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愁来无端倪:赵孟頫诗歌中的三重悲剧意蕴

更新时间:2009-03-28

“所谓‘悲剧感’是一种哀愁的情绪,亲密地联系着关于死亡和个人命运的忧思,此外,再没有更明确的解释。凡是缺乏‘意识’的人,就不会有悲剧感经验,思想上或理性都不会达到这种境界。”[1]229赵孟頫无疑是一个悲情性的人物。他在他的诗歌里反复抒写他的愁情,在他的 500 余首诗歌中直接写到愁、忧、悲这样的字眼就有 90 多处,而且大量地引入自然界一些萧瑟凄凉的意象,如凄风苦雨、飘雪愁云、断鸿孤雁、寒蝉流萤、烟波霜露、蓬蒿落花、败草枯叶、冷月殘照等,这些意象都带有浓重的感伤基调,这使得他的诗歌普遍带有一种灰色的基调。可以说“一部松雪诗,真实地记录了赵孟頫从亡宋遗孓到大元显宦所走过的心理历程,作品着重于对个人情感的宣寄,展示了他在一个政治鼎革时代的哀痛、彷徨、奋励、失望和超逸的心态。它真切地反映了作者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了作者一生艰难与跋涉过程中痛苦的挣扎,突出表现了对个体人生价值的追求”[2]89。在他的诗歌里突出蕴含了三重悲剧意蕴:家国之痛的深沉反思、仕隐两难的人生困顿、适俗与违已的苦闷心态。

一、家国之痛的深沉反思

遭逢时代的巨变,抒发对家国的思念之情,反映民生凋弊是宋末元初大多数诗人共同吟咏的主题。赵孟頫亦是如此,如他的《古风十首》:

Black和Scholes[1]将布朗运动用于刻画风险资产如股票的价格的演化过程,提出了经典的B-S期权定价模型。Merton[2]在此基础上用复合Poisson过程来刻画股票价格的价格跳跃行为,提出了著名的Merton跳-扩散价格模型,即t时刻股票价格S(t)满足以下方程:

绝代有佳人,被服绮与纨。蛾眉秀联娟,吐词馥若兰。清歌启皓齿,瑶琴发哀弹。一弹再三叹,听者涕汍澜。借问谁家子,为言本邯郸。(其五)

秋风吹庭树,故叶纷以坠。明月耿夜长,草虫促经纬。四序苦不淹,少壮何足贵。展转复展转,寤辟不能寐。昔为闺中秀,今作市门鄙。岂无膏与沐,甘心得憔悴。(其六) [3]6

第一首写诗人听绝代佳人唱歌内心起了共鸣,不由得泪流雨下。何以会如此呢?“邯郸”,在这里显然是有所指的,邯郸在战国时为赵国国都,秦始皇十九年置邯郸郡,汉高祖西年改置赵国。这里指代他的故国——亡宋。原来是因为佳人的歌曲触动了他的故国之思。 第二首写秋风吹落庭园里的树叶,草虫鸣叫不已,日子一天一天推移,使诗人心急如焚,少壮又有什么用呢?不是也是要随着四季的轮替而一天天的衰老么?想到这些,诗人展转难眠。自己曾经是宗室王孙,现在却沦落到无家无国的地步。难道是无膏无沐?难道是没有自恃的才华?当然不是,而是没有人欣赏,去打扮又有什么用呢?这两首诗写诗人亡国之思是写得比较沉痛的。但也仅于如此,更多诗还是写得比较含蓄,谈不上长歌当哭。他的感情像是激流在旋涡里打了几个转,然后平静地向下游流了下去。再如他的《钱塘怀古》:

东南都会帝王州,三月烟花非旧游。故国金人泣辞汉,当年玉马去朝周。湖山靡靡今犹在,江水悠悠只自流。千古兴亡尽如此,春风麦秀使人愁。[3]77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样的地方曾经也是故国的首都,但现在所看到的却不是过去的一切。“金人辞汉”用魏明帝拆铜露盘置前殿的典故喻宋亡的痛苦,而当年的那些臣子也另择主人而栖,大有人是而物非的感觉。如今只剩下这湖山无精打采的样子还在这里,江水仍然无情的向东流去。看到这一切怎么不让人忧愁呢?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出多大的愤慨,然而大抵那忧伤的调子却分明又是在那里的。这或许可以说是:“由于面对新王朝的政治压力,在表达怀念故国和战后民生凋弊的感慨时,也不敢过分露骨”。[4]254但同是此类诗作,写于宋亡之前也并非就比此后的要更直露一些。如《和姚子敬秋怀五首》

