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认知图式看动趋式“V+来/去”的主观化

更新时间:2016-07-05

引言

对“V来”、“V去”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进行研究,是动趋式研究的重要方面。“来/去”的语义与参照意义有关,学界主要结论有:居红[1]在刘月华[2][3]基础上提出说话人位置包括客观地理位置和主观心理位置;蒋国辉认为“来/去”带有说话人对话语叙述对象的主观评价[4];马庆株从动词可见/不可见主观范畴说明与“来/去”的搭配[5];齐沪扬提出“来/去”的实在/虚拟位置、当前/遥远位置、自身/他身位置等三对参照[6];邵敬敏、张寒冰认为叙述语体倾向于客观视角,会话语体倾向于主观视角[7]。这些研究对于我们分析“V来”、“V去”的主观化都有帮助。

然而,目前对于趋向补语“来/去”的语义归纳仍存在较大分歧。下面举例说明之(引自刘月华[8],*号表示不存在):

(1) a.丽华替我从衣架上取来夹大衣。

b.瞧,一下子进去这么多人。

(2) a.他常常被惊吓得从睡梦中醒来。

b.他的爸爸死去了,妈妈还健在。

缺乏会展旅游业专业人才是严重制约成都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原因。成都市本来就属于中国的中西部城市,高校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数量少,其中开设会展旅游专业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城市自身培养的会展旅游专业人才大量缺失。与北上广深这些一类城市相比,成都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不足,所以在专业人才的引进上也出现人才引进不畅的情况。成都市会展项目的组织者和承办者往往都不是专业的会展旅游专业人才,而是跨专业从业,在实际工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决策不科学,承办缺乏系统性的问题。而且非专业的会展旅游业从业人员会因为专业性不足大大降低办事效率,影响承办会展的效果。

(3) a.*

b.每个人的怒气都消去了很多。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在烤烟田间生长过程中,参照 YC/T 142─2010 标准,在各个小区调查不同烤烟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烟叶品质等。当烟叶成熟时严格以小区为单位,采收后置于烤房的同一层烘烤,每个小区单独计产,按 42 级烤烟国标级,并计产、计值。各处理分别选取 X2F、C3F、B2F 烟叶样品各 2 kg,送赣州市烟草公司进行外观质量及化学成分鉴评。

(4) a.我们俩还谈得来。

b.这个孩子学习还过得去。

(32)但如今人说,天非苍苍之谓。据某看来,亦舍不得这个苍苍底。(同上,卷五)

b.*

(29)合掌阶前领取偈,明日闻钟早听来。(《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八〔不知名变文〕》)

b.*

(7) a.现在想来,这并不是我的疏忽。

常规护理往往只注重患者的个人状况以及生命体征监测,容易忽略患者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正常需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于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可以更突显出综合性、全面性和科学性[7] 。护理人员从术前术后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可以充分满足患者不同方面的需求,充分保证患者多方面对护理的需求。

b.……看去只有四十岁模样。

(8) a.说来似乎容易,做到就很不简单了。

培养人才的合格与否,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此,必须为学生设置与行业、与社会产生互动的平台,才能促使学生尽快向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信息及计算科学类人才转化.本项目采用2条途径使学生的在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互动:一方面,创建各类实验平台、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地拉近学生和行业的距离;另一方面,突破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团队教学实践,并聘请行业专家及校友创业成功人士进入课堂.通过实验室建设,创建各种创新平台、实习基地、校内专业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等,保障协同培养模式的正常运作.

b.*

CRE菌株常见耐药机制有4种:①CRE菌株产碳青霉烯酶;②菌株外膜蛋白表达缺失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③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④菌株外排泵高表达。有研究提出所有CRE菌株中约50%为产碳青霉烯酶类的耐药菌[3],其次为孔蛋白表达缺失伴产 ESBLs和AmpC,而抗菌药物靶位改变和外排泵高表达则较少报道。

(9)几只翘尾巴的小麻雀在大墙上飞来飞去。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

本文拟从人类的认知经验出发探讨趋向补语“来/去”的语义类别,关注意象图式、认知域、隐喻与语义特征的作用,运用北大语料库,结合共时与历时,对趋向补语“来/去”的语义关联性进行探究,分析动词小类与趋向补语的双向选择限制,在此基础上,探讨“V来/去”对称与不对称的原因。

