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对策——基于当代文化生境的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在以往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曾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活跃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情境中,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曾极其活跃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在近一段历史时期里渐呈沉寂的态势。如何适应时代特点来重新焕发其艺术生命力,使其获得历史性的延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践行的迫切问题。当代文化生境对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发展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所以,在对当代文化生境及其特征加以清晰、准确判断的前提下,才能就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对策。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而展开如下论述的。

当代文化生境及特征

文化生境这个概念源于文化生态学,指某种文化得以形成、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文化作为与人相伴相生的人的创造物,其形成、存在和发展也必然有相适宜的环境。此适宜某种文化现象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即为文化生境。文化生境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就当下社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化生境具有如下较为鲜明的特征:

1.文化生境的多元包容性

首先,表现为文化元素的多元性。当下社会文化生境具有容纳多种文化的平台功能,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已成常态化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不再以自身为独尊,都希冀在吸收其他文化养分的过程中达到自我“强身健体”的目的。各种文化相互包容、同生共存的生存态势凸显出了当代文化生境的多元包容性。

其次,多元性也包括文化传播和接受方式的多元性。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文化传播和接受经历了由以口语为媒介的口耳相传到以纸质文字为媒介的过程。这两种方式可以说一直到近现代都是文化传播和接受的主打形态。但在近二十年的时间段里,传统文化传播和接受方式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今时代,手机、电脑、网络为人们提供着可供选择的多样化文化传播和接受方式,文化传播和接受呈现出趣味化、随机化、感性化、灵活化等特征,这也造成了所谓的文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现象,但多元文化传播和接受方式所带来的高密度文化信息确实使我们的生存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3.2 丰富医学院校的数据,使其多样化。各个高校都在扩招生源,所以学校的文献资源也在每年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数据,需要进行统一管理,而大数据形式多种,按照评估要求,生均图书要达到80册/每人,每天要处理各种借还、文献检索等产生的大量日志数据,正好符合这一要求。现在非结构化数据在数据总量中占的比例在80%以上[12],具有多样性。

再如满族民间说唱艺术对汉民族文学艺术元素的借鉴与吸收,“汉族的审美取向是追求对称、整齐之美,汉族古典文学中以骈文体式最为发达,讲究对称、对仗。而满族的民间说唱艺术在吸取汉族曲艺唱词特点的同时,在不断的传唱、交流中,又注入了本民族的不满足于僵化呆板、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审美追求,使其具有原始、自然、灵动之美,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3](P325)满族民间说唱艺术对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也有一定的借鉴与吸收。满族民间说唱采用的乐器原本主要以八角鼓等打击类为主,但后来在民族的相互影响中也出现了弹拨吹奏类乐器,“满族说唱音乐中经常采用的乐器中有二弦、龙笛、贝、画角、响铃等,而这些乐器原本都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满族吸收采纳这些乐器运用于民族音乐的演唱和表演中,强化和丰富了本民族说唱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魅力”。[3](P319-320)

2.文化生境的功利唤起性

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精神文化大多是广大民众自娱自乐的对象物,是舒缓生存压力、放松身心的调节剂,因而具有较强的超物质功利性色彩。传统文化生存于其间的传统文化生境也具有排斥物质功利的特征。当下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经济意识、商业意识已经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传统精神文化在实现满足人们超功利的审美或娱乐需求的同时,也成为社会性的文化商品,有了衍生商品价值或经济效益的冲动与欲求,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对社会发展有助推之效的生产力,这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当然,对精神文化物质功利性的冲动与欲求应有所引导和调控,不致使其因物质性功利而堕入低下或庸俗的泥淖。

本文实验采用10-折交叉验证训练和预测(训练集:验证集=9:1),结果取10次的平均值.为评估新算法的预测准确率,选用绝对值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根均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来评估预测评分和RMSE越小意味着预测的越准确,N为有效评分的总数目,二者计算方法分别为

(3)系统弹出“访问权限已分配”的提示框(图30),表明登陆成功。如登录失败,可断电(断开蓄电池负极或者方向机电源插接器)后重新进行登录操作。

3.文化生境的技术介入性

随着人类大脑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自身和身外世界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也越来越强,从蒙昧不断地走向科学。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不断步入更高文明阶段的强有力助推器之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手段在消解人类生存的自然诗性的同时,却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和乐趣。技术工具已全面地渗透到人类生存实践活动领域的各个层面,包括文化生境。当代文化生境呼唤着技术工具的介入,因为这能使传统精神性文化资源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其表现形式上的更新,从而获得传统与现代相融和的独特的存在资质和表现魅力。技术的介入固然使传统文化获得了发展和前行的助推之力,但可能也存在着消解传统文化民族本色的负面功能,对此,我们应有必要的警惕和对策。

