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但丁·罗塞蒂国内研究述评

更新时间:2016-07-05

但丁·罗塞蒂(Dante Rossetti)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画家兼诗人,是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的主要创始人,其艺术风格正如拉斐尔前派所倡导的那样,“主张废弃绘画上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风格,恢复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拉斐尔以前那种真实、自然、质朴的画风;强调色彩的艳丽,提倡绘画忠实与自然、实行工笔画法和户外写生。”[1]罗塞蒂的绘画作品多取材于中世纪主题,充满了神秘主义气氛;采用多种创作媒介如水彩、油画、色粉、钢笔和铅笔素描等,“罗赛蒂用工整的笔法精心描绘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塑造形体、环境和光线时,力求营造一种真实的感觉。对人物的服装也做过细致研究,他善于借鉴大师的绘画,采用明亮的色彩作画, 并且很娴熟地引经据典,运用寓意和象征手法使作品的内容更丰富,风格也更独特。”[2]罗塞蒂的诗歌延续了他的绘画的特点,在内容和题材上大量汲取中世纪元素;形式上在继承了英诗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创新,使其充满感性和灵性,具有灵肉合一和诗画合一的特点。

作为当时新一代的艺术先锋,罗塞蒂的绘画和诗歌作品在国外一直备受青睐,对其研究也达到很高的水平。由于审美观、意识形态和译介等诸多因素,国内对罗塞蒂及其作品的研究水平有限。鉴于罗塞蒂在艺术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其诗画作品值得国内学者作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鄱阳湖区重点圩堤加固整治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由于实施了多项加固整治措施,圩堤的险工险段明显减少,相应河段河道的行洪能力明显增强,极大地减轻了城镇、农田及重要设施的防洪压力及受洪水威胁的程度。加固整治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随着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分圩堤保护对象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原来保护耕地为主转变为保护城镇、重要基础设施、重要企业为主,防洪标准和防护范围已不能满足要求。

由于微信微课程的学习可能发生在家中、室外公共场所以及外出的某个地方,需要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场合和环境的学习需要,这样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对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后续对商品猪、仔猪、种猪调运管理等问题进行阐述。整体看,非洲猪瘟疫情在短期内很难根除,农业农村部在限制有疫情省份及疫情临近省份活猪调运的政策短期内不会改变,且对运输车辆的要求和管理更加严格规范,这也就意味后续调运猪肉或将逐步代替此前调运生猪的运输模式。同时,对于限制调运给生猪生产消费造成的影响,农业农村部也给予了充分的考虑。例如,种猪本来不在限制调运范围,但是由于种猪调运需要经过一系列检验检疫和审批,因此调运难度加大。

对罗塞蒂绘画的研究

锻炼的《<神佑的女郎>和罗塞蒂的诗歌倾向》(1988)以罗塞蒂的早期抒情诗《神佑的女郎》为例,在国内较早地探讨了罗塞蒂注重感官感受的唯美主义诗风。魏恩文的《但丁·罗塞蒂<三重影>一诗的语言风格赏析》(1999)从该诗的语言特点出发,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诗歌的用词、音律、节奏、结构等修辞方法进行剖析来揭示罗塞蒂诗歌的语言风格。李佳憶的《论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特征》(2007)探讨了以罗塞蒂为首的拉斐尔前派诗歌追求形式美的“灵肉一致,诗画合一”唯美诗歌特征。

赵酆、徐京安所著的《唯美主义》以较详实的史料系统地讲述了当年在英国所发起的一场世纪末的狂欢——“唯美主义”运动。在谈及该运动的缘起,发展和终结时,本书提到罗塞蒂作为“拉斐尔前派”主要的创始者和倡导者以及该艺术团体的审美理念对“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笔者的《罗塞蒂诗画艺术中的神性审美主义与精神救赎》从神性审美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罗塞蒂诗歌和绘画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性审美观,以及作者试图通过这种神性的审美主义,来达到他精神救赎的目的;笔者的另外一篇论文《论罗塞蒂女性审美救赎观的形成》则试图通过对罗塞蒂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家庭文化背景、意大利诗人但丁对他的影响和他对女性“灵肉合一”的审美情结,来解释罗塞蒂女性审美救赎观的成因。朱立华的《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特征研究》专注于拉斐尔前派诗学特征的研究。他分别采用社会文化与美学、文本细读、比较和语料库的方法,对拉菲尔前派诗人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但丁·罗塞蒂)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指出拉菲尔前派诗歌艺术上“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形式绝对化”;哲学思想上“个人精神绝对化”以及 “形式至上”“诗画一律”的唯美主义艺术风格。

