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招生制度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中明确指出:从2017年起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一下达招生计划,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这项从1991年正式实施的以职业为导向的在职人员申请研究生学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给培养单位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是值得思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招生制度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是人才素质评价科学性与政策执行公平性的统一[1],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是招生工作科学性与公平性的直接体现。考生统一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势必带给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群体全新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提高、两种生源、三层动机、四类身份。

图1为Cloumn-Bot实物,底层为机器人行走系统,由驱动单元、遥控单元和红外测距传感器组成;下层为机器人的数据采集系统、信息远端通信系统及语音识别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由传感器单元组成,信息远端通信系统由蓝牙模块与Wifi模块组成,语音识别系统由语音识别单元与Arduino uno单片机组成;中部为机器人智能抓取系统,由机械臂及舵机驱动单元组成;顶层为机器人人机交互系统与主控系统,人机交互系统由UART触控屏与舵机单元(用于控制屏幕位置与朝向)组成,主控系统由Aruino mega 2560及各系统总线与组成;主控与各系统间通信使得机器人得以实现其功能.

1. 生源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采取与全日制研究生一致的考试政策与标准,考生参加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且成绩需要符合初试成绩的基本要求,相比全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联考招生单位自主划线的方式,考试难度与录取难度明显加大、入学门槛明显提高,能够被录取的考生基础知识相对扎实,能熟练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生源质量显著提高。2017年某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与往年大体一致,考生初试成绩符合基本要求人数不超过50人,而往年这部分考生被录取人数超过500人。

2. 两种考生来源

在职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来自于在职人员的部分称为社会人员生源。新招生制度的执行,在职身份不再是报考的必要条件,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生源。今年是新制度执行的第一年,部分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落榜应届考生,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随着制度执行的深入,未来必然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根据自身需求直接报考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国家防总于7月21日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分析研判主汛期形势,对防汛抗旱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这在近年防汛抗旱中并不多见的安排,也充分表明了新形势下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

3. 三层学业动机

心理学上把成就动机分为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三个层次。附属内驱力是一种外在学业动机,在职研究生以升职、加薪与职称评定为目标驱动个体完成学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加入到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群体当中,获得学历、学位增加就业砝码成为重要的外在学习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内涵是指个体想通过自己的学业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把学业看成是赢得自尊的根源,是激发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动力源泉。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的范畴,是理解新事物、掌握新知识以及系统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随着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的增加,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群体中认知内驱力的比重将会增加。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三层学业动机不是截然对立的,在单独个体中可有多种学业动机并存,三者间层层深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 四类学生身份

6. 建立合作帮扶机制

招生制度的改革使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往学生身份统一为在职研究生,在职学习是其最根本的特征。新政策下考生有社会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两类来源,出现了往届在职、往届非在职、应届在职、应届非在职四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二、新招生制度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1. 要求更高的培养质量

当前生猪养殖业对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病毒病的防疫十分重视,反而对猪链球菌病疏于防范,就临床而言,猪链球菌病在各种猪场传染病中占很大比例,特别是气候湿热的季节是猪链球病传染高发季节。近期本地部分生猪养殖场有部分生猪出现了发热,关节肿胀,败血症和神经症状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确定此次疫情的病原为链球菌。

《通知》中明确提出:坚持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一质量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从制度层面给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要求。从教育总体效应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与社会声誉。从公平性的角度看,既然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未来两者必将在同一平台竞争,这直接要求提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此外,生源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的需求促使培养单位开始重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继电保护通道的故障将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快速查找通道的故障点是排除故障的关键。通信运维人员必须理顺故障定位的思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定位方法细化改良,才能将继电保护通道的运维工作做得更好。

3. 灵活自主的课程学习

在职研究生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难题:工学矛盾突出,课堂出勤率低;在校时间较短,难以集中管理;学习精力分散,学习年限较长;年龄跨度较大,思想难以统一;职业身份复杂,管理难度增大;专职人员不足,管理力度不够。新招生制度的执行并没有使这些问题随之减少,个别问题反而更突出,比如,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加入扩大了年龄的跨度,与在职人员想法差别较大、思想更加难以统一。新的问题更是随之而来:应届本科毕业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管理上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专业录取人数较少,个别专业甚至只录取了一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生分布零散给管理带来问题。

