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1]164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社会生活,其最终的归宿和落脚点也必然是社会生活。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社会生活中面临着两大挑战——理论挑战和现实挑战,只有解决这两大挑战,才能提高其融入社会生活的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深层次的力量,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寄托。

没有什么值得敬服之处的苏州园林,毫无“月落乌啼”诗意的寒山寺,这些现实击碎了芥川脑海里由古诗词所构建的浪漫唯美的中国形象,作为“中国趣味的爱好者”,当他来到中国,发现现实中的中国与古诗词中的中国之间的反差时,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同时也造成了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转型面临着瓶颈期,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期。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逐渐丰富、精神需求开始旺盛,但当前社会意识多元混杂,良莠不齐,有些价值取向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可以有效引导社会发展、整合社会意识、凝聚社会力量、解决社会矛盾,“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1]163历史和现实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23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更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1]1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和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凝练和提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提出的整个社会关于是非善恶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生活中主流价值观的高度精炼和概括;又高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165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就是让其融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价值取向,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树立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理论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一些特点、内容和逻辑关联对其融入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存在“来源”的不同而带来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基础上的,涵盖了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正因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程度上的不同,有些价值能够快速地深入社会生活之中,并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有些价值则被吸收和内化的进程较为缓慢。富强、民主、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过程中所凝聚的共识,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是流淌于中华儿女身体内的血液,是铭刻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可以看出,有些价值观产生于党和人民的实践之中,有些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厚土之中,有些价值观在社会中扎根尚浅,更多的要靠自上而下地进行宣传教育。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的只是“人治”,而非“法治”;有的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专制思想,而非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从辛亥革命至今,不过一百余年,这些价值更多停留在知识分子的思辨以及学术研究之中,融入社会生活仍需要巨大的努力。从“一五”普法至今,中国的法治宣传教育所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社会生活中普通成员依然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以致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基层民主制度流于形式,在人大代表选举和村民委员会选举中拉票、贿选时有发生,基层官员容易滋生腐败。因此,“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融入社会生活任重而道远。

通过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的充分沟通,使患者了解膀胱肿瘤的疾病特征、外科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后续系统化治疗的重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建立医患双方诊疗信任度及患者治疗的良好依从性,最终保证患者治疗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全程化。

因此,就上述问题以及未来发生大震的风险,需要以目前正在进行的组建应急管理厅为契机,加强即时灾情信息获取与处理、雷达装备建设、空中救援力量组建、统一调度指挥平台建设、加强自救互救培训、加强大灾救援训练、集中救援力量于滇东-滇中地区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现实挑战

(一)多元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挑战。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出于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观选择,会主动接受特定的思想观念,同时会排斥某些思想观念。多种社会思潮在中国社会里存在和流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流派认识基本一致,但存在着差异。朱汉国在《当代社会中国社会思潮研究》一书中着重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五种社会思潮[3];马立诚在《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一书中指出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着八种社会思潮,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4]萧功秦认为,目前中国存在六大具有影响力社会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新权威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新民族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5]55-57除了主流的社会思潮之外,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蔓延。封建迷信思想的残余始终像幽灵一样徘徊于现代社会之中。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与佛教等本土宗教也发展迅速,不得不引起注意。当前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思想的大熔炉,思想的多元化特点明显。思想的多元化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巨大挑战。这些社会思潮牢牢地把控着相应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宣传的部分内容相冲突,从而使得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总是产生反作用力。此外,某些社会思潮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领导地位,诋毁党的形象,从而造成受这些思潮影响的社会阶层对主流思想产生排斥,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难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概括性、层次性为其融入社会生活带来了挑战。相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有24个字、12个词、3个层面,层次清晰,结构简单,易于宣传,也易于记忆。但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为其融入社会生活制造了一定的困境。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成员对其内化。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准确理解这12个词所包含的丰富含义。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部分群众还难以准确理解这12个词所包含的丰富含义,也就难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他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性导致了其难以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度的概括性必然会带来对于社会不同价值的取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选取4个词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的价值取向,但在每个层面都有所缺失。国家层面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但这一奋斗目标是不断发展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七大报告在这一基础上加入了“和谐”。随着近年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十八大又提出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生态中国”等要求。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没有涵盖这一重要的价值追求。社会层面上,“自由、民主、公正、法治”强调的是政治文明的要求,但只是反映了社会的一个层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则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这新的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占据着首要的地位。“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创新”无疑要在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的是国家、职业、他人对个人的价值诉求,或者说个人在政治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应有的价值追求,但这里明显缺少了个人在家庭生活中的价值追求。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重视家庭生活的和谐,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伦理道德。在抛弃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强调子女孝敬父母、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夫妻之间的和睦等等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此外,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也是重要的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继续加强研究,既要保持概括性,又要保证全面性。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导致了其同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与社会生活的距离都不相同,人民群众理解和认知存在层次上的差异,造成了其在融入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程度差异。因此,如何协调并全面推进这三者融入社会生活也是重要课题。

