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DNA,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旗帜,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彰显着一个民族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展示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亘古至今,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气、神,是中国人民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最持久、最自信的精神力量。

导弹高速飞行时, 其弹头部分的红外导引头和GPS等导航定位系统为其制导,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导弹的打击精度[1-2], 其头部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是目标探测和跟踪的重要信号特征, 同时也对导弹自身寻的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而导弹头部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是识别、反识别、突防、反突防和红外跟踪技术中重要的研究内容[3].

(一)中国传统文化界定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价值,以无与伦比的灿烂文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由“中国”“传统”和“文化”三个概念复合而成。“中国”特指:创造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通用的汉语汉字。“传统”是一个相对概念,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时间节点,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涵盖思想文化、制度规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精神价值追求,具有时间上的历史延续性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特点,是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DNA。“文化”指中国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传统的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性,是狭义文化。综上,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从远古至清晚期以前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结构、社会意识形态下所创造的并世世代代传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质的、历史悠久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过,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仅存下来的文化体系,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结晶,学派众多,形态多样,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特质鲜明。自夏商周以来,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程颢、朱熹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儒道佛等互相融汇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儒为主干、以道佛为两翼的三足鼎立的文化发展格局、传承方式和路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从表2可以看出,存在亚健康状况的学生中肺器官能量阻滞与能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能量不足的人中男生10人,女生16人,占亚健康总人数的52%;能量阻滞的人中男生2人,女生11人,占亚健康总人数的22%;能量不足者要多于能量阻滞者.肺器官能量不均衡则讲话有气无力,容易感冒,易产生肺气不足、短气咳嗽等现象.

经过三年实践,不同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情况如下:一是“主讲辅导式”,即由讲台上的主讲教师和台下的辅导教师组合,适合于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二是“新闻联播式”,即两位主讲教师组合,适合于单元知识的归纳总结;三是“主题讨论式”,即两位教师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跟学生面对面交流,适合于课堂总结和习作训练;四是“问题采访式”,即由“记者”教师和“专家”教师组合,精心设计问题,适合于重难点知识讲解;五是“作品鉴赏式”,即由讲解教师和示范教师组合,适合于诗歌讲解;六是“作品朗读式”,即主讲教师和朗读教师组合,适合于文学作品诵读。

2.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注重自然辩证法,核心是“道”,认为“道”是万物之“母”或“本源”,“德”乃万物所呈现出来“道”的特性。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文化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以柔克刚”。道家注重人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重视个人自主、独立,追求个体精神自由、自我完善。认为矛盾无所不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强调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凡事要“未雨绸缪”“居安而思危”,体现了最古老的平衡哲学和智慧。注重策略,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必须“欲擒而故纵”,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处处闪烁着辩证的真理、平衡的光芒。道家奉行出世哲学,强调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主张超然出世、清静寡欲、自足常乐,崇尚超然脱俗、随遇而安的恬静生活,远离社会责任。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源泉。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备受尊崇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风范、民族性格、民族气节、民族信仰、民族英雄、民族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等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内核。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秉承延续了“忠君爱国”“忠勇仁义”“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爱国精神。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修身为本的德治精神,和而不同的中庸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中,继承和弘扬了伟大民族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航天精神、创新精神等,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精神,创造出了一系列举世惊叹的“中国奇迹”,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是中国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儒家文化主张性善论,以伦理为常纲,以“仁德”为本,强调“德治”,维护“礼治”,重视“人治”。“德治为上”是儒家政治之道核心,儒家秉承西周“明德慎刑”“为政以德”,提出了“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的政教统治基本原则。主张“厚德载物”“为政以德”“以德服人”;推崇“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天下归仁”“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厚德仁爱一直是中华民族崇尚和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以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成“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社会立国安邦的朴素思想,最早出自《管子(卷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儒道佛均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各有侧重。儒家文化从人性出发,重视人的作用,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在“道德伦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天人伦理”等方面,强调人乃万物之根本,主张“民者,君之本也”“民贵君轻”“民为贵”。道家超越人本位,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要遵循道的规律,实现主体价值,获得自由、超脱与宁静。佛家以自为本、以心为归,关注人的心灵觉悟和终极解脱,主张自我拯救与拯救他人。中华文化以厚德仁爱的自觉自律,尊崇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和重要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质精华要义

中华文化经过5000多年的积淀发展,早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政治归属和共同的价值基因,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延续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基本内质特征和价值体系特征。

(一)延绵不断,亘古亘今

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恒久的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其政党和人民对其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历史和文化优势及其文明发展程度的充分肯定、深度认同和自豪感,对其文化价值和文脉特质与时俱进的守护、传承和传播,和对其文化生命力和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并形成一种自觉的信奉、践行、坚守和担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方面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澎湃血脉和独特基因。中华文化之所以最有理由自信源于其独一无二的生命力及优秀基因。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历史怎么样演变,唯有中华文明香火不绝,薪火相传。唯独中国没有换地,没有换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恒久的自信。树高叶茂,皆系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5000年的文化沃土,源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鲜活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社会治理经验。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二)博大精深,开放包容

中华文化浩瀚深邃、气势恢宏、绵延不绝。一方面,其内蕴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种类繁花似锦,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思想、道德、心理、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农学、医学、工艺、技艺、建筑、数学与数术方伎、文化典籍、民俗风情、服饰、礼仪、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胸襟、气度和气派。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如吴越文化、滇黔文化、齐鲁文化等共荣共兴。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共同体,各民族文化互融互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儒道与较早传入中国的佛教相遇汇合,逐渐形成儒佛相融、佛道相通三足鼎立的中华文化发展格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玄奘西行取经,茶马古道,郑和七下西洋等,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容纳力、融合力、同化力和生命力。中华文化始终保持自信、耐力和定力,在开放包容中成就其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三)厚德仁爱,以人为本

