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普及化时代大学教师群体的发展特征与角色扮演前瞻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较2015年上升2.7%。教育部在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预测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普及化阶段。普及化阶段是量变推动质变的结果,50%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发展的警示牌和信号,预警高等教育系统各要素必须跟上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步伐。早在十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John Hennessy)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预警:“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吸引世界水平师资。高等教育扩招很容易,但要吸引高水平教师,大概还需要二三十年。”[1]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大学教师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我国高等教育超前完成大众化并即将提前达到普及化水平,高校教师群体水平也应及时跟进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预测大学教师在发展新阶段的群体特征、角色扮演,有利于从教师层面做好准备,更好地迎接普及化时代的到来。

二、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师群体的发展特征前瞻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重合,高校已从被动置身于社会发展中转向主动融入社会发展中,高等教育系统出现新形态,已经显露出多样化、灵活性、国际性和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与趋势。而当高等教育系统开始快速向普及入学发展时,它必须再次创造新的高等教育形态[3]10。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趋势与需求将在普及化阶段更加的显著、成熟。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教师不可避免的受到相应的影响,并显露出一定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1. 多元化

纵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如二战后,西方国家社会从动荡走向稳定,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大学发展受到财力影响,急需广开渠道办学,多元利益主体下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为满足和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需求而相应地形成了多元的横向、纵向高等教育结构。多元化进程助力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实现与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全面深化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进程。

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向普及化,高等教育多元化将进一步拓展,其中高校教师群体发展多元化特征愈加凸显,这主要是受到两大动力的影响:一是,受到高等教育系统的宏观动力影响。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高等教育系统全新换代,大众化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日渐式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众化和精英化高等教育完全消失。反而,随着普及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将加剧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分化,由此推动教师群体的多元化。其中少量高校教师主要承担着精英教育的责任,一部分高校教师则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工作,而大部分高校教师则承担着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任务。二是,受到微观层面学生群体多元化的影响。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着重表现在生源结构和学生需求的多元化。我国高校招生政策在较长时间处于保守状态,对年龄、婚姻、阶层情况等有相应的规定。直至21世纪初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取消了对年龄的限制,推动了招生政策从严格限制到适度放宽,再到普遍适应的嬗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甚至普及化初期18~22岁的适龄青年仍为高校生源的主流,但是随着普及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非传统生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将逐渐增加。非传统生源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增长点[4] 。学生生源的多元化源自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集中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特征上。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速,个性的涵意将不断扩大,在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所包含的学生内在品质和人格的基础上,更加多的加入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元素,包括职业发展、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及休闲娱乐发展等[5] 。这时,各种各样的知识将在大学中汇集、相互碰撞,学生对个性化知识的诉求愈加强烈对原本严格的学科知识范式提出挑战。面对个性差异鲜明、需求复杂多元的新时期学生群体,高校教师必须根据生源的特点,每个教育教学环节的需要,提供精准的教育教学服务,这就大大提高了对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当然,随着普及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生源与非传统生源划分将逐渐消失,多元生源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常态。

2. 灵活性

乐客(LEUCO)在精密刀具的研发和生产方面一直是全世界木材加工业公认的实力强大的合作伙伴,乐客将人、机械和相应的工件材料之间的交互达到最优。乐客研发的刀具生命周期小程序(APP Tool Lifecycle),或称为“乐客刀具云”的刀具管理新技术,可以更好地组织和优化刀具库,减少刀具库存,优化刀具更换-修磨-采购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刀具总成本。其研发的节能型刀具,力求采用可重复使用资源进行加工,乐客将一直是您可靠的合作伙伴。

