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心经》中的自然真理与自由人生

更新时间:2009-03-28

《心经》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中国禅宗宝典之一,全文仅260字,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600卷《大品般若经》中的一节,是广大信众最乐于诵持的佛家经典之一。然而,《心经》中蕴含的自然真理和自由人生追求却鲜为人知。

、《心经之心与涅槃妙心

此经何以称《心经》,常见的说法有二:一说是因为此经集合了600卷《大品般若经》的核心义理或精粹要义,所以称《心经》;一说是因为此经道出了《金刚经》之降伏其心篇的要义,所以称《心经》。二说皆不无道理,但笔者以为《心经》之“心”实指“涅槃妙心”。《心经》就是阐发涅槃妙心的经典。

“涅槃妙心”一语出现于释迦牟尼灵山传道的法会上。佛典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1](P2)“涅槃”意为真空至寂,“妙”意为妙有无穷,“涅槃妙心”即指真空至寂而妙有无穷之心。

佛学认为涅槃妙心众生皆有,人人本来具足。但此心却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人心。一般人所理解的人心是所谓思想意识意念意志等,而思想意识意念意志是个人后天在与外在环境互动下形成的,而且是基于个体生命存在的东西。涅槃妙心却是与生俱来且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东西。恰如黄檗希运所言:“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1](P184)

佛教祖师认为涅槃妙心人人自然拥有,是无生无灭、永恒长存、真空至寂而妙有无穷的心。然而,涅槃妙心虽人人生而俱有,却又超越个体生命而存在;不仅超越个体生命而存在,而且超越人类生命而存在;不仅超越人类生命而存在,而且超越一切有生有灭的存在物而存在。那么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又从何而来呢?以往论者皆以为“涅槃妙心”是佛教祖师主观臆造的哲学理念,纯属面壁虚构的东西。其实不然,涅槃妙心是自然存在的东西。

《心经》中的空,具有双重义涵和双重性质,即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而涅槃妙心就是真空至寂而妙有无穷的变化轴心。故《心经》中关于“空”的阐发,皆为对涅槃妙心的阐发。其所以称《心经》,即因为其乃集中阐发涅槃妙心的经典。

自然存在的一切皆在变化流转之中。自然变化必然环绕中心或轴心而运行,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概莫能外。变化在哪里发生,变化所环绕的轴心便在哪里存在。变化在一切地方发生,变化所环绕的轴心便无所不在。变化在人身上发生,此轴心自然也在人身上存在。所以说“涅槃妙心众生皆有,人人本来具足。”变化不仅在个人身上发生,所以变化所环绕的轴心超越个体生命而存在。变化不仅在人类身上发生,所以变化所环绕的轴心当然超越人类生命而存在。换言之,变化的轴心不随个体生命生灭而生灭,也不随人类这一物种的生灭而生灭,也不随任何具体事物的生灭而生灭;变化的轴心(涅槃妙心)永恒长存,无生无灭。正如古代先哲所言:“一切皆变,唯变不变。”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皆有生有灭,只有变化本身(变化轴心)无生无灭,永恒长存。

经文中的“空”指涅槃妙心。无论是五蕴、六根、六尘、眼界、意识界,还是无明与非无明、老死与非老死、四大圣谛,在佛学视野中,都属于现象[6](P112)。一切现象皆源生于本体(涅槃妙心)。而涅槃妙心本身真空至寂,了无挂碍;但有挂碍,即失本心(涅槃妙心)。

“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意味着变化轴心具有双重性质:其自身不变却统摄主宰着变化,其自身无生无灭永恒长存却促使一切生生灭灭流转不息。佛学称之为“生生所以无生,灭灭所以无灭。”道家称之为“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3](P187)这个“生生所以无生,灭灭所以无灭”的东西,佛家称之为涅槃妙心。这个“无限变化而生成万物”的东西,道家称之为道枢(天道运行的中枢)。佛家之涅槃妙心即道家之道枢,二者所指一也,即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决不是任何人面壁虚构出来的东西,而是自然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自然存在的一切,皆在变化流转之中;自然变化必然环绕轴心而运行,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概莫能外。