铜爵春深汉苑空,邯郸月冷照秦宫。烟花楼阁西风里,锦绣湖山落照中。河水南来非禹迹,冀方北去有唐风。溪城秋色催迟暮,愁对黄云没断鸿。(其一)

作为油井水泥浆中的一种外加剂,缓凝剂主要作用是增加油井水泥浆体系的水化诱导期,延长水泥稠化时间,从而确保油井堵水施工时水泥浆安全顺利注入地层[1-4]。目前,广泛应用的油井水泥缓凝剂主要有天然聚合物缓凝剂和人工合成缓凝剂两类[5-7]:天然聚合物缓凝剂性能不稳定,耐温性和抗盐性较差;而人工合成缓凝剂性能稳定,耐温耐盐性能良好,逐渐取代了天然聚合物缓凝剂。国外Brothers等最早研究有机膦酸类聚合物缓凝剂,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人工合成聚合物类缓凝剂已经成为国内的缓凝剂研究重点,但人工合成缓凝剂普遍存在成本高、用量大和合成工艺复杂的缺点[8-10]。

落日孤城动鼓鼙,愁中画角不胜吹。山川萧瑟秋云净,草木凋伤暮雨悲。多病马卿聊假日,数奇李广不逢时。卷帘白水青山里,隐几无言有所思。(其二)[3]74

第一首前两句把人的感情引入到远古的汉朝,以历史的典故消解了反映现实的深度,“锦绣湖山落照中”让人有“日薄西山”之感。眼看锦绣湖山就要落入他人之手,感情应该是痛苦的,但从这首诗里我们根本看不到他对造成这一局面的敌国的谴责之情,只是淡淡的叙说,但在这淡淡的叙说中,我们又分明看到很深沉的感情在里面。 第二首先写鼓鼙声动、画角频吹,分明写到了战争,接着写山川之萧瑟、草木之凋伤,然而下面他没有就此作进一步的深入,他将笔锋转向写他自己,抒写自己有才无用、生不逢时之感。在诗的末尾他又将这一切化解了,看着白水青山这样美好的景色,他失去了言语的能力,但在这“有所思”里却是有无穷空间让人们去遐想。他的这些诗里是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晚唐怀古诗的一些影子:“从具体史实上升为对历史的纵览,在更为广阔的时间背景上回顾历史,往往带有哲理的意味。”[5]278事实上,赵孟頫确实是受到晚唐作家如杜牧的一些影响。如前面所举的《和姚子敬秋怀五首》的第一首,“铜爵春深”就是从杜牧的咏古诗《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过来的。他的《虞美人·浙江舟中作》则更为明显:

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3]223

“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長空、澹澹鸟飞中”,则几乎将杜牧《登乐游原》里的句子“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整个的化用,足见其对杜牧诗歌的热爱。而晚唐那种“日薄西山”的衰世气象,与身处宋末元初的赵孟頫若合符契,因而心灵上有了共鸣点,受到他的影响也是情理当中的事情。

式中:ρ为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液中硫酸根的质量浓度,μg/mL;V1为测定试液的体积,mL;V为试液的总体积,mL;V2为分取试液的体积,mL;m0为试样的质量,g。

诗人看到满目萧索的秋景,心中满是苦闷。想到自己要做一个离群索居的逸民,心中是不平静的,这种忧思竟然让诗人加速衰老。最后诗人道出了心里不能平静的原因,“功名会有时,生世苦不早。”原来这一切都是由于自己生不逢时而导致的! 因为不能建功立业,人生的价值无法实现,诗人开始变得敏感起来,对时间虚度充满了焦虑感。春天万物复苏,到处生机一片,然而诗人看到这一切却常常满怀伤感。如《春思》: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3]75

