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协同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依靠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企业是人才主要使用单位,其战略调整和技术更新等必须依靠高素质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与其合法存在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四个子系统。基于协同理论视域,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政府支持力度不足、高校服务企业能力不强、企业积极性不高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缺失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就是明证。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协同效应的产生,需要政府发挥主导调控支持作用,高校提升培养与服务能力,企业全程参与协同培养,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它们各自拥有的不同教学与行业资源、不同实践环境、在培养人才的优势。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整体性功能,进而产生1+1>2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协同效应。

在解题过程中经常思路全无,如何寻找思路?需基于条件利用尺规构图,构图的过程是对条件充分分析的过程,从而明白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最终觅得解题思路.如何经历构图过程寻觅解题思路?需要明晰“构什么、怎么构、构与解的关系是什么”这三个问题.

一、协同理论及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借鉴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Haken)创立,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重要分支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由众多子系统如人、组织和环境等构成的管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独立运动,各行其是,不相互合作,系统内部内耗就增加,各子系统也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整个系统就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初始状态。当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整个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系统就从无序状态发展为有序状态,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1]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涉及到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不同利益相关者,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其中,高校和企业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的核心部分、培养主体子系统,政府是支持子系统,学生是受培养主体子系统(见图1)。如何使这四个子系统相互协同,齐心协力地运作,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哈肯的协同理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借鉴。根据哈肯的协同理论,当这四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产生某种稳定的结构,使政府、高校、企业及学生之间遵循某种规则形成合理的功能结构,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充分发挥每个子系统各个要素的功能,为实现组织整体目标而努力,并超越每个子系统自身的独立作用,发生质的飞跃,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有人的地方就可能出现误操作,有利益的地方就可能出现欺诈;但区块链只是一种技术,认为误操作也是操作,欺诈交易也是交易,修改和篡改没什么区别。技术无法处理道德和管理层面的问题,区块链只能用下一个不可修改的操作,来弥补前一个错误操作。

  

图1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培养系统

二、协同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不同利益子系统所追求的目标和组织间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政府支持力度不足、高校服务企业能力不强、企业积极性不高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缺失等,制约着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同,无法产生整体的协同效应,从而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具有新型应用技术特征的二维码通过一些特定的集合图案在一定规律下平铺与二维平面上记录数据。就应用原理角度来看,在代码编制上,二维码巧妙并充分的利用了计算机的比特流概念,主要指的是//10和/00这两个内部逻辑基础理论,从而实现了数值信息的多样表现形式,比如对应不同的二进制生成的几何图形,最后经过图像输入设备的分析和处理环节,将隐藏于其中的图像、音频和数字等信息识别出来。

1. 培养支持系统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制约协同效应的发挥

(2) 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联系不紧密,面对现代企业日新月异和高速发展的变化,高校课程设置显得相对滞后。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高校没有考虑到学生多样化需求,实践教学针对性与区分性弱,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受限。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大多缺乏有效指导,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效果不佳,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严重脱节[3],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无法获得人才收益。

对于政府而言,高校与企业都是其管理对象,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而企业是以特定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组织,是维护国家经济运转与社会稳定的有生力量。因此,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中,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和有效介入。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来看,由于政府作用的缺失,无法充分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职能,使高校、企业和学生三个子系统无法有效协同运行,最终影响政府自身系统的高效运行,进而影响着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4. 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活协同培养效应

(2) 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宣传引导力度不强。政府没有充分利用政策文件、媒体、网站等媒介,广泛宣传政府大力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政策举措。如政府专项财政资金扶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没有广泛宣传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社会责任,从而改变企业一直以来存在的“培养人才是高校责任”的片面看法。

(3) 政府提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信息服务支持力度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要求大学生获得就业与持续发展所需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时至今日,我国尚未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家框架,致使高校无法找到可供参照的教学和培养指南[2]171,大学生无法进行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无法很好地回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表1中,轨迹点1到11分别对应图5三维坐标系中的11个坐标,即11轨迹点所对应的运动速度。通过结果可以看出狼的速度明显高于人的速度,且狼的轨迹复杂多变,相比之下越界人的轨迹单一且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使用本文算法对图4视频重新进行判断,结果不符合越界人条件,不进行报警处理。

2. 培养主体系统高校的企业服务能力不强降低协同效应的发挥

高校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动寻找企业合作,建立学科专业对口、技术先进和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囿于象牙塔内的自身学科建构与理论探索,主动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从而影响着企业协同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出现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现象,降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协同效应”的发挥。

由表2可知,经不同澄清剂处理后的红枣白兰地与原酒相比,在400 nm和70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均有所减小,表明色度有所降低,透明程度升高。对上述5种澄清剂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可知,20%vol红枣白兰地宜选用壳聚糖、明胶和水不溶玉米面作为澄清剂;72%vol红枣白兰地宜选用硅藻土和水不溶玉米面作为澄清剂。

