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精益求精 注重细节——工匠精神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更新时间:2009-03-28

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倡导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培育工匠精神被认为是新时期国家战略和文化构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塑造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课程优势。

对于空间中n维向量a,b,假设a(x1,x2,x3,…,xn),b(y1,y2,y3,…,yn),则多维向量a,b之间夹角的余弦如下:

图2可见,正念疗法运用于医学、运动学、心理学、老年学等不同领域,其在国内发展势头强劲,但总体上核心文献数量有待提高,学术阵地尚未完全形成,呈零星散点之态。

工匠精神的内涵

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主要是通过古代的学徒制来进行历史传承,其主要内涵包括尊师爱徒的道德精神、言传身教的育人精神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技艺追求。新形势下,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主要指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职业素养。

语文教学蕴含着工匠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给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技能,而应该从关注人的角度出发,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专业成绩,也关注其人格和个性、态度与价值观。事实上,以“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工作态度和精神追求,而培养职业精神实质上就是品德教化。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与语文课程标准相呼应。

其次,在品味作品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的运用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精神。“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文课本选的作品多是经典之作,语言运用堪称典范,有不少词语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才加以选用的,含义隽永。上课时,教师可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咀嚼、揣摩,领会作者深意,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体会作者对待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如赏析王安石《泊船瓜洲》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可以让学生用“到”“过”“入”“满”等字分别替换其中的“绿”字,通过比较发现“绿”字的独到之处。洪迈《容齐斋笔》卷八记载:吴中士人藏有这首诗的原稿,初写时是“又到江南岸”,自己圈去“到”字,注曰“不好”;继而改为“过”,又圈去;再改为“入”“满”……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通过还原作者对此诗的创作过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诗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启发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精益求精。托尔斯泰曾说“艺术家在细节上必须竭尽全部力量”。细微处,往往是作家用心之处。分析课文时,应注意选择典型的细微之处,启发引导学生咀嚼、推敲、揣摩,发现文章的美、情、趣,同时培养学生注重细节的好习惯。

群众文化不仅体现了国家的特色,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的特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对群众文化都有自身的见解,各民族的文化建设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是,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娱乐活动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并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通常情况下,文化建设在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上,应用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管理模式,提升文化建设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方法

(一)在汉字认读和书写中培养注重细节的品质

首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传承工匠精神的典范之作,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譬如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可以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角度出发,确定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了解中国特种手工艺品之一——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技术,从其工序尤其是作者详写的掐丝、点蓝两道工序中,体会景泰蓝制作的精细、操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感受匠人们精湛的手工艺术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的珍惜和热爱,进而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根植于心,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之中从实际行动体现出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

中华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继承和规范使用汉字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识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基本造字法,汉字中有大量形近字、同音字。要让学生正确认读和书写这些形近字、同音字,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强调这些字之间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找出这些形似字的不同之处,比如“己”“已”“巳”,“戊”“戌”“戍”等,教师可说:“己字不关门,已字半关门,巳字门全关;戊空戌横戍一点”。对于象形字和指事字“木”“本”“末”和“刀”“刃”等,教师可以从造字法的源头说起,解释这些象形字和指事字,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明确细微之差其义迥别。在区分同音字方面,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关注字形差别,正确理解字义,避免写错字、别字。比如“燥”“躁”“噪”,“暇”“睱”“瑕”“遐”等同音字,教师教学中应从这些字的偏旁入手,让学生抓住细节,理解字义,达到正确书写和运用这些同音字的目的。在汉字认读和书写中培养注重细节的品质,可以培养学生仔细精确、注重细节的良好习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语文是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无限智慧。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从长城、都江堰、故宫博物院到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景泰蓝等,都留存着古人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技艺追求和精神追求。语文教学既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又是培育工匠精神最好的文化支撑。

(三)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追求精益求精

写作和口语交际都是表达,现代社会表达能力越来越受重视。而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准确清楚地表达。如何实现思维和语言的准确转换,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传递心中所思所想,这需要不断的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和口语实践,学生用词才会越来越准确,表达才会越来越清楚明白、新颖生动。这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培育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

口语交际活动既要求会说,又要求会听。即,既要准确无误地明白说话人的表面意思,能迅速准确分辨各种词语的细微差别,又要细致入微地领会说话人隐含在话语中的情感态度,比如说话人的语气、声调、面部表情、特定的交际背景、交际场合等。因此,对听话能力的训练,其实也是对学生把握细节能力的一种培养。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其必然与各门学科相互渗透,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工匠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需要利用语文课程的优势资源。要在汉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中充分挖掘、积极引导,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将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变成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行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2017-10-19]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席卫权.现代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挖掘与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7(8):82-85.

[4] 刘长铭.教育要更加关注人精神与心灵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7(8):86-89.

 
孙文娟,曾香妮
《教育观察》 2018年第10期
《教育观察》2018年第1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