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对农牧民信用循环贷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信用循环贷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方面

1.风险补偿机制欠缺,削弱信用循环贷支持乡村振兴动力。以商都为例,商都县为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8%,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牧业收入。农牧业发展先天面临多重风险,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而目前农村农牧业保险与农牧业生产结合程度不高,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缺位,农户经营生产一旦出现损失,农牧业风险容易转变为信贷资金风险,导致农信社出现“惧贷”现象,影响信贷资本流向农村,信用循环贷难以发挥振兴乡村效用。

2.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阻碍乡村建设步伐。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信用环境好,资金就会不请自来,反之恶化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样也会让乡村建设举步不前。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信用体系法制建设滞后,农牧民社会信任关系存在缺陷,农村地区信用基础普遍薄弱。加之市场法律保障力不够,违背信用的行为得不到惩罚,农牧民融资所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违约成本,导致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不利于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水平提升,阻碍乡村建设。

综上,本研究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脑梗死患病风险增加有关,有待今后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二)银行方面

1.操作方式局限,信用循环贷振兴乡村受限。目前许多农村地区都在积极探索、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农牧业,扩大农牧产品的转化与深加工。而农信社由于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无法对农牧户需求进行一一摸底调查,通常采取授信额度“一刀切”的做法。这样只能满足传统种植领域的资金需求,难以支持高效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农信社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控制信用风险,对信用循环贷期限进行限制,通常是在一年以内,与诸如特色农业的生产周期相违背。如此一来,操作方式的局限容易造成信用循环贷与农牧业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适应性不强的现象,信贷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成效受限。

第二十七条规定:“流域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流域内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的监测评价,对含有省界断面的水功能区(包括省界缓冲区)、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河道(河段)、湖泊、水库的水功能区水量、水质、水生态实施日常监测评价,对其他水功能区实施监督性监测。”

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还需要不断地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培养学生总结和反思的能力等等.相信,通过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不断地对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将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客户方面

1.健全风险补偿机制,防范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风险。一是建议由各地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农牧业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信贷投入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对形成的不良贷款按一定比率进行风险补偿。同时可以创新性地开展多方风险共担补偿机制,建立由农牧户、经济组织、地方财政多头参与的联保机制。二是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稳步推进农牧业保险制度建设。各地政府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地开展农牧业保险,扩大政策性保费补贴范围,吸引更多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利用政策性农牧业保险防范风险,从而降低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的风险。

2.积极推动乡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助力乡村文明治理。一方面各地政府加快推进和完善农牧户信用平台体系建设,通过整合地方农牧户信用档案,探索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贷款模式。另一方面,完善信用法律体制建设。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信用管理办法,构建农牧户守信、失信奖惩机制,真正做到守信受益、失信必惩。奖惩制度将会加大农牧户失信成本,反过来就会推动农牧户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牧区信用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加快乡村建设步伐。

二、对策建议

(一)社会方面

1.道德风险突出,不利于乡村经济振兴。一些农牧民对信用循环贷的认识有偏误,存在“信用循环贷既然存在‘扶贫’的作用,可以不用偿还”这样一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农牧户将贷款用途改变,也有的转借他人。更有甚者,在贷款到期时不先行偿还贷款,而选择将部分收入存入其他银行。这样,一方面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率存在升的风险,另一方面使得大量储蓄资金外流,増加了农信社的竞争压力,不利于农牧户自身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信息不对称,信用循环贷振新乡村遇瓶颈。由于农牧户信息数据的非系统性与难获得性,使得农信社在获取农牧户信息时成本相对较高。目前,农信社掌握农户信息主要是通过农牧户口述、村干部或村民代表的推荐获得。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牧户资信情况不能使农信社充分了解,在其确定授信额度时,倾向于授予低于农牧户真实资信水平的信用额度。较低的信用额度不仅不能很好满足农牧户生产需求,还容易使农牧户出现“不想贷”的情绪。信息不对称,无疑成为农信社服务乡村振新战略道路上的阻碍。

2.思想观念落后,信用循环贷支持乡村振兴难以发挥效用。部分农村牧区农牧民思想观念落后,加之受传统农牧业生产影响,为防止贷款到期无力偿还,选择不借款或者借少量款,造成农信社的贷款群体倾向于有社会活动能力及有资金实力的人,而收入较低的农牧户缺少或没有信贷的支持,这样信用循环贷的目标选择群体空间范围缩小,使信用循环贷失去开办的初衷,信贷支持乡村振兴效用难发挥。

(二)银行方面

1.优化信用循环贷信贷政策,顺应农牧业产业发展。信用循环贷支持乡村振兴,首先要找差距、补短板,尤其要顺应农牧民产业结构需求,着重解决农信社信贷资金配比失衡、期限失调的问题。农信社一是要抓住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机遇,针对特色农牧产业信贷期限长、额度高的需求,探索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房抵押贷款,开展农业设施、设备抵押贷款等循环性贷款,提高额度、延长期限。二是拓宽循环贷受众,推出家庭农牧场及专业大户贷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牧业产业链贷款等新的循环贷模式,把更多的信贷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多角度拓展客户信息来源,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创新信息采集方式,丰富农牧户业务主体信息的来源,组建专业团队、投入专项资金,联合农贸交易市场,进行征信数据采集,做好农牧民等低收入群体基础信息收集、加工和评价工作,确保信用等级评定及授信的权威性、合理性。二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和整合业务渠道,优化业务审批流程,合理确定农牧户授信额度,提升农信社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农信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铺平道路。

(三)客户方面

1.全力推进诚信知识普及,提高农牧民信用意识。加大对农牧户信用知识普及和诚信教育,对提高农民金融素养,学会金融思维方法,解决农民融资难题,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实现农村金融包容式发展意义重大。农信社要积极推进信用知识下乡,让诚信文化渗透到农牧民生产生活,让诚信文化根植于农牧民内心,营造良好的农村牧区信用氛围,广泛开展“好信用建好档案,好档案优先贷款”等形式多样的信用普及活动,提升农牧民运用信贷资金创业致富的能力,实现农村牧区富裕。

2.改变农牧业产业经营模式,让信贷资金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力量。农牧民要顺应新时代农牧产业发展观念,积极寻求当地政府、龙头企业帮助,努力参与到“企业+基地+农牧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中,由政府鼓励当地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与农牧户签订最低保护收购价合同,并与企业达成由“企业寻找市场,政府找信用社”的协议,而后政府与农信社联系,鼓励农信社给农牧户提供信贷支持。这种经营模式对于农牧民而言农牧产品的销路得到了保证,农牧民可以安心地进行农牧业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农牧户到期无力偿还贷款的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农牧民“不借款”现象,从而让信贷资金支持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不要拿老虎开玩笑。俗话说,虎死不倒威。《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就坐在铺着老虎皮的头把交椅上。下面的小土匪,顶多在屁股下垫一块狗皮、兔皮,否则有犯上之嫌。你看,老虎皮毛都有那么深的意义。

樊秀琴李敏
《北方金融》 2018年第3期
《北方金融》2018年第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