当代文化生境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

生境的变化既使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延续性生存和发展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境,同时也存在着获得重新振兴与发展的机遇和条件。本文结合当代文化生境,思考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此思考和探讨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自美”“他美”到“共美”的融合提升之路——文化多元生境下的发展对策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极具民族本色的艺术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随具体生境的变迁,也在发生着程度或大或小的变化,但民族本色却是各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一以贯之的追求和守望。民族本色是艺术生命体的灵魂,脱离了其文化本源性的民族本色,某种民间文学艺术也将趋向于其艺术生命的萎缩和终结。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不断进行着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没有思想的解放作为前提,没有观念的转变作为契机,就不可能拥有行动上的实际力量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实践都需要在一定的目标取向中去完成,而这种目标取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们对于历史以及未来的自我认知及合理预期。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始终坚持着在反思问题与变革现实、增长目标与实现预期有机统一的维度上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辽宁丹东宽甸旅游局以青山沟景区为舞台,定期表演萨满神歌、《八旗山水谣》等说唱曲目,自然美景与人文艺术交相辉映,传统民间艺术获得了生活化的传承,同时也提升着景区的品位和人气度,间接地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

是与否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无论任何文化情境下,都应坚守民族本色之魂。而“能否守望”则涉及到复杂的实践策略方面的问题。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在当下多元文化同生共存的情境下,尤其应注意其民族本色的保持与守望。那么,民族本色的保持与守望是否就是对其他民族文化及艺术精神的拒斥呢?

民间文学艺术在吸收“他者”文化、艺术养分的同时,其优秀的艺术养分也常常被“他者”所借鉴和吸收,最终在“美美与共”的原则下,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获得共同发展。

作为一种新兴的制作技术,数字合成技术指的是利用计算机软件,美化、渲染画面,对音频与视频的镜头进行整合,从而完成整个作品。数字合成技术使镜头获取变得简单,转变了应用多种技术的复杂方法,实现了制作的现代化,同时能够为作品增加特殊效果,应用价值较大。

在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的整体实力和水平非常的重要,只有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实现了提升才能真正在推广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应及时对自身的素质和技能进行更新。其次。应该加强对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争取让每个技术人员都有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推广人员能够有效的指导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科技,实现促进新成果普及的目的。再次,积极出台一些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基础。积极采取措施打造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费孝通先生的论述为我们思考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保持文学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唯我独尊,不能无视其他民族文学艺术精华;吸收其他民族文学艺术精华也并不意味着对自身民族个性的消解。我们不能期望和盲目认定本民族的文学艺术拥有并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我们应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学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这样在世界文学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能真正体现出灵魂性的意义和价值。

某个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振兴需要学习、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艺术养分,但时时需提醒自己的是,对其他民族艺术养分借鉴、吸收的根本和最终目的依然在于充实和张扬本民族文学艺术的本色。拒绝与“他者”的交流和热衷于顺应新潮而忽略、甚至放弃对于本民族艺术个性的张扬都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各个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能够在以往的历史发展中逐步走向壮大,也是与善于相互吸收优秀文化及艺术养分分不开的。比如流传于湖北省西南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长阳南曲”便是在多元传统文化艺术养分的滋润下诞生并成长起来的一种曲艺艺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古老的部落——巴人的祖籍地,而现今的土家族便是巴人的后裔。“鄂西长阳南曲正是巴、楚、渝文化长期交流,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曲艺品种,是土汉曲艺艺术文化的结晶。鄂西长阳南曲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大气,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集诸多优秀艺术文化的异质与风格于一体,彰显出古老精深而又耀眼灿烂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多彩的时代新鲜气息。”[2]

对于出现在《孟子》一书中的历史人物,中国人要比外国人熟悉得多,而外国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一些人物十分陌生。例如,尧舜,中国人对这一古代贤君应该知之甚多,孟子对尧舜更是十分推崇,而外国人则对于尧舜的了解程度仅限于名字与职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够仅凭音译,将尧舜翻译成“Yao and Shun”而是要在显著的位置对其进行标注,而对这类人加以注解和说明,能够辅助外国人理解《孟子》一书的内容。因此,要想很好的翻译《孟子》,就必须要先了解孟子书中的字义,更要充分了解孟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才能避免去接原意,利用注释加以补充的办法,让外国读者更为深刻的了解孟子的学说理论。