动趋式“V+/的意象图式

动趋式基于驱动-路径图式[12],整合了Croft[13]驱动链模式(Causal Chain Model)和Lakoff[14]路径图式(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既关注力的作用(构成“驱动事件”),又关注物体在路径上的移动(构成“位移事件”)。“V+来/去”亦是如此。根据受动者与参照体之间的距离关系,“来”聚焦终点,“去”聚焦起点或终点。“V+来”最初表达施动者(力的来源)作用(施动者对受动者的驱动力)于受动者(力的作用对象),导致受动者产生朝向叙说者(参照体)的移动路径(受动者在施动者作用下发生的位移轨迹)。相反,“V+去”最初表达施动者作用于受动者,导致受动者产生背离叙说者的移动路径,后产生朝向叙说者的移动路径。

“V+来/去”表达致使义。当施动者与受动者不一致时,表达外向致使。当施动者与受动者一致时,表达返身致使[15]。如“我把书包拿来”、“他把书包拿去”表达外向致使义,施动者“我/他”通过作用力“拿”使受动者“书包”发生朝向或背离叙说者的位移。再如“他从西边走来”、“我向西边走去”表达返身致使义,施动者和受动者都是“他/我”,施动者通过作用力“走”使自身发生朝向或背离叙说者的位移。

驱动与移动路径之间具有双向选择限制关系。趋向补语“来/去”的方向不够明确,在不同语境中体现为不同的方向。因此,与之搭配的是泛方向驱动、无方向驱动、过程性的其他向*趋向补语的方向表现为:“上/下”多表现为“垂直上向/下向”,分别表达“由下而上(靠近终点)”“由上而下(靠近终点/离开起点)”;还可表现为“水平前向/后向”,分别表达“水平向前(靠近终点)”“水平向后(离开起点)”;还可表现为“依附向/脱离向”,分别表达“使受动者依附或接触(靠近终点)”“受动者脱离所依附参照体(离开起点)”。“进/出”表现为“外向/内向”,分别表达“由里及外(离开起点)”“由外及里(靠近终点)”;“过”表现为“经过向”,表达“水平经过某处所(靠近终点)”;“回”表现为“折返向”,表达“水平返回某处所(靠近终点)”。“起/开”多表现为“聚拢向”和“延展向”,分别表达“由边缘到中心聚合(靠近终点)”“由中心及边缘延伸、扩展(离开起点)”。驱动。首先,泛方向驱动是指在具体语境中才能体现明确方向的驱动,如“飘”释义为“随风摇动或飞扬”*动词小类参考了孟琮等编《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右下角数字表示词的义项,右上角数字表示同形词在词典中的编号。,是泛方向,可构成“飘来一片白云”,也可构成“从楼上飘下一张纸”、“飘进一股清香”等。其次,无方向驱动是指没有方向特征的驱动,如“喊(2)”释义为“叫(人)”,没有方向,可构成“他喊来一个人”、“他让别人给喊去了”,也可构成“把他喊上来”“你去把老三喊下来”等。再次,过程性驱动是指驱动只突显施动者运动过程的方向,而不突显其它参照体,如“抬(1)”释义为“往上托;举”,具有“上向”特征,这是移动的过程,可构成“你把桌子抬起来!”也可构成“他把桌子抬进/出/回屋”、“他抬来一张石桌”。相反,结果性驱动是指驱动突显运动的结果,突显施动者以外的参照体,如“拔(2)”释义为“吸出[毒气等]”,表达受动者由身体容器内及外,构成“拔出一个红印”、“把脓拔出来”等,但不能与“来/去”搭配。以上驱动类型根据作用于自身还是其它实体,分为“自移驱动”“他移驱动”,前者如“飘”,后者如“喊(2)”、“抬(1)”。

“V+来/去”最初用于空间域,后隐喻扩展至时间域和状态域,体现为空间路径到时间路径、状态路径的变化,致使性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时间概念表征具有垂直的空间方向性[16]。事物运动除了与空间和时间有关外,还表现为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质与量的状态变化[17]