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罗塞蒂的绘画作品得到国内学者持续的关注,且研究也更加深入与全面,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出现了一批研究罗塞蒂绘画的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章。近十年对罗塞蒂绘画艺术较系统的研究主要有王金玲的博士论文《前拉斐尔派艺术家罗塞蒂绘画的时间景观》。该论文从罗塞蒂绘画的时间景观角度出发,结合罗塞蒂绘画作品所彰显的时间意味、作品所蕴藏的给观众的时间体验,以及其绘画中时间表达方式和观念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影响, 从凝结的时间意义来探讨绘画这一空间艺术。董京歌的硕士论文《罗塞蒂早期作品的材料与技法分析》通过对罗塞蒂绘画所使用的材料以及他绘画技法的分析和研究,并以罗塞蒂具体的绘画作品为例,来探讨在他绘画方面的创新及其对当代美术工作者的实践所带来的启发。段堪煌的硕士论文《罗塞蒂后期绘画作品中的“现代性”研究》以罗塞蒂的《贝娅特丽丝在婚礼上遇见但丁》、《蓝色小房间》、《圣诞颂歌》与《贝娅塔·贝娅特丽丝》四幅绘画作品为例与他的前期作品进行比较,并联系到法国的现代主义流派,比如立体主义、野兽派、后印象派等绘画作品,来探讨罗塞蒂绘画作品中的‘现代性’因素。付蕊的硕士论文《改琦与罗塞蒂女性绘画形象比较研究》 则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绘画的女性主题出发,结合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中国和英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家庭环境、审美特征、绘画风格和绘画语言,来比较和探讨中国清朝仕女画家改琦和罗塞蒂女性绘画形象的异同和艺术风格,以便让观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绘画形象忧郁美的真正内涵。唐晓琴的硕士论文《但丁·加布里尔·罗赛蒂的绘画艺术研究》则结合了罗塞蒂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以及以他为主导的“拉菲尔前派”发展历程,认为罗塞蒂的绘画风格发生过显著的变化,即从前期(1848-1859)创作阶段的质朴的中世纪风格转向后期(1859-1882)华丽的威尼斯风格。除以上的成果之外,还有不少是发表在期刊杂志上的研究论文,如王金玲的《跨媒介视域下罗塞蒂绘画审美的“出位之思”》、慈丽妍的《诗画互文:拉斐尔前派插图与题画诗中的创新策略》和于雷的《美杜莎的倒影——浅议但丁·罗塞蒂的诗与画》等,他们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罗塞蒂的绘画作品,以期望获得对其有新的认知。

对罗塞蒂诗歌的研究

正如上文所述,罗塞蒂的诗画作品在20世纪初期随着唯美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受拉斐尔前派绘画思想的影响,罗塞蒂的诗歌延续了他的绘画创作理念。国内早期介绍罗塞蒂诗歌作品的学人主要有息霜(李叔同)、徐志摩、腾固、闻一多和王家等;译介的期刊包括当时的《新月》、《学衡》等。息霜的著作《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就曾指出罗塞蒂等人在抒情诗歌中大量采用中世纪的主题和题材,认为“Dante Rossetti 和William Morris 共于绘画界受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派之感化, 其抒情诗篇, 写中古之趣味及虔敬之信念。”[8]徐志摩译介过罗塞蒂的一首诗,题为《图下的老江》:“到了家,图下的老江,他身体可老大的不爽。 /‘您好,我的妈,您好,我的儿,媳妇给你生了个小孩儿。’‘妈,那你先去,到地板上替我去铺上一张床。轻轻儿的,妈,您小心走道,别让我的媳妇听到。’那晚到半夜的光景,老江睡着了,从此不醒。 啊,我的好妈,您告诉我下面有人哭,为什么?媳妇,那是小孩儿们为牙疼哭得你烦心’。”[9]王家也翻译过罗塞蒂的一首诗《当我死了》,“当我死了,我的爱,不用为我举着哀,头边莫栽玫瑰花:更不须扁柏的影儿遮, 用碧草盖着我。让雨和露滋润得週。”[10]徐名骥所著的英国文学史《英吉利文学》介绍了罗塞蒂的生平和诗画作品,认为他的诗歌艺术“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他把中古时代的美的故事纳入近代的诗体里,又把绘画的色彩融入美的词句中,造成了许多美的作品。罗塞蒂的早期的意大利诗选、歌谣和十四行诗都很有名,他十四行诗是英国文坛中最好的。”[11] 此外,腾固的著作《唯美派的文学》、闻一多先生的《先拉飞主义》都曾对罗塞蒂诗歌作品及其诗风做过介绍。