南宋立国之初,在岳飞、韩世宗等抗金名将的英勇抗击之下,南侵金兵遭到重创,正待一鼓作气“直捣黄龙”的时候,宋高宗竟然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其召回,并默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在赵孟頫看来就是这些不以社稷为重的君臣,阻断了中原百姓盼望恢复的希望。正是因为对岳飞这样的英雄不珍惜,而导致了连半边天下都保不住的事实。诗的末尾,作者让他的满腔悲化解到了“水光山色”中去,“不胜悲”其实是正是他自己的感情堪悲之处的外化。

生长育肥猪饲料:对于生长育肥猪的饲料而言,宜采用调质器(85~90 ℃,20~30 s)+保持器(45~60 s)+制粒的一次制粒工艺。

卧起向北窗,一室可栖迟。取《诗三百》篇,一一弦歌之。古道岂为远,先师不吾欺。嘉我有良朋,所志共在兹。适意聊娱乐,过此非所知。

搔首风尘双短鬓,侧身天地一儒冠。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谢安。苜蓿秋高戎马健,江湖日短白鸥寒。金尊绿酒无钱供,安得愁中却暂欢。《其三》

总之,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当地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野旷天高木叶疏,水清沙白鸟相呼。边笳处处军麾满,鬼哭村村汉月孤。新亭举目山河异,故国伤神梦寐俱。黄菊欲开人卧病,可怜三径巳荒芜。《其五》[3]74

国内听障类微课的研究逐步深入,从开始关注听障学生微课的开发,向关注微课在听障学生教学中的应用及应用效果转变,研究的论文数量也在增多,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下所示:

其他如“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子胥死后已无臣,由来中国皆属秦”[3]109“汉室功臣谁第一,黄金合铸纪将军”[3]118,莫不是赵孟頫对于宋亡的理性思考。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歌少了一份热烈,却多了一份冷静,于情感迂回呑吐中多了一份含蓄的美。

二、仕隐两难的人生困顿

评价是生态小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评价方法很多,如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但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水源保护区生态小流域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方法难以提供科学全面的管理决策;②水源保护区生态小流域多维特性迥异多变,传统方法难以适应评价的需要;③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数量的增加,传统评价方法的效率较低且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④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方法也不利于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因此,基于以上原因,目前急需建立一个科学和合理的评价体系,选取合理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并依托计算机技术编制评价软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烈风号枯条,落叶满周道。原野何萧索,川流亦浩浩。离居日以远,怀思令人老。功名会有时,生世苦不早。顾瞻靡所骋,忧心惄如捣。[3]6

赵孟頫亲身经历了南宋王朝的灭亡,再加上他是赵宋宗室的宗亲,因此亡国之痛对于他来说应该比别人具有更深感受。因此对于故国的怀念、哀悼占了他此类诗作的很大的一个部分。另外,在怀念故国的同时利用诗歌表达其对亡宋的理性思考,也是他此类诗作的一大特点。而只有在这些诗作里,我们似乎可以见到一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与无奈。如他的那首被他的外甥陶宗仪称为“最为脍炙人口”之一的《岳鄂王墓》,把批评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宋高宗,诗中写道:

春柳黄如鹅,春风扬绿波。美人在何许,忽若阻山阿。攀条弄白日,常恐岁蹉跎。怀思郁不舒,佳期将奈何。良辰难骤得,临风空浩歌。 [3]14

那细长的柳枝抽出嫩黄的细芽,远远望去毛茸茸的就像鹅细细的茸毛一样。河水在微风的吹拂下,微波鳞鳞的煞是好看。可是面对这一切,诗人却想起了心中的“美人”,她正被山阿所阻,无法来到诗人身边。“美人”在这里显然是有所寄托的,象征着诗人对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向往。因其如此,诗人无心去欣赏春天的美景,他看到的不是这些,而是岁月的流逝,生命的流逝,以及自己建功无望的深深焦虑。对此只有心怀郁思,临风嗟叹了。