4. 给培养环节提出新的挑战

在课时量限制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与科研分离现象较为突出,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结合基础前沿理论与具有时代性的现实经济问题。目前案例教学仅用简单的经济学例子解释计量经济学模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上每章提供的案例综合性较差、陈旧,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设置,且对如何选题、如何建立和分析模型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等讨论少之甚少,导致学生在综合实证分析中,从模型设定、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数据、模型估计和诊断等各个建模环节,仍存在大量的技术问题[2]。

在前述工作完成基础上,将表格数据录入Excel表格,利用matlab编辑一致性公式,计算每张试卷与考试大纲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系数.

3. 不同的学业目标需要不同的培养侧重点

中国目前在FH的诊断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本研究参考标准为:(1)对成人来说,患者血清TC>7.76 mmol/L和(或)LDL-C>4.91 mmol/L;(2)对16岁以下儿童来说,TC>6.72 mmol/L;(3)患者本人或其直系亲属中患有黄色素瘤;(4)如果患者TC>15.52 mmol/L,同时伴有黄色素瘤,则诊断为纯合子FH。如果不能达到诊断为纯合子FH的标准,则诊断为杂合子FH[4-5]。

新制度的执行给培养环节增加新问题:一是,学籍档案管理。在职研究生没有学籍,不存在管理问题,现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有了学籍,但此类学生修业年限较长,不像全日制研究生一样步调一致,如何管理?在职研究生档案不调入学校,现在非定向生档案需要调入,修业年限不确定,档案如何管理?二是,课程教学。为在职学生便利,培养单位通常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现在学生零散的分布在各个专业,针对个别学生单独开设课程事倍功半,如何统筹安排?三是,实践评价考核。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与重要环节,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在职身份的学生不缺乏实践机会,不把本环节作为考查的重点,但新制度下的非在职人员不具备这种实践条件,如何评价考核?四是,专业能力考核。专业能力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个性化体现,先前的培养框架下重视在职学生的课程学习、论文撰写,对于专业能力的量化与显性考核有所缺失,如何重塑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的考核指标体系?五是,论文撰写。在职研究生选择工作当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运用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解决该问题形成论文,撰写的论文有一定的质量保障。如今,学生身份的不同带来学科背景的差异,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学科跨度较大,完全没有专业基础以及广阔的视野,不了解行业中有社会价值或者应用前景的问题,如何保证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1. 贯通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规范性文件,是培养工作、教育管理、学位授予的主要依据。《通知》指出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自主确定不同学科、类别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据培养要求分别制定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培养目标,遵循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律和科学合理的完善培养体系,统筹设置课程、建立一级学科课程平台,规范培养各环节,摒弃之前相对孤立的培养模式,形成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统一又有差异的培养方案,实现两者贯通,从培养方案设置上清除后期培养过程中的障碍。

7. 导师团队指导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同一质量标准势必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执行一致的培养框架体系,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专业能力考核、中期考核、论文环节中的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文献综述与论文开题等环节对所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做相同的规定,允许非全日制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完成专业实践、专业能力考核环节。

本文所开发的电动机适用于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风电齿轮箱试验台(ZP11-1627)所用的变频电动机项目。该项目采用的变频器为ACS6000,最大输出电压为3 100 VAC。用户对电动机的基本参数要求如下。

2. 管理难度加大

“研究生课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2],任何的研究生教育都离不开系统、科学的课程学习。允许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灵活自主安排学习,公共必修课采取节假日、周末等集中授课的方式,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由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授课,所有课程允许跟随全日制研究生开课班级学习。要求学院尽量开设密切结合特定职业人才需求、注重知识结构完善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或者需求自主选择,鼓励开设“慕课”等新形式的网络课程供学生选择。

4. 专业实践多样化

我省为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必须要建设更加完善的农业管理体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的变革,开展高水准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为我省农业综合改革提供动力,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