除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罗塞蒂诗歌的译介之外,八十年代以来对他诗歌的译介主要有飞白选编的诗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1985)。该书简述了罗塞蒂的主要诗作及其特点,认为他“善于融会诗情画意,其画如诗,诗如画带有一种哀伤、神秘朦胧的象征含义,又富有感官美和暗示情欲的色彩,成为世纪末唯美和颓废倾向的开端。”[13](P19)飞白还选译了罗塞蒂的几首名诗如《我的妹妹醒了》、《白日梦》、《顿悟》和《短暂的时光》等。王守兰选编的《英美名诗解读》(2003)则简单介绍罗塞蒂的生平及其名诗《顿悟》。聂珍钊的专著《英语诗歌形式导论》(2007)在概述英国14行诗历史时,认为罗塞蒂14行诗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掀起新的高潮,达到新的高度,他的诗歌在英国诗歌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台湾学者莊坤良首次翻译罗塞蒂的代表诗作—《生命殿堂》(2009)。整个译本以1881年出版的《The House of Life》为蓝本,翻译了该版本全部的一百零三首十四行组诗,体现了较高的翻译水准。除以上专著之外,胡雅玲的文章《意象传递与诗歌翻译—兼评“Sudden Light”的五种翻译》则从庞德的诗歌意象理论出发,并以罗塞蒂的“Sudden Light”五种为例,来说明诗歌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万兵的《试论辜正坤词曲体译诗—以但丁·罗塞蒂名诗<闪光>为例》从中国传统的文体理论出发,结合罗塞蒂的名诗《闪光》和辜正坤的词曲体汉译本,探讨了英诗在汉译过程中文体的选择,丰富了英诗汉译的理论研究

(一)对其生平及其作品的介绍

书圣的二十四字君子剑,袁安练得最好,颇得其雄肆老媚的剑意,李离稍弱,难免名士做派,上官星雨剑诀记得牢,剑舞却纤弱支离,书圣苦笑道:“我这剑法是君子剑,本来就不是给淑女学的,你学成这样,柔中用强,化松为竹,已经很好,去吧!”

(二)对其诗歌的译介

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学界对罗塞蒂的诗歌及其相关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对罗塞蒂诗歌的研究主要有:

(三)对其诗歌风格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中国文艺界对罗塞蒂绘画的介绍和研究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唯美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罗塞蒂的绘画和诗歌也逐渐受到当时国内学者的关注,丰子恺、徐志摩、李叔同、姜丹书、闻一多以及吴宓等人都译介过罗塞蒂的作品。楚小庆曾经较全面地考察了20世纪初期国内对罗塞蒂及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他指出,“世纪初期罗塞蒂的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大致体现在绘画和诗歌两方面,这时期由于当时内文艺界正值新旧观念的交替时期,罗塞蒂的绘画与诗歌艺术被中国文化思想界译介之后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3]当时译介罗塞蒂绘画作品的有姜丹书的《美术史》,“迨入十九世纪,有所谓拉孚挨鲁前派勃兴,引起全欧画界之活动。拉孚挨鲁前派(今译拉斐尔前派)者,由洛瑟梯(Rossetti)霍脱(Hunt)米留士(Millais)三氏及其雕刻家诗人四人相聚结一社, 其主义意规拉孚挨鲁(今译拉斐尔)以前之意大利作风,一以端正,古雅,自然为之。盖谓拉孚挨鲁以后之绘画,专尚优美之构图,反失事实之真意云。厥后更有所谓新拉孚挨鲁前派即由此派分衍而出,半流于神秘主义半流于装饰主义之画派也。”[4]腾固的《诗画家Dante Rossetti》把罗塞蒂的绘画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绘画主题主要来源于圣经及其故事;第二阶段的主题灵感受到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影响,充满神秘主义;第三阶段时期的绘画渐渐趋于和平之域,尤多灵的份子,体现了罗塞蒂的创新精神。”[5]丰子恺的《近世理想主义的绘画》也介绍和评价了罗塞蒂等人组成的“拉斐尔前派”追求自然、以自然为师和从自然中寻找艺术灵感的主张,以及当时的著名艺术评论家罗斯金对该派艺术理念的赞同和支持。闻一多先生的著作《先拉飞主义》较详细地介绍了“拉斐尔前派”运动的形成过程,组织成员,艺术理想以及他们的绘画和诗歌之间的关系。由日本学者板垣鹰穗所著,赵世铭所译的《 近世美术史概论》介绍了在英国19世纪“这个时代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英吉利的‘拉斐尔前派’。 发端于Brown,而以Rossetti, Millais为中心作家的画派,可说近似19世纪初叶的‘拿散勒派’的性质了。基于罗斯金的艺术论而努力于纯朴忠实的写实主义,不外是极浓厚的观念臭味的画派罢了。总之,同是属于一种理想主义而已。”[6]1928年罗塞蒂的百年诞辰,许多当时的名家和杂志也都较集中地刊登了对罗塞蒂的纪念文章和他的绘画、诗歌作品,如1928年6月出版的《新月》第1卷,刊登了罗塞蒂的绘画作品《比阿特丽克斯》和刘海粟的两幅《罗刹蒂画像》,同年7月,邵洵美主持的《狮吼》专门开辟了罗塞蒂研究专栏;1928年9月出版的《学衡》第65期刊登了《英国大诗人兼画家罗色蒂诞生百年纪念》文章,以及在1931年1月也在此杂志上刊登了罗塞蒂的绘画和诗歌作品,形成了在当时全面介绍他的艺术作品的全盛时期。