动趋式“V+/的语义类别认知域与动词小类

“V+来/去”可表达空间义、时间义、状态义,是驱动-路径图式在空间、时间、状态域中的认知图景。随着认知域的扩展,“来/去”语义不断泛化[18]、虚化[19],所搭配的动词由位移动词到非位移动词,所带宾语由处所宾语到受事宾语、结果宾语,句法自足性越来越强。可见,“V+来/去”的主观化也越来越强。下面从历时演变视角进行分析。

(一)空间域“V+来/去”

“来”本义是“小麦”,《说文·来部》:“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如《诗经》“贻我来牟”中的“来”即为小麦之义。后来名词“来”假借为动词“来”,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卜辞中诸‘来’皆象麦形,假借为往来之来。”“来”具有“往来、来到”之义,进而表达“由彼至此、由远及近”,可后接处所宾语,如例(10);可构成“自+处所宾语+来”,如例(11);可构成连动式“来+V2”或“V+而+来”,如例(12)、例(13);可构成兼语式“使+宾语+来”,如例(14)。

(10)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春秋·隐公十一年》)

刘月华[8]将“来/去”的意义归为两类:一是趋向义,例(1)表示“通过动作使人或事物向立足点移动”、“人或物通过动作离开立足点向另一处所趋近”;二是结果义,例(2)和例(3)表示“实现‘醒’的状态”、“去除”;例(4)-例(5)表示“融洽”、“会或习惯做某事”。除此之外,例(6)-例(9)是特殊用法,分别表示“直接引出某人的看法、想法等”、“引出说话人的看法”、“从某方面着眼”、“动作反复进行或交替进行”。她还列出了一些熟语,如“下不来台”、“过得/不去”、“下得/去手”等。徐静茜(1983)认为例(1)表示“动作的动向或动态,表完成”[9]。吕叔湘[10]将例(2)b句语义归纳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并将“这些琐碎事情占去了他不少时间”这类语义归纳为“完成,带有失去的意思”,另将“随他说去”之类的“随(让)+小句+去”归纳为“任凭”的意思。孟琮[11]将例(1)a、例(2)归纳为“获得”、“失去”。可见,“来/去”的语义归纳或粗或细*“快拿大木盆来”、“看着壶去”中“来/去”表示“动作即将进行”(徐静茜,1983),该类属于连动结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未能探析各语义之间的关联性,也未能分析“V来/去”语义对称与不对称的原因。

(12)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来求车,非礼也。(《左传·桓公十五年》)

(13)是丘也,召而来。(《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

c.佛语难陀曰:共汝暑到地狱看去,却来便与汝剃头不迟。(《敦煌变文选》)

(1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第十六》)

“去”为动词,可单独做谓语,意义为“离开”,《说文解字》:“去,相违也。”段注:“违,离也。”后引申为“使离开;驱赶”。这两个语义均是聚焦起点。前者如例(15),后者如例(16)。汉代时“去”引申为“赴,前往”义,这是聚焦终点,如例(17)。

(15)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16)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卷第十四,孝行览第二)

(17)前去城郭,未能尽还,夙夜未尝忘焉。(《汉书》卷八十四)

我们同意梁银峰[20]的观点:趋向补语结构产生于六朝至唐。六朝前,“来/去”用于动词后,多看作连动结构。例如:

(18)秋,郑詹自齐逃来。(《春秋·庄公十七年》)

(19)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战国策·赵策三》)

(20)蚕食桑老,绩而为茧,茧又化而为蛾;蛾有两翼,变去蚕形。(《论衡·无形篇》)