(1) 高校难以选择理想对口企业。在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中,普遍存在所谓校热企冷的“校企合作失灵”现象,多是依靠学校教师私人关系和朋友情感选择企业,致使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难以选择到与学校学科专业对口的理想企业,导致校企合作双方人力资源的异质性与互补性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中国乳制品的进口市场集中度较大。进口来源地主要是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条件优势的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10],主要的进口国家是新西兰、美国、德国、法国等,如图2所示①数据是根据商务部历年数据整理所得。。这几个市场的进口量占整体进口量接近80%,且进口量相对稳定。

(3) 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高校长期以来擅长于象牙塔内的学术研究,较少与企业开展协同应用开发研究,致使在校企合作中多以解决学生实践教学为主,更多关注自身诉求,缺乏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无法给企业带来效益,也无法达到合作的双赢效果。

3. 培养主体系统企业的积极性不高阻碍协同效应的发挥

作为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主体的企业,其最大的目标是通过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活动获得经济利益。从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来看,企业表现得不够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未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1) 企业参与协同培养的意愿不强。由于制度约束的缺位,大部分企业只从自身和眼前利益出发,感兴趣的只有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当企业未能在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中获益时,就会把它视为额外负担,认为企业只管用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多家己接受大学生实习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是否愿意接受更多实习生时,选择愿意的只有10%,不愿意的30%,有待考虑的高达60%[2]173

(2) 企业参与协同培养的形式单一。在企业参与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式方面,多以学校为主,主要停留在协同共建校外实习教学基地,企业给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高校给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缺乏成熟的协同思想与长远协同目标,没有形成互需、互惠和互动的稳定长效的协同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

(3) 企业参与协同培养的层次较低。对于企业来说,若安排技术性较强的实践任务,就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势必会增加企业负担。考虑到学生实践时间不长和实践能力不强的状况,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一般不安排技术性较强的生产实践任务给学生,只安排一些低层次的生产操作。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无法很好地结合起来[4],学生无法得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指导;无法得到真实的实践环境、机械设备和工艺流程支撑;无法真实感知先进产品研发过程或大型现代工程项目;无法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4. 受培养主体系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失影响协同效应的发挥

内外因作用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中,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个子系统是外因,而大学生本身才是内因。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至关重要。但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来看,作为受培养主体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失,大大影响着就业能力培养的协同效应。

2.突出强度法:此训练法的特点是每周每天每项都突出强度,甚至超出本人当天最高水平,然后减10kg做两组,再减10kg做两组,即开始递增重量至当天最大重量,再递减重量。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要求组数越多越好,组与组之间的间歇以恢复为准。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观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没有配置充分的资源,导致学生不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也不能准确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一项对广州地区14所高校705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比较清晰的认识,52.3%的被调查者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5]。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难以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2) 大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由于学生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没有认真剖析自己,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清晰的认识,故在课程的选修上存在着盲目性,要么是随大流,别人选什么课自己也选什么课;要么就是选修那些容易修到学分的课。

(3) 实践锻炼既不积极又不主动。部分校企合作所建实践教学基地的专业对口性、技术先进性与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性等方面有所欠缺,导致高校实践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与区分性较弱,甚至出现实践教学与专业衔接脱节现象。不少企业在大学生实践教学中不安排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实践任务给学生,使学生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导致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减弱。

三、多方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路径选择

总之,政治学科是一门学术性和趣味性并重的学科,只要我们采取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相信必定能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从而轻松应对考题。

1. 政府发挥主导调控支持作用构建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培养机制

(3) 企业提升协同培养层次。在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企业要相信大学生的无限潜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大学生安排技术性较强的实践岗位,为大学生创设优质实践环境。通过企业实践,大学生得到真实的实践环境、机械设备和工艺流程支撑,真实地感知先进产品研发过程或大型现代工程项目,得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指导,能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大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2.2 施肥 严酷的霜冻不仅造成我们肉眼可见的芽、花、新梢等变色、萎垂和组织死亡等现象,地下的根也会跟着受伤,反过来拖累地上部分生长的恢复。所以,受伤后的葡萄需要补充更多的营养才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生长状态。但补什么、如何补,就没那么简单了。

(1) 完善法律与政策制度,加强法律政策支持力度。在立法与政策制定上,政府需要改变过去多停留在宏观与宣传推动层面上,明确政府、高校、企业与学生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优化法制与政策环境,实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的法制化管理,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如职业教育发展较早的德国,在制订了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职业教育法》后,又制订了《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等法规予以配合,从政府制度的层面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实施。

根据协同理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我们要构建多方协同、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四个子系统的相互协同作用,使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进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2) 加强宣传与舆论引导,营造多方协同育人良好氛围。各级政府通过媒体,如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大力宣传多方协同育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政府从观念上不断加强多方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识,树立起人才培养为社会、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舆论导向。政府通过宣传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而营造多方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良好氛围。

(3) 建立就业能力国家框架,加强信息服务支持力度。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劳动力市场特点,建立了国家就业能力框架,很好地传达了市场需求信息,如加拿大在2000年发布的《可就业技能2000+》报告,把本国就业能力框架分为基本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和团队技能。我国政府有必要组织专家和企行业人士,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从业者的能力素质要求,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加强信息服务支持力度。

