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儒教论争中的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

更新时间:2009-03-28

问题的缘起

“儒学是否宗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它关涉到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判定、对宗教的本质与功能的认知、对现代社会与宗教变迁的把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等问题。自明后期利玛窦、徐光启等在西方宗教的参照下展开对儒学的本质判释和定位以来,在晚清至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以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们亦分别围绕着康有为的孔教论和任继愈的儒教论展开了广泛的论争,并一直持续至今。[1]其中,以陈独秀、任继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关于宗教、孔教(儒教)的相关论述中已经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的宗教传统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陈独秀和任继愈的孔教(儒教)思想,学界已多有关注。其中,陈璧生从政治哲学角度对陈独秀的孔教观进行了评述和分析。[2]彭春凌以历史学的视角对陈独秀与康有为关于孔教的争论进行了史实的梳理。[3]张茂泽则考察了任继愈儒教观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史意义。[4]邹方芳的硕士论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任继愈儒教观的背景、内容、影响、争论等方面。[5]在这些研究中,亦已经涉及到了陈独秀、任继愈在孔教(儒教)问题中所展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方法论的部分内容。不过,从整体上而言,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尚未形成自觉而系统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依据欧洲宗教传统如犹太教、基督教等来展开论述,但其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则具有普遍性意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的早期代表,陈独秀在其关于宗教与孔教的大量论述中已经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如他清楚认识到了现代社会宗教和科学的紧张关系,并作为其宗教批判的重要依据,同时,他还特别注重结合中国古代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制度开展对儒学(孔教)的性质和功能的论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征。而任继愈则更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提倡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并以之作为指导思想运用于对于中国古代宗教传统的研究之中。这在他的儒教论中有诸多体现,如坚持以历史说明宗教,注重揭示儒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意识形态特征等。

其中,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开展宗教相关研究的前提性或基础性问题。本文即力图以陈独秀、任继愈关于宗教的本质的论述为中心,梳理其中所呈现出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方法论,发掘其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

对于异己力量的反映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双重根源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宗教首先是一种反映经验世界的社会思想意识,“在宗教中,人们把自己的经验世界变成一种只是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质,这个本质作为某种异物与人对立着”。[6](P170)可以发现,这段材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宗教的本质,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宗教是一种“只是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质”,但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亦非主观的个人意识,而是来自于对于经验世界的反映,并从根本上受到社会生产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除了具备上述一般社会意识形式的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质,即“作为某种异物”而存在于人的思想与实践活动之中。“异物”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关键所在。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异物”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关于宗教的特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7](P341)从根本上说,宗教产生于人间的力量与外部力量的关系之中,是对外部力量的反映。需要尤其注意的是:并非人类所有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及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都会产生出宗教意识或宗教情感,而是当某种事物或活动超出人间力量的支配而成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的时候,宗教现象才有可能会发生。

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开展宗教相关研究的前提性或基础性问题。这在“儒学是否宗教”论争中同样如此。无论是利玛窦、康有为,亦或陈独秀、任继愈,他们在对儒教(孔教)进行判定以及对其它宗教进行比较分析的时候,往往依据于他们对于宗教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所进行的整体性研究。就宗教的本质论这一问题领域而言,可以发现,陈独秀、任继愈的思想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极具相通之处。比如,陈独秀、任继愈均是从人与异己力量(天、神、自然、社会等)的关系出发讨论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认识论根源与社会根源,并尤其突出了社会之于宗教的独特意义,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以此为前提,在宗教发展的最终趋势这一问题上,他们亦基本上持一致的态度,即坚信宗教在人与异己力量的调整变迁的过程中(包括人的理性认识过程和物质生产实践过程)终将走向消亡。因此可以说,陈独秀和任继愈关于宗教、孔教(儒教)的相关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的宗教传统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发展史上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恩格斯的论述中,首先是自然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获得了虚幻的反映,并成为早期宗教形成发展的最初的基础。就自然而言,则包括“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9](P349)前者是指人自身的身体和精神,后者则主要指自然界。就“自己本身的自然”而言,恩格斯描述了远古时期的人们由于无法解释梦中的景象而产生的一种灵魂可以离开身体而独立存在甚至发挥作用的观念。[9](P315)在早期社会,“灵魂”作为人们观念中一种异己的力量深刻着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1.6 统计学分析 Meta分析采用RevMan 5.3版本软件进行。二分类数据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和其95%CI作为统计量;连续型数据采用标准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和其95%CI作为统计量。首先使用χ2检验和I2检验对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进行评估,若P>0.1且I2≤50%,说明各研究间同质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此外,根据研究的干预措施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根据主要结局指标“临床疗效”绘制漏斗图检验发表偏倚情况。