黄昏时回到豪宅,秦川的身边,坐着他们的私人医生。菲儿过来。秦川表情痛苦地说,尽管我很伤心,不过我还是想请你面对现实……

研究人员首先将振动力场引入注塑成型的充模过程中。日本山形大学的Atsushi Sato及其团队[12]研制了一种超声振动辅助注塑成型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由振动单元、注射单元、型腔、超声波发生器、气缸和振动杆等组成。加工过程如下:超声振动装置置于模具的主流道和型腔位置,在注塑充填过程中,超声产生的振动将直接作用于模具上,从而使得模具在注塑过程中发生振动。

有学者认为,《心经》是集中阐发般若空义的经典,此说颇有见地。所谓般若空义,即指“真空至寂而妙有无穷”的哲学义理。《心经》260字中7次出现“空”字,经文全部围绕此字而层层阐发“空”的义理。其义理一言以蔽之,即真空至寂而妙有无穷的道理,换言之,即“因为真空至寂,所以妙有无穷;因为生成万有灵妙无穷,所以本体必然真空至寂”的道理。

涅槃妙心就是自然变化所环绕的中心或轴心。

涅槃妙心与人心

如前所述,涅槃妙心即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存在自然变化的地方,即存在涅槃妙心。自然变化无所不在,故涅槃妙心无所不在。涅槃妙心,自身无形无象无性无状,是绝对的空(真空);然而,一切有形象性状的东西皆自真空中衍生出来,所以,涅槃妙心又是绝对的有(妙有)。宇宙自然就是如此:变化的轴心自身没有形象性状(故曰真空至寂),而以万有之形象性状显现自身(故曰妙有无穷)。也就是说,涅槃妙心是本源,一切现象自本源出;涅槃妙心是本体,一切性能出自本体;涅槃妙心是本质,一切现象皆本质所现之象。整个的宇宙自然,就是涅槃妙心自然变化生成万有从而显现自身的过程。

第二天上午我和陈浩到朱木澜家里的时候,门敞开着,似乎没人在家。客厅摆设很简陋,只有一张桌子,一条台几,几张木椅。一边墙上贴满了朱木澜从小到大的各种奖状。正面的墙上,中堂字画旁边,低低地挂着她爸的黑白照片。前面的香炉里,还点着香。我们正看着,朱木澜回来了,手里拿着几盒药。她放下药:

宇宙万物既为涅槃妙心自然变化所生成,是涅槃妙心自然变化的产物,故必然蕴涵涅槃妙心自然变化性。人属自然万物之列,也是涅槃妙心自然变化的产物,因此人身上必然蕴涵涅槃妙心自然变化性。也就是说,既然人身上同样发生着自然变化,那么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涅槃妙心)当然存在于人身上。换言之,涅槃妙心是人的自然秉赋,众生本来具足。

然而,众生本来具足的涅槃妙心必然会有一个自我迷失的过程。

采用文献[27]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剂法对20%vol和72%vol红枣白兰地的致浊物进行定性分析,实验结果,均呈现明显的蓝色斑点。表明致浊物中含有酚类物质,所得结果与红外吸收光谱相吻合。

如前所述,涅槃妙心是绝对实体,本身存在于绝对无限境域。然而,涅槃妙心要发生实际作用(本体起用)的话,就必须由绝对无限境域踏入相对有限境域;也就是进入现实环境,与相对应的环境因素进行互动。

人的生存需求必须由现实事物来满足。认知、把握、处置和操控现实事物,使之为我所用,必需实用工具理性。也就是说,绝对无限实体的涅槃妙心必须转化为人的实用工具理性意识,才能处理现实事物。然而,一旦实用工具理性成功地处理了现实事物,使人获得了预期结果,人就会对实用工具理性产生执念(我执),佛学称之为“执方便法门以为究竟真理”。结果,方便法门就遮蔽了究竟真理,实用工具理性就遮蔽了涅槃妙心。道家称之为“道隐于小成。”[3](P21)

