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效用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研究生作为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工作、进修的人员,是国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最为重要的储备人才。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强调,“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因此,如何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效用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制度,导师制可以追溯至十四世纪的牛津大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兴趣爱好及性格差异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当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研究生教育普遍实行导师制。

杨译:“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scholar type, a thousand are written to a single pattern and none escapes bordering on indecency. They are filled with allusions to handsome, talented young men and beautiful, refined girls in history. ”[5]2

(一)健全人格与树立品德

“人格”一词的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是指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健全人格的标准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等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格与品德是青年一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最重要基础。纵观近年我国高校研究生人格缺失事件、学术不端问题频发的状况,科研诚信、人格完善等方面的教育更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就将教育的重点由单纯的智力开发过渡到健全人格的培养。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树立离不开导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一名优秀的导师在重视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品德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毕竟具备高尚品德与健全人格的研究生才是符合社会与国家高水平科研人员标准的人才。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导师的第一任务。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级的学历教育,研究生所接受的也是本学科研究领域最为前沿的知识,这就要求其整个科研学习过程需要在高水平科研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导师经过多年的科研训练,掌握着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有能力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前沿知识的掌握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此外,当今社会对科研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知识认知层面,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早已成为研究生培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不可能始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工作,社会对具有独立科研能力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创新精神,在严谨的科研训练中,逐步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

导师制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失衡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师生人数比例有所失调。此外,由于导师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导师研究领域相对单一,因此单导师制越来越无法满足培养全面人才的需求。教育与培养研究生的新型模式——导师组制应运而生。导师组的成员拥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是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研究思路,利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实行导师组制,对于新入学的研究生来说,能使其接受相对通识的教育,在对自己研究的相关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后,再进行研究方向的确定,避免“所学非所爱”。

——进一步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能力,确保年度救助限额内农村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住院医疗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对特殊困难的进一步加大倾斜救助力度。

(二)导师培养方式单一

导师考核机制落后也是研究生导师水平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准入机制相对严格,而成为导师后的考核机制则略显滞后。目前,高校导师考核机制单一,导师资格审查时只注重导师科研成果是否达标,而缺乏对导师教学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的评估,或评估标准十分模糊。因此就出现了许多不具备导师资格,但仍然在导师岗位上的现象。不具备导师资格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不具备导师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不具备导师所应有的人才培养水平。2014年10月,为了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颁发《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近年来高校教师失德事件频频发生,正是由于高校对教师师德考核的缺失。导师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更为专业的指导。现今高校中却存在一些早已脱离科研一线多年的教师仍用落后的理论方法指导研究生的现象。导师考核机制不完善致使研究生指导状况堪忧。

(三)导师考核机制落后

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多为学术型教师,尤其在一些基础学科领域更是如此,这些导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及对学生就业的指导,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培养模式中,从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再到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与答辩均是以学术研究为核心,而缺乏对实践的关怀,尤其是一些应用型学科,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教育仅停留在课堂讲授与论文指导上,而缺乏必要的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

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效用

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效用。

(一)强化导师组的集体指导功能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研究生数量逐年提升。1998年,全国研究生招收人数为7.25万人,2004年达到33万人,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上升至51.76万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导师的人数也应相应增加,但是许多高校存在着严重的教职人员紧缺的状况,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一个导师同时指导20多名研究生的状况。导师数量和研究生数量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导师自身大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甚至行政工作,当出现一个导师同时指导多名研究生时,导师的精力就显得非常有限。在许多关于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调查中可以看到,研究生与导师交流见面的频率过低,有些甚至平均一年一次。因此,一些导师在科研、学术上仅做有限的指导,无法在学生道德品质、思想人格等方面进行培养与塑造,在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方面明显力不从心。

导师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因此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导师素质不均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美等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建立了多个维度的考核评价标准。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明确了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对导师岗位管理提出“制定导师考核评价办法”的要求。但是,此意见并未对考核的具体方法与标准作出规定。基于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对导师进行考核,即道德品质、科研成果和学术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对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包括爱国敬业、积极乐观、为人师表、科研诚信等,而科研成果和学术能力则是对导师专业方面的要求。因此,加强导师考核机制要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模式;注重考核的跟踪性与长效性,以此强化导师的师德意识;摆脱单一上级行政机构的导师考核主体资质,构建多主体的导师考核机制。可将研究生就业纳入研究生导师考核标准之中,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社会输出性。从多个维度对导师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将不具备导师素质的人员淘汰,另一方面也可激励导师不断提高自身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河北大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制定了《河北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选聘与考核实施细则》《河北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选聘与考核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选聘工作,两年一次,优胜劣汰,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2]

(二)完善导师考核机制

以导师组的形式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有利于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最大发挥。首先,各导师均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强项,对研究生进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指导,克服单一导师制所带来的局限性。其次,研究生可共享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再次,以导师组的形式进行研究生的培养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近年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各系所普遍采取严格的导师组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选题、开题、预答辩、答辩等各个环节上均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由导师组集体把关,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效能。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水平明显提升,研究生培养效果喜人。强化导师组的集体指导功能对于培养全面型的高水平研究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车故障是由网关电脑损坏引起的,因为网关电脑内部损坏,造成关闭点火开关后,12V常电往15号线上漏电,导致车身电脑无法正确识别点火开关状态,从而导致拔掉点火钥匙也无法正常关闭发动机的故障现象。15号线上的电压为1.7V虚压时,不影响车身电脑的工作,但当虚压上升到5V以上时,就会出现故障现象。

(三)高水平专家交流指导

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假期时间举办暑期学校或者学术论坛,能够弥补研究生日常教学培养过程中开放性、创新性的不足。构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其客座专家通常是本学科顶尖的专家学者,既有国内专家又有国外专家。这种多元化的师资来源可以使最优秀的学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一些本身学术资源较为有限的高校来说,这更是一次推动学术交流和协同创新发展的机会。对研究生而言,不仅能得到最优秀专家学者的指导,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有助于提升自身科研水平。与海外专家、国际学生的交流对于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程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通常会选择与自身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求职。然而,随着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及社会生活压力的逐步增强,大多数毕业生在最后往往不得不放弃专业要求,选择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岗位工作,这种社会现实的存在无疑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选择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也同样面临着新的人才选择问题,符合岗位需求的应往届毕业生越来越多,求职者的学历优势、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考量标准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及复杂化,合适的岗位人才选择面临着更大的压力。[2]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均在暑期创办了多种形式的暑期学校、学术论坛、夏令营等研究生创新培养平台,部分高校更是采用了全程指导、实践与讲座相结合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以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养。2017年7月3日至7月7日,为了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资源共享的国家战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应势而发、顺势而为,在服务校内的“毓秀史学”前沿讲座和“毓秀史学”论文大赛基础上,隆重推出面向史学界的“毓秀史学大讲堂”,聚拢优质专家资源,聘请国内外历史学科权威专家为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专题培训,筑牢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历史学研究与教学的协同创新发展,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因此,构建高水平专家交流指导平台对于提升研究生素质,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0.

[2]徐永利.趣在求是,学以致用——对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1(11):66-69.

[3]郄海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J].中国高教研究,2009(3):33-35.

 
肖红松,杨豪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