如由日本学者著,修刚、张晓希译的《罗塞蒂秘史》(1985);王佐良所著的《英国诗史》(1993);文军和建国的《从坟墓中掘出的诗稿》(1993);英国学者威廉·冈特(William Gaunt)著,肖聿译的《拉斐尔前派的梦》(2005);钱青主编的《19世纪英国文学史》(2006);王阳的《但丁·加里布埃尔·罗赛蒂的但丁情结》(2008);朱立华和黄旭的《拉斐前派诗人但丁·罗塞蒂》(2010);徐静的《但丁·罗塞蒂和他的<三重影>》(2012);《美术大观》杂志一位匿名作者的《神秘而浪漫的拉斐尔前派开创者—罗塞蒂》(2013);楚小庆的《20世纪初期罗塞蒂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考略》(2014);本文笔者的《罗塞蒂及其十四行组诗— <生命殿堂> 》(2017)等。其中修刚和张晓希的译文在国内较早地介绍了罗塞蒂其人和他的十四行组诗《生命殿堂》,以及他和妻子西达尔、情人莫里斯夫人之间的感情纠葛。王佐良的诗歌史在谈论到19世纪英国诗人时提到“拉斐尔前派”及罗塞蒂的几首名诗如《神女》、《生命殿堂》和《顿悟》等。文军和建国的文章则讲述了罗塞蒂如何重新将他的诗稿从妻子坟墓中挖掘出来并整理成他1870年版的《诗集》的过程。英国学者威廉·冈特的专著则较全面和深入地还原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详细地讲述了以罗塞蒂为首的一批年轻的艺术家“他们如同一个个堂·吉诃德,头脑中充满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充满了奇特的探求和高远的志向。”[12](P19) 由于他们对当时英国学院程式化绘画风格感到不满,便建立了艺术团体“拉斐尔前派”以期望能在作画理念和手法上返回拉斐尔之前,以此来实现他们的艺术理想,但最终由于各自不同艺术主见而各奔前程。王阳的文章则从罗塞蒂意大利文化的家庭背景,来分析意大利诗人但丁对罗塞蒂在艺术理念、创作主题以及爱情理想方面的影响。朱立华和黄旭的文章简述了罗塞蒂和拉菲尔前派之间的故事。《美术大观》杂志的匿名作者则简要地介绍了罗塞蒂的生平、感情纠葛、艺术理念以及他和拉斐尔前派之间的联系。楚小庆的考略则以较详实的史料全面的地考察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罗塞蒂的艺术思想也在中国迅速传播的状况。笔者的文章则较详细地介绍罗塞蒂的主要诗作,他的十四行组诗—《生命殿堂》以及该组诗的两大组成部分—“青春与蜕变”和“蜕变与命运”,并探讨其三大主题—生命、爱情与死亡,由此来体现了罗塞蒂的诗歌的人文、诗学和美学价值。

