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邓小平渐进式改革思想生成时代缘由及理论特点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邓小平渐进式改革思想,就会发现其具有恒久意义的时代价值和时代启迪。渐进式改革,其定义表述为在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先从局部开始,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逐步展开,循序渐进实现改革目标的改革方式。在早期,我国实行改革没有一个很清晰而系统化的设计和经验参考,此时邓小平主张改革应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因此邓小平在通盘考虑我国的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决定采取渐进式改革措施。就目前的实践结果和通盘考虑当时时代因素的情况下,渐进式改革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性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

邓小平实行渐进式改革的原因

在中国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依据中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施行改革,在当时是一个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邓小平采用渐进式改革方式施行改革是有深刻历史依据的,凸显了他伟大的智慧。渐进式改革,从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上来考虑,具有以下优势和历史意义:

第一,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它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下进行。这也是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邓小平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题中之义。在改革开放的早期,改革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尚未有清楚的认识,以至犯了一系列错误,走了弯路。在对所犯错误的总结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社会矛盾变化这一根源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国家工作的重心也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中国的改革又必须尊重其特殊国情,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不能像苏联和东欧各国那样,为发展经济而采取了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激进式改革,因此我国的改革只能是由点到面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这既能防止大的错误发生,同时也是实现发展成本最小化的最佳选择。

第二,复杂的国际环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在国际关系上,长期以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即使在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苏联东欧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先后以失败告终,以中国为首的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上面临巨大的挑战,国内外反共的暗流涌动,改革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在面临复杂国际关系时,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内部改革均以失败告终,如苏联实行的激进式改革不但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促进国家的发展,反而最终使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通过总结这些失败教训,不难得出结论——在面临外部复杂国际关系时,激进式改革必然面临巨大风险。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社会主义走到尽头了,因此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敌视更为严重,国际局势变得对中国更加不利,其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阴谋一直在酝酿中。因此,在当时施行渐进式改革,无疑才是坚持社会主义来进行改革发展的最好选择。

第三,在改革之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尚不清楚。邓小平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116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知识可学,没有现有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依靠自身不断摸索,只能依托实践来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发展认识,将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进行两次飞跃,以此作为改革的指导。我们进行改革试点,不断深入改革,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加以推广是不断发展认识,更好地指导改革实践的需要。

整治手法:修缮和更换结构破损严重的建筑构件,现状瓷砖贴面予以保留,裸露的砖墙墙面以白色防水涂料进行粉刷,勒脚部分用深灰色防水涂料粉刷,进行建筑节能改造。

第五,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防止动荡发生。新中国建立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又犯了一连串的错误,使得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经历多次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运动后,国民经济、政治的正常秩序难以维持,人民生活的物质、文化需要也难以满足国民生存发展需要,国家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改革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问题比较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如果方式方法不当会给国家带来动荡,渐进式改革恰到好处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能够变革不合理的旧的体制机制,又能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样的改革方式以其科学性和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性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总之,渐进式改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重大发展,正是沿着邓小平开辟的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中国改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大业推向新的高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人民群众对改革这个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有一个过程,渐进式改革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自觉支持改革的实施。受旧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僵化,对改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抵触和认识误区。文化大革命中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结束后我国又坚持“两个凡是”,文化思想领域的保守思想依旧占据主要方面。为打破思想文化领域的僵局,我国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最后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论,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虽然思想上的僵局被打破了,但是保守思想的巨大影响力依然存在,全国上下对实行改革并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若贸然实行激进式改革必会导致思想混乱,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过来还可能阻碍改革的推进。此外,改革是对社会各阶层和各集团利益的再分配。改革中,那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中形成的既得利益者和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格局下形成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与改革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实行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对推行中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时调整,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加深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地避免转轨力度过快过大造成的社会各方面难以承受的冲击,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改革取得成功。

邓小平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逐步关注“南海航行自由”问题。不过很长一段时期内美国对“南海航行自由”的关注是润物细无声的,并没有将航行自由视为中美南海博弈的焦点。美国这一时期的政策重点是将维护“南海航行自由”视为自身的霸权责任,通过敦促相关方以外交谈判方式和平解决南海争端来最大程度地防止地区冲突危及其“南海航行自由”。

渐进式改革做到了突出重点,保持平衡,坚持了革命性、群众性和实践性,在实践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三十年来,我国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了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四,先沿海后内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的差别较大。根据中国国情邓小平选择了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初期,利用沿海地区较好的条件,在那里先后建立了深圳、海南等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以此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并逐步推进市场机制,改革传统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372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也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使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先经济后政治。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1]240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改革首先在政治领域,受挫后转向经济领域,经济上又急于求成,改革最后走向失败,这也给我们以启发。与之相反,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和先易后难的改革原则,邓小平采取了先经济后政治的方式推进改革。邓小平反复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而在经济领域的改革邓小平也是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

第二,先农村后城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农村地区极度贫困,加上十年浩劫农民苦不堪言。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使得工农城乡差距严重扩大,农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在当时的情势下“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1161978年,小岗村的十八位农民冒着砍头的风险创造的“小岗精神”给改革者创造了难得的机遇。顺应历史机遇,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就此拉开。

适时注水,改善水质,一般15~20天加注新水一次。天气干旱时,应增加注水次数。如果鱼塘养殖密度高,必须配备增氧机,并科学使用增氧机。还需要定期检查鱼的生长情况,如发现生长缓慢,则需加强投喂。

第五,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泛滥,对此,邓小平主张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提倡解放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个政策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国民经济改革和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邓小平指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并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142

第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邓小平反复强调,“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中国必须保持稳定。”“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都搞不成”。“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285邓小平认为,在实践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渐进式改革的推进。他强调,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同时他还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特别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1]375-377另外,改革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动力,可以为稳定提供可靠的基础。因此,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改革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渐进式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在推行中做到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保证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如下:

第一,先易后难。邓小平认为改革应该全面、系统地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要多方面同时进行,等量视之,应当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由于我国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人们严重的思想僵化,邓小平先在那些改革阻力小、成本低、收益明显的领域进行改革,使大部分人受益。同时改革大都经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再加以推广,逐步向新体制过渡。邓小平还注重在改革旧体制的同时发展新体制因素。邓小平就是通过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在各领域进行渐进式改革的。

第六,经济上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权的长期稳定。渐进式改革能有效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相反,激进式改革完全放开市场的做法,直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会严重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宏观调控能力大大降低,造成经济的动荡。不能把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直接拿来套用在我国的改革大业上,更不能像苏东国家那样贸然实行激进式改革。

参考文献

在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秉持开放的心态对待调查方法。要深入学习并掌握抽样问卷调查技术,同时不要忽略质化研究方法。要关注大数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调查。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中心,完成了PKPM绿色建筑系列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减少设计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更加符合当地标准,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

传播学者罗杰斯指出:新事物(如新发明、新知识、新观念等)的传播过程主要有“待推广的新事物、透过某管道、历经一段时间、在某一社会体系内人们之间传播”的四个元素。一般情况下,决定是否采用新事物时,通常会考虑相对利益、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和可观察型等因素[32]。技术使人们参加体育更为容易,除了改变体育比赛的方式,技术正改变着体育迷在体育竞赛中消费体育的方式。迄今为止,人们更多的是从技术如何影响观众和体育分销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讨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将体育迷变得与赛事更加互动。

 
杨翔博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