育讲座等形式向社区成员普及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还可以参加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的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在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当代中国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如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等。[1]那么,在这些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中就会春风化雨般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胜信念。

其次要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法治观念,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的有效性和时代性的认识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自信;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帮助大学生领会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目标,使学生明白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利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的必胜信心;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另外,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积极主动性。比如课堂教学中多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个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不同专业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课程内容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思政课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还可以运用辩论赛、QQ群问答、新媒体、微视频等形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中给予他们文化自信教育。

3.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滋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课程和实践教学活动来实现,书香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也至关重要。校园文化是高校的一种隐形教育资源,时时刻刻在影响着、熏陶着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打造书香校园文化,就是在校园内建立展现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文化环境,具体包括:一是将传播正能量的文化符号赋予学校的建筑、校园景观、文化长廊、童心广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实训基地、教学区、宿舍区等十分醒目的位置,营造文明、健康、高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设文化自信教育的环境氛围。如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举办拜年、猜灯谜、清明祭扫、包粽子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文明传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纪念一二·九活动等,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利用文化艺术节、读书会、学术报告会、文化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的认同和自信。三是要构筑适宜文化自信培养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首先,在校园官网上设置宣传专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报告内容及其精神、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主流文化等,让学生清楚当前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理想,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侵袭。同时,校园网还要宣传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优秀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其次是积极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即在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打造一个和大学生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以便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最终要建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创造适宜的网络空间。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实效性等优势,引导大学生正确甄别和选择网络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总之,书香校园文化的打造直接影响着身在其中的大学生健康成长,滋养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导着大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

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共同促进。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其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除了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打造书香校园育人环境外,还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立一个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育人环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另外,还要培养一支政治方向坚定、思想道德素质过硬、文化素养底蕴深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领头羊,引领着全校教职员工做好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工作。其次,学校要构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平台,发挥家庭文化育人作用。现在高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和00后,他们的父母文化教育背景、文化素养状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定文化基础或者更深的文化底蕴,因而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充分运用家长会、QQ群、微信群等及时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状况,交流学校的思想教育内容和文化教育特色活动等,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还要运用校园官网、学校及各处室微信公众号推送学校举办的各类文化自信教育活动,扩大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力度,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坚定其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信念,进而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家庭文化的育人作用,影响和感染着子女的文化自信。再者,要充分发挥我国目前形成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以来,学术领域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研究蔚然成风,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被付诸于社会实践,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等。[1]因此,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增强大学生的民族优越感和民族文化自信,鼓励大学生自觉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胜信心。

5.根据对假设五检验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除了相关准则要完善对企业无形资产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也要更加注意该方面内容的审计,重视报表附注对开发支出的披露,尤其是对报表附注披露不规范的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第三方角度进行监督管理,以避免企业利用准则的漏洞做出一些违规舞弊行为,扰乱经济秩序,误导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判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8)[2018-03-10].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3]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18-01-08(15).

[4]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5]陶行知[EB/OL].[2018-03-20]. http://www.baike.com/wiki/%E9%99%B6%E8%A1%8C%E7%9F%A5.

 
丁爱梅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