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晚明农业哲学思想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晚明时期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第一次高潮,为晚明农学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晚明农学思想的内涵,其中“天工开物”“多劳多肥”等观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为当今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益借鉴。

1 晚明农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农业思想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必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晚明是我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一方面封建政治、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日益深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晚明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了社会经济关系和商品经济内部结构,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强烈的变动。

1.1 政治经济状况

明朝农业生产部门继承了前朝的技术成果,又从国外引进了新产品和新技术,传统农业得以进一步充实、发展,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高。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趋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发展,这种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农业生产的支持,而且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农业原料、资金、劳动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起官僚地主对土地的疯狂掠夺与强制兼并。晚明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腐败至极,皇帝昏庸、宦官干政、党争不断,东林党、复社等近代政党雏形出现,封建统治者的肆意剥削,导致了农民和中小地主纷纷破产,阶级矛盾激化,长期的农民战争导致经济的严重衰退,与此同时,国内的民族矛盾也日益紧张,内忧外患的政治状况摧残了一度萌芽的农业资本主义因素。

1.2 “经世致用”与实学思潮

晚明时期,士大夫逐渐认识到理学无法拯救时弊,转而寻求经世致用的学问,并形成了一股实学思潮。实学是传统儒学自我批判和修正的产物,其核心精神是“崇实黜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了多元、多层次的思想体系,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想。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士人逐渐关注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崇尚实用,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并投身于生产实践,总结生产经验,为科技文明和农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晚明的西学东渐

以利玛窦来华为起点的西学东渐,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正如李约瑟所言:“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使得中国科学与世界科学之间的根本性区别消失,它比文化交流史上任何其他事件都更有意义。”[1]传教士把西方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天文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传播了西方的思维方式,比如逻辑推理、观察、实验等方法,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模式。徐光启、李之藻等人非常重视西方科学的实证精神,力图以“西学”来启迪民智。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结构和传统的学术格局。

2 晚明农学思想的内容与实践

2.1 “天工开物”——人与自然相配合

随着人口的增加,多熟种植在一些地区有较快的发展。《沈氏农书》为明朝末年所撰写的一部农书,作者姓沈,名不详。该书写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是反映明末浙江西部地区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和农业生产状况的代表性著作。该书主张给农田施加粪肥,多投劳力,建立起“多劳多肥”的概念。经营者要熟悉田地、肥源、工价、注意农桑、养畜以及其他事项的有机配合,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等等,要求统筹运用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系统观。“多劳多肥”概念的提出,逐渐引发了农学思想转向多种经营、提高产品质量、追逐产品效益的方向,体现了农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急剧增长。

我问警察:“你能借给我多少钱?”他回答:“一般来说,是1000日元(约60元人民币)。但如果是在外地,所需路费较多的话,只要情况属实,也会借。”

当初,有个叫韩寒的年轻人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之后,他在新浪开了博客,以大胆敢言著称。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在新浪开了博客,上天入地无所不谈。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博客的阅读量后来过亿。

马一龙所撰写的《农说》继承了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中天时、地利、人力的“三才”理论,并在人力的作用方面有所发展,并提出了因土材而人力相辅的看法。书中指明可以给禾苗滋养的两个方面:一是人力,即劳动力投入;二是物力,指泥肥、粪肥、草肥等肥料的添加。人力可以通过施肥实现对田地肥瘠的调控,通过人力和自然力的相配合,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

此外,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按期填写鉴定意见,如果社区服刑人员不服从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定,司法所需对其进行警告,累计三次警告后,司法所便可申请湟中县法院对社区服刑人员予以收监执行。

2.2 “穷究试验”——理论联系实际

马一龙在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佣耕者只知道从事农业劳动,却不知晓农事活动蕴含的道理,他在《农说》中提出:“上农,深于农理,勤于农事者也。”认为上等的农民要兼备体力和智力,对劳动力素质的更高要求,展示了农学研究的一个崭新视角。徐光启坚持以农业为核心,并坚持农、工、商都有所发展,力排“风土论”,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和新作物的推广。明万历三十六(1608)年,南方遭受水灾,庄稼失收引发严重饥荒,徐光启考虑到甘薯产量高,于是将其作为救荒粮食,在南方推广种植,成功解决了当时的粮食危机,也避免了引发更大的灾难。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不仅详细叙述各生产过程,而且对原料的使用及能耗、成产品率等,都尽可能给以定量的描述,绘出工艺操作图。书中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长宽高、重量、容积、时间、比率等技术指标都作了精确描述,其中长度精密到分寸、重量精密到两钱这样的数量级。《天工开物》中也记录了各种作物种植和在民食比例中的变化。《天工开物·麦灾》一节记载:“麦性食水甚少,北土中春再沐雨水一升,则秀华成嘉粒矣。”[3]还引用了扬州“寸麦不怕失水”“尺麦只怕寸水”的农谚。晚明农学对数的精确要求,不仅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而且推动了中国农学向近代实验科学的转向。

晚明的农学家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和吸收外来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农学思想,并在农业实践中开辟出崭新的道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微的情况下,实现了农业生产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不仅更好地保障了最基本的温饱需要,而且为农业、手工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2.3 数量概念——定量分析的近代化特征