关于“周围的外部自然”,恩格斯称其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6](P34)在人类社会早期,面对雷电、洪水、飓风等自然现象往往无法解释甚至无所适从,却总能感知到其力量的强大。与其他动物的一样,人在自然面前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仅仅是“服从”。不过,自然界除了体现其无限威力之外,也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人对于自然的感知和认知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任继愈论述说:“人一方面在改造自然上取得成功,同时又对洪水、天灾无能为力。人对自然有依赖,有改造,又对它有时表现为畏惧、崇拜。对自然既不理解,又想驾驭它,于是产生了幻想中征服自然的神话。”[10](P153)任继愈还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其生产力的根源:“在史前时期,经济发展处在低级阶段的时候,人们的生产力发展十分低下,人在自然的威力下显得无能为力,对自然界很不理解,对自然界产生惊叹、对它膜拜。人类认识能力达不到的地方,就以虚幻的观念作为补充。”[10](P25)

在与自然界相处的过程中,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亦在不断发展,社会群体组织如家庭、国家以及相应的制度亦逐渐建立起来。这些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等在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亦成为影响社会运行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在恩格斯的论述中,同自然力一样,社会力量“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着人”,[7](P342)构成了宗教情感和宗教意识的重要来源,“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想,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7](P342)自然与社会既是宗教产生的两种根源,亦是宗教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

相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甚至更为纷繁复杂。当人们对于社会中的异己力量无法解释或者无力应对之时,亦会赋予其一种超越性或神秘性。任继愈对此亦有所论,他说:

原始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在自然力面前,感到个人的渺小,产生了对自然力崇拜、敬畏。进入文明社会,对自然力不像从前那样无知,但个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好似冥冥中还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一个看不见的造物主,掌握着人的吉凶祸福。[10](P73)

也就是说,“造物主”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即由“自然的创造者”而获得了社会的属性。面对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异己力量,人们普遍采取人格化的方式赋予其情感、意志以及超自然的力量和形象。恩格斯指出:“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7](P672)这是早期社会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方式。“造物主”,或者说“神”,也就是前述恩格斯所说的一种“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正是宗教的直观的、形式上的特征。而人神关系则构成了宗教中的基本问题。

人神关系宗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变迁

对于神人关系或天人关系这一基本问题,不同的宗教派别和思想体系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任继愈做了细致地区分。比如,对于很多宗教而言,是“由天或神产生了人”,[10](P50)这种观点强调了“天”、“神”之于人的统摄性和权威性。“神人相互感应说”[10](P50)亦是世界各宗教传统中的较为常见的一种观念,其特点是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人的地位以及天人之间的内在关联。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发生的自杀、致伤、伤害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5]邹方芳.任继愈宗教观视域下的儒教[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3.

解析: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对生成物变式,Na2CO3~Na2O2·CO,2NaOH~Na2O2·H2,已知反应的关系式:H2~H2O~2NaOH~Na2O2·H2,CO~CO2~Na2CO3~Na2O2·CO,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应可拆写成(CO)m·Hn的形式,则H2、CO以及可拆写成(CO)m·Hn的形式的有机物能满足上述结果,甲醇可拆写成CO·H4,乙醇不能满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明显的畸形。宝宝一出生即可识别,甚至在妈妈孕期B超检查也能发现。是由足下垂、内翻、内收三个主要畸形综合而成。

