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协同推进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同时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也提出了要“更加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的重要论述。

文化对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形成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呈现方式,同时又是强化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校的进步、发展与创新都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好高校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的重要保障。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与育人工作的融合发展,走在精神文明建设前列,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就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各类社会实践,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充分把握文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加强目标导向和过程引导,使文化的目标要求和育人的真实需求,有机配合,协同推进,才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桌子上跳下来当然危险,但你阻止了他,他背着你跳,那更危险。所以该有个“训练策略”。把垫褥铺在地上,示范从椅子上跳下时身体应该保持怎样的姿势、两腿如何弯曲?起跳后身体、双腿和双手怎样配合行动?着地时身体、双腿和双手做怎样的动作?

(三)草料供给 除去牧草种子补贴以外,可以以乡镇或者行政村为单位修建草料加工厂,生产草粉、颗粒料和青贮饲料等牛羊饲料。

一、时代背景下“大学文化”的现实价值

大学文化能够发挥“文化润校”的独特作用,具有多种呈现形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崛起给大学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也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要推动改革创新,满足思政工作日益增长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综合性、全方位的现实需求。[2]

2-阴离子聚合形成聚钼酸盐阴离子,控制不同的终点pH值,可得到不同的沉淀物。研究结果表明:当终点pH值为1.5左右时,生成四钼酸铵;当终点pH值为4.5左右时,生成七钼酸铵。其反应式如下:

“花于初栽,人与书开”,惊讶于自己初栽的花开出了花骨朵那一刻的欣喜和自豪;也兴奋于自己亲眼见证生命轮回的历程;但我更沉醉于自己每次打开一本新书那一刻的痴迷和享受。一本新书,似哥伦布眼中的一块新大陆,让每一个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欲罢不能。书不仅可以带领我们游览世界大好河山,也可以让我们通晓各地的人文历史,更可以让我们在哲学伦理的殿堂里自由徜徉。而这些,对于丰富一个人的智慧则是不可或缺的。

扩展卡尔曼滤波具有抑制滤波器发散的作用,滤波计算中,在利用量测不断修正预测值的同时,也对未知或者不确切的系统模型参数和噪声统计进行参数估计和修正。所以本文中的连续过程噪声方程为:

大学是一个有着深邃文化底蕴、积极精神价值追求的地方。大学文化是被大学校园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以及承载这些理念的校园活动、规章制度和校园环境。

改革创新思政教育,不断加强文化引领、坚守文化阵地、培育文化认同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营造文化环境,丰富文化载体,健全文化机制,充分把握思政教育和文化的主客体关联性[3],愈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催化作用,大力推动“文化思政”。这既是应对思政工作新形势的现实主动选择,也是顺应文化内涵的价值溯源与回归。

“文化思政”就是要通过思想文化来浸润思政工作,教化学生。“文”即思想文化,“化”即教化,两者本身都具有教育力量。“文”是“化”的媒介,“化”是“文”的目标。通常来讲,“文化”包括虚、实两方面的内涵和呈现方式,与之对应的“文化思政”也应涵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虚、实两方面内容。

推动文化思政的改革创新,就需要让大学文化协同发力,努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理论支撑、实践进路、推进保障等各方面整体协调推进,让精神基因萌生于内心深处,将传统文化精髓注入人文血脉[4],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

二、以文化人的内隐层次

“以文化人”旨在以“文化”为载体,以文化的方式感化人,它渗透在人类的一切先进思想和文化知识成果当中,是一种无形的、无声胜有声的教化活动。“以文化人”具有间接性、渗透性、隐形性,遵循文化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内在教化力量,来影响人教育人感召人。所谓“文以自教”就是要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青年学子的文化生活当中,让学生自愿自觉主动学习,认同、接纳主流的思想理念、道德品质、心理倾向、价值观点、道德规范、精神特质等思想道德素养。