这就是所谓涅槃妙心的自我迷失。人由对实用工具理性的执念(我执[6](P102)),必然进而对由实用工具理性认知、把握、处置和操控而形成的现实世界产生执念(法执[6](P102))。也就是说,人会以为经由实用工具理性处置操作而形成的世界是真实不易的客观世界,是自然本然世界。

其实,常人所谓世界不过是人类现象世界,是由实用工具理性所认可而后以语言概念定义的事物构成的世界。这一世界绝非自然本然世界。作为绝对无限存在的自然界永远处于人类有限认知、把握、操控能力之外,自然本然世界永远在人类实用工具理性意识之外存在着。换言之,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把握和操控永远在路上。

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工学交替、强化技能”的培养模式,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基本理论,依据学生素质和兴趣设置专业层次,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学有所成;而“工学交替”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即进入企业在岗实训一学期,在取得对专业技能、企业工作环境、社会现实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回校学习专业课程,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技能特点更加鲜明,毕业后也能为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

激素类药物会对患者体内的血脂含量产生影响,且会导致血液内红细胞及血小板含量减少,进而提升肝脏转氨酶的数量。

常人所谓现实事物,其实是经过实用工具理性操作处理过的东西,是人类为了实现眼前生存目的而运用实用工具理性从自然大化洪流中攫取相关片断并静置一旁,然后加以定义,因而断除了其本来具足的自然大化性(绝对存在而无限变化性)所形成的东西。这样形成的东西,已然非自然大化宇宙生命整体的有机分子,而是蜕变成为丧失了自然大化生命有机性的断肢残体;与其说是自然存在,不如说是人类文化的产物。这种事物构成的世界,并非自然世界,实为人类现象世界。

执着地以为实用工具理性就是绝对实体,使人迷失了涅槃妙心,丧失了涅槃妙心的绝对存在性和无限能动性。执着地以为相对有限存在的人类现象世界就是绝对无限存在的自然本然世界,使人失落了对自然万物本来具足的自然大化自然灵动神妙无极性的体悟和感受,使人沦落为被人为造作之物所奴役和主宰的存在者。佛学称此为自性的迷失,也就是人本来具足的涅槃妙心的迷失。

如前所述,人类的现实生存需要必然指向实用功利目标,达成实用功利目标必需实用工具理性。实用目标的达成必然导致人对于实用工具理性的执著(我执),实用工具理性的成功运用必然导致人对于实用工具理性所建构起来的现象世界的执著(法执)。我执,就是执相对有限实用工具理性以为绝对无限涅槃妙心。法执,就是执相对有限存在物以为绝对无限存在。我执而法执,导致绝对实体真空的滞塞,使之沦落为相对有限存在物;导致涅槃妙心的迷失,使之沦落为实用工具理性;导致人的绝对主体地位的丧失,使之沦落为自造之物质世界的奴隶。这也叫做始而画地为牢,继而抱残守缺,然后故步自封,终于坐井观天;即以为自己所见巴掌大的一块天就是绝对无限的自然存在;以为自己用来观天的实用工具理性就是绝对无限的涅槃妙心。道家称之为“人为物役”,佛学称之为涅槃妙心的迷失。

常人与菩萨(得道之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常人之心即我执而法执之心,菩萨之心即了无执著之心。了无执著之心即涅槃妙心。涅槃妙心本来人人具足,但常人因我执和法执而迷失之,菩萨则因彻底解脱了我执和法执,使涅槃妙心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始终返朴归真、返空归寂,即时去除自蔽自困自羁自役而永不迷失其自然秉赋的绝对存在而无限能动性。如此,则涅槃妙心无羁无绊,无困无累,无遮无蔽,妙用无穷。

