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的时空差异——基于四大经济区域数据的分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飞速发展。《中国统计年鉴2015》数据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已由2002年的12.55%上升到2015年的21.87%,2002—2015年产值平均增速为17.64%,远高于GDP的平均增速。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将干式变的冷却方式由自然风冷(AN)改为强迫空气冷却(AF),即通过风机将空气强迫吹进变压器散热气道,增强气道空气对流。

围绕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展开了丰富研究。从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方面,有的学者关注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和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率的测算[1-3],有的学者注重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促进作用[4-6],还有学者研究了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7-8]、经济发展方式转变[9]及技术溢出效应等[10-11]。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高技术产业的不均衡发展,学者也意识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基础和环境的支撑密不可分。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12-15]、区域制度因素[16]、政府直接投资与税收优惠[17]、产业循环累积效应[18]、人才政策[19]、产业集聚及交通运输设施[20]等都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产业创新效率等有明显影响。

从现有文献看,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关系的研究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案例研究,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区域因素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而有关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少量的几篇文献也是利用计量经济学中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很少有从复合系统的视角出发审视两者的互动关系,而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鉴于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存在双向及动态关系,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和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数据,从新的视角对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协调关系作深入分析和探讨。

1 耦合机理与理论假设

1.1 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高技术产业可直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应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这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要更多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高技术产业作为具有创新性、智力性、低消耗、污染小等优势,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产业选择的要求[21]。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体现在其产值不断增加、占GDP比重逐渐扩大、高技术产业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上缴利税不断增加等方面。

经治疗后,创面自行愈合,创面愈合面积高于75%,残余的创面经第二次治疗或是换药后自行愈合,判断为显效;经治疗后,创面自行愈合,创面愈合面积低于75%,创面分泌物较多,需进行二次治疗,生长出肉芽组织,创面经移植后修复,判断为有效;创面出现感染,且分泌物较多,需进行第三次治疗,判断为无效。

高技术产业有利于区域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技术知识密集性是高技术产业的根本特性,必须通过高科技水平和高科技成果加以体现,而高科技水平和高科技成果需要在广泛利用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远高于传统产业的高研发投入来支持知识开拓和积累,需要不断进行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高技术产业也面临着高度的竞争性,是高技术产业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将扩散并融合到生产制造的各领域中,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产业的融合渗透将会产生技术的扩散效应,也将促进技术的进步。

高技术产业有利于产业变革和结构升级。高技术一方面能够直接降低产业生产成本、完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出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向关联产业的技术渗透,改造和提升传统部门的生产技术,为产业变革奠定坚实技术基础。高技术产业技术渗透性强、产品关联性大,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创新潜力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能够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不断变更,实现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级向第二、三产业占优势演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在企业成长能力方面,国内外学者们更多的是对实体企业(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和高新创新性企业等)进行相关研究,而电子商务企业是一种新型的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模式,对于这种虚拟企业的研究极度缺乏。

冷凝式节能器采用强化翅片换热管结构,翅片管外部走烟气,管内走水,同时冷凝式节能器本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安装位置可因地制宜。

高技术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积累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依赖资源,人的因素和人的智力水平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2]。高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是高技术产业保持不断创新和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他们所拥有的技术创新知识、管理理念以及市场营销能力与其他资源结合后能够很快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增加企业市场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还能产生虹吸效应,吸引区域外人才的流入,为区域经济发展积累人力资本。

高技术产业促使区域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制度的变迁带来冲击力,在企业制度、产权制度、风险投资制度、科技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能够促使区域经济制度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高技术企业是创新主体,这要求高技术企业制度要主动适应科技创新特点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产业更好发展;应构建以人力资本为主导的产权制度,为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混合型高技术企业奠定基础;高技术产品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使得高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制度尤为重要,构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引擎;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成果评估与转化、技术市场化与国际化等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其所形成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离不开专门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市场化的科技制度,不断探索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科技体制,实现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确保高技术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包含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在内的文化制度。

1.2 区域经济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撑作用

区域经济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高技术具有技术复杂程度高、攻克难度大、更新换代快等特点,大量经费投入是确保高技术取得不断发展和升级的重要保障。高技术的研发具有高风险性,这就使得高投入的收益回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高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过程也涉及研发—生产—应用—推广等众多环节,每一环节也需花费大量物力、财力。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财力投入作为保障。

区域经济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传统产业相比,高素质人才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料等生产要素。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商品生产、企业运营、市场推广等不同环节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生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专家和营销专家,这些大量专业人才的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济发展条件好自然会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集聚,从而能够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改革角度新颖、独特。结合挖掘机械类课程教学特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程内容,注重个性化、情境化教学,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逐步建构新时代背景下的工程技术类课程体系,让机械专业教学在最新的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技术辅助下取得更好的效果。

