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掘教材资源 培育审美素质——以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为例

更新时间:2016-07-05

《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程,它引领学生走近这些智慧的先贤圣人,通过与文本对话,领略他们的不朽思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传承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思维品质的同时,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审美熏陶。但由于《先秦诸子选读》全书都是文言,以往有的教师就把课上成了疏通文字,理解大意的翻译课,学生非但不会感受到扑面的锦华,反而会望而生畏,感觉不到任何美感,更不用谈及审美意识或审美情趣的培养。[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掘教材资源,将课程中美育因素充分展现出来?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员学科知识理论扎实、专业基础牢固,另一种是学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如大众化以后的高校教育面临的变化首先就是学历继续教育学员的专业水平比过去低,且参差不齐,社会却对学员素质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要求,按专业目标与规格培养的规模化人才忽视学生和成人学员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员的发展。所以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应定位为大众教育,树立以学员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为主的教育质量观[1]。

一、深入挖掘,感知美的形象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2]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也常常借助各种形象来传递他们的思想,寄托他们的志向,就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寄寓的是庄子那颗被人类苦难禁锢的灵魂,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他欲飞的理想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这样类似的形象,学生在感叹它们独特的美的时候,会存在理解上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生成教学内容时,从对美的事物形象的直接感受开始,深入地挖掘文本,进而把握它,领悟它,感知美的形象,从而提升审美的层次。譬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学生能从“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直养无害”这样的文字表述中直接找到“浩然之气”的解释,但什么才是“浩然之气”的真正内涵,则是需要学生深入挖掘孟子的表述,这就要借助课文中孟子阐述的“大丈夫”这样一个具体的形象的句子去感知:孟子笔下的大丈夫满足“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个基本条件,表现出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通过理解文本中关键句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大丈夫”;为了让学生刻骨铭心,感念不忘,教师可以进一步延伸教学内容,例举出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行刑前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等文人志士,这些形象对学生更是一种道德品质,人格精神的激励,也是一种美的洗礼。这样,不但提升了审美的层次,而且学生更能从这些美的形象中进一步理解“浩然之气”的真正内涵。

在《先秦诸子选读》中,不论是智慧超俗豁达宽厚的孔子,个性鲜明倡导仁政的孟子,还是洒脱恢宏、逍遥出世的庄子,抑或是他们笔下的众多形象,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真、善、美。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意识的对其进行分析,强化审美熏陶,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质情操,从而形成自己审美素养,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感染催化,激发美的情感

情感是美感成败与否的关键,美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情感教育。正如刘勰所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像《论语》中孔子得知最喜爱的学生颜渊去世时,他“哭之恸”,甚至有人提醒孔子注意身份不要太过悲伤时,孔子回答了一句:“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太悲痛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什么人悲痛呢?简单的话语就流露出孔子对弟子浓浓的关爱,对弟子早逝的悲痛,对自己的理想后继无人的感伤,这些无不是孔子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只要学生被孔子所感染,他们就会感觉到有时伤心也是一种美。不论是悲伤沉痛还是愉悦欣喜,这些蕴藏在先秦诸子文字间的情感,都是需要教师教学设计中适时凸显,以此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去寻找自己的情感经验,从而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最本真、最原始的美的体验。

笔者在指导课文《论语·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赏析时,提出一个问题:曾皙所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历来的评论家都认为曾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暮春咏归图,你认为它美在何处?围绕前一问题提出,教师借助舒缓的音乐,吟咏着文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想象曾皙所说的场景,不少学生都能描述出心中沂水春风的美景。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提出,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到那种美的情境之中,表述出美在闲适、美在自然、美在和谐等等美的感受,甚至有的同学还说出自己在海滩度假时独特的感受。此时的学生已经被这种礼乐大同的美好理想所感染,激发出他们心中的情感体验,至于文本中提到孔子为什么会“与点(赞同曾皙)”的情感倾向,学生的回答就是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生成教学内容时,应多考虑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此为突破口,找到文本与学生共同的情感联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诸种审美感知。

三、启发引导,促进美的再生

[1]李福香.选修课要有“选修味”——《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反思及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4):57-58.

参考文献:

只有当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了作品,将美的感受内化于心,通过对文本的思考、对话,才能外化为美的语言,重新诠释美的感受,这才是属于学生自己且独一无二的审美创造。因此,美的再生是学生自主审美能力的一种高层次的体现。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将个人修养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圣人”,道家也提及“君子”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先秦诸子选读》的作品中都有相应的描述,又有一定的可比性,教师就此可设计一次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引导启发学生将“圣人”与“君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诸子的人格精神之美。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前提下,不少学生能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新的阐释。例如,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结论提到:“圣人”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积极进取,“君子”则追求着生命的超然境界,泰然处之,为人可学“君子”,处世可学“圣人”,二者表述尽管不一,但他们共同的做法是不回避现实,不轻言放弃,在布满荆棘的生活道路上,踏出坚实的脚步。另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则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来看“圣人”与“君子”的互补,进而研究这两个概念,最终形成一份有质量的研究报告。由此可见,学生的结论已不是仅仅就课本而言,而是超越了课本,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审美感受而产生的研究结果。在之后进行的一次作文训练中,不少学生就把上次研究的结论与感受写入作文,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多次在他们的作文中把先秦诸子作品中真诚的性情、深厚的修养、雄辩的语言、伟大的思想、博大的胸怀都化作隽永的语言,作文充满着思辨又闪烁着灵性,美感、情调四处洋溢。

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完全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审美教育中的创造美,是更高层次的审美,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并能够促发学生将美的感受表达运用出来,实现对美的再理解、再创造的再生过程。

若把英语例句中的主谓语结构不加以转换,直译成“1919年的五四运动目睹了新红学的开端……”,就会造成译文不太符合汉语中“以人为主”的思维,显得佶屈聱牙,因此这里在翻译时对英语原文进行了一些处理,将该句中的主谓语结构转换成了汉语中的状语,使得译文更加切合汉语思维,如此,中国读者读起来便不会觉得拗口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两两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陈雁.聚焦隐性课程的研究——如何让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更有效[J].文教资料,2012(21):26-27.

何贞仪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