社会生活是多样的、异质的、复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生活之间既有契合点,又存在着张力。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乌天麻种籽繁殖是用天麻种籽播种培育米麻和白麻做天麻种源,以防止天麻栽培地的种植退化现象。保证无性代内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价值观形成机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挑战。价值观是基于思维感官之上对事物的是非作出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价值观的形成有其突出特点:首先,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历史性和选择性。人的思想是无法超越其所身处的时代,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也就会生产什么样的价值观。具体到个人而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决定了其会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也就表现为不同社会群体依据其社会地位和利益诉求会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既可能是主流的价值观,也可能是非主流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层明显,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因此,多种价值观并存,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碰撞和磨合是这一时期的必然结果。其次,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在一定的条件、地点和时间下,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会具有一致性,不会轻易改变。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学生中被接纳和吸收要比在其他社会群体中更为容易和有效。但是,仅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中,成为其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这些价值观已经定型的不同社会成员的生活中无疑面临着巨大挑战。最后,价值观具有主观性。在著名的濠梁之辩中,有这么一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难以把握。一个人是否接受一种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主观感受。因此,价值观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与人的主观性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全面进步,决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决定了简单的宣传是无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融入社会生活,这也是目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短板,因而需要探索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途径,以增强实效性。

(二)网络媒体的兴起与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效应的式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挑战。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是巨大的。与传统媒体的单线传播不同,互联网兴起之后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开放性、快捷性、多元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之后,社会成员不再仅仅扮演信息接受者的角色,更是扮演着着信息的整理者和发布者的角色。在传统媒体时代中,社会成员只能从报纸、广播、电视中获取信息,国家可以通过主流媒体来控制社会舆论的导向,宣传主流的价值观念。但是在网络时代下,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而抵消了主流媒体宣传的力度。尤其遭遇突发性敏感事件,主流媒体如果在报道过程中对事件的调查不充分,对群众质疑的回复不及时,将极大地损害主流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塔西佗陷阱始终是悬在政府和主流媒体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网络时代下,各种社会思潮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获得广泛的宣传,充分扩大影响。与此同时,社会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让主流媒体猝不及防,负面消息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往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社会生活中取得的成就瞬间荡然无存,引起塌方式的后退。彭宇案就是典型的代表。彭宇案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并演化成为“道德滑坡”的负面典型,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司法部门在案件判决过程中的推理分析偏离主流价值观,一句“你没撞人你为什么要去救人?”让公众哗然;另一方面在于和解协议中“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这一条款让真相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不管真相如何,法庭的不恰当的判决表述、和解协议中保密协议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使得“好人蒙冤”“做好事没有好报”的心理在网络上乃至社会中蔓延开来,主流的价值观因而遭到极大的严重损害。尽管近年来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各种先进事迹,通过文艺作品来弘扬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等价值观,但依然难以抵消负面消息在网络上热议引起的负面作用。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路径探析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社会生活中面对诸多挑战,这一命题才有提出和研究价值。与过去强调宣传和教育不同,在这里强调的是“融入”,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社会生活中。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宣传教育方法,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流于形式、流于宣传、流于表面,而是要切实增强其实效性。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具体化、通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具体化、通俗化是其融入社会生活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大众化、具体化、通俗化,才能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在理论上保持科学性、系统性以及表达上的凝练性,又要在融入社会生活中实现参与主体的大众化、理论内容的具体化、宣传方式的通俗化。参与主体的大众化就是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人民群众成为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党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为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理论内容的具体化要求“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165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社会成员在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公共生活等方方面面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宣传方式的通俗化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接地气,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使人民群众在日常文娱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系统性为大众化、通俗化、具体化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向指南,避免在这一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庸俗化;大众化、具体化、通俗化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强大内在动力,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宣传教育中流于形式。

(二)建立包容多元的宣传教育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社会生活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态度,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首先,要建立全面完整、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体系,“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164-165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学生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侧面。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颠倒的教育体系问题,改变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中等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感。其次,加强对党员的要求,发扬示范效应。习近平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1]164党员是党的两个先锋队作用体现的重要载体。党员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始终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对全社会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拥有8900万党员,各行各业都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广大党员必须以自身的品格修养、道德情操、行为准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带动全社会自觉地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既要宣传和树立共产党员中的先进典型,更要重视广大党员在各自领域的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家庭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生活的小处、细节、实处做起,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在社会生活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对其他社会成员要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一方面,价值观的形成与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等因素相联系,不管其价值观正确与否,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和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其他社会成员不像学生那样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像共产党员那样是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因而“不能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都是马克思主义者”。[6]181-18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有统一的、科学的、系统的解释,又要允许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对其作出不同的解释,只要其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有益于国家富强,有益于社会安定,有益于个人幸福。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体内的文化基因。习近平强调,在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64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我们常说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属于精华?哪些传统文化是糟粕?这并非简单的二分法所能解决的,也许糟粕中包含着精华,精华中裹挟着糟粕,这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甄别。此外,中华传统文化无论其内容多么博大精深,其始终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思想,与封建主义相适应的思想,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时代特点,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中去,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营养。近年来,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地方台举办的汉字拼写大会、成语大会、谜语大会、诗词大会等等传统文化类节目,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良好的影响,既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喜爱,又借助这一形式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充分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载体是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朱汉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 萧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8).

[6] 于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相关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

 
王小波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