六朝时连动结构“V来/去”后接处所宾语,或用于“被”字句中,结构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分析,“V”充当路径“来/去”的方式,“来/去”充当动作的结果,成为趋向补语。那时“来”表达[(受动者)从某处朝向叙说者的空间位移],标注为“来1”。唐五代时用例渐多,出现与感官动词搭配的“看来”、“听来”;到明代时用法趋于成熟,可搭配“走(1)、飘”类泛方向自移动词、“上、下”类趋向动词、与感官动词有关的“看、听”等一价非位移动词、“撞(1)、砸(1)”类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泛方向一价非位移动作动词、“杀(2)、攻”类泛方向一价非位移动作动词、构成返身致使,如例(21);也可搭配“拿(1)、端”类泛方向二价非位移动作动词(包括“召、喊(2)、盼”类派遣、期盼义动词)、“递、掷”类泛方向二价他移动词,构成外向致使,如例(22)。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第一,术前临床护理路径。为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检查术前的身体指标。想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过程。患者会对手术产生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应该和患者多进行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多给患者讲解一些治疗成功案例,提升患者的勇气和信心;第二,术后临床护理路径。将患者送入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协助患者进入舒适的体位,指导患者进行术后的康复训练;第三,出院临床护理路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以及护理相关的健康知识、用药、饮食相关注意事项,如果需要复查,告知患者复查时间[2] 。

(21) a.……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搜神记》卷二十)

b.即截他妇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来,与汝好鼻。”(《百喻经》)

c.可怜此际谁曾见,唯有支公尽看来。(皮日休《宿报恩寺水阁》)

d.恰好焦榕撞来,推门进去。(《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

e.他直杀来,须进脚向小门剪,……(《纪效新书·戚继光》)

(22) a.女曰:“某,三河人,父见为弋阳令,昨被召来,……(《搜神记》卷十五)

b.在那里?拿来我看。(《朴通事》)

c.手斟一杯递来,酒醉手软,持不甚牢,……(《今古奇观》)

当下部分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已经失去了应用价值。在传统社会中,部分体育项目的产生来源于宗教活动,例如,在唐朝时期传播至日本的相扑运动,就将农业“祈福”作为了比赛的主要诉求。再有,部分体育项目将展示武力、保卫乡里视为该项目的主要目的。例如,在我国山东、河北等地广泛流传的民间武术运动,就深刻体现了这一价值。但当下的文化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传统体育运动与其文化的链接逻辑已经难得到当代社会居民的理解。例如,相扑比赛与农业“祈福”存在何种关联性已经无法得到准确的考证,以当代文化视角也难以对其产生合理地理解。

d.住了这几日,真把我闷坏了,终于盼来了机会。(《武宗逸史》)

所有蛋白质,包括牛奶中的蛋白质,进入到人体后都要先分解成氨基酸,然后再进行重组被人体利用,吃到肚里后就跟牛奶不一样了,也不太会因为喝牛奶就使皮肤变白。

e.正呜咽间,忽闻笑声纷起,呼唤不休,一路喊来:“美人在那里?”(《施公案》)

六朝时“去”用作趋向补语,表达[(受动者)离开依附者的空间位移][(受动者)背离叙说者到达某处的空间位移],标记为“去1a”、“去1b”。“V+去1a”受动者与依附者具有依附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如“衣服”与“身体”的关系、“皮”与“橘子”的关系。六朝时数量较多,可搭配“脱(2)、切”类脱离向二价动作动词,构成外向致使;也可搭配“脱(1)、褪”类一价脱离向动作动词,构成返身致使,这种用法直至现代才出现。例如:

(23) a.打取杏人,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齐民要术·醴酪》)

b.当果实成熟的时候,被风吹落到地上,脱去长尾,开始往土里钻去。(CCL语料库)

“V+去1b”唐五代时数量仍不多,宋元用例渐多,明代时较成熟。该类与“V+来1”具有较强的对称性,所搭配动词类别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盼”具有期望义,一般不搭配“去”。可构成返身致使,如例(24);也可构成外向致使,如例(25)。

(24) a.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搜神记》)

b.黄檗打板头一下,便出去。(《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格伦德曼进一步对马克思的“支配自然”观念作了积极解读,提出马克思确实主张支配自然,但马克思的“支配自然”观念是以拓展人的能力同时又确保所有人类能力的释放只会带来有益后果为目标,超越了“不是人类支配自然,就是自然压制人类”[10]的机械论立场。格伦德曼通过对马克思的“支配自然”观念的这种辩护并将其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生产力主义区分开来,从而维护了马克思自然哲学思想的当代性。