综上所述,美国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亦未坚决站在反侵略的立场对意大利采取强硬政策,虽这与美国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如出一辙,但背后的原因却更为复杂。这一部分是因为意大利和美国关系的影响。另一部分是作为对国内空前的孤立主义的回应。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了罗斯福政府在形式上对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采取了与英法并无二致的绥靖政策。因此,与在国内殖民地问题——即菲律宾问题上的“当机立断”相比,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国际关系中的殖民主义扩张和侵略采取了较为暧昧的态度。这种“内外之别”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政策特点。

王猛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的大臣,前秦统治者苻坚“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6]2930谢安是东晋宰相,“德政既行,文武用 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6]2074,深得朝野拥护。在苻坚入侵的那场淝水之战中,以 8 万多人击败前秦 87 万大军,保证了东晋政权的安全。在作者看来,正是因为南宋王朝缺乏像王猛、谢安这样的人才才使得“新亭举目山河异,故国伤神梦寐俱”。

这是春天阳光明媚的日子,一旦天气阴转,诗人的敏感的心则趋而至于虚无了。如他的诗《春后多阴偶成三首用复无逸来贶》:

储存中的污染和变质。这种情况包括:被有害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不合适储存条件、受潮、过期导致的原料变质。

日出晨景澹,散发步中庭。仰见濯濯柳,春风畅人情。兹晨岂不佳,谁能定阴晴?人生亦良脆,疲劳竟何营?万事可拨遣,舍道焉求成。

再如《和姚子敬秋怀五首》:

“‘无脂’并不意味着吃多少都可以,”美国营养学专家、《先看再吃》一书作者邦妮·塔布迪克斯说,“包装上自称‘无脂’,但其实它可能含有大量糖;而那些自称‘无糖’的,可能含有大量脂肪。”因此,要仔细检查热量标识,并与相应的“全脂”比较,才能得知真实情况。

仲春忽已过,四序随流波。水深不可厉,苦雨一何多。田园颇在念,春事今如何。沉忧亦无益,言笑复言歌。[3]13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功立德,即《庄子·天下篇》所说“内圣外王”,士人通过自身道德的修养来建立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事功,并以之作为终身追求的理想。在他们看来,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经世济用,以积极入世的态度立德立功。赵孟頫作为一个从小深受儒学熏陶的文人,在他思想里具有强烈的入世愿望,而当他这些愿望不能实现的时候,心中常常充满了无法排释的苦闷。 除了上面提到的家国之思和自责的心理之外,他的浓烈的入世愿望不能够实现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出仕,是赵孟頫固有的人生理想。但是,面对新朝政权的召唤,赵孟頫又不得不望而却步,如果出仕新朝,就会招来逆子贰臣的千古骂名,而这对赵孟頫来说是不愿看到的。因此,内心的种种苦痛交织在一起,使他怎么也乐不起来。这种矛盾在他的诗作常常有非常深刻的反映。如《古风十首》其九:

早晨起来,太阳出来了,柳树在阳光的照耀下,光亮明媚,春风细细吹拂,让人觉得心情舒畅。这样的早晨多么美好,可是不久,天气却阴转起来。这些不过是自然的细微变化,然而在诗人看来却是异常的伤感。诗人由“谁能定阴晴?”转而想到人生的不可把握:“人生亦良脆,疲劳竟何营?”下面的“道”指规律、事理。也就是说既然什么都是不可把握的,那么,我又何必去苦苦追求呢?算了吧,我是过我的隐居的生活吧。诗人的隐居不是发自内心的愿望,而是不得已为之的,所以他心里是矛盾的、不平的、痛苦的,充满了虚无感。 而后两首则是表达他“适意聊娱乐”愿望,但他觉得他真正的乐趣似乎不在这里。第二首说他满足于一室之可栖,在那里将《诗三百》一一弦歌之,从这里悟到了人生的乐趣。第三首写仲春过后,雨水苦多,他担心田园的春事,会因雨水过多而受到影响。表面上是说他认为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马上又唱又笑起来,但如果联系他的生平,联系他失去了家国,失去了安身立命场所的事实,我们就会明白他内心的沉忧,不仅仅是因为田园之念而生成的。沉忧无益,不如且笑且歌,近乎是苦中作乐。

四序代谢,寒暑推移,诗人在心里又岂非不知,然而面对秋夕,诗人却又常“忧从中来,不可辍矣”。诗人爱惜那些芳草,以至于怜惜她们,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身世,又不由得百感交集。“徘徊白露下,郁邑谁能知”,诗人心中的苦又有谁能理解,去怜惜呢?