3月20日开始第一次追肥,示范田实际亩用肥量25kg;对照田实际亩用肥量25kg。4月22日观测情况,示范田和对照田树势相差无几,但挂果率明显高于对照田,示范田花期基本结束,对照田还在花期。5月10日第二次追肥观测,示范田挂果率高于对照田,且果子饱满,果粒更大。6月20日第三次追肥观测情况,示范田挂果多于对照田,果个稍大,着色均匀好于对照田。7月16日收获测产观测,使用云天化“滴灌二铵”和“大量元素水溶肥”的示范田与对照田比较,根系发达,叶片肥厚,挂果多,果形好,着色均匀。

惠能道:“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2](P90)意思是说,常人之心觉悟,则成菩萨之心;菩萨之心执迷,则成常人之心。常人之心觉悟,则重显涅槃妙心。菩萨之心执迷,则涅槃妙心自蔽自困自羁自塞。

《心经》就是教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返空归寂,去蔽脱困,使人自然秉赋本来具足的涅槃妙心重放光明,重现其本来具足的绝对存在而无限能动性的一部经典。

、《心经妙义发微

人一旦彻底解脱我执而法执,也就达到了“我心即佛,佛即我心”的境界。这就是我心返朴归真,返空归寂,与本来具足自然秉赋的涅槃妙心合而为一的境界。道家称其为回归自然,人天合一,与天同运,与道同化的境界。达此境界,我心的运作与自然变化之轴心的运作便合而为一,圆融一体;我心的运作体现的就是自然变化之轴心的运作,自然变化之轴心的运作通过我心的运作而实际体现。也就是说,此心即涅槃妙心,此心即无所不在而无限能动的自然变化轴心。

据此,佛学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4](P232)句中之“心”即涅槃妙心,“界”指世界,“万法”指一切现象,“识”指人的意识。在佛学看来,常人所谓客观事物其实是不存在的,所存在的一切皆属现象,即“法”。全句的意思是:一切现象皆人心(涅槃妙心)所现之象。佛学此论确有道理,且已经为量子力学理论所证实。

量子力学实验已然揭示:物质自然的存在状态是量子流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自然大化之流),量子流态对于人类意识而言是非确定性存在或非定域性存在。当人的意识对量子流(自然大化之流)进行测量的时候,量子流态瞬间坍缩而成为确定性存在或现实性存在。也就是说,是人的意识测量行为使自然大化之流这种无限可能性存在,瞬间转换为人类所谓的现实性存在。这也就意味着,所谓现实事物,如果没有人类意识的操作处置行为参与其间,根本无法存在。也就是说,所谓现实存在的事物其实是人类意识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所谓现实事物其实就是人类意识所现之象。换言之,我们所谓的世界万物并非常人所谓的客观存在,恰恰是由于人类意识的参与,现实才成其为现实,即现实才从自然大化之流这种无限可能性存在转化为人类所谓的现实性存在。正因为一切现实性存在都是通过人类意识的作用才得以形成并显现的,所以说一切现象皆人心(涅槃妙心)所现之象。

在佛学视野中,一切都是现象,一切现象皆人心(涅槃妙心)所现之象。无论是所谓物理现象,还是所谓心理现象;无论是五蕴、六根、六尘,还是三大法印、四大圣谛,都是涅槃妙心所现之象。据此,我们来对《心经》逐词逐句进行解悟:

《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5](P82)

菩萨即彻悟佛理的人。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得道高人以佛教至高智慧观照一切现象,因此洞见色空、受空、想空、行空、识空,洞见色受想行识五蕴[6](P108-109)等一切现象皆源生于空而复归于空;明白了这一道理,则人生一切困厄痛苦烦恼都能彻底解脱。

无形的劲气开始在天问大师和萧飞羽身前流转,渐渐地,劲气将血醒的尘土带着飞了起来。天问大师双手如挽重物缓缓提到胸前,紧接着向外一翻,一股强大的劲气应手而出。萧飞羽没有作势,右掌随意一翻。“轰!”一声闷响,尘土被激起、飞射、旋转、坠落。