校园环境能够自然直观地反映着大学的历史传承和价值特色,是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能够发挥引导功能的最重要资源。应该重视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的协调统一,把文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使校园的每一处都能自然地传递其特有的文化信息,赋予物质形态以文化声息,形成特色浓郁的文化气息。要建好教学场所、图书馆、活动室、实验室、运动场所、校园网络等校园建筑与物质环境,还要将人、事、物、图等多重校园文化表达方式融入到学风、班风、教风、校风建设之中,注重开展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心理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发扬和传达校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让学生能时时感受文化、处处欣赏文化,形成校园环境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学术文化、校园活动文化与校园实践文化多位一体、协同发展的育人新局面,发挥校园文化辐射源作用,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基础层次:明确主导性,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是交流思想、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要夯实思想基础,将自信作为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唱响主旋律,掌握主动权,形成高校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全过程,增强精神认知和情感认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不仅需要让长期积累的劳动智慧物化成有形事物,也要在不断积淀的物质成果中提炼出精神力量。可以说,大学文化需要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多方力量,让师生共同参与,整体统筹,协调推进,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营造出中国特色、社会气息、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让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焕发出文化的活力。

(二)中介层次:倡导主体性,浓厚文化氛围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要紧紧依靠和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加快促进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布局,科学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整体融合,理想教育、价值感化、奉献培养有机统一,既要靠讲好理论,摆明道理,说好故事,更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紧紧围绕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回应并解决关乎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让教师在积极、向上、奋进的文化氛围中,更加主动地挖掘隐藏的个体潜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更好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成就学生;让学生在高雅、健康、和谐的文化熏陶下,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促成个人社会化的完成,成为高校先进文化的合格代言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物流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来看待中国物流40年实践之路?在今天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18年11月24日,第十六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物流行业座谈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谈了自己的见解。

(三)目标层次:统筹系统性,激发文化活力

(二)科技馆从业人员参与职称评定存在较大难度。由于科技馆行业缺乏自有统一的职称体系,都是走的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系列。各馆职称评定的情况各不相同,目前只能“靠”在现行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上参加评审与聘任。根据笔者了解,多数科技馆员工根据工作性质和各自情况选择“馆员系列”和“工程师系列”等作为其职称发展通道的较多。如笔者工作的浙江省科技馆挂靠的是群文馆员系列。

三、以文育人的外显维度

“以文育人”通过“文化”来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理论之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教育行为当中,更具有科学意涵、智慧属性和艺术特征。“以文育人”具有直接性、实践性与外显性,通过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实践,又不乏格调高雅、喜闻乐见、寓教于文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积极丰富网络文化、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载体,优化校园环境,创新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舆论氛围,加强学生文化的滋养和意识形态管理,探寻思政理论的旨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教学、科研和服务是大学的三项重要职能,也是立德树人工作必须要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的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科学研究每个领域和社会服务方方面面,都要充实思政的文化元素,让每名老师都掌握思政的文化基因,努力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新局面。具体来讲,可以聚焦自然、活动和实践三个育人维度。

大学的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亚文化形态,是和谐社会宏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一所大学薪火相传的历史积淀,体现着价值追求的灵魂血脉,代表着实践探索的目标方向,是学校教育与时代发展融合的结晶,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多元的主体与持久的影响力,并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彰显和昭示着大学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精神轨迹与发展路径。

(一)自然维度:崇尚人文性,优化育人环境

文化具有浸润、感染、熏陶作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以文化人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具体可以分为基础、中介和目标三个主要层次。

(二)活动维度:坚持创新性,丰富育人载体

大学生的成长不仅只在课堂上、教室里,也不只在特殊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里,更应该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实践育人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上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文化实践的长效机制、激励机制、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不断扩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助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进文化实践的项目化、基地化、长期化,促成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协同发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唤醒青年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从而构建起大学育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实践维度:重视实效性,完善育人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也最容易创新的领域。大学是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文化创作、创意、创造的主体,在推动文化创新中肩负重要使命。[6]文化育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意识,重视与学术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和娱乐活动相结合,重视寝室文化、网络文化相协同,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常态化和实时化的创新、拓展与管理,抓好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建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活动体系,坚决抵制各种糟粕文化,寓教育于文化活动当中,推动大学生习惯养成和文明修身,进一步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组织青年、动员青年,将思政工作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产生良好的育人叠加效果,体现大学的办学理想与目标追求。[7]