2. 高校提升企业服务能力构建协同培养动力机制

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培养主体的高校,在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过程中,应大力提升服务企业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动力。

(1) 高校要选择理想对口企业。高校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宗旨,秉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对口企业。高校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出发,选择相应的企业。政府制定激励政策引导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使高校能选择到专业对口企业,真正实现形式和内容上的校企协同育人,取得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2) 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等教学环节与企业全程协同。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增强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的适切性。高校根据专业所面对的职业群,建立多种多样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与区分性,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高校要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认识服务企业的重要性,树立起与其合作必将为其服务的理念。高校要不断提升服务企业能力,攻克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企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等方面有所作为和有所贡献,为企业创新驱动创造价值。只有构建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才能使校企协同培养持久。

3. 企业主动全程参与提升协同培养效应

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培养主体系统的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高校人才培养也是自身的一份社会责任,需要主动、深入和全程地参与培养,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的协同效应。

(1) 企业强化协同培养责任意识。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自身的社会责任。如果企业不参与人才培养,那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上是“人才毛坯”,与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企业至少要对招聘到的大学毕业生进行6~12月的基础培训,才能开始工作[6]。其人力资源成本可想而知,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更需时日进行磨合。企业要从长远利益着眼,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将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人才需求能力、人才需求素质以及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有计划地植入人才培养过程,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COPD 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个体之间发病易感性差异较大。吸烟已被证实为 COPD 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仅有 10%~20% 的吸烟者发展为具有临床症状的COPD[9],并且 COPD 和肺功能受损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COPD 的发病率也不同[10]。随着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及人类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从基因水平分析疾病发病机制及遗传易感性、揭示遗传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 apoM 基因 SNP的研究,进一步探索 COPD 患者的遗传背景,为早期识别社区风险群体和发展新的个体化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中,作为受培养主体的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政府、高校和企业提供的各种有利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激活协同培养效应。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必须充分发挥主导调控支持作用,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的培养机制。

(1) 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还是《关于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加强合作促进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都提出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些都是从宏观上提出意见或建议,多停留在宏观政策法规上,没有提供具体规则或实施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如对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的责任权利如何界定,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缺乏必要的法律、政策与制度的保障。

碳酸盐岩的溶蚀-交代作用和红土化作用是红粘土特殊成因中的两种最重要的地质作用,分别以残余堆积物和红粘土为地质作用产物。碳酸盐岩溶蚀的化学风化作用特点是破坏过程,它将母岩的原生结构彻底破坏,水流带走可溶矿物,并与水中所携带的物质发生交代作用。红土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从对形成土的力学性能的角度来讲,这个作用过程总体上不是趋向于破坏,而是趋向于形成土的结构连接的过程[1]。

(2) 企业丰富协同培养形式。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主体之一,企业需要多方位全过程与高校深度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如企校共同建设专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共享人才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充分激活协同育人效应。企业要树立协同理念与远景协同目标,通过建章立制来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稳定长效的协同培养体制与运行机制。

(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优缺点,认真剖析自己,设定职业生涯目标,找准提升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有针对性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7]

(2) 增强学习目的性。根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找出自身相对于就业综合素质的不足和“缝隙”,充分利用政府、高校和企业提供的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增强课程选修与学习目的性,在大学四年中有意识、有选择地对自身就业能力进行弥补与厚植,构建就业核心竞争力。

An important variable regarding circuit design is the power dissipated during memristor performance. In Fig. 6 the power dissipated by the doped and undoped regions are depicted along with the total power through the structure as they change during the cycle time.

(3) 主动参与各种各样实践活动。为了提升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要求,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专业型与非专业型的岗位体验、创业实践。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培养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就业软实力,使自己能顺利地从校园人走向社会人,实现就业的零适应期与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苗素莲,祝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3(9):123-128.

[2] 王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责任分担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

[3] 杨霞,张继河,张宏玉,等.基于“协同效应”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225-228.

[4] 袁媛.以校企合作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J].江苏高教,2011(1):110-111.

首先,科学家自律与科技协会的自治相结合。科学家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职业,其遵循特定的科学规律,因其专业性使得外界无法全面介入。因而要求科学家能够自律,主动地遵守法律和伦理规范。同时,科技领域存在各种协会,这些协会的重要使命一方面是为科学家服务,另一方面也对科学家的活动进行规范和治理,当出现违法或者违背道德的会员科学家时,科技协会可以对其进行惩戒。因此,科学领域的自律,一方面是科学家要严于律己;另一方面科技协会要加强对科学家的规范和管理。

[5] 李曦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改进[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35-137.

[6] 张兄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责任共担”机制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27-133.

[7] 卓彩静.从“生涯规划”探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98-99.

 
吴御生,罗三桂
《煤炭高等教育》 2018年第01期
《煤炭高等教育》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