此说有无道理?确有道理。佛学认为,人生一切困厄痛苦烦恼根源于人的执著。常人执著于色、受、想、行、识等现象,以为这一切是真实不易的。其实,一切现象(包括色受想行识)皆生成于自然变化轴心(涅槃妙心)同时湮灭于自然变化轴心,时刻处于自然流转变化之中,根本不存在真实不易固定不变的东西。固执地以为其属真实不易的存在,纯属人为的妄想;固执地抓住不放而欲占为己有且永久享有,就是痴心妄想。人生所有的痛苦烦恼皆源于这种违背自然的痴心妄想。故佛语曰:“有求皆苦,有执皆妄。”[1](P182)

任何现象皆属相对有限存在,唯有本体是绝对无限存在,本体是涅槃妙心,本体是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的存在。涅槃妙心,生生不息而灭灭不已(妙有无穷),自身则无生无灭(真空至寂)。故而,无论五蕴、六根、六尘,还是无明与非无明、老死与非老死,抑或苦集灭道四圣谛,皆涅槃妙心所源生之相对有限现象,皆人心所现之象。执现象以为实体,执相对有限以为绝对无限,则涅槃妙心迷失而沦为常人之心(被执念滞塞之心)。此谓“道隐于小成”[3](P21)。而“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3](P187),自然变化之轴心一无所滞故万有于其中生生不息。也就是说,涅槃妙心因为真空至寂所以妙有无穷,因为一无所执,了无滞碍,所以生生不息,绝对无限。

由此可以看出,常人与菩萨的立足点是不同的。常人立足于“有”,以为一切皆有,以为一切皆真实不易的存在着。菩萨立足于“空”,认为一切皆空,即认为一切皆处于自然流变之中。当然,常人的见解是妄见,菩萨的见解属真知。常人固执地以为一切都属真实不易的存在,这是虚妄之见。常人固执地抓住一切不放而欲永久占为己有,这是痴心妄想。菩萨认为一切存在皆生成于自然变化同时湮灭于自然变化,时时刻刻处于自然流转变化之中,根本不存在真实不易固定不变的东西。这是符合实际的真理性认识。正因为基于真知,所以菩萨得以顺应自然变化,去除困苦烦恼,获得人生自由。常人背离自然变化,菩萨顺应自然变化;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所在。

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效果很不错。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完成预习所应达到的目的;课堂上,分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再设计问题,调动学生阅读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完成相应的习题;课后,布置作业,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及时系统总结所学数学知识,将所学数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将所学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人的欲望根本上源于生的欲望。人的恐惧根本上源于死的恐惧。生死这一对立着的二元因素衍生出一系列人类特有的二元对立因素:是非善恶美丑之类价值观念,趋避取舍拣择等行为取向,利害得失成败等价值判断,喜怒哀乐荣辱等情绪体验。超越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人便超越了所有由二元对立导致的矛盾纠结痛苦烦恼,而达到大自由大自在境界。常人与菩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

如前所述,“空,具有双重义涵和双重性质,即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真空,是绝对的空。绝对的空即绝对的有。绝对就是唯一。唯一,则必然将与之相对而立的东西包涵于自身,否则就不成其为唯一。《心经》中作为绝对实体的空,必然将一切与之相对而立的东西(万有)包涵于自身。在这里,色受想行识五蕴便是与真空相对而立的万有,所以都是包涵于真空之中的东西。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第一层意思。

常人认定有所为必有所不为,故常人总是有所拣择、趋避、取舍。常人总是趋贵而避贱、趋美而避丑、趋利而避害、趋生而避死。

常人处于实用工具理性层面,常人的世界中一切现象都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存在着。佛学称常人之实用工具理性为“分别智”。菩萨处于自然真知理性层面,因为自然本属大化洪流,一切自然融为一体;故而,菩萨的世界中一切都以一体不二圆融无碍的形式存在着。佛学称菩萨之自然真知理性为“无分别智”。