4.3 田间管理 加强高温干旱和渍害防控,遇旱及时浇水,雨后及时清沟排渍,及时防治病、虫、草害[10-11]。

d.明州人今尚怨张俊不乘时杀去,……(《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二)

e.金孝负屈忿恨,一个头肘子撞去。(《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25) a.云为舅姑所召去,云我此无人,使之执爨。(《太平广记》)

b.你这车子先将到门外,买些紫拳头菜、茶叶拿去。(《朴通事》)

c.写完走到杨老妈家,央他递去,就问失约之故。(《初刻拍案惊奇》卷第二十九)

d.当即将计全喊去,问了一遍,方知这齐星楼的厉害。(《施公案》)

民国时,感官动词在一定语境下可变换为认知动词,动作受事者作主语,“看去、听去”后接评价小句。例如:

(26)这种神话,看去似乎万无此理,然而古书上说得确确凿凿,真是奇谈了,闲话不提。(《上古秘史》)

(二)时间域“V+来”

空间域可扩展到时间域。终点聚焦的“来1”扩展到时间轴上,表达[完成朝向事件结束点(叙说者所在时间)的变化],标记为“来2”。“V+来2”表达返身致使。这种用法产生于六朝时期,唐五代时数量较多。例(27)、例(28)后接短语、时间宾语,例(29)“V来”不后接其他成分。

(27)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陶渊明集·归园田居五首》)

建设完善的执业药师管理诚信体系,加强对执业药师的管理。以执业药师“注册-继续教育-监管”闭合管理理念[10]为引导,推动三方联动机制的逐步完善,使注册条件与执业药师的执业情况、社保记录等时时关联,并作为再次注册的必要条件,提升执业药师注册管理的层次。例如:办理再次注册时,要核对执业情况证明、社保记录等;变更注册时,要保证原药店至少有一名执业药师,避免“轮空”现象的发生。应积极促进国家执业药师诚信体系的建设,实现执业药师联动闭合管理,提升执业药师管理水平。

(28)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寒山诗校注·东家(三十六)》)

陆九渊心学属于宋明理学两个主要派别之一的心学学派。一般认为宋明理学有两大主要派别。一个是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学派,一个是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主要代表的心学学派。

验证池共识机制在基于传统的共识算法上进行了改进,适用于几大商业中心的联合建链。该方案是基于传统的拜占庭容错(BFT)及其变种的共识方案,需要参与者能够相互辨识,不需要发币即可实现。验证池算法十分高效,可以实现秒级共识。

(6) a.任何一句话,在她听来都藏着阴谋、计算。

此类用法宋代获得较大的发展。“V+来2”前面可用“从+名词”修饰,表时间起点,如例(30);前加表过去的“曾”,完成义较显著,如例(31);充当插入语,后接推断或评价小句[21],分别如例(32)、例(33)。多搭配感官动词和言说动词,如例(31)~例(33)。明代时还可搭配思维动词,如例(34)。

(30)只从头读来,便见得分晓。 (《朱子语类》卷第十六)

(31)这个道理,……只有韩文公曾说来,又只说到正心、诚意,而遗了格物、致知。(同上,卷第十八)

(5) a.可惜,咱对这样的事干不来。

(3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4)夫人口口声声称是尊神,小人也仔细想来,府中墙垣又高,防闲又密,就有歹人,插翅也飞不进。(《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三)状态域“V+来/去”

1.空间域“V+来1”的状态隐喻

空间域通过隐喻扩展至领属域、生理状态域、有无存在状态域、行为能力状态域、显隐存在状态域,语义发生泛化,分别表达[受动者领属权由他身到自身的变化]、[受动者由消极到积极的生理状态变化]、[受动者由无到有的状态变化]、[施动者实施某行为的状态变化]、[受动者由隐到显的状态变化],分别标记为“来3a”、“来3b”、“来3c”、“来3d”、“来3e”。

六朝时出现“来3a”用法,至明代渐趋成熟,搭配“娶、买”类取得义二价动词,构成外向致使。例如:

(35)a.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百喻经·尝庵婆罗果喻》)

b.吾乃二郎显圣真君,蒙玉帝调来,擒拿妖猴者,快开营门放行。(《西游记》第六回)

