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秉承办学传统 适应时代要求推进民族高等师范教育新发展——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教师教育是国家培养教师的主要渠道〔1〕,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教师教育的发展,除了以师范院校作为主体,还积极鼓励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1999年3月,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坚持独立设置师范院校为主体,…鼓励一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2〕2002年3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国家鼓励其他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或与师范院校联合、合作办学,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来源的多元化作出积极贡献。”〔3〕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4〕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更加重视教师教育的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对教师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国家发展战略为教师教育发展孕育了新环境和新动力。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综合性民族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一、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发展历程

内蒙古民族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民族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是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三所本科高校于2000年6月合并组建的。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原内蒙古蒙医学院、原哲里木畜牧学院均有40余年的办学历史,其学科专业积淀厚重、自成体系、各有千秋。其中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主要侧重于师范教育,设有中国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政治、历史、数学、物理、化学、体育、音乐9个专业,其中数学、物理、化学专业用蒙古、汉两种语言授课。合校后,为了学校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实现三校的实质性合并,以便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突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先后两次对学院和学科进行了调整,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学科、专业布局。

目前,学校有74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汉语言文学(蒙授)、物理学、化学、体育教育、英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等15个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其中有11个专业为蒙汉双语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20835人,其中师范类学生5493人,占学生总数的25.2%,现有专任教师1188人,师范类专业教师40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3%。从教师教育近些年的发展来看,不可否认的是,与很多师范院校和合并重组的高校一样,在合校的过程中,我校为了拓展空间、谋求发展,开始转向了应用性与综合性,增设了大量非师范类的专业和学科,原有传统师范专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出现了相对的弱化。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比例已经达到60%到70%。目前,我校的师范教育占整体教育结构的比例偏低,非师范类专业达到80%,师范类占到了20%。

回顾合校以来教师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师范院校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坚守师范传统,从国家的需要和学校实际出发,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充分把握教师教育发展规律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和综合性的有机结合,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培养了大量“能吃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师范人才,为内蒙古的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和师资保障。

“亏了有中国石油的油罐车送油到地头,要不然我们这个‘大家伙’加起油来可太麻烦了。”10月17日,黑河市逊克县柞树岗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凯正在剩下的几亩地里紧张地忙碌着。“前天下了一场雪,豆子有点潮,还好我们秋收工作已经接近了尾声,也多亏了中石油的保供车辆,要不还要耽误时间。”张凯说。

二、内蒙古民族大学重视教师教育的主要举措

在教师教育开放体系和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浪潮中,教师教育进一步体现出教师培养大学化、教师来源多元化、教师教育一体化以及教师职业专业化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将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协同机制,着力构建教师教育学科群,创新优化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紧紧抓住教育实践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创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继续坚持“务实办学、创新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的理念,努力将教师教育做优做强做特。

(四)特色办学,着重蒙汉兼通人才培养,提高双语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民族性是我校的主要特色,教师教育的特色也主要体现在双语教育上。学校依法大力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并根据蒙汉双语师范学生生源特点,积极推进低年级蒙古语授课、高年级蒙汉双语授课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开设选修课、专业辅修、第二课堂等途径来提高汉语读、写、听、说等应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考试和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确保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汉语,增强就业竞争力。此外,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将创业就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职业指导和重点帮扶,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树立正确择业观,客观认识蒙汉兼通人才在民族地区的就业优势。同时,不断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资源,提高双语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创新办学,重视办学定位的顶层设计,实施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创新顶层设计。学校依据办学定位,强调师范类、医学类、农学类并举,强调蒙汉双语分类管理,以教师教育改革领导小组为依托,依据《内蒙古民族大学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专业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有关问题,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协调指导作用。同时,将教师教育作为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实施“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和“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等,重点推进实施了多项推动师范类专业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2015年初,学校在全区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集管理、研究和服务于一体的教师发展促进机构——教师发展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学校以“互联网+”为指引,着力推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大量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目前,学校通过校内外应用培训、送辅导到教师等方式,已经推动了248门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同时,学校还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

近年来,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设计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城市规划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17,18]。GIS作为一种综合数据平台,成为城市空间形态定量研究中的重要工具。通过GIS可模拟生成真实视野中的城市天际线图像,为天际线的控制设计研究提供有效基础。同时,可利用手机信令及API软件获取行为特征及POI等城市建设相关大数据,为针对性设计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推动城市数字化的进一步实现。