充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对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加强其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没有工作的学生按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定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获得学分,有工作的学生可以用本职工作替代专业实践,需提供单位证明、工作具体职责、工资明细等材料参与考核。以专业实践为抓手,培养在专业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5. 同样的专业能力考核要求

“专业能力”是从事职业工作所需具备的本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在岗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虽有一定的经历、经验但同样有提升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需求,在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塑造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全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考核执行同一标准,学术论文、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承担课题、专业作品创作、课外作品竞赛、自主创业、职业资格证书等都可作为考核项目获得学分,对于其他能够体现专业能力的内容尤其是针对在职人员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以及工作差异制定相应考核标准。

即选择性检查,不是检查所有的对象,而是按一定的特点或特征,只检查患结核病或发生结核病可能性较大的一部分人以缩小检查范围和对象数,提高检出率,达到用较少人力物力发现尽可能多的病人的目的。常用的重点检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结对子”,两者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全日制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思路与方法、科学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帮助非全日制学生,非全日制学生帮助全日制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并依托自己的工作单位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全日制学生既能完成相应的专业实践,又能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间建立合作帮扶关系,能够提高教育效率并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原始学业动机分为谋求事业发展型(升职、加薪与评职称)和寻求就业机会型,前者与自身发展密不可分、后者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是两类考生的最本源属性,自我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认知的提升是本源属性的进一步升华。学业目标对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学业目标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应以目标为导向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个体差异出发因人施教,如何有效开展教育培养工作是个难题。

2. 一致的培养框架体系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线负责者,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索以导师团队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拓展导师团队建设内涵,试点推进由“双师”指导模式向导师团队指导模式转变,摸索组建由校内导师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设计院等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促进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模式。校内导师侧重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论文撰写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实践的指导,重点围绕学生职业需求,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培养,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导师团队指导模式弥补了单一导师造成的指导时间、空间、经验及实践条件的欠缺,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不同知识结构与研究重点的优势。

8. 重视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是在职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综合情况的集中反映,也是在职硕士各方面能力的一次全面检测和评价”[3],是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为保证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在选题、开题、查重、评阅、答辩、抽查等程序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样严格执行不走过场,全过程监督、控制,对于由他人代写、剽窃他人成果、伪造数据等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严肃处理。

安全预评价是在工程建设前对系统进行的安全预测,是在未获取系统运行数据的情况下,对系统安全性进行预风险评价的行为。针对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安全预评价更是体现了轨道交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有很大作用[4-5]。

9. 加大日常管理力度

做好学籍档案管理。力争大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规定学制内完成学业,确实需要延长学制的做好学籍异动。核实好学生定向与非定向身份以确认学生档案是否调入,调入的档案按照全日制学生档案管理办法执行。创设统一班级。打破学科壁垒按年级建立统一的班级,指派专门的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建立长久有效的沟通机制。集中安排住宿。集中安排需要住宿的学生,学生必须遵守宿舍安全管理规定,这样既方便日常管理与联系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活动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的形成”[4]。注重“学生”意识的培养,使其遵守学校制度、尊敬师长。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将非全日制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系统工程中,有计划、有重点的深入到非全日制学生群体中,缓解学生的学业及就业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抓出勤、严考核。采取措施促进管理人员深入课堂、任课教师做好课堂考勤等工作,切实提高非全日制学生到课率,严格课程考核,不辅导、不泄题,避免学生出工不出力。

四、结语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在定型后都具有相对稳定性,都存在运行的惯性和拒斥改革的惰性”[5],如果不能集中力量应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就很难突破既有模式,工作很难取得进展。因此,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要避免换汤不换药的形式改革,需要保持持久的动力,理性、有序、稳步的推进,最后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宋朝阳.博士生招生实施“申请—考核”制的几点思考——以武汉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10-14.

[2] 王传毅,黄俭.基于价值取向分析的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7):42-47.

[3] 范玉辉,周先进.对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00-202.

[4] 高琼.浅析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河南社会科学,2005(8):127-128.

[5] 刘亚敏,胡甲刚.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机制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6):9-13.

 
马明
《煤炭高等教育》 2018年第01期
《煤炭高等教育》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