唐代出现“来3b”用例,明代时渐多,搭配“醒(1)、醒(2)、活转、歇”等动词,构成返身致使。例如:

(36)a.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皮日休《春夕酒醒》)

b.醒来方知是梦,越添了许多想悔。(《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明清时代出现“来3c”用例,搭配“(1)”类产生义二价动词,构成外向致使。例如:

(37)这银子虽非是你设心谋得来的,也不是你辛苦挣来的。(《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明清时代出现“V+来3d”用法,多用于可能式中,至现当代比较成熟。“来3d”语义指向施动者和动作,构成返身致使。搭配“做(1)、装1”类行为义动词、“应付、应酬”类应付义动词、“说(1)、合”类言说或相融义动词、“划、算(1)”类合算义动词。例如:

(38)这些人所言,不知如何,可做得来的么?(《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39)你哥一走,门里门外就我一个人,应付不来。(路遥《平凡的世界》)

(40)……没想到朱海鹏的老妈身体很好,还不到六十,跟我爸还挺合得来。(柳建伟《突出重围》)

(41)输就输了,难过更划不来。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

现当代才出现“来3e”用例,搭配“判断、体谅”类思维或感受义动词,构成返身致使。例如:

(42)a.他判断不来公家将会怎样处置他的儿子。(路遥《平凡的世界》)

b.孙少安完全能体谅来亲爱的人儿对自己的一片好心!(同上)

2.空间域“V+去1a”的状态隐喻

空间域通过隐喻扩展至生理域、有无存在域、比较域、显隐存在域,语义发生泛化,分别表达[受动者由积极到消极的生理状态变化]、[受动者由有到无的状态变化]、[施动者在性质上超过参照基点的变化]、[受动者由显到隐的状态变化],分别标记为“去2b”、“去2c”、“去2d”、“去2e”。

六朝时出现“去2b”、“去2c”用法,至宋代、明清两代有所发展,分别搭配“睡、死、逝”等动词、“烧(1)、挥霍”类消失义二价动词。例如:

(43)a.……言念我子在者,当与我共食,舍我死去,使我独食,哽咽言念我。(《支谦译经·五母子经》)

b.向氏呼曰:“官人,夜深何不睡去?”(《五灯会元》卷十八)

(44)a.影响顺形声,资物故生理。一旦挥霍去,何因相像似。(谢灵运《维摩经十譬赞·影响合》)

b.延医调治,到耗去许多银钱。(《绿野仙踪》第四十回)

宋代时出现“去2d”用例,明清时进一步发展;参照基点为叙说者的心理预期,施动者背离参照基点变化。该类用法多出现于可能式中,构成“说得/不去”、“过得/不去”。

(45)a.若轻扬浅露,如何探讨得道理?纵使探讨得,说得去,也承载不住。(《朱子语类》卷八)

b.我第一怕的是知县,不拿出天良来作,我心里过不去。(《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adj.+了+去2d+了”的口语格式至现代汉语中才出现,该类不具有致使性,而具有程度义。常搭配性质形容词,如“深、多、大、早、复杂、远、足、厚”等。例如:

(46)a.万人坑呢在这永定门外头,挖了这么一个大坑。深,那可深了去了。(CCL)

b.万一何建国把人打伤打残打死,那事儿可就闹大了去了!(CCL)

明清时出现“去2e”用例,搭配“遮、掩、盖(1)”类掩盖义动词,构成外向致使。例如:

(47)a.这东西也要你袖里藏去,不可露人眼目。(《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b.顷之雾,果见两扇龙门掩去不见。(《绣云阁》第七十三回)

3.空间域“V+去1b”的状态隐喻

受动者离开某处到达某处的空间位移“去1b”可扩展到领属关系域,表达受动者领属权背离立足点到某处的状态变化,突显终点。六朝时出现该类用法,宋元时代数量增加,搭配“娶、借”类取得义或外向义二价动词。例如:

(48)a.晋置梁水、西平二郡,割去四县,只存七县,如《常志》。(《华阳国志·南中志》)

b.貌如其婿,具礼而娶去。(《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二十五)