(三)坚持开放合作,筑牢实践训练。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办学既是诉求,也是指标,更是教师教育的题中内涵。多方参与教师教育已经成为共识,学校将在现有的见习+实习+竞赛“三位一体”技能训练体系基础上,对外,更加注重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扩大实践训练体系咨询论证建构的范围和领域。对内,完善共享机制,加强内部学院、职能部门和教辅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技能训练中心、教师职业技能实验实训室和普通话培训中心等机构职能,强化全校师范生课程标准的掌握及教材分析能力、说课与课堂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信息技能、班级活动组织与管理技能、板书与规范汉字书写技能、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表达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和考核,逐步实现师范生校内职业能力训练全程化、系统化、规范化。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验课程建设中,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实现学科专业的新结构;提出专业群的概念,对接产业、面向行业产业需求、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5]。继续发挥中德合作的优势,有效借鉴、创新融合,实现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

第一,学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培养主体。学校牵头成立内蒙古东部地区教师教育联盟,与东部四个盟市教育局和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师范生协同培养。突出体现在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批实习基地、聘任优秀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建立“教学改革实验基地”等方面。此外,加大在农村牧区开展教师培训、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推广、信息共享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力度,提高学校对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贡献率。

(一)坚持脚踏实地,夯实师资根基。务实办学既是态度,也是精神,更是一种能力和境界。学校将继续坚持务实办学的理念,紧紧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着力实施师范类专业教师发展计划,提高师范类专业教师科研水平及授课、实践指导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具体举措上:投入资金,加大教改立项支持力度,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试验;继续完善新进教师“三段式”培训体系,提升新进教师授课心理、教学技能、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多媒体应用等环节的能力。指导新进教师开展半年时间的基础教育实践锻炼。在管理上完善培训档案并积极建立青年教师“回检”工作制度。

4.有利于党形成良好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与政治生态二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政治生活造就政治生态,政治生活是政治生态形成的基础;政治生态影响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活的集中反映。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党内政治生活存在宽松软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活出现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的现象,给党内政治生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要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4]

第三,见习+实习+竞赛“三位一体”的技能训练体系。一是创新教育见习模式。实行中小学实地见习、中小学课堂网络直播、教学案例分析、课程教学设计、观摩名师讲课等多种形式组成的综合教育见习模式;二是强化教育实习教学环节。在大四下学期,依托教师教育联盟成员学校,选派优秀中小学教师全程指导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三是完善第二课堂实施方案,将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学术科研活动和公益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打通第一、第二课堂。

纳入标准:患者经检查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对这一研究项目知情且签署了同意书,该研究亦经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批[3]。

时域交叠的信号检测与估计问题会在很多场合碰到。典型的检测方法是利用匹配滤波器提取掩埋在噪声下的目标信号,但是当两信号相距较近时,强信号的旁瓣可能会掩蔽临近的弱信号,很难将其分辨开。为了减小这种掩蔽效应,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从波形的角度,采用相关性能好的波形,例如伪随机码或者线性调频序列,能够降低信号旁瓣电平。另外一种是采用参数估计方法,例如最小二乘估计、基于LS的非匹配滤波等[1-2]。其他算法还有EM算法[3]和SAGE算法[4],以及SF Cotter等提出的稀疏信道估计的匹配跟踪算法[5]。这些方法假设所有的信号都是时域理想采样,忽略了非理想采样的影响。

(一)务实办学,夯实教师教育的根基,强化师资队伍的保障功能。师资是教师教育的源泉,一流教师教育要求一流师资队伍。多年来。学校一直秉承务实办学的理念,从教师教育的源头抓起,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先后实施了“柔性引进人才计划”“示范课教师评选”“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新机制、新举措,为人才工作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柔性引进人才计划,有效化解了学校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缺乏、引进困难的瓶颈,同时还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起到了催化剂和助推器作用;示范课教师评选为擅长于教学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有效促进了全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全面开展师范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关注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发展,通过岗前培训、网络在线课程学习考核、外派进修和短期集中培训、教学研究与交流等方式方法,推动教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建立合作机制,先后在两校举办“教学能力提升高级培训班”和“课堂教学改革骨干培训班”,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学校在制度建设上,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制度,加大教学质量在职称评审方面的量化权重,实施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制定《校聘教授实施办法》,将教学特别突出的师范类教师破格聘为教授、副教授。这些务实举措为师范类教师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学校教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成效显著。我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其中师范类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8个,其中师范类专业8个,占44.4%;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个,占比75%;现有世界史(师范类)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1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中师范类占7个,占63.6%;3门自治区级优质精品课中师范类有2门,41门自治区精品课程中师范类课程15门,占比36.6%。19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中师范类教师有12人,占比63.2%。由我校教师编写的《蒙古文字史概要》等多部教材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3年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