皇天分四序,寒暑互推移。如何当秋夕,怆怳令心悲。寒蝉寂无声,翔雁纷南飞。西风一披拂,草木失华滋。不惜鶗鸣,但伤众芳萎。徘徊白露下,郁邑谁能知。(其一)[3]8

这是春天,要是到了秋天,这种情绪就更加强烈了。他的诗歌写到秋天的很多,在他的 500 余首,写到秋字的有 106 处。这些作品大部分都与他的那种悲秋的心理有关。如《咏怀六首》 :

再如《和子俊感秋五首》:

晴云暧高宇,轻飙弄微凉。天气政尔佳,抚己徒自伤。今日非昨日,荏苒叹流光。几见春鸟鸣,巳复啼寒蛩。一时良亦短,万世则为长。(其四)

白露泫然坠,草木日以凋。闲居无尘杂,日薄风翛翛。登高写我心,葵扇欲罢摇。感时俯逝水,回睇仰层霄。松乔在何许?高蹈不可招。愿言从之游,怀古一何遥。(其五)[3]8

诗中强烈地透露出惜时叹世的生命意识,秋天天气尚好,然而诗人却感叹时光荏苒,今日非昨日。一时太短,万世才可以称得上长。于是诗人想去游仙,可是“松乔在何许?高蹈不可招”,像赤松子和王子乔这样的仙人,无法追寻,诗人仍然是失望的,发出了“怀古一何遥”的哀叹! 一方面诗人说自己“我志久已安”[3]9,另一方面心中却充满了无所适从的苦闷:“黄鹄志四海,雀鷃将如何?”[3]11;一方面坚定了自己隐居的决心,“从今放浪形骸外,何处人间有悔尤。” [3]76,另一方面却是“穷居虽独善,辅世岂不优”[3]9,于是又“独有中宵梦,遥遥为君驰”[3]8,内心里无法放下入世的愿望;一方面诗人故作放达,“无为思百忧,欢乐当及时” [3]8,另一方面却是“良辰不我与,慨然心自惊”[3]8、“君心虽匪石,只恐凋朱颜”[3]7,对时光的虚度充满了苦闷。 在这种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中,诗人一方面寻求解脱,另一方面却无法平息内心的不平。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人类历史上某些剧变的世纪里,在其时的诗歌上,哲学或宗教文献上,会出现对‘时间’与‘存在’的不安意识。其时,我们会发现‘时间’是锐利地为人所感觉,并为最摇荡的心态所处理。时间不再简单地被认作事物的客观秩序这一部。它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时间,不再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被用来漠然地思考的。它带上无限的个人色彩,变成了一个如鬼魅般不断作祟的意象,一个对一去不回的思量的心灵投注站。……就诗人而言,这郁结的经验产生了最深的感慨,笼罩于其诗中。”[7]50

伤春与悲秋是生命觉醒的体现,面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赵孟頫开始了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国破家亡,何去何从成了他必须面对的问题。或仕或隐,在他们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而对于出仕新朝的人来说,也面临着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精神痛苦。“作为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人,赵孟頫以宋室后人出仕元朝,对现实的进退和生前死后的毀誉颇多焦虑。”[8]447因此相对于其他仕元的人来说,内心的痛苦要比他人要强烈的多。这包括对逝去的那个王朝的复杂的感情,担心不为后人理解的心情,以及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的矛盾苦闷心理,这种种的情感纠缠在他的心里,使他难以开释。他的诗歌正是对他这种心态的真实反映。赵孟頫的宋室王孙身份,使他欲有所为而不能,这意味着赵孟頫的一生颇具传统意义的生命希望的幻灭。他将他的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命运的无奈都投注到了他的诗歌中,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悲情意识。