2018年11月2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应急救援特种防护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复杂环境工程抢险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和“社会化应急服务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等三个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范维澄院士、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等项目咨询专家组、科技部社发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资委综合局、工信部运行局、应急管理部科信司及项目参与单位代表、项目骨干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四、显隐合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协同作用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口口相传的一言堂转型到教练般技术的运用,需要更精准地聚焦问题,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找准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和短板,促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协同发展,用和谐校园文化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时效性。

  

图1 大学文化协同作用模式图

(一)虚功实做,抓好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的三个层次,逐阶递进,相互促进,可以促进大学文化形成丰富深刻的系统整体。其中,大学的文化自信是基础,发挥主导性作用,在高校整个文化体系中处于最核心的位置,是推进各种文化活动、推进各种文化工程必须要坚守的规范,也是首先要把握的原则,并最终呈现在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上。文化氛围是中介,发挥主体性作用,也是大学文化呈现的主要形态,好的文化氛围既能增强文化自信的思想自觉,也能够丰富文化活力的精神内涵,通过目标引导和过程推动,可以增强整个文化体系的内部稳定性,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增强大学发展所必备的内部凝聚力和外在亲和力。文化活力是检验和辨识大学文化特征和内涵的基础指标,也是呈现大学教学、科研、服务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数,能够提升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引领大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以文化人,将文化的弹性和虚拟的目标,变为实实在在的效果,实现虚功实做,就要立足基础层,抓好中介层,着眼目标层,形成层次分明的大学文化体系,并能循序渐进,逐阶深入,协调递进,让各种文化基因、文化元素、文化分子,能够在校园的催化作用下,铰链为稳固的文化整体,转化为结构化的文化实体。

(二)以实炼虚,抓好以文育人

以文育人的三个维度里,育人的自然维度就是要让育人环境的构建,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不论是宏观还是细节,都要更好地体现人文性的特质,体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韵味,让育人的效果能够时时处处得到发挥。育人的活动维度,是要通过创新性的载体设计、挖掘和调用,让各种育人活动有抓手、有基础、有落脚点,能够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并能够充分折射出每一个大学人的作风面貌和精神状态。育人的实践维度,是要形成好的育人机制,通过机制的规范、引领作用,促进育人能够变成自发的行为、主动的行为、全体的行为,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实现以文育人,将育人的过程融入文化的要素,就需要以实炼虚,提炼品牌化的经验,把握项目化的规律,在环境、载体和机制三个文化育人维度整体层面,统筹考虑育人的方向性问题,互动协调性问题,使大学生能够形成完美健全的人格。

(三)虚实结合,抓好文化协同

大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一个丰富的系统体系,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探索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式、新系统和新载体,深刻把握思想政治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就要牢牢把握和依靠文化的力量。

在大学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文化自信、氛围和活力三个层次,育人环境、载体和机制三个维度,不是相互独立、没有关联的,反而需要紧密配合、相辅相成。不论是以文化人的由虚入实,还是以文育人的引实进虚,在思政工作推进过程中,最后都必须也必然在过程中,让“育人”的维度和“文化”的层次实现融通和交汇,达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

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建立在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基础上,这既是保证环境的主体性,也能够彰显环境的有效性。创新育人载体,也要以构筑文化氛围,丰富文化活力为基础,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而规范的育人机制,需要全面调动文化的自信、氛围和活力三个层次,保证机制的长效性、全面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五、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它需要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多方力量,师生共同参与,持之以恒并常抓不懈。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营造出中国特色、社会气息、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让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水到渠成,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河南日报,2016-12-09(1).

[2]王莹,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及其系统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15,(2):60-64.

[3]吴广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13:1.

[4]骆郁廷,陈娜.论“化人”之“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

[6]熊英.文化冲突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维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

[7]教育部思政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267.

 
沈春佳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