区域产业基础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技术产业总体上还属于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区域经济提供相关的配套设施,还对产业基础尤其是制造业基础提出了很高要求。区域经济在交通、能源、工艺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由产业波及理论可知,传统产业或非高技术产业间的相互联结必然对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波及和影响效应,这种波及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区域产业基础。因此,区域产业基础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

高技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呈现快速发展,并且与区域经济间的协调发展度不断由低向高,协调关系不断提升。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势头最为突出,同时,2008年后,各地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值间的差距呈现明显的缩小态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确存在耦合关系(图1),但我国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稳,各地区不仅区域经济状况不同,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据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能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将起到支撑作用;假设2:伴随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二者协调关系也将由低到高;假设3:由于各区域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二者的协调关系也将呈现地区差异。

图1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联 Fig.1 Relevance of the couplingbetween high-tech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对象

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区域的划分,东部包括10个省份,中部包括6个省份,西部包括12个省份,东北包括3个省份,由此形成四大区域。

2.2 研究方法

2.2.1 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23-26]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两者耦合协调关系,依据全面性、科学性、客观性以及数据可得性原则,构建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2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函数。在计算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时为避免主观影响,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变异系数法来确定权重,权重保留3位小数(表1),然后采取线性加权法来求得高技术产业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Ui(i=1,2)分别为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uij为各指标对系统功效的贡献大小,称为功效系数,用极值化方法求得;λij为各序参量的权重。

该模式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修筑跌水、谷坊和护岸等主体工程,稳固沟道。在此基础上,布设植物措施,恢复沟道植被。

2.2.3 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描述和度量系统协调关系的指标有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27]。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耦合时,耦合度模型为:

C=2[U1×U2/(U1+U2)(U1+U2)]1/2=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二者间具有耦合特征,可从系统论视角处理二者关系。

(2)

式中:C为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度值,反映其相互协调的程度,显然C∈[0,1]。但耦合度模型只关注系统间的同步性和一致性,难以体现系统间的发展水平。因此,需要构造一个“纳含定性的定量”模型,即协调发展度模型,以既能考虑子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对系统有序度贡献情况,又能匹配复合系统的现实经济意义。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T为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的综合评价指数;α1,α2为待定系数。在与20位专家访谈并打分后,赋予α1=0.40,α2=0.60。为判定两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借鉴廖重斌[28]的研究,将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表2)。

表1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系统层目标层指标层指标类型权重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高技术产业投入水平X11R&D经费内部支出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正向0.0780.0610.1010.086X12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正向0.1070.0980.0810.095产出效益X21利税(亿元)正向0.0970.1130.1060.114X22利润(亿元)正向0.0920.1110.0980.114创新能力X3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正向0.0960.0840.0910.108X32有效发明专利(个)正向0.1310.1240.1240.134支持能力X41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正向0.1010.1250.1270.100X42企业数量(个)正向0.0680.0880.0860.077发展潜力X51总产值的增长率(%)正向0.1250.0790.0710.060X52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正向0.1050.1170.1140.113区域经济经济总量Y11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正向0.1050.1050.1100.104Y12财政收入(亿元)正向0.1170.1140.1230.116经济结构Y2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正向0.0860.0860.0870.111Y22消费占GDP的比重(%)正向0.1050.1140.1080.130经济效益Y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正向0.1020.1040.1100.104Y32人均进出口总额(亿元)正向0.0800.0970.1080.082发展潜力Y41GDP增长率(%)正向0.0940.0740.0700.063Y42R&D经费内部支出增长率(%)正向0.0950.1150.1020.122发展代价Y5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t标准煤/万元)负向0.1170.1220.1060.103Y5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亿元)负向0.1010.0700.0780.065

表2 协调发展度等级 Tab.2 Rank of the cor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D协调等级D协调等级[0.0,0.1)极度失调[0.5,0.6)勉强协调[0.1,0.2)严重失调[0.6,0.7)初级协调[0.2,0.3)中度失调[0.7,0.8)中级协调[0.3,0.4)轻度失调[0.8,0.9)良好协调[0.4,0.5)频临失调[0.9,1.0)优质协调

2.3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3—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年鉴》以及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等。为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将指标平减为2000年基期价格。

例 3 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183

3 结果分析

3.1 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由四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表3)可知,两个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从2015年与2002年综合发展水平的比值来看,高技术产业系统增长最快的为中部地区,比值为5.40,相应的中部区域经济增长也处于领先地位(比值为2.19)。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增长幅度相当,比值分别为3.37,3.38,3.56,其相应的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比值分别为1.79,2.13,1.54。由此可见,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较明显。

表3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Tab.3 System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level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regional economy