在常人的意识中,有无二元对立,色空二元对立。也就是说,常人以为有与无是相反的东西,色与空是相反的东西。所以常人无法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道理。常人之所以无法理解和接受,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为的执念。

二元对立的认知架构像地球的经纬点线体系一样,是人运用实用工具理性而建立的认知架构,是人为了方便认知、把握和操控认知对象而建立的方便法门。常人却将其执著成为了究竟真理。在二元对立架构的绝对框限之下,常人所以无法理解和接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道理。然而,这句经文是符合自然真理的。因为所谓真空性就是自然变化性,而一切现象皆因自然变化而生成,同时又因自然变化而殒灭。色受想行识都是如此。佛学有所谓“生前空,灭后空,当体即空”之说,其意思就是:一切现象因自然变化由无而有,一切现象因自然变化由有而无,一切现象当下此刻即处于自然变化之中。达此洞见,人对一切现象便都不会有人为执著;因为明白执著也枉然,由此便获得彻底解脱,得到人生自由。

自然变化所以被佛学称之为空,因为自然变化必然环绕轴心而运行,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概莫能外。此轴心必然真空至寂,否则便不能成为自然变化环绕的轴心。自然变化之所以被佛学称之为空,因为唯有自然变化才是一切存在产生的始源,同时是一切存在殒灭的归宿。以佛语言之,就是“一切从空中来,且复归于空。”

《心经》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5](P82)

一切具体的存在物皆有生成之时且终有殒灭之时,所以不可能“不生不灭”。一切具体的存在物都会受他者的影响支配或制约,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所以不可能“不垢不净”。一切具体的存在物都有自身的成长和消退,所以不可能“不增不减”。生灭是变化的体现,垢净是变化的体现,增减也是变化的体现。一切皆变,唯变不变。换言之,一切存在物都有生灭垢净增减等变化,唯有变化本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此,所谓“诸法空相”即指变化本身。诸法空相不是指变化着的诸现象,而是指变化本身,是指变化所环绕的轴心,是指涅槃妙心。换言之,涅槃妙心(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正如黄檗希运所言:“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1](P184)

常人立足于变化着的具体事物(诸法),执相对有限存在者(诸法)以为绝对无限存在(诸法空相);菩萨立足于变化所环绕的轴心(诸法空相),处于真空即妙有而妙有即真空的境地。故常人总是处于生死迁流不由自主之境,而菩萨则处于超越生死对立而一切圆融无碍之境。道家称此为“以物体物,以天合天,自然大化”之境。佛家称此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境。这就是大自在大自由之境。所谓大自在,即人天合一,我与万物同在;自他不二,我与众生共生。所谓大自由,即应时而至,应运而生,应境自如,应机自动,应物无尽,应变无穷,随缘任运,自然无为,与天同运,与道同化。

《心经》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5](P82)

这也叫做“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即一切存在者恒常变化而生生灭灭,唯有变化本身(变化轴心)恒常不变而永恒长存。也就是说,一切存在者都属相对有限存在物,只有变化本身(变化轴心)属于绝对实体。

(2)丝瓜络纤维的断裂强度高,伸长率低。从力学性能的角度来讲,丝瓜络纤维并不适合做纺织材料,必须经过改性处理,以满足纺织加工的需要。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洞见一切都处于自然变化之中。“度一切苦厄”就是放下所有执著,一切顺其自然,去除人为的颠倒妄想;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生存状态,则一切困厄痛苦烦恼都能彻底解脱。

常人之心与菩萨之心,一执一无执。执,则涅槃妙心滞塞而迷失自我本性。无执,则返朴归真,返空归寂,涅槃妙心重放光明,生生不息而灭灭不已。如此,人心才属绝对无限实体,是为真空至寂而妙有无穷,无限能动而神妙无极的涅槃妙心。