(二)课堂教学改革获得广泛认可。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把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对于师范类专业学生提高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培养教育教学习惯具有明显的成效。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获得广泛认可。2015年,学校被清华大学优慕课在线教育科技公司和清华大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专家团队列为“混合教学改革示范性院校”。2016年10月14日,《中国教育报》对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宣传报道。2016年12月10日,内蒙古民族大学混合式教学改革案例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评为高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综合改革案例一等奖。2017年3月,我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入选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此外,我校分管教学工作领导多次在教育信息化论坛等全国平台做主旨报告进行经验交流。自治区人民政府网、地方网站报纸等多家媒体对我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报道。

(三)教风学风考风形成良性循环。在坚持传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育理念、不断强化师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学校以教风促学风、以学风正考风,基本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在课堂学习、见习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风考纪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学校将诚信考试教育与学风建设紧密集合,形成了诚信考试的政策导向机制,激励学生自律,自觉养成遵章守纪意识,诚信考试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同学的自觉追求和行动。2006年,首次实行诚信考试时,全校只有5个班级178名学生参加,占考试人数的1.5%。2017年,全校有288个班级13488名学生参加了诚信考试,占考试人数的63.9%。目前,已有102个班级的4354名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学校颁发的诚信证书。诚信证书在师范类学生考录教师工作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用人单位反馈,获得诚信证书的同学,表现良好,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学校诚信考试起步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师生认同度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学校质量文化和学生荣誉制度的组成部分。

(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在四个“三位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职业素养、学习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并按照研究性、专业性、服务性等方向积极推进学生的分类培养,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整体表现良好,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较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提高。2016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提供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在校生成长全程评价报告》显示,91%~95%的学生认为自身在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社会公德、进取精神、法制意识、艰苦朴素等方面提升较多,89%的学生认为科学素养提升较多。从2016年师范类各专业的初次就业率来看,除心理学、音乐学就业率不足80%以外,其他师范类专业(蒙汉授)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5%,通过用人单位满意度抽样调查来看,用人单位对师范毕业生的整体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的思考

几年来,学校在教师教育管理与改革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以“务实办学、创新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为理念,立足内蒙古地区教育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整合资源,多角度多方面采取措施,持续强化教师教育,主要举措如下。

第二,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师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学校坚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较强教学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小学老师的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设置了师范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学分不低于32学分。此外,从课程上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充实了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

第四,课堂+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积极采用参与式、启发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不断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并注重拓展第二课堂,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检测,每个师范生均需接受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同时,构建了技能大赛、顶岗实习、支教、实践基地锻炼等多渠道的学以致用平台。通过以上举措,着力提高师范生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打造过硬的职业技能。

(二)坚持推陈出新,抓好课堂教学。学校将进一步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在认真总结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加大教师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不断探索和完善师范类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混合式和非混合式教学改革方式方法,进一步科学推进教考分离,推进考试评价方式改革,逐渐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进一步推进诚信考试。同时,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教师教育质量的评估与监测,建立完善有效的师范生培养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和师范类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三)开放办学,打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通道,实施人才培养四个“三位一体”战略。在进一步推进我国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借助与外部合作的杠杆,促进大学思想解放,扩大开放的广度与深度,进而撬动大学变革。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多种机制,提升教育国际化程度,增进大学发展与创新的活力,全面提升大学的办学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开放是供给与需求相契合的通道,只有大学与中小学各自打开自己的“玻璃幕墙”,才能在彼此开放的状态中真正融为一体,在融合的互动关系中产生和谐共生的教师教育模式〔5〕。我校在发展教师教育过程中,努力打破教师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打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通道。坚持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地方中小学定制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教师人才。

(四)坚持优势特色,强化双语教育。特色办学既是势态,也是必然,更是民族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特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优化选择的自我完善,是在继承办学传统、发挥办学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掘、培育、凝练和升华,并把潜在优势转化为显性优势的过程。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双语授课师范教师队伍引进培养培训;进一步夯实蒙汉双语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注重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师范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和课程内涵,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完善蒙古语授课师范类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及跨专业选修应用类课程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强化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师范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正平.论我国教师教育理论的缺失与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7(5):134-139.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Z〕.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24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康晓伟.我国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3(2):77-82.

〔5〕孟繁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J〕.教育研究,2017(11):15-17.

我校将形态学的考核方式利用互动系统分为辨识图片和观察切片两个部分。首先我们将形态学各门课程的图片通过数码扫描系统或摄像机拍照的形式存入计算机,圈定范围、添加指示等处理,统一编号,输入图片库。考试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形态学细胞、组织或者结构的认识,要求学生写出它们的名称,同时学生在考试当中需要在指定的放大倍数下找到某些细胞或者结构并标识、拍照、上传。在建立体库的时候我们也会考虑难易系数,在考试系统以一定的比例体现出来。

 
陈永胜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