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行知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品格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在阐述“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之前,要先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基本概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是经济改革问题的专业用语,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供给侧改革”至关重要,“教育供给侧改革”强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为我国更多人群提供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更专业的教育质量。“教育供给侧改革”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取得显著效果,培养特色优势人才是改革之路始终探索的目标。由于一些学生和家长长期受到刻板的就业思想束缚,毕业后一味追求“体面就业”的职业观念问题,从目前社会用人需求的角度分析,不能“人尽其才”的问题是最突出的,人力资本出现“短板”。

面对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用工荒”的局面,现今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中都要求工作经验,这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是一种挑战。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根据不同类型的高等职业学校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教育模式,只有在公平上精准用力,在质量上求实效,才能实现教育公平,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根据需求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真正要求是了解学生和社会的真正需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丰富多元可选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给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指导和方法论路径。

(二)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解读,但其改革的主体思想是从“行知精神”出发,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应用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领域,精准的教育供给、创新的教育供给,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充分发挥国家、市场、家庭等主体之间形成的合力,真正做到人民群众享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普遍性。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责任感、使命感,统筹做好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1]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智慧,以道德为基础达到“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实践和认识的印证。“知”是指道德的思想意识,“行”指的是行为实践,“知行合一”既强调道德的自觉与自律,也强调道德的践行作用,通过“知”“行”的道德实践相互作用统一达到“善”。在社会实践工作中,摒弃完全以经济利益为重点的价值取向,发挥自己更多的价值和作用,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协调发展,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需要,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实现与职业教育方向的衔接,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全面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联动改革和有机衔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品诗品人,走近“诗圣”—杜甫诗歌鉴赏专题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们自寻伙伴,自愿结为6组,课前对诗歌内容进行初步研讨。小组内合作查找资料,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研讨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是任何一位教师的讲授都无法替代的,少一些名词术语的纠缠,多一些对一词一句的把握和品味,多一些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才是对语文本质的回归。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诸子百家相映生辉,儒道释相融共生。在中国梦的新征途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凝心聚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情怀和中国精神。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理论的精髓,贯穿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的始终,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优势教育的内在需要。解决当前教育领域的顽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抓住问题症结所在,实事求是地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完地铁车站附近的安全风险后,结合实际的地铁施工情况,有效的分析和判断有可能出现的工程事故以及资金成本的损失。

二、“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

2.《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卢鸿一传》:“卢鸿一字浩然,本范阳人,徙家洛阳。少有学业,颇善籀篆楷隶,隐于嵩山。开元初,遣备礼再征不至。”(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19页)

由表3所知随着焊缝间隙的变大,Fe元素和Co元素的含量明显降低,因此Fe和Co元素的扩散明显减小,析出的Fe-Co相固溶体也减少,焊缝的冶金性能也随之降低。

学校不仅肩负着教书的任务,育人的职责更为关键,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自身为榜样通过严谨的治学态度转变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在生活中与学生亦师亦友,共同改善校园整体环境。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是否应该反思人员的培养结构,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真正地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调整到适当的位置,高职院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培养对象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强调基础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实际的工作能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职业教育序列的顶端,肩负着“职业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对实现国家战略、支撑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培养“大国工匠”和大国“工匠精神”的使命,这一使命完成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为了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职业教育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并要从教育自身所具有的问题,反思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态。职业教育改革其目标就是培养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技术人才,在教学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影响带动学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从事自己今后的专业,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的本领。

“面向未来,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内涵发展;优化教育改革环境,形成改革共识与合力,推进教育和谐发展”[2]。“系统规划,扎实推进,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破难题、防风险、补短板”在提高教学质量,突出结构调整优化和培养模式转变,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的应用更为突出和广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社会和学校都提出内在的要求,从学校层面来分析,学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要更加丰富,选择更加多样化,还要因材施教,设置更加适合个体的学习体系,使教学任务更加特色化和针对性,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体现出这一时代特色和经济发展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自豪地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有着进一步指引与延伸。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并不是教育行政主导的结构调整,也不是被简单地理解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其核心要义是以结构性问题和质量性问题为切入点,以制度改革和创新为手段,全面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既是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者,也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践行“知行合一”精神,积极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新时期实践要求来看,深化教育结构性改革,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立足我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吸收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先进办学、治学经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思路是优秀文化的延伸