、[预期][非预期]对立下的“V+/对称与不对称

“V+来/去”所在认知域不断抽象化,叙说者立足点也不断主观化,由实际位置变为虚拟位置(即叙说者倾情的位置)。空间域中,叙说者可以在起点,也可以在终点,如“他把收音机拿去了”、“你把收音机拿来”;终点有时位于叙说者预期的位置,如“这本书看完后,我就给老师拿来”,叙说者倾情于心理上所处的位置。时间域和状态域中,叙说者期望人们处于积极状态,这是由于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特点,接近人的“来”是正常的,离开人的“去”是不正常的[20]。向立足点方向移动时使用“来”,搭配积极意义的动词;背离立足点方向移动时使用“去”,搭配消极意义的动词,因此在动词搭配选择上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我们认为,运用[预期]与[非预期]更能来体现“来/去”与客观趋向补语的差异,即叙说者介入造成的语义特征。

(一)空间域的对称与不对称

空间域致使性较强,“来1”与“去1b”具有无标记组配的对称性,均具有[终点聚焦]、[到达某处]义。例如:

(49) a.向门口走来—向门口走去

b.向船上丢来几个垫子—向船上丢去几个垫子

c.向他看来—向他看去

d.向这边踢来一个球—向那边踢去一个球

e.从家里拿来几件衣服—从家里拿去几件衣服

f.(公司)派来两个人—(公司)派去两个人

g.把他盼来了—把他盼去了

h.(汽车)开来上海—(汽车)开去上海

例(49)a~b组为位移动词,c~g组为非位移动词;a~d组通过介词结构“向……”突显终点,e组通过介词结构“从……”突显起点;b、d、e、f组后接受动者充当受事宾语,g组受动者充当“把”字宾语,h组后接终点处所宾语;d组指示代词“这”“那”分别与“来”、“去”搭配。不对称的是“V+来1”可后接施事宾语,构成存现句,而“V+去1b”则不成立,多使用“V+走”、“V+掉”。例如:

(50)这边跑来好几个孩子—*那边跑去好几个孩子—那边跑走/掉好几个孩子

“V+来1”、“V+去1a”存在不对称性,后者搭配“分离或脱落”义动词,相应的动词具有“依附或生长”义,一般使用“上”。例如:

(51)脱去衣服—*穿来衣服—穿上衣服 褪去毛—*长来毛—长上毛

(二)时间域与状态域的对称与不对称

“来”具有时间义,而“去”没有,这说明“来”的虚化程度高于“去”,并且产生了具有评价或推断义的构式。

“来”与“去”均可用于领属域、生理域和存在域中。领属域搭配动词类别及句法表现一致,如例(52)。生理域中叙说者倾情于人类预期的积极状态,从消极到积极状态用“来”,从积极到消极状态用“去”,前者搭配“醒、活转”等积极义动词,后者搭配“睡、死、逝”等消极义动词;句法上对称,不后接其他成分,如例(53)。

(52)a.买来一本书—买去一本书 雇来一个司机—雇去一个司机

b.夺来一块地—夺去一块地 抢来一个媳妇—抢去一个媳妇

c.招来两个员工—招去两个员工 选来两个员工—选去两个员工

d.骗来一百万—骗去一百万 讹来一块地—讹去一块地

e.调来一个大学生—调去一个大学生 分配来10个人—分配去10个人

f.学来许多技能—学去许多技能 争取来一千万资金—争取去一千万资金

(53)醒来—睡去 活转来—死去/逝去

存在域中叙说者将“由无到有”、“由隐到显”作为预期状态变化,相反作为非预期状态变化;前者搭配“来”,后者搭配“去”,所搭配动词语义相反。所搭配的动词也是对立的,存在[产生或引起]与[毁灭、花费或删减]的对立、[思维、言说或感官]与[掩盖]的对立。例如:

(54) a.招来麻烦—消去麻烦 挣来钱—花去钱

b.修来福气—消去灾祸 赢来声誉—毁去声誉

c.捞来实惠 调查来结果

d.占去很多空间—*加来很多空间—加上很多空间

(55)a.尝不来这是什么滋味儿 说不来会是什么结果

b.遮去大半边脸 掩去痛苦与不快

例(54)a、b组对称,动词反义;c、d组未有对应的“去”,d组[删减]义动词搭配“去”,相对应的语义使用[增加]义动词,搭配“上”。例(55)a、b两组语义对应,但未有相对应的“来”和“去”。

“来”还可用于行为能力域中,“去”则空缺这个语义,这是因为具备能力是人类预期的,因此,只能使用“来”。“去”还可用于比较域中,“来”则空缺这个语义,这是因为参照基点为叙说者的心理预期,施动者背离参照基点变化,因此,只能使用“去”,表达“实体在性质上超过参照基点的变化”。

结语

本文从驱动-路径图式角度探讨了趋向补语“来/去”的语义类别及其主观化过程。“来”聚焦终点,“去”聚焦起点和聚焦终点。“来”、“去”存在[朝向终点(叙说者)的空间位移]与[背离叙说者到达终点的空间位移]的对称,所搭配动词小类一致,可后接终点处所宾语,或者用于连动结构中。“来”、“去”存在[由他身到自身的领属状态变化]与[由自身到他身的领属状态变化]、[由消极到积极的生理状态变化]与[由积极到消极的生理状态变化]、[由无到有的存在状态变化]与[由有到无的存在状态变化]、[由隐到显的存在状态变化]与[由显到隐的存在状态变化]等对称,所搭配动词小类存在[内向]与[外向]、[积极生理状态]与[消极生理状态]、[产生]与[消失]、[显现]与[隐藏]的对立,自足性较强。“来”还具有[朝向叙说者的时间变化]、[具备能力的行为状态变化],“去”还具有[背离叙说者的空间位移]、[超过参照基点的状态变化],这4个意义存在不对称。以上对称与不对称体现为[预期]与[非预期]的对立,体现了叙说者视角不断主观化的过程。

“来”可表达时间义,虚化程度高于“去”。然而,根据我们自编的2500万字当代北方作家小说语料库*包括白桦、毕淑敏、陈建功、陈染、陈忠实、迟子建、邓友梅、杜鹏程、冯德英、冯苓植、冯志、浩然、贾平凹、蒋子龙、李存葆、李佩甫、李晓明、李英儒、李准、梁斌、梁晓声、刘白羽、刘恒、刘连群、刘流、刘绍棠、刘震云、刘知侠、柳建伟、柳青、陆步轩、路遥、马峰、马原、莫言、皮皮、乔典运、曲波、权延赤、史铁生、孙犁、铁凝、王蒙、王朔、王晓波、魏润身、徐坤、雪克、杨绛、杨沫、姚雪垠、尤凤伟、张承志、张洁、张郞郞、张平、张炜、张一弓、张正隆、赵树理、宗璞等61位作家的主要作品。统计,“V+去”的使用频率(11784)高于“V+来”(8492),这是因为“V+去”更倾向于客观表述。从历时语料来看,“来”、“去”的语义演变如图1、图2所示:

图1 趋向补语“来”的泛化与虚化过程

2 趋向补语的泛化与虚化过程

[参考文献]

[1]居红.汉语趋向动词及趋向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2(4).

[2]刘月华.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3).

[3]刘月华.几组意义相关的趋向补语语义分析[J].语言研究,1988(1).

[4]蒋国辉.“来”、“去”析—兼论话语的第二主体平面[J].求是学刊,1988(6).

[5]马庆株.“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J].语文研究,1997(3).

[6]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邵敬敏,张寒冰.制约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及其虚化假设[M].暨南学报(哲社版),2012(1).

[8]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51-82.

[9]徐静茜.说“.来、.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1).

[1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56.

[11]孟琮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周红.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

[13]CROFT W. Syntactic Categorie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 The Cognitiv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26-48.

[14]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282-283.

[15]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2.

[16]吴念阳,徐凝婷,张琰.空间图式加工促进方向性时间表述的理解[J].心理科学,2007(4):856.

[17]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3-124.

[18]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19]高顺全.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

[20]梁银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

[21]周红.从致使性看“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表达功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4).

[2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183-184.

周红,何凡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