此外,影响较大的还有法家,其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实现富国强兵。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学,重视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及人的幸福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儒道佛文化精髓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最深厚、最牢固的精神纽带和血脉基因。

(四)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中华民族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尊崇“天人合一”,主张顺天应时,“道法自然”。人道顺应天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八卦”是“天人合一”思想和思维源头。“天人合一”是《周易》的核心理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以德配天”思想自古有之。儒家“天人合一”侧重于天道之天,把天、地、人看作统一整体,把人性与天道合二为一,强调“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顺乎天而应乎人”。主张在天人协调统一中“自强不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道家“天人合一”侧重于自然之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人浑然为一体,“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强调“道法自然”,按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人心灵自由与天性解放,在天人和谐统一中,诗意栖居。儒家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法则,二者相融相和、相辅相成,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态观,体现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智慧,这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中国智慧。

(五)中庸之道,以和为贵

“和”是中华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和”的思想、思维和精神占有重要地位。“和为贵”深入人心,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向量,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至善至美的道德品格。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程颐言:“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提倡“和而不同”,讲究“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和为贵,不自弃”。中庸之道核心思想是以和为贵,推崇“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化解人际矛盾、平衡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儒家最高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儒家“大同”的社会政治理想,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基本法则和基本条件,对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电影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如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制度文化、语言文化、价值文化等。《英伦对决》这部电影以英国北爱尔兰问题为政治背景,因此其中蕴含了大量相关文化信息,然而带有这些文化特色的事实或假设在中国观众的认知环境中可能会是缺失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是如何使其译文在中国观众的认知环境中取得最佳关联呢?下面我们来看译者在这种情况下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价值导向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和沃土。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传统价值精髓,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凝结和贯穿其中的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精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久不衰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中华文化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内质和独特价值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强大而优秀的基因。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仁者,爱人”“民为邦本”“德治为上”“上善若水”“人皆可为舜尧”“大同”“中庸”“和为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文化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精髓已经深深地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植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具有永恒的价值魅力。正如习近平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华文化优秀基因和精华,与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是新时代条件下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之根、思想之基、理论之源、精神之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文化自信价值

中华文化上下5000年,纵横数万里,历经20多代的王朝更迭、数次外族入侵、战乱纷争、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然而,我们的祖居之地没有改变,炎黄子孙的血脉流淌在我们身上,汉语言没有改变和消失,古典文献不断代至今,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一直是我们敬畏、秉持和坚守的信条。中华文化一路绵延前行,一脉相承。正如习近平向特朗普介绍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亦如冯友兰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云:“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余秋雨道:“埃及卢克索太阳神庙大柱上的文字,连埃及人自己都不认识,希腊克里特岛也是文明的发源地,但先人的来源、去向、亡国过程,希腊人一无所知,它的线形文字也没人认识。而孔子孟子的著作,我们能够阅读,几千年前的文字,就像外公写给我们的家信,亲切随和。”

(三)精神动力价值

3.佛家文化。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经过东汉魏晋及南北朝600多年与儒道文化磨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彰显了中华文化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品格。佛家文化秉持唯心主义,核心思想是“空”——“四大皆空”。认为物质世界即空,一切皆空;信奉因果轮回报应,行善勿恶;深信善念善行,终有善果;强调“明心见性”“度己度人”“超度苦难”“普度众生”;主张佛性与人性统一,认为佛即心,心为万法之根本;认为生灵平等,要慈悲为怀,慈爱众生;关注现实人生,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修行“戒、定、慧”;鼓励忍耐戒欲、真诚慈悲,讲究超世,把“涅槃”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注重自身心灵和谐与安定,“心平万事平”。佛家奉行超世思想,以度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analysis of our previous results is the information about current, voltage and memristance versus time data obtained by the authors in Ref. [5]for memristive structures based on thermally oxidized Ti films, which is represented in Fig. 1.

(四)道德涵养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精神食粮。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昌盛,一个民族能否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最终要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国民之魂,文化予之;国家之魂,文化铸之”。“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浩浩荡荡5000年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化养分;古圣先贤们优秀的道德品质、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怀以及至美至善的民族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国民道德品格、提升公民文明素质精神食粮。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自古崇尚美德美育美誉。“克己复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中庸忠恕、平和慎独”“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于学、力与行、敏于思”,等等。《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经典浩如烟海,是我们加强道德修养、道德自律、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正如习近平指出,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每一个中华子民在传播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要经常地“照镜子”“正衣冠”“美美容”,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行为,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1.儒家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儒家文化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从“天人合其德”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出发,研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强调宗法伦理,重视人的自身修养,主张在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的本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上,是人学。儒家文化强调“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等。儒家文化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推行“德治”“仁政”“顺乎天而应乎人”,致力于“克己复礼”“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内圣外王”“天下为公”是儒家“德治”的最高境界。注重社会治理与社会公平,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有教无类”。奉行“中庸”之道,倡导“贵和尚中”和谐理念,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和为贵”。儒家奉行入世哲学,主张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仁义礼智和中庸是儒文化的要义,天人合一是儒文化的精髓,对美好德行的追求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OL](2017-10-18)[2018-10-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韩玉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J].中华文化论坛,2017(11)

[4]白宁芳.文化自信视阈下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探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1)

[5]王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6]杨明、吴翠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06(02)

 
盘锦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