年份高技术产业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0020.2660.1620.2510.2390.3970.3230.3290.41120030.3390.1530.2400.2560.4190.3250.3470.37020040.3470.1710.2410.1950.4950.3600.3290.40420050.3110.2730.2360.2780.4930.3790.4130.35020060.3470.2560.2920.2550.4920.4570.4080.37320070.3470.2530.3370.3670.5070.4540.4680.45320080.3590.3040.3330.3870.5110.5280.5050.52420090.4460.3880.4450.5330.5220.5780.5920.52320100.5830.4530.4160.5450.5400.6000.6090.61120110.6150.5760.4780.6540.6070.6610.6570.68920120.7290.6710.6230.7580.6060.6620.6880.59620130.8090.7390.7430.7680.6140.6670.6870.58120140.8810.8550.8230.8340.6250.6820.6960.59320150.8960.8720.8470.8510.7120.7080.7010.635均值0.5200.4380.4500.4940.5390.5270.5300.508

从系统上升路径来看,各地区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下降。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系统2005,2007年出现过小幅下降,区域经济在2006年出现了下降;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在2003,2007年出现下降,区域经济在2007年也下降;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系统在2003,2005年出现下降,区域经济在2004,2006年下降,可见,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而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在2003,2005,2012,2013年出现过下降,相应的高技术产业在2004,2006年也下降,可见,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受区域经济支撑影响较大。

区域经济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外部环境支持。外部环境包含基础设施环境、创新环境和科技环境等。基础设施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能引导和激发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科技环境、教育环境尤其是高等教育环境可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以及促使高技术不断转化。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竞争环境等均与区域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也至关重要。

从发展水平的均值来看,高技术产业系统发展水平均值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20)、东北(0.494)、西部(0.450)和中部(0.438),区域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均值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39)、西部(0.530)、中部(0.527)和东北(0.508),除东北地区外*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故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不一致,但并不影响本研究对其他地区的分析。,其他区域呈现出高技术产业排序与区域经济排序一致的现象,这进一步说明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验证了假设1。

3.2 各区域协调发展度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走势情况(图2)表明,伴随高技术产业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度值也分别由2002年的0.581 3,0.493 8,0.542 8,0.574 5不断上升到2015年的0.883 4,0.877 2,0.869 5,0.844 8。尽管上升途中有波动,但各区域协调发展度均呈现上升态势,这验证了假设2。同时,四大区域协调发展度演化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8年(D<0.7)为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按当年价计算的GDP增长率平均达到10.3%,而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并且各区域高技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均小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表明2002—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主要靠要素投入驱动。尽管2006年我国提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但由于政策效果的滞后性,这一时期各区域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不高。2009—2015年(D>0.7)*东部地区协调发展度略小于0.7,将其划为第二阶段并不影响分析结论。为协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我国自身发展阶段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因此,必须转变以前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这一时期高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其综合发展水平逐渐超越区域经济水平,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不断提升,由中级协调进入良好协调阶段。

图2 四大区域协调发展度走势 Fig.2 Trend chart of coordinationdevelopment degree of four economic zones

另外,从协调发展度的波动历程来看,各区域也不尽相同,分别在不同年份出现过下降,东部地区为2005年,中部地区为2003,2007年,西部地区为2004年,而东北地区为2003,2004,2012,2013年。通过分别与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波动历程对比可知,东部和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度波动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波动历程相同,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度受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较大;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度波动历程与区域经济波动历程相同,表明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度受区域经济影响较大。这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

3.3 协调发展度的发展路径

[8] 徐传谌,周渤.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J].求是学刊,2014(3):79-83.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2(U1×U2)1/2/(U1+U2) 。

区域经济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拓展市场需求。根据罗斯托的理论,当经济发展进入大众消费和高消费阶段后,巨大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能够为产业发展创造市场推动力。市场消费需求的反馈作用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奠定动力基础,但市场需求的这种反馈作用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除国内市场需求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贸易环境也不断拓展和优化,进一步扩大了高技术产业的市场需求,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各区域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协调发展度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东北地区经历波动3次,而中部和西部均经历过2次下滑,另外,中部地区经历过濒临失调,东部地区经历初级协调的年份最长。

4.2 建议

从系统论和演化论视角出发,将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注重两系统创新能力的强化,增强系统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及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实现资源在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间优化配置,使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达到协调发展。

[2] 苏娜,陈士俊.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0(5):106-108.

罗温·艾金森是一名英国喜剧演员、作家。他因“憨豆先生”一角而风靡全球。有喜剧演员将他列在了史上最搞笑50人之首。20世纪70年代末,艾金森在英国一举成名。80年代,他主演了英国最成功的情景喜剧《黑爵士》。自此,憨豆先生声名大噪,赞美之声不断。

针对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两个系统提升的着力点应有所差异。对高技术产业来说,东部、中部地区应更加注重R&D投入、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区域经济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撑作用,西部地区应注重现有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大新增固定资产投入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东北地区应从增强创新能力、改善经营环境入手;对区域经济来说,东部地区要注重在重大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中部地区应通过整合区域内的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使传统产业尽快升级换代,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东北地区要立足产业基础、资源要素和市场条件,将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相对接。

参考文献

[1] 赵玉林,魏芳.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6):44-53.

