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做出了明确的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在民族工作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对民族团结理论做出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

希腊的体育精神一直流传到近代欧洲。一代狂生怪杰拿破仑就深受希腊力量崇拜的感染,在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中就有一篇以武士为主题的内容,小说中的武士同样也是“要么荣誉,要么死亡”。古希腊的体育观也深深地影响了欧洲的艺术和审美意识。在许多人眼中,体育与艺术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必然关系,而在丹纳的巨著《艺术哲学》中,它们之间几乎是一种因果联系,没有希腊的体育便不可能有希腊的艺术,也不可能有至今影响甚烈的欧洲艺术体系。

本节利用线性化算子及Riesz-Schauder理论证明系统(3)的平凡解和半平凡解的局部渐近稳定性。

一、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理论依据

促进民族间的团结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处理民族关系的一条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就发出了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号召。19世纪80年代末期,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指出,只有加强民族团结统一才能防止分裂。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从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开始,就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理论。如毛泽东就把民族团结工作好坏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相关联,他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同时强调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他指出:“要进一步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新的科学概括,1981年党中央在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时提出了“两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1990年9月赴新疆考察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0多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3]“三个离不开”思想由此成为我国建立、发展和巩固和谐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结合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工作的实际,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他指出:“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4]并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明确了加强民族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明确阐述了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历届中共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团结的观点、论断为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

实验是物理知识发现和推导的主要手段,也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学生物理实验活动的开展,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发现物理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高中物理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从实验设计、步骤、现象、假设、推断等各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进行实验方案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并亲自进行实验验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素养.

二、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熔铸成了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整体。对此,习近平同志作出过生动形象的表述,“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6]既然是一个家庭,各成员之间团结与否就关系到这个大家庭的兴衰成败。习近平同志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7]要正视历史和现实,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就必须要使各族人民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历史和各民族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彼此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团结和睦直接关系到这个大家庭的繁荣稳定。在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断。他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是靠强制手段能够解决的问题,其核心是必须要有各民族内心认可、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东西,这就是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培育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的关键在于树立中华文化观。在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内心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这是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心理基础。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对新时代协调和发展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工作实践中切实贯彻这一重要理念,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民族工作更加有效、务实。

(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源泉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团结与否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从而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各民族团结友爱是光荣的历史传统。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5]可见,民族团结与国家的繁荣稳定、与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共同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历史机遇,但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面临着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矛盾和问题,如何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必然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进行伟大斗争,更加需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引导各族群众增进民族团结,珍视民族团结,凝心聚力,共同致力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伟大事业。

(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十八大以来,党在民族工作方面,始终着力于增进民族团结,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以各族群众利益为重,贴近实际,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7]争取人心,就是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眼于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切的利益问题,使群众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习总书记还指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6]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贯彻在民族工作中,把切实推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解决与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作为争取人心,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

(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心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充分调研,针对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实践要求,就我国当前在民族工作中如何增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民族团结和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创新。

(四)法治是加强民族团结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以法制保障民族团结。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8]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这一论断表明了民族关系要牢固,就要依法保障民族团结,各族群众要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自觉依法行事,同时对于从事破坏民族团结行为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法予以严惩。只有在民族工作中不断强化法治思维,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律意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才能得到法治保障,才能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关于“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的思想既是对过去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当前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要求。

三、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团结思想继承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成果,同时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又是根据当前我国民族问题呈现出的新特点及时代发展要求形成的,因而具有突出的特点。

同时,数字报纸也逐渐呈现出平台化的趋势,各个报业机构建立了自己的新闻平台,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投入到新闻平台,打造内容平台品牌。2017年,扬子晚报推出了“紫牛新闻”,追求新闻的“原创、独家、深度”,内容分发于《扬子晚报》报纸、官方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等全媒体矩阵各平台,力图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平台。