普及化阶段高校教师发展具有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管理的灵活性、教育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师生关系的民主自由等。马丁·特罗(Martin Trow)指出:“随着入学人数的迅速增长,学生兴趣和资质的多样化及其学术偏好的易变性,都导致了以年度合同雇佣兼职非终身教师现象的大量出现——在持续处于不确定和不断变化的新条件下,他们成为一支储备职员大军,给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新环境所需要的灵活性。”[6]8综观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从古典大学走向现代大学进程中,大学教师已从传统单一的学术职业群体走向分流多样的职业群体。教师职业群体出现从终身制教师到终身职与非终身制教师并存,且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深化,非终身职教师的比例将大大增加的现象。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进一步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学生需求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南针,这就给予了学生在专业、课程、导师、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灵活度和自由度。学习进程也将灵活有弹性,如斯坦福大学提出的未来“开环大学”(Open-Loop University)中,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可以是一生当中任何6年时间里完成学业。学生的灵活选择带动了教师管理的弹性以及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化阶段高校除了出现专兼职教师并存外,还将形成教师职务能上能下、教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弹性管理机制,这一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师灵活流动。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已经从2002年的61.86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160.2万人,15年间大学教师数量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普及化阶段将延续增长态势,高校教师数量进一步增加。截止到2016年,普通高校教师中45岁(不含)以下占69.83%,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群体数量庞大,占整体教师团体的半壁江山,青年教师群体将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普及化时期大量新入职的教师或入职时间较短的教师将营造新的教育教学氛围,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大学原有的学术规范和标准,建立起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术和服务新秩序。

参考文献

建设现代大学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应有之义,相互尊重、民主自由的现代师生关系将取代传统大学师生尊卑有分的授受关系。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师将在生活与工作中游走,生活与工作的界限愈加不明显,使得严格的师生关系变得松散,传统的师徒关系被打破,具有弹性的新型师生关系将产生。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松散的师生关系还将影响高校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师与教师之间为获得普及化市场的认可,教师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明显加强。

3. 包容性

加快城市河流水体的流速,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河流中污染物的含量,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而不同的湿地人工深度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加以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站会应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初步处理,确保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后,在源头处理滞后,借助于湿地人工深入处理技术的应用对河流水体进行全面的治理,促使城市河流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要求标准。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的全面提升转变,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师的质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优先任务。在精英化时期,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教师则是讲授高深知识的角色。进入大众化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高等教育仍是重学轻术,学术性与职业性处于隔离,甚至对抗的状态。学术本位的思想,使得高校知识分子出现脑体倒挂,空有高级学历却无高级技艺。新世纪以来,大学教师培养学术人才的传统与社会经济发展急需高级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的现实不相适应。随着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提出,并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升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逐渐走向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逐渐融通。这时,教师将是学历层次高、理论基础扎实和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普及化阶段,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将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理念将深入到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关照学生身心和谐与自由要求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迈向普及化阶段,我国对大学教师群体的全面提升将成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对中国知网以“大学教师”(或含高校教师)为篇名的文献进行精确搜索发现:大学教师成为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对象,大学教师全面发展是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具体表现在:大学教师发展已从关注生存到重点关注发展;从关注教师群体走向教师共同体,并兼顾教师个性发展;从重点关注教师科研进步、教学发展到关注教师成长和师德建设;从关注短期的、集体式的被动培训走向关注教师主动学习需要。

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师发展将是协调生态的。宏观层面看,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将得到进一步协调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发展将推动教师的合理流动与分布。中观层面看,高校教师评聘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随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的发布与实施,教师自主性将得到有效激发,师德水平将显著提升。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校老、中、青教师协同进步,教师发展兼顾个人成长与教师团体发展。微观层面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作为个体的教师,其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将得到有效的协调,未来高校教师发展还是开放合作的。借助信息手段,高校教师教育、学习、工作的方式将从封闭走向开放,高校教师“交往”能力将不断增强。具体表现在高校学科专业间的壁垒逐渐消除,跨学科、跨专业合作与竞争的机制将逐渐形成;高等教育全球化,推开了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大门,各国的学术职业不再是独立存在。高校教师的国际流动加快,国际间的合作迸发出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还将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的生态环境。

三、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师的应然角色

1. 终身学习的主要参与者

在医院大局中,风险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事关患者安全的相关管控,不容小觑。随着医院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后勤保障的风险管控也在医院如火如荼地展开。