常人之心与菩萨之心,一执一无执。常人执迷,故而坚信佛祖所说皆绝对真理,因此认为五蕴、六根、六尘、无明与非无明、老死与非老死、眼界与意识界、四大圣谛皆为客观不易之实有之物。菩萨无执,坚信佛祖所言亦涅槃妙心所现之象,五蕴、六根、六尘、无明与非无明、老死与非老死、眼界与意识界、四大圣谛皆非实有,唯一实有的是涅槃妙心。而此义恰恰是佛经正义,故《心经》坚称:“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5](P82)常人执著于现象,故而迷失本体,迷失涅槃妙心。菩萨无执于现象,故而始终返璞归真,返空归寂,显现涅槃妙心。

“空”即涅槃妙心。涅槃妙心所以被称作“空”,因为涅槃妙心即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变化之轴心恰如旋风或漩涡之中心,必是真空至寂而纤尘不驻、滴水无存。在变化所环绕的轴心,一切东西都无法驻足,无论是五蕴、六根、六尘,还是无明与非无明、老死与非老死、眼界与意识界、四大圣谛,一切东西都不能驻足于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

不明自然真理的常人立足于万有,而明了自然真理的菩萨立足于真空(自然变化之轴心);常人执相对有限存在物(万有)以为绝对无限存在(自然变化之轴心);菩萨则立足于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故一无所执,一尘不染,一法不得。

立足于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即立足于涅槃妙心,即立足于自然大化而圆融无碍,也即是立足于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如此则随缘任运,一任自然,一法不断,一法不得,与天同运,与道同化,得大自在,得大自由;这就叫做“无智亦无得”。“无智”即去除人为实用工具理性,去除人为分别智。“无得”即去除人为占有欲、功利获得心。因此,“无智亦无得”也叫做“自然无为而随缘任运”“性空缘起而缘起性空”“活在当下而了无牵挂”“终日言说未曾执着一个字”“终日思想未曾执着一心念”“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1](P195)。其所以如此,皆因为菩萨立足于涅槃妙心,即立足于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

《心经》曰:“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5](P82)

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必然是真空绝无,无一物存。处于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即立足于涅槃妙心,立足于涅槃妙心,故顺应自然变化,了无挂碍,一无所得,亦无所拒。佛家称之为“一法不断,一法不得,返空归寂,清净无为”。道家称之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自然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常人则不然。

这句经文的另一层意思是:真空源生一切的有,一切的有终归于真空;真空是一切存在的始源,又是一切存在的归宿;真空蕴涵着万有,万有皆蕴涵真空性。也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五蕴源生于空而复归于空,色受想行识皆缘起于真空,故本来具足真空性。所谓真空性,即自然变化性。一切源生于真空,即一切因自然变化而生成。一切终归于真空,即一切因自然变化而殒灭。也就是说,万有生也源于自然,灭也归于自然;换言之,色受想行识等一切现象皆因自然变化而生成,同时又因自然变化而殒灭。

石厅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大很多倍。将老榆树、黄梁驿,驿中的客人,四十多条驴子都放进来,恐怕都会绰绰有余地。四周洞壁遥遥向上,脖子上仰,看不到尽头。松木火把发出来的微光,堪堪能将这山腹深处的巨洞填满。少年们的来路,就是洞中修长的石柱,石柱上方,就是李离猜想的那个“洋葱头”,洋葱头里面回环着洞中之洞,刚刚消磨掉了他们漫长冬夜。

常人之所以如此,因为常人是被欲望和恐惧轮番主宰的存在者。

《心经》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5](P82)

贵贱、利害、美丑、生死在常人意念中是对立的两极。常人处于实用工具理性层面,常人的世界中一切现象都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存在着。佛学称之为“分别智”。菩萨处于自然真知理性层面,菩萨的世界中一切都以一体不二圆融无碍的形式存在着。佛学称之为“无分别智”。常人以为贵贱、利害、美丑、生死是相反的东西,所以常人无法理解和接受“贵贱一如,利害不二,美丑无别,生死一体”的道理。常人之所以无法理解和接受,根本原因还是固执于自我中心的执念。人若被贪生怕死的执念紧紧地困住,人生的自由自在便荡然无存。