三、适俗与违己的矛盾苦闷心理

赵孟頫在他的《奉酬戴帅初架阁见赠》诗里写道:“仙人海上来,遗我珊瑚钩。晶光夺凡目,奇采耀九州。自吾得此宝,昼玩夜不休。生世勿恨晚,及与斯人俦。惜哉无琼玖,可以结绸缪。世德日下衰,古风向谁求。蛾眉亦何有,空受众女仇。适俗固所愿,违己良足忧。感子赠言意,再拜涕泗流。安得骑麒麟,从子以远游。”[3]17

朋友赠他珊瑚钩,他引以为至宝,昼夜把玩。“晶光夺凡目,奇采耀九州”实际上是他的自许。有此宝物却无与之结绸缪的琼玖,这是诗人对现实的感叹,大有有才无处用的感慨。不但如此,还受到屑小之人的忌妒。为了迎合世俗却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本心,想到这些,不由得涕泗直流。末两句表达了自己的欲隐而不得的心情。

十年后,江湖上出现了一个很厉害的侠客,不管是谁,只要和他对视几秒,都会毫无例外地败下阵来,从来没有人看穿过他的武功路数。

“适俗固所愿,违己良足忧。”这两句诗道出了他一生苦闷的根源之所在。他在《求友赋答袁养直》里也表达这种矛盾苦闷的心理,慨叹自己有异乎常人的秉性,然而却遭到世人的嫉妒与诽谤,发而为“众不可以户说兮,历年岁而觏闵。变心以从俗兮而吾又不忍”[3]3的深沉哀叹。“适俗”与“违己”本来是一对矛盾的命题,所能做的不过是将两者折中到一个让自己可以接受的状态。如果说仕元以前是由于南宋灭亡的客观现实,阻断了他仕进的道路,使他不得不为了自己立功以求不朽的人生愿望在仕与隐之间苦苦挣扎。那么仕元以后则是由于他对仕进有了清醒认识之后却又无法超脱的人生苦闷,给他带来的心情的烦扰。

也许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出仕并没有给赵孟頫带有多大的喜悦。他的亡宋王孙的身份,既使他能够直步元廷,——赵孟頫被征召时即以“首选”的身份入选,面圣时世祖使之坐右丞叶李上,半年之后以一阶布衣而任为从五品的兵部郞中,这一切除了赵孟頫个人的才学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元廷欲借赵孟頫的皇孙身份,笼络江南人士的感情,因此赵孟頫是被当作“蒙汉两族妥协合作的象征看待的”[9]87——同时也常常成为别人攻击的借口。刚入元廷,就有人进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欲用之,议者难之。”[3]276又据杨载《赵公行状》记载:“有不悦公者,间言公乃赵太祖子孙,……又有上书称:国史所载,多兵谋战策,不宜使公与闻。” [3]274从开始出仕到晚年的腾达,他的宋王孙的身份,一直是他难有大为的一个重要掣肘。政治上的磨练,使他对政治险恶有了很深的认识。他坚决辞去进入中书省参政的机会,他力求外任,以免自己卷入到政治的纷争之中无法自拨。这说明他尽管有很强的入世愿望,但并不是一个贪恋权位的人。同时也是他对政治有比较清醒认识的一个表现。他的一首《拟古》诗这样写他当时的心情,读后真有触目惊心之感。诗云:

长夜何漫漫,寒鸡胡不鸣。我行在中野,霜露上沾缨。虎豹夹路啼,熊罴复纵横。我前鬼长啸,我后啼鼯鼪。四顾寂无人,北斗高且明。天道诚幽远,吾心空屏营。[3]34

3)然后根据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程度与Step2中的聚类分析权重相结合(乘积关系),求解综合的专家权重,然后对专家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

人生如漫漫长夜就好比在独自一人行走在阒寂无人的旷野中,豺狼当前、虎豹夹后,让人胆战心惊,正是赵孟頫处境和心境的真实写照。离开大都,外任济南并没有带给赵孟頫多大的喜悦,反而在他的诗中有一种倦游的心态,对隐逸充满了向往。他在《至元庚辰由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诗中写道:

多病相如巳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 [3]84

“空有丹心依魏阙”抒发的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心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仕与隐是一相对的概念,一旦仕途受阻,士人们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隐途。但是很少有人真正能如他在《咏逸民诗十一首》里所咏的鲁仲连一样,功成名退,去过“布衣终其身”的隐逸生活。“后人多慕之,效颦惑蚩妍”[3]23、“出处由来各相宜,他人何与强吟诗!千年只有陶彭泽,解印归来更不疑”[3]118。在他看来只有陶渊明才是真正的隐者,而后人效仿他归隐的人都难免有效颦之嫌。因为“人类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要拥有能够维持生命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这上点,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士人热衷功名的根本原因之一。换言之,生命对于物质的基本需求,正是中国士人‘积极进取’的主要原动力之一。因为入仕在主观上为主体突现其‘治国平天下’政治抱负的同时,客观上也为他们带来种种优越的生命特权,使个体生命获得一个较好的生存状态。相反,如果未能入仕,则往往意味着个体生命在社会上一无所有。在这个‘一无所有’中,首先又以物质上的一无所有直接导致个体生命状态的恶化”[10]351。赵孟頫是坦率的,他从不讳言他对于这种世俗物质生活的需求。他在他的《罪出》一诗里说“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3]20,道出了一部分他出仕的原因之一。虽然出仕没有实现他治国平天下建立不朽的功绩的愿望,至少可以使妻子儿女免于冻馁。“俯仰欲从俗”就难免“夏畦同苦辛”[3]26。夏畦是卑躬屈膝的意思,也即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本心生活。这种生活对于一个清高的文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也加剧了他生命的衰老进程。出仕之初,世祖见他如神仙中人,出仕不过二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叹老嗟衰“孟頫奉别以来,已复三年矣。夙兴夜寐,无往而不在尘埃、俗梦间。视吾已无复存者,但赢面皮皴摺、筋骨衰败而已”[11]49。年龄不到半百,就已呈现衰老的症状。他在《幽独二首·其一》里说:“人生亦何为,耳目皆幻适。我今未半百,鬓发早巳白。牙齿复动揺,行当为去客。” [3]37

赵孟頫在《述怀》诗里说“我性真且率,不知恒怒嗔。俯仰欲从俗,夏畦同苦辛。以此甘弃置,筑屋龟溪滨。西与长松友,东将修竹邻。桃李粗罗列,梅柳亦清新。渐与市朝远,颇觉渔樵亲。自谓独往意,白首无缁磷。安知承嘉惠,再踏京华尘。京华人所慕,宜富不宜贫。严郑不可作,兹怀向谁陈。”[3]36本来暂别了俯仰从俗的生活,抱定了弃置不用的决心,在龟溪边筑屋,要过一种与朝市远与渔樵亲的生活。谁知道又要奉皇命去到京城去任命,使他不得再过严子陵与郑子真这样的隐士所过的隐逸生活。这就是适俗生活的代价。当然正如他所言:“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卷三叹息,世久无此贤。”[3]23过一种贫穷的生活,这是很少人能真正做到的。他也不是没动过这样的念头。他在济南任满之后所作的一首《岁晚偶成》里说:“致君泽物巳无由,梦想田园霅水头。老子难同非子传,齐人终困楚人咻。濯缨久判随渔父,束带宁堪见督邮。准拟新年弃官去,百无拘系似沙鸥。”[3]95他的为官之梦已虚,上不能为君解忧下不能为百姓带有福泽,为什么还要忍受束带见督邮的苦楚呢?但他终究不能如陶渊明一样辞官挂印而去。这就是他的痛苦所在,如果他选择一种适俗的生活,那么也就意味着他要继续他的违心屈志的生活道路。“因此,倦仕思隐是他一生迈不过去的门槛。可以说,这便是诗人一切感情的震源。”[12]390“优游恐不免,驱驰竟何成!我生悠悠者,何日遂归耕?”[3]18有时他也不知道他的这种生活是否正确,他这样反问自己。“初心良巳遂,雅志由此见。何事江海人,山林未如愿?”[3]18 看到柯九思“遂初亭”他颇为不能实现自己的初心,从而功成身退,过一种隐逸山林的生活而遗憾。在《送周正平学士致使还里》诗里他赞美他“进退有余地”“高蹈激流俗,清风动朝廷”,可以功德圆满地告退归隐。而自己却仍然要为自己的理想而挣扎,“我欲强著书,怀哉未能去”。 [3]19

这种书桌除了护眼以外,最大的功效就是能自动调整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当在手机软件上“作业”那一栏中填上所需要完成的作业后,机器便会自动设置时间。听到这儿你一定觉得:“不就是设置个时间吗,怎么会成了最大的功效呢?”因为如果时间一到,座椅就会把你弹到床上。在这期间,它会给你讲一个个小故事,休息时间一到,它会提醒你继续回去写作业。嘿嘿,怎么样,很方便吧!