4. 新式专家课程代表

终身学习时代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改革,提出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新要求。马丁·特罗指出:“如果终身学习将像学生一样多种多样,政策就必须回应这种教育的特点和目标,而几乎每门课程都必须进行这样的考虑;政策同时也要回应消费者对知识和信息市场的需求。要回应学术人员的判断,因为学术人员最了解他们所教授的对象,也最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6]13的确,要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必须回应教师的要求和判断。首先,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其在入职前接受的高等教育并非终结性的。教师的学习是与时俱进的,始终在继承批判新知、理解吸收新知、探索挖掘未知中成长。其次,教师是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者。终身学习和教育应实现人性的解放,未来大学教师将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还更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书本知识传输工作将借由机器完成,而大学教师则更多的承担起了大学生人生成长导师的责任。高校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精神和能力。再次,教师还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在这个组织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人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协同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 “义务高等教育的履行者

20世纪末,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先后展开终身学习运动,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洛尔报告》中强调:“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是人们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条件,是人类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2015年《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重申了人文主义价值观,把可持续发展视为终身学习的共同价追求[7],终身学习已从人类学会生存需要上升为可持续发展需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人人、时时、处处有必要和均可以学习的局面,使得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关注重点从有组织的教育转向主动、个性的学习,即“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的同时进入终身学习时代,并迎来强调科研、教育和学习制度化、常态化的时代。

马丁·特罗指出:“在精英化阶段,只有少数人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少数世袭精英和富裕阶层的特权;进入大众化后,高等教育的受众范围不再局限于特殊阶层,高等教育成为具备一定资格者的学习权利;在普及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是社会公众必备的素养条件,是每个成员必须履行的一项社会义务。”[3]5-6普及化高等教育属于平民教育,是人们认知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必需品。普及高等教育还是培养国家公民的重要举措,更是成为国防安全的关键环节。正如1958年美国在《国防教育法》中提出:“美国国会在这里庄严宣布,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发展高等教育,为我们年轻一代提供最好的受教育机会,掌握最复杂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培养他们创造这种知识和应用这种知识的能力,这将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在国际竞争激烈的现在及将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全面培养国家年轻一代接班人势在必行。

1.与化疗联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化疗除了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外,也可以增加肿瘤细胞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26-27],抑制负性免疫信号,正性调节杀伤肿瘤的免疫细胞,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发挥免疫增强作用,这为化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吉西他滨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化疗药物之一,它无免疫抑制作用且能够提高T细胞的活性。吉西他滨联合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

3. 学生素质发展的知情人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统一步调,教授相同的内容,以取得“不求甚解”的效果,忽视了学生的具体实际。同时,课堂活动中多以大班化教学居多,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有效互动困难重重,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大众化以来,如何改善“一刀切”局面,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慕课、微课等带来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拓展了师生之间新的学习与交流渠道,但是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成效有待改善。

随着普及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公民的重要使命。大学教师将成为“义务”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员,将承担推动和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化的重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学教师将更加关注全民教育、全纳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将得到进一步探索,推动多层面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效融合。借助信息技术的知识传输功能,这将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亲近学生”,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获取、管理和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帮助,实现对所有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全过程追踪和积极反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普及化阶段教师与学生将会是学习的伙伴、知心的朋友,要求大学教师擅于站在学生视角体验课程、体验教学,更多的投入到学生的情感关照、人格的塑造中去。

2017年开始,公司职工岗位经营规模又由30亩提到50亩,并提供5亩的自营经济地,经营模式实现了从“30+3”向“50+5”的升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总体水平再次得到提升。

包容性强调的是发展的包容性和生态性,这种发展不是追求有增长而无发展、片面发展某一方面或者发展某一个地区以及闭门造车的模式,而是讲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普及化阶段,我国将进一步探索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子,包容性发展将指导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为大学教师发展注入包容性的基因。

首先,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大学教师发展具有包容性,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当然,全面提升大学教师素养,并非要求其成为多才多艺的“全面手”,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这也不现实。大学教师将成为新式“专家”,这样的专家擅于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教育教学活动与信息化手段有效融合。其次,由于学生群体多元化、个性化,在信息化手段的推动下教师群体呈现多元化,并走向分化。其中可能有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助教,甚至导演(教学设计专家)、舞美(课件设计专家)和道具(教学资源专家)等。而其中每个人因为只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所以也才能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8]