佛学智者(菩萨)最高的追求就是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之境。一般论者皆以为“生死轮回”指前生此生来生轮回不止,其实应该将“生死轮回”理解为人被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轮番主宰而不得安生。只有彻底超越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对人的轮番主宰,人才能获得大自在大自由。

恐惧与欲望其实是一体之两面:对死的恐惧就是对生的欲望,对死的恐惧是对生的欲望的更强烈的表达。因此,与欲望相比,恐惧是更强大的主宰力量。因此,战胜恐惧比战胜欲望更难,而一旦真正战胜了对死的恐惧,人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获得了大自在大自由。

这就是经文“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的真义所在。

为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所困就是背离自然,因为生死皆自然,生死皆属自然变化所现之象。立足于自然变化所环绕的轴心而一任生命自然生灭,以至于生而不欣,死而不惧,就叫做“远离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槃”之境。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得道成佛的大觉者自由人,都是依据般若大智慧而获得无上平等正觉,因此而超越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大自在大自由的彼岸的。般若大智慧即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对一切事物一切境遇一视同仁而无分高低贵贱,故而菩萨能得失无意,宠辱不惊,利害无别,生死一如。持无分别智即可获得至高无上的觉悟,即觉悟到一切皆无高低贵贱美丑善恶之别,觉悟到一切相对而立者其实自然变化圆融无碍一体不二。唯有立足于自然变化的涅槃妙心,才能达此至高无上的觉悟之境。此境即大自在大自由之境。

结语

如前所述,一切现象皆人心所现之象。然而,人心处于两种不同状态,一种是常人之我执而法执之心,一种是菩萨之了无执著的涅槃妙心。我执而法执之心已经沦落为相对有限存在物,丧失了人心本来具足的绝对存在而无限能动性。了无执著的涅槃妙心则与宇宙间无所不在的自然变化轴心同一,时时处处体现出自然涅槃妙心的绝对存在而无限能动性。因此,人的涅槃妙心与宇宙自然的涅槃妙心(自然变化轴心)合而为一,其本体起用则完全体现了宇宙自然变化轴心的性质和实迹。宇宙自然变化轴心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使万物生灭不已而自身无生无灭,永恒长存。人的涅槃妙心也是如此,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使万法生灭不已而自身无生无灭,永恒长存。

恰如万物必然有生有灭,而自然变化轴心永恒长存一样;个体生命必然有生有灭,而涅槃妙心却不随个体生命的存亡而存亡,只是永恒长存。恰如薪火之关系,火不离薪,却不归属于薪。涅槃妙心不离于个体生命,却不归属于个体生命。薪尽火传,火永不灭。具体薪柴化为乌有而火不随之化为乌有,而是在此薪死灭的同时于彼薪上燃烧。此薪彼薪生灭不已,而火却无生无灭,永恒燃烧。

无生无灭而永恒燃烧的火就是涅槃妙心的象征。得道之人得涅槃妙心,活在活火湍流之上自然大化洪流之中,在变化中永恒长存,在真空至寂中生生不息。此谓随缘任运,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返空归寂,与天同运,与道同化。这就是至高的人生境界,大自在大自由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瞿汝稷.指月录[M].成都:巴蜀书社,2005.

[2]惠 能.金刚经·坛经[M].太原:山西古籍,1999.

[3]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此模块将正常的人体组织器官三维模型与病变模型对比,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到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器官的区别,对用户了解病变过程和治疗过程有极大的帮助。

[4]普 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林世田,李德范.佛教经典精华[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6]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根据隶属函数值的大小可以得出不同辣椒资源的耐盐性,10个耐盐性强的辣椒资源中,其中87号自交混收(ZY16-15)的隶属函数值最大为0.92,说明耐盐性最强,其他的隶属函数值依次为0.92,0.91,0.91,0.88,0.86,0.85,0.84,0.83,0.83;26号自交混收(华混5-5)的隶属函数值最小为0,说明26号自交混收(华混5-5)极不耐盐。

 
李满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