(四)对其美学思想和艺术理念的研究

随着唯美主义的高潮退去,罗塞蒂在中国的介绍和研究也暂时告一段落。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审美观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罗塞蒂的诗画作品在国内一段时间内很少被人关注。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学者对西方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的引进,介绍和借鉴,国内对罗塞蒂的诗画作品的译介和研究才逐渐升温。如80年代初朱伯雄的《拉斐尔前派的绘画》较早介绍了拉菲尔前派的缘起,主要成员及其主要绘画作品,以及该艺术团体对英国以后的绘画艺术所产生的影响等,让国内读者对“拉菲尔前派”有个大概的了解。英国作家J·厄耐斯特·费桑所著,彭鸿远译所翻译的《拉菲尔前派》简述了在当时的艺术时代背景下,“拉菲尔前派”作为治疗当时艺术病症的一场不大不小的运动的历程,该书评论道“1821年康斯太勃尔曾预言,在三十年之内英国艺术必将濒于灭亡。由于一个事件的发生,他悲观的预言没有证实。但是,当时的确存在过即便不是绝望,也是令人耽心的根据。简要地述说19世纪上半叶英国艺术病患的特点,以及经过改革,防止了这次病患, 使病人重新恢复健康。”[7]陈友仁译,西蒙·威尔逊所著的《罗赛蒂·伯恩-琼斯—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绘画》则以罗塞蒂的几幅名画为例, 较详细地阐释罗塞蒂的绘画技巧及其特色,以及罗塞蒂在拉菲尔前派组织解散后他的创作风格的变化。此外还有1985年6月 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拉斐尔前派》;1990年12月,由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马凤林等编著的《英国绘画史》;1999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丰子恺著 《西洋美术史》等著作,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罗塞蒂的油画作品。

(五)对其诗歌主题的研究

罗塞蒂的诗歌主要围绕着生命、爱情和死亡三大主题,而国内近年对罗塞蒂诗歌主题的研究主要专注于罗塞蒂诗歌的爱情主题,即女性主题的研究,如笔者的《论罗塞蒂诗画艺术中的女性主题及其伦理内涵》和以笔名呐

喊所著的《命运注定的女性——浅谈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的女性题材创作》。其中笔者的文章围绕着罗塞蒂和他的妻子以及与他生命紧密联系的两位女子—范妮·康沃斯和简·莫里斯之间的情感纠葛,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罗塞蒂诗画艺术中的伦理意识。而后者主要是从罗塞蒂的绘画作品出发,阐释了罗塞蒂的题画诗中的女性主题。

问题与展望

从以上对罗塞蒂诗画研究的述评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年国内学界从多视角、多层面对罗塞蒂的诗画作品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且数量呈逐渐上升的态势。然而,纵观国内的众多研究,研究者对罗塞蒂诗画主题探讨还不够丰富;对其艺术作品研究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还有待更新;对其艺术理念和技巧的传承、发展和对后世的影响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罗塞蒂一生有几百首诗歌作品,但国内对其诗歌的译介还仅停留在一些名作上,其它诗歌作品的翻译非常有限,还完全无法满足国内读者和研究者的阅读和研究的需求。鉴于罗塞蒂诗画作品中所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艺术理念、人文价值以及其历史的影响,都值得国内学界对其及作品做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钱青.英国19世纪文学史[M]. 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6: 194.

[2]唐晓琴.但丁·加布里尔·罗赛蒂的绘画艺术研究 [D]. 2003:2.

[3]楚小庆.20世纪初期罗塞蒂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考略 [J]. 福建论坛, 2014(12).

[4]姜丹书.美术史[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5]腾固. 诗画家Dante Rossetti[J].创造周刊,1923(29).

[6]板垣鹰穗.赵世铭译.近世美术史概论[M].北京:女子书店出版社,1933.

[7]费桑著.彭鸿远译.拉斐尔前派[J]. 世界美术,1980(3).

[8]息霜.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J]. 白阳,1913.

[9]罗塞蒂著.徐志摩译.图下的老江[J].现代评论第一周年增刊, 1926.

[10]罗塞蒂著.王家译.当我死了[J].真善美,1930(6).

[11]徐名骥. 英吉利文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33.

[12]威廉·冈特著.肖聿译.拉斐尔前派的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3]飞白编.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

张鹏峰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