(2)新《行政诉讼法》第6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此条明确地提出了行政诉讼调解制度,但根本问题如前所述,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仍以不可调解为原则。

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不同措施提高两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东部和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继续加大力度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发挥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使得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并持续;西部和东北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的良好宏观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开放水平,大力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3] 梁丽丽.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4] 蒋伏心,苏文锦.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3(3):77-8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教师、家长共同思考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家园沟通、家园合作、家园衔接,以及师幼互动、亲子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5] 邵一华,吴敏.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3):102-105.

[6] 李邃.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7] 徐光瑞.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基于5大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8):47-52.

尽管各区域协调发展度总体上在不断上升,但路径明显不同。一是各区域出现下降年份不尽相同,二是各区域经历协调等级的年份和时长也不尽相同。中部地区在2002,2003年处于濒临失调,是唯一经历过濒临失调的区域。同时,2007年由初级协调下降为勉强协调,也是唯一出现过协调等级出现反复的区域;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经历勉强协调的年份和时长相同,均为2002—2006年;东部地区仅在2002年经历勉强协调,同时也是最早进入初级协调阶段的区域,但经历初级协调的年份最多,为7年(2003—2009年),但进入中级协调阶段的时间最晚,为2010年,其他区域均为2009年;东北地区进入良好协调阶段最早,为2011年,而其他区域均为2012年。这验证了假设3。

[9] 关欣,乔小勇,孟庆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43-50.

[10] GREENHALGH C,MAVROTAS G,WILSON R.Intellectual Property,Technological Advantage and Trade Performance of UK Manufactory Industries[J].Applied Economics,1996,28(5):509-519.

(2)规范河湖空间管控。江苏省编制《省管湖泊保护范围界线勘界测绘技术大纲》《省管湖泊保护范围勘界设桩工作意见》等,对重要湖泊进行了保护范围线勘界设桩工作,同时开展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等省管湖泊湖区核心功能区设标试点工作,将省管湖泊保护规划划定的范围线落到实处[9]。山东省印发《关于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意见》,部署开展全省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逐步建立范围明确、权属清晰、责任落实的河湖管理保护责任体系,为建立水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河湖管理保护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11] RAAB R A,KOTAMRAJU P.The Efficiency of the High-tech Economy: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Indexes versus A Performance Index[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6,46(3):545-562.

[12] KOSHOVETS O B,GANICHEV N A.Ambiguous Effect of Arms Ex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J].Studies on Rus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2015,26(2):188-197.

[13] CHOU C,YANG K P.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 on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A Nonlinear Model[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1,78(1):63-74.

[14] NUNES P M,SERRASQUEIRO Z,LEITAO J.Is There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Intensity and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 of Non High-tech vs. High-tech SMEs[J].Research Policy,2012,41(1):36-53.

[15] 沙文冰,孙君.FDI知识溢出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检验[J].经济学家,2010(11):75-79.

[16] 史丹,李晓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数据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32-39.

[17] KANG K N,PARK H.Influence of Government R&D Support and Inter-firm Collaborations on Innovation in Korean Biotechnology SMEs[J].Technovation,2011,32(1):68-78.

[18] 吕承超,张学民.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测算及其影响因素[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33(4):73-85.

[19] 顾严,聂明学.国外吸引高技术人才的政策及其启示[J].兰州学刊,2005(5):255-257.

杨三可表示,“瓮福做新品,关注的是内涵,是科技含量,必须服务于增产增收、减施增效、绿色环保,为农民创造价值。”他对在场的瓮福农资公司员工提出要求:“目前,集团在新型肥料研发、铁腕提质、服务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新突破,农资公司必须抓好试验示范田建设,针对不同的土壤、不同的作物,广泛开展试验示范,用实实在在的效果说话,同时也要配套好农化服务、农民培训等服务,打造幸福农业服务商。”

[20] 韩峰.我国东中西部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2.

[21] 赵楠.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经济的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4(41):50-52.

[22] 逯宇铎,兆文军.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7.

[23] 唐中赋,顾培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2(10):23-28.

[24] 陈璐,李成标.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3(4):18-22.

[25] 杨大成.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21(7):64-68.

[26] 杨唤,陈学中.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价值工程,2009(7):18-21.

[27] 林光祥,吕韬,彭路.广西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5(3):22-28.

[28]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为期6天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召开。作为东道主,中国敞开国门,奏响新时代的“迎宾曲”。在这场中国主场外交中,世界是主角,中国以“共享、共建、共赢”的开放之心,汇天下群英,与世界携手迈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步。

徐波,万国伟,杨丽丽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年第02期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