人生的困顿发而为自适心态的向往和追求。何为自适?他在他的文章里这样阐释:“人之生也,自非圣贤,莫不有所役,或役於名,或役於利,大有所求则大役,小有所求则小役,总总如也。割去世累,优游恬澹以求自适。虽未为无所求,其视汲汲于名若利,匍匐颠仆于污秽之涂,规毛发衣食以妪喣妻子,相去岂 不远哉!”[8]153在他看来人生在世,只要不是圣贤,都会有所役,或累于名,或役于利,“割去世累,优游恬澹以求自适”也是一种追求,但比起“汲汲於名若利”却有大小远近之别。他的人生理想是“自以为读先王之书,出而用之,上可以佐时,不不失自娱”,虽是借戴子之口言之却也是他自己的心声。在他看来士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将来有能够“用之于国,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他并不想自己“淹留偃蹇,甘心草莱岩穴之间,老死而不悔”。[3]131他的人生理想是:得时则“报国非私己,逢时岂爱身”[3]37,不如意则“人生贵适意,要津何必据”[3]37。他的治政之道是:“使天下之人,农、工、商、贾皆不坠其先人之业,各善其事,则家日以富,生日益厚,安有坏家毁屋者哉?”[3]152,他的为官之道则是为政之余“湖山多胜处,亦可供宴坐”[3]19,他认为理想的居住之所应是“西与长松友,东与修竹邻。桃李粗罗列,梅柳亦清新”[3]36 、“池鱼出娱客,林鸟来依人”[3]43,在他看来,古者贤公卿大臣,良好的居住环境“非徒以适宴休、纵逸游而已,将以散意息虑,思其政,求其道,推乐于天下,以辅成其君也”。所以他认为园池台榭也“必以仁为之基,义为之涂,礼为之藩垣,不言而信,及于豚鱼;不动而泽,被乎草木,品物欣欣,各得其所”[3]148。总之,天地万物皆以和谐为贵,“大小皆有从,雌雄各相应”[3]37,万物皆各得其所才是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而当现实与愿望相违背的时候,他的内心也往往异常痛苦。“万物方茂悦,安知有凋零?君子感其微,恸哭几失声”[3]42,事物的细微变化,亦能使他恸哭失声,何况是现实中的不如意。再如其诗歌《兵部听事前枯柏》:“庭前枯柏生意尽,枝叶乾焦根本病。黄风白日吹沙尘,鼓动哀音乱人听。嗟哉尔有岁寒姿,受命於地独也正。雨露虽濡心自苦,凤不来谁与盛。岂无松檟在山阿,只有蓬蒿没人胫。我生愧乏梁栋才,浪逐时贤缪从政。清晨骑马到官舍,长日苦饥食还并。簿书幸简不得休,坐对枯槎引孤兴。人生何为贵适意,树木托根防失性。几时归去卧云林,万壑松风韵笙磬。”[3]47政治上的不如意,使他发出“树木托根防失性”的感叹,向往起归卧云林,听松风笙磬的生活。正是他的这种适俗与违己的矛盾使他内心难以安宁。

参考文献

[1] 汪晖.反抗绝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 赵维江.赵孟頫文学创作平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3).

[3] 赵孟頫.赵孟頫集[M].任道斌,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4] 邓魁英.中国文学史:第三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 罗宗强.唐诗小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6]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陈世骧.论时:屈赋发微[M]//叶维廉.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香港: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7.

[8] 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元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6.

[9]赵维江.赵孟頫与管道升[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 廖明君.生死攸关——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

[11]任道斌.赵孟頫系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12]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徐拥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