(一)科学性

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二)务实性

习近平同志于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并在同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在于强调增进民族团结处在与各民族人民生死攸关的地位[6]。这是对民族团结在我国整体发展中所处重要地位所作出的新的研判,也是针对当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的新挑战提出的重要警示。一方面,当前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必须看到,极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谐局面的企图没有改变,同时,个别民族地区也还存在民族隔阂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将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发展还得依靠各族人民群众,没有团结,各族群众就是一盘散沙,因此,只有团结,才能凝聚力量,各民族才能共同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核心利益,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问题。

(三)时代性

我国的民族工作有着独有的特点,这就要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民族工作方法,才能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代要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如他提出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方法和路径,要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深入贯彻到学校教育、干部群众教育和社会各类教育中,同时还要注重建立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等。这就要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工作中,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切实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只有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与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性、风俗民情、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这项工作才能为各族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内化为群体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

(四)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点就在于创新性,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正是不断将其中国化且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创性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实践证明,这些理论是正确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当前,如何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同志直面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民族团结思想的创新性成果。如他提出的“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关联了民族团结与各民族的生死攸关,强调民族团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特殊重要性,同时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做了更加深刻的阐述,并且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强调统一多民族是财富、是我国发展的优势[9]。第一次提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任务。这些新提法、新论断内涵更加丰富,更符合时代要求,在表述上更加平实、生动、形象。

四、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当代价值

做好民族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理论正确与否关系到民族工作的成败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团结的新思想、新观点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民族问题的规律性,对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绘画以外,欧内斯特·詹姆斯·贝洛克(Ernest James Bellocq)、埃德沃德·J·麦布里奇(Eadweard J. Muybridge)和查尔斯·内格雷(Charles Negre)等人的摄影作品也激发过他。

(一)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新思想、新论断是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民族工作具有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挑战,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概括出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应对这一系列挑战的关键在于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各族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此必须要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工作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占领民族领域的思想阵地,而最长远和根本的举措就是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始终坚持用科学理论作指导。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为当前进一步巩固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引之下,不断加强各民族间的互助合作关系,筑牢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新思想、新论断是新时代丰富和创新民族团结实现形式的根本指针

时代是思想之母,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新思想、新战略,反映了新的时代要求。如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我国各少数民族以及民族地区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民族分裂势力、暴恐势力在个别地区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西方个别国家颠覆、渗透图谋始终存在,并且将向我们进攻的重点放在意识形态的渗透上,应对这些新问题,必须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可见,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新思想、新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新思想、新论断是新时代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理论指引

OPC(OIJE for Process Control)技术的出现,IEC61131 的颁布,以及 Microsoft 的 Windows 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不可替代。IEC61131已成为了国际化的标准,正被各大控制系统厂商广泛采纳。Pc 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以太网和 Internet技术引发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多次革命。正是市场的需求驱动着自动化和 IT 平台的融和,而电子商务的普及必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过程[5]。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举措,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不能掉队,并提出了确保民族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部署。在这些战略指引下,必将为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局面奠定基础。加强民族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新思想、新举措为当前及今后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阶段,只有依靠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才能将改革进行到底。

综上,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团结的新思想、新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将为我国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加强顶层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在习近平民族工作新理论的指引之下,我国民族工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各民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致力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注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新思想、新论断,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我国民族工作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规律的认识。一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团结的新思想、新论断;另一方面,源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史实的追溯,提出了要更加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同时又立足于现实国情,提出了一切工作都要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只有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各民族差异的辩证统一这一科学方法,才能顺应民意,从根本上做好民族工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5.

为了使模块内的相似性最大化,采用模块内聚度[17](module coherence)作为优化目标。首先根据DPM/MIM矩阵D求解构件对之间的相似性,采用min/max系数方法[11]:

考虑到上述假阳性和假阴性分析结果引起的风险,除QFR外,临床还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其他诊断结果和临床医师的专业判断来综合评价冠状动脉血管功能[29]。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238.

[4]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A].指导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8-3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55.

[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9-105.

[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112.

[8]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290.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9.

 
郎雪霞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