其实现有的宗教研究中很多观点都是从神的形式出发对宗教进行判定。陈独秀在辨析孔教是否宗教时,即论述说:“凡宗教必言神,必论生死”。[8](P217)他总结西方宗教的特点:“耶稣之教,以为人造于神,复归于神,善者予以死后之生命,恶者夺之,以人生为神之事业。”[8](P106)而以之反观孔子和儒家学说,“其为教也,文行忠信,不论生死,不语鬼神”。[8](P198)孔子“言天言鬼”的目的则是假借古说“以隆人治”,这恰是孔子之“特识”。[8](P239)在陈氏看来,这与宗教截然二分,“孔教”一词实不能成立。[8](P198)这是陈独秀关于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基本论断,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所坚持的划分宗教的基本标准。综合起来看,肯定主宰性的神的存在,被陈独秀视为宗教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基本特征,“宇宙间物质的生存与活动以外,世人多信有神灵为之主宰,此宗教之所以成立至今不坏也。”[8](P310)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亦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在宗教领域中亦有所体现。就人神关系而言,从传统宗教中分化出来一种思想倾向,“人创造了神”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认识和态度。工业革命之后,则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集中表现为宗教形态和结构的社会渗透力的衰退,“在前现代欧洲长时期的稳定环境中运作良好的宗教形态和结构,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遭遇沉重的压力和冲击。快速工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快速城市化,对于锚定在固定地域的制度结构而言,不啻为一场毁灭”。[12](P40)

这实际上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要表现为一种宗教批判理论,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的态度,人们往往联系到“颠倒了的世界观”、“人民的鸦片”等论述。整体而言,宗教是“被一种否定性的评价所掩盖”。[13]马克思之所以对宗教采取一种“否定性”的态度,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从思想史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13]“世俗化”是宗教社会学发展进程中的经典命题,用以描述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其基本的看法是:近几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导致宗教的日渐式微;人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式微的态势将会继续存在下去”。[12](P198)无疑,对于宗教本质及其产生根源的判定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的重要内容。

“异己”也即是超出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范围。关于此,陈独秀亦有一段相关论述,他说:“宗教之为物,无论其若何与高尚文化之生活有关,若何有社会的较高之价值,但其根本精神,则属于依他的信仰,以神意为最高命令。”[8](P218)恩格斯所谓“异己”,陈独秀则谓之“依他”,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处。

[1]王士良.儒学、孔教与现代社会——以康有为思想为中心[J].世界宗教文化,2016(02):106-111.

参考文献

[4]张茂泽.任继愈的儒教观及其宗教思想史意义[J].人文杂志,2009(05):44-51.

(189)南亚瓦鳞苔Trocholejeunea sandvicensis(Gottsche)Mizt.熊源新等(2006);杨志平(2006);马俊改(2006);余夏君等(2018)

[3]彭春凌.《新青年》陈独秀与康有为孔教思想论争的历史重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17-131.

[2]陈璧生.对“儒教中国”的理性反叛——陈独秀的孔教观[J].社会科学论坛,2003(03):74-79.

就业指导对于高职毕业生具有深远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努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教育学生把自身的远大理想和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鼓起勇气迎接就业挑战。

恩格斯论述说:“宗教按其本质来说就是剥夺人和大自然的全部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11](P647)“神”作为一种“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往往被赋予一种与人不同的“万能性”、“永恒性”以及“普遍性”。任继愈则指出,宗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或者说是神与人的关系。[10](P50)天人关系在人类社会的不同的思想意识领域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如“究天人之际”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追寻天地万物的规律和奥秘亦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而在宗教中,天人关系或人神关系则具有一种“幻想性”的特点,因为在宗教中作为信仰主体的人是“实体”,而作为信仰对象的“天”、“神”则是“虚幻的实体”。任继愈说:“唯独宗教学研究的天人关系,一方是实体(人),一方是虚幻的实体(作为信仰的对象天)。宗教特有的幻想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10](P50)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近几年,我国国内外上市企业增多,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联度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治理不严往往会造成内部控制的失衡,使得企业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公司价值下降,也会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对投资者造成损害。基于此,要夯实企业价值,就要从企业高层管理素质和内部控制等多方面落实系统化监管规划。

[10]任继愈.任继愈宗教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胖子取了钱,双方交易已毕。老道还不忘再三嘱咐,回去以后,要把玉器四散在宅府各地,按照老道画给他的图谱摆放,切不可简单随意供奉,免得多生事端。胖子唯唯诺诺,点头称是,抱着大半袋子玉器回家去了。

[1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某些作物新品种具备优良的抗病性与抗虫害特性,因此在涉及到全方位的新品种推广时,关键在于全面优化抗病害的特性。在此前提下,有关部门还需运用综合性的举措来实现全方位的作物增收以及增产。近些年以来,各地都在关注推广并且引进新型的作物品种,因地制宜实现农户增收。

[12](美)彼得·伯格等.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题与变奏[M].曹义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3]邹诗鹏.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之辨析[J].现代哲学,2011(01):24-30.

 
王士良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