特许标准计划的实施,摆脱了以往以学校为单位的青少年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利用了英足总和英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在资金、师资、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以社区(区域)为单位,最大限度地发现、挖掘青少年足球人才,逐渐形成职业足球、校园足球、社区足球相结合的青少年足球发展网络[5]。

著名社会、人类、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就多样性文化的共存共荣问题提出了一个极富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命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还就这个命题进行了具体阐发:“在世界上生活的各个群体,在认为自己的传统价值标准是‘美’的之外,各群体之间还应当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承认別人的传统价值标准也是‘美’的,做到‘美人之美’。在这个基础上,全人类建立起一套大家愿意共同实行的价值标准,达到全人类和平共处、‘美美与共’的境界,实现‘天下大同’。”[1]

2.“艺”与“利”冲突中的兼容——功利唤起性文化生境下的发展对策

传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往往是一种非自觉审美意识支配下的创造,且又与民众的生存需求、欲望、情感和体验有紧密的关联,故而具有多元化的精神性功利。我们说当代文化生境具有功利唤起性,此处所言“功利”并非是精神性功利,而是指市场经济影响之下形成的商品意识和经济价值意识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这是有别于精神性功利的物质性功利。以自娱自乐形式承担民族性精神功利的传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席卷而至,也出现了生存方面的窘境和无奈,其商业竞争力的先天不足使其呈现出对受众艺术吸引力逐渐衰减的态势。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经济潮流也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的契机之一。在当前市场经济潮流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应思考如何以较高的艺术品位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来获取一定的市场经济效益。当然,此目的的实现需要政府部门政策和财力方面的扶持,需要广大民众的热情参与,但更需要自身不断强化自我“造血”功能。自我“造血”便是指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价值的实现。

(2)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学艺术多元化市场表演模式的实践尝试。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市场化程度较低,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依然沉睡于文本化的故纸堆中,仅成为少数传统文化研究者所关注的对象。有一些民间文学艺术形式,虽有融入市场的努力和尝试,但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满族说唱艺术形式——萨满神调在吉林、辽宁等地文化市场有所展演,但仅成为前些年异常火爆的东北二人转专场演出的调味性曲目,而且很多民间剧场里的表演也存在格调粗俗、低下等问题。

(1)内容的适时改造与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学艺术表演内容固然较为经典,寓含极强的娱乐和教育作用,但与当下接受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接受口味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应走更贴近社会、更贴近百姓、更贴近基层的路子,集中力量创作一些反映百姓当下生活、体现时代特色的艺术精品,为传统民间文学艺术注入时代性新内涵,使其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力。

市场机制具有激发民间文学艺术活力和创造力的功能。在当代文化情境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应在如下思路下处理好“艺”与“利”的辩证关系:以“艺”生“利”、以“利”养“艺”、“艺”“利”互促、以“艺”为本。以“艺”生“利”是发展思路中的基础环节,此环节能否获得实践层面的落实,直接影响以“利”养“艺”目标的能否实现。以“艺”生“利”的关键在于“艺”的受众吸附力的不断增强。从目前来看,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维系的主要是中老年观众群体,而青少年群体与此艺术形态呈疏远之势。故此,“巩固中老年群体、吸引青少年群体”成为受众吸附力增强的主要努力方向。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去思考和实践:

在当代文化生境中,应在坚守民间文学艺术之民族本色的前提下,注意开拓多元市场化模式,使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以富有生命力的活态化方式参与到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中来。由专业人员打造剧场舞台化的艺术精品固然是扩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大型剧场和舞台的演出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制作周期长,且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尤其是心理距离较远,因而难以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一些小型演出场所却有着凝聚广大受众人气的独特优势。天津在民间说唱艺术市场化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小型的茶馆和书场听赏曲艺,是天津人文化和娱乐生活的一个传统,在这种氛围里演出,既可以砥砺演员,也可以培养观众,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演出市场格局,应予大力推广和肯定”。[4]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说唱艺术展演场所的创设应更有灵活、机动性,要注意与广大民众休闲化的生活和消费潮流密切融合。

若想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了解与研究学生,关心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其生活习惯与成长规律。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融合,优化改进教育策略,才能在实际训练中促进学生自由顺畅地表达与交流,内化学生的情感认知。

除创设一些专门性的表演场所外,还可以在餐饮、旅游、文体、游艺、节令等商业活动、休闲活动或公众社会活动中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开辟一定互动性的展演空间。例如,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通过吸收传统歌圩中某些表演性的元素,被政府塑造成一年一度的商业化节庆,并且通过电视媒体的报道和全程直播形成媒介事件,凝聚壮族社会共识,对外进行壮族特色文化形象传播,发展地方旅游经济”。[5]

当代文化生境表现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沟通和融合的强劲态势,在此文化情境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是否还应该,抑或说还能够继续守望其民族文化之根吗?