晚明学者在科学活动中突出了数学的重要性,以“数”为基础,探求客观事物规律。徐光启多次指出数学具有普遍性的工具价值,在其《农政全书》中叙述农作物推广种植时就提出了“即手自树艺,试有成效,乃广播之”的主张。徐光启积极汲取西方的科学成果,他指明《几何原本》的推演形式和逻辑思维可以教学“植桑饲蚕”,这说明17世纪中国农学已接近实验科学的门槛。

在《膏液》一章中,宋应星指出:“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借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此人巧聪明……”[3]也就是说,草木的果实之中蕴藏着油脂,但不会自行流出,需要人借助水火木石之力,使油脂倾注而出。整个文明史表明,人通过技术应用开发自然界中的有用之物,对促进物质生产、发展文明、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强调人与自然相配合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宋应星的著作中,而且是渗透在晚明农学中的重要思想。

表示某时间间隔内的频率平均值,f0表示频率的标称值,在分析过程中采样次数是有限的,因此对于式(11)分析需要取估计值,即

2.4 “多劳多肥”——质量与产量相结合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代表作。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指出:“‘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2]“天工开物”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相配合、人力与物力相结合,开发自然界中的有用之物,为人所用,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 晚明农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3.1 晚明农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记载了他进行农业生产试验的过程。“风土决定论”一直是农学历史上流行的思想,这种观点认为南方作物不能在北方种植,北方作物不宜在南方种植。明朝晚期,北方的水稻种植并不是很普遍,徐光启从国计民生出发,为了减轻“南粮北运”的负担,从1613年开始,在北京以东倡行垦田,进行“南种北引”,在天津试种水稻,“三年大获其利”。徐光启重视历史经验,但并没有完全迷信前人经验,他反对环境决定论,在推广水稻、棉花种植的过程中力排“风土决定论”,他购买多类作物的种子,亲自种植,观察其生长趋势,分析其结果,并根据试验结果,决定取舍,成功推广以及加以传播。徐光启不仅做过农业生产试验,而且在天津做过小型水利试验,并且根据多年的水利灌溉经验提出了“用水五法”:用水之源、用水之流、用水之潴、用水之委、作原作委以用水。徐光启在农田水利灌溉方面,深入调查,开展试验,积累了丰富经验,提高了用水效率和农业生产率。

宋应星在总结古代科学技术时,提出了“穷究试验”的方法,认为实验比观察能更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天工开物》一书重实践而轻空谈,提倡试验而反对繁琐论证,注重实用技术而批判神仙之术。《天工开物·乃服》中有言:“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治乱经纶’字义,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3]读书人只见过纺织机,却不知纺织技巧,实在是缺憾。宋应星主张要多见闻,并穷究试验。《天工开物·膏液》章列举了各种植物的出油率,指出:“此其大端。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3]对于未经试验考证的事物,宋应星从不妄下判断,这种“穷究试验”方法,体现了近代科学的基本精神。

农业的不断发展,为封建国家的相对稳定提供了条件。而晚明科学家在进行农学研究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穷究试验”的近代精神,在不同的层面上接近了近代科学的殿堂。晚明时期农学家们彰显了实验科学的基本精神,他们重视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实践而轻空谈,提倡观察试验而反对繁琐考证,注重实用而批判神仙方术,追求获得普遍性结论,通过一系列实验获得数据,然后对数据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的基本规律。

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医院各个服务项所需的成本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掌握医院整个消耗的成本费用率,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规划医院的成本费用。同时,要将规划好的数据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指标,这样就可以有效管控医院总的成本费用支出,从而更好地让利于患者,有效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益。

单面天线被设计为90°的波束宽度,根据导弹不同的攻击方式,可以用4面天线组合通过电子开关进行高速切换,保证对弹目交汇区域的全向覆盖。由于每面天线的波束指向不同的方向,因此该脱靶量测量系统不但能测量标量脱靶量,还能测大致的脱靶方向。

3.2 晚明农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晚明农学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当代价值,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晚明农学思想家不断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徐光启在元代南方稻麦轮作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开垅作沟”技术,解决了南方稻田旱作技术的关键问题,并对甘薯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施肥技术都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他不仅革新了前人的生产经验,而且通过自身试验,创造性地开发了新的生产技术。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过程,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晚明农学家所践行的定量分析、穷究试验的方法,不仅值得后人借鉴,而且晚明的农学思想家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值得后世学习。这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气候、土壤等综合条件,择优种植最有价值的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效益。

晚明农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以统筹全局的眼光,对农业做了全方位的整体布局。一方面他重视气候、土壤与作物之间的关系,强调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另一方面他也重视人对农业生态的调节和控制,积极地进行试验,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扩展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并且兴修水利,调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转。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论述了作物、人的劳动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提出在水利灌溉、土壤耕种、作物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合理施加肥料就显得十分重要。宋应星对生物界中各级产物之间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已经初步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土壤环境生灭转化间的物质基础。

晚明农学思想家已经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农业包含诸多子系统,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必须以整体眼光看待农业的发展,树立系统整体观,统筹协调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要素,合理运用人力、自然力,实现整体效益的最优化,树立生态文明观,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生态、社会效益。

4 结语

晚明农学思想家继承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借鉴了西方的文明成果,在“穷究试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农学思想体系。他们所倡导的“天工开物”思想,注重科技进步的创新精神,拥有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其中的有益因素,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640.

[2]宋应星. 天工开物(前言)[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7.

[3]宋应星. 天工开物[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75,87,78,26.

 
李程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