天主教传播与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农牧界线的移动——以圣母圣心会所绘传教地图为中心…………………………张晓虹 庄宏忠(167)

未来的大学教师还将是新式“课程代表”。普及化阶段,应市场需求以及在信息化手段的推动下,大学教师的角色将变得清晰,很有可能出现教师将以某门课程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这时,我们再称谓教师时,则是“某某课程”的教师更多;也有研究者猜想未来大学课程体系可能会打破,未来人才培养将会是超越学校、学院、学科壁垒,实现相关领域多个课程知识点的整合。将来学生毕业将可能出现某门课是哈佛毕业的、某门课程是耶鲁毕业的,十几门课程的组合就可以毕业和谋求工作[9] 。如果能达到这种程度,那么教师形象更将是以课程为基础塑造的,角色分工将围绕课程展开。除了上述主要角色外,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师还扮演了其他角色,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者、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主体等,这些角色共同塑造出新时期教师“教书育人”的新形象。毫无疑问的是,未来大学教师担负的责任将更加重大,履行职责时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普及化阶段高校与社会之间将超越浅层融合走向深度融合,要求教师灵活适应社会变化。普及化阶段,传统“高深学问”的知识观将不断弱化,大学教育教学内容强调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与人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知识将得到及时更新、及时分享,教师成为沟通学生和瞬息万变社会的重要桥梁。教师实现及时与学生沟通和分享,得益于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升。正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重新解读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内涵。信息技术允许并且已成为实现不同程度普及高等教育的途径,通过因特网在家里和工作场所向人们提供各种课程 [6]15。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校学生学习不再囿于传统的固定时间和场所,实现时时处处均可以学习;教师则不再局限于规定时间的教室上课,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将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但是并不能取代学校教育和教师的独特作用,而与之相适应的是这一阶段大学教师普遍具备较高水平的信息化素养,并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具备较高水平信息素养的教师将取代不具备这一素养的教师。大数据的发展推动了高校教师管理的信息化,未来高校教师的行为数据将成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学生的行为数据将成为教师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内科治疗 内科疗法包括细心喂养的饮食疗法,每隔2~3小时进食1次,定时温盐水洗胃,每次进食前15分钟服用阿托品类解痉剂配合进行治疗。这种疗法需要长期护理,住院2~3个月,很容易遭受感染,效果进展甚慢且不可靠。目前仅有少数学者仍主张采用内科治疗。

[1] 中国大学:创新尚需努力——中外大学校长纵论中国高校教育[EB/OL].(2006-07-23)[2017-10-10].http://www.cnhubei.com/200607/ca1118171.htm.

总而言之,规范的宪法设计是“依宪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是宪法适应改革需求的重要“法律路径”,只有在法治架构内设计,让“设计”符合法治要求,才能保障改革植根于“法”并成长于“法”中。

[2] 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85.

[3] 马丁·特罗.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徐丹,连进军,译,大学教育科学,2009(3).

[4] 别敦荣.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6(3):36-37.

[5] 别敦荣,王严凇.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实践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6(4):3.

[6] 马丁·特罗.从大众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J].濮岚澜,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7] 李兴洲,耿悦.从生存到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理念嬗变研究——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94.

[8] 尚俊杰.谁动了我的讲台[EB/OL].(2014-07-19) [2017-11-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719/11/158457 73_395455199.shtml.

[9] 邹广严.未来型大学,造就怎样的师生[N].光明日报,2017-04-27(14).

浸取过程可能发生的反应有:BaS的电离,S2-的水解,熟料中的SiO2,空气中CO2与浸取液中的Ba(OH)2反应生成BaSiO3和BaCO3。提高浸取温度时,生成BaSiO3与BaCO3的反应趋势增加,Ba(OH)2的溶解度增加,生成BaCO3的反应程度减小,生成BaSiO3的反应程度却增加,因此应当选择适当的浸取温度来提高BaS的利用率。

 
廖莉萍
《煤炭高等教育》 2018年第01期
《煤炭高等教育》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