市场化的思考与运作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在获得活态化传承的同时,又能够培养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亲和感,还可以通过经济收益为民间文学艺术的持续发展助力。

3.“朴”与“新”的辩证化艺术创造——技术介入性文化生境下的发展对策

科技手段和工具在当代社会已经渗透到人类生存的各个层面,人类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迅捷和便利。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使人类精神性的审美和娱乐活动有了多种更具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的参与方式与途径。而从各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来看,艺术表现形式的质朴和传播途径的单一,也是其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数量渐趋减少的原因之一。

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大多诞生于乡野民间,是广大民众朴素生存意识和情感的载体。唯其“朴”,才使民间文学艺术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才使民间文学艺术成为各个民族代代相承的文化景观。但承载真挚朴实思想意蕴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却不排斥一些新的艺术表现元素和手段的介入,相反,借助一些声、光、电等高科技艺术元素可以极大地提高民间文学艺术的表演效果,达到激发受众接受兴趣的目的。

从吸引受众的角度来说,更主要的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实现多渠道的传播,为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群体提供依据个人艺术兴趣而有所选择的接受空间。现当代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名家或爱好者表演的视频资料在一些地方网站、民俗网站、个人博客等网络空间里时常可以看到,这对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播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视频资料在网络空间中还处于零散化的存在状态,而且很多视频资料的制作出自于非专业人士之手,制作技术不够熟练,质量粗糙,对受众的接受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影响。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应进一步提升网络展示和传播的效能。通过文化管理部门、艺术表演团体、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及热心关注者,设立多层次的专业网站,运用网络制作的高科技手段将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文本化民间文学艺术资源转化为具有动态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态,使受众在轻松的娱乐氛围中更真切地感受民间文学艺术的审美魅力。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目前在民间仍有传承,如在民间的婚丧嫁娶、修房造屋、传统节令等活动中偶尔可见这些艺术形态的身影,但这种传承范围较小,受众有限,因此可以借助网络使其获得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和范围,从而达到聚拢人气、壮大受众群体的目的。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现代网络展演和传播也要有精品意识。虚拟现实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已有充分运用,在艺术作品传播领域也彰显其独特的现代化创造之力。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完全可以通过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传播途径和手段的突破与创新,从而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受众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外,还可以借助其他技术手段实现艺术的创新。比如动漫技术,应该是一些具有表演性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资源获得活态化展现的极佳技术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少数民族题材动漫作品,如《一幅僮锦》《孔雀公主》《蝴蝶泉》《阿凡提》等被搬上银幕,这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播和弘扬有很大的助力之效。“2012年,为实现广西原创动画系列片产量零的突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广西电视台开始对《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动画项目立项,决定制作100集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为母体的原创动画片。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15年12月,利用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这个动画创作的素材优势,加上广西电视台这个平台优势,依靠广西乃至全国的动画制作力量,《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完成了包括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改编的8部动画片,共计74集,超过1 100分钟的原创动画制作和播出。”[6]这是将传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与现代传媒技术的一次成功嫁接。

动漫技术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方面的运用还极为少见,这对蕴含极其丰厚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资源来说,应是憾事。广西在动漫技术与民间文学艺术结合方面的成功尝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选择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中的一些适当资源,借助动漫技术,实现传统形态的活态转换,不失为当下传播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一种恰切途径。

结语

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多元文化聚合而成,在五十六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熔铸下,广博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历史地形成。但在近一段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一些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面临着保护与传承方面的诸多难题。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当前党和国家号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有利形势下,基于文化生境视角的思考有助于破解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的难题,即如何结合当代文化生境特点,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激活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生机和活力,并在更大程度上弘扬这些宝贵的民族艺术遗产,使其获得顺应时代的华丽转身,这对于民族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寄语新世纪[J].群言,2000(2):1.

[2]李晓艳.土汉曲艺音乐文化交融渊源与流变的轨迹考略——以鄂西长阳南曲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2):198-201.

[3]何晓芳.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研究[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2.

[4]隗瑞艳.天津曲艺市场:在观众互动中兴旺[N].中国文化报,2006-06-05(01).

[5]何明智.广西壮族民间山歌文化传播要素及其当代变迁[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5):6-9.

[6]北京文艺网.《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研讨会在京举行[EB/OL].http://www.artsbj.com/show-19-514152-1.html,2016-04-23/2017[4][4][4]-07-20.

 
齐海英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