(2)气吹清扫器原铝合金气嘴抗腐蚀性能差,易穿孔、断裂;目前选用ABS塑胶气嘴,但材质脆软,易受到机械外力而折断,其螺纹与笛管密封性能差,因漏气吹扫压力降低而导致吹扫不彻底;气嘴孔径为0.8 mm,易堵塞;备件消耗、维护量较大。

“供给侧”改革,从学校层面来说,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解决课程和课堂结构性问题,调整和重组课堂资源,改变课堂流程,让课程和课堂结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使学生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大国工匠们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大国工匠都是从最基础的工人成长起来的,现在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还处在有很多问题的阶段”[4]。要在全社会范围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推崇从事专业技能和劳动的职业,尊重从事职业技术的人,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国家每年有数百亿元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学校也肩负着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如何加强就业的辅导与培训工作,真正高质、高效、高能地发挥在资源配置上。近现代诸多思想家对于解决现实问题,都崇尚将求实务实的“经世致用”精神作为工作实践中的理论指导,强调做学问要学以致用,学术要面向现实,服务现实,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地将知识应用在社会实践中。“经世致用”的理念在近现代发展为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指导人们生活实践。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就出现“修学好古,实事求是”[5]之语。“实事求是”在其中的原意是颂扬河间献王刘德的钻研精神,说明认识只有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之后,才可以对事情做出判断和得出结论,实质是对治学态度的褒扬。毛泽东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通过《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阐释“实事求是”的具体含义,“实事”就是客观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和联系性,“求”是需要我们去探求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本质。我们在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坚持从实际状况出发,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性、规律性、客观性,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

(二)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理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就应有新理念,我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我国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教育也势必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自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真正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宗旨。

“创新”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全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国传统文化中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探讨创新发展,在今天教育改革中也应继承我国文化的精髓。创新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革新思想的充实和完善。在百花齐放的创新环境中破除发展障碍,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各方面创新提供高素质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撑。

“协调”发展要求加强高校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紧密对接,形成更好的科教协同、交叉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学科结构布局更趋合理、更加平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投入比例更加协调,形成各种资源的有效汇聚和协同的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前瞻布局,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不平衡的问题,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想达到整体协调发展,需要“补短板”实现各方面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是对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凝练和提升。

其中Emix为混合能,即两种物质由于相互混合而较纯净物状态所产生的自由能变化.在传统的Flory-Huggins模型中,各组分均占据一晶格点位.对于配位数为Z的晶格,其混合能为

“绿色”发展要求我国教育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思想都蕴含“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长远发展。“绿色”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和弘扬。新时期可以说新一轮的世界性的科技革命即将展开,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的新能源、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与渗透在教育中开展。在教育工作中寓教于研,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在教育现代化中走在前列,创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

“开放”发展要求我国教育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引进外部资源,教育合作向更深更广发展。世界各国通过加强教育的开放、交流与合作,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更加紧密,新时期开放合作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中也应完美展现和应用,世界各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合作的国际化趋势更加显著,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

“共享”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更加注重“供给侧”改革,提供优质教育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课程、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新媒介的扩展,逐渐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分享。“共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公平思想的现代阐释。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更加需要新时期新思想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努力改善教育供给结构,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提高主体素质和能力,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研院所、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的综合能力,激发其活力,让新动能茁壮成长,为我国的发展“行稳致远、蓄势增能”。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会上指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10.

[2][3]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4]陈宝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产校融合、校企合作[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3):46.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839.

 
于东超
《继续教育研究》 2018年第03期
《继续教育研究》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