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社会创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及行动策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社会创业及社会创业教育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的爆发,遏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不仅导致这些国家的公共税收减少,还使得其社会公共福利政策的执行能力开始削弱。无疑,经济的衰退导致发达国家对公共领域的投入以及社会福利的支出。但此时,以高科技为导向且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为社会就业做出重大贡献。这种创新意识强、创造力丰富的中小企业富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为发达国家社会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样本。

很多人呼吁,政府及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以学习这些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用商业化模式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呼声,一方面,因为按照上述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能够解决非营利性组织在政府支持力度下降的情况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填补市场不愿意而政府无力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完全依靠募捐或捐赠的非营利性组织开始改变其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提升其在资源获取、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克服其固有的资产锁定的基本原则。非营利性组织这种商业化、市场化的探索被视为社会创业运动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有更多的非营利性公共组织开始推进市场化改革,据统计,1982-1989年,美国非营利性组织约有50%的收入是来源于其社会服务费用及其他的商业活动[1]。按照美国联邦税务局的统计,美国非营利性组织在1982-2012年,通过商业活动获取的利润增长320%,占到其总收入比重的59.3%,而这些年政府补助及社会捐赠的数额却没有出现如此之大幅度的增长[2]

成都地区CRS患者鼻腔表葡菌BF+样本中,约33%可诱导BB170发光与对照组有差异。永川地区约25%表葡菌BF+菌株可诱导BB170发光与对照组有差异。其余BF+样本无法诱导BB170生物发光,见图2。

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非营利性组织对于解决贫困、失业、环保等社会难题有独到的作用,政府在推动社会创业方面开始发挥作用。欧洲的社会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意大利在1991年颁布《社会企业法》,规定社会企业的组织形式为“社会合作社”。随后,比利时、芬兰、英国、法国等国家也颁布类似的法律,为社会企业的注册、税收等方面提供诸多的优惠政策。欧盟委员会在1998年也出台相关法律,构建欧盟社会创业者的税收、投资以及融资、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体系。美国是当代社会创业的发源地,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相继出台《爱德华服务美国法》《社区服务法案》等法律,鼓励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服务,设立社会服务创新基金,鼓励公民开展社会创业创新活动,促进非营利性组织等第三部门的发展。为了促进社会创业的商业化进程,美国联邦政府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修订《联邦商法典》,为社会创业者企业实体化提供法律支持,规定社会企业可以以共益公司(BC)、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LLLC)、社会目的公司(SPC)、灵活目标公司(FPC)、受益有限责任公司(BLLC)等形式存在[3]。《联邦商法典》中确立的社会企业组织形式在美国的大多数州获得立法确认。

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但依然有很多国家面临众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教育机会不公平、社会阶层固化、恐怖主义威胁、气候变化等,这些重大的议题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很多国家开始尝试整合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力量,尝试以社会创新创业的形式来继续推动这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社会创业教育,并不是高校自身的独有的责任,高校只是其中一个主体。高校必须与外部主体构建能量“互输网”,才能保证社会创业教育的推进。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加大对社会创业教育的法律与政策供给,完善社会创业及社会创业教育的法律支持体系,明确社会创业实体的组织形式,推进社会创业的合法化,明确大学生在社会创业中的地位及权责义务。此外,还应该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措施鼓励大学生投入社会创业中,也可以通过购买社会创业实体的服务来解决社会问题,如消除贫困、推进医疗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引导大学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政府一起解决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

由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民众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渴望,高等教育应该担负起促进社会创业的任务,积极培育社会创业人才。以美国格雷格·迪斯教授为代表的社会创业教育的先行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陆续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开设社会创业课程,举办社会创业竞赛,建立社会创业支持中心,推动社会创业教育的开展。在过去的二十余年时间内,社会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获得深入的发展,成为创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社会创业与社会创业教育的内涵特征

(一)社会创业的内涵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获得长足的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美国已有178所高校开设社会创业教育的课程及相关专业[9];英国更是将北安普顿大学定位为社会创业型大学;日本的国立大学也纷纷开设社会创业教育,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印度塔塔大学的社会创业教育项目更是举世闻名。从国际社会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下,其发展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态势。

尽管课程内容与实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紧密相连,但是学生接触的例题和作业题目多数经过简化,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学生缺少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验,不能将实际的复杂问题通过理论的分析去解决,缺乏将书本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训练环节。因此,学生缺乏快速判断和预防食品安全与卫生等问题的实际能力。

2.商业非营利说,其将社会创业的市场性、商业性界定为其内核,与社会创新说相比,其关注的是社会资源对于社会创业者的资源输入,这种输入恰恰是社会创业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公益行为的根本标志[6]。因此,社会创业可以认为是非营利性组织或是企业为了实现解决社会问题这个公共目标来进行多元化的筹资行为的商业活动。这个学说的研究者核心观点是“社会创业也是一种商业和市场行为”,只不过这种市场和商业行为关注的不是利润来源,而是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商业过程来解决社会问题。

1.社会创新说,其将社会创业的内核界定为社会创新。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创业实际上就是利用社会创新的方式来整合相应的社会资源,通过创业的机会来促进社会的变革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5]。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创业者需要创新其不同于政府的服务方式,提升其服务的质量,通过创新型的组织体系来实行其社会代理人的角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界定,社会创新说实际上倾向于将社会创业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变革或颠覆,通过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来创造出新的社会秩序,造就更为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创业者就是社会秩序的建构者,用社会秩序的建构来纠正市场机制的失灵,进而促进社会问题解决过程的良性循环。

3.多种要素综合说,这个学说的研究者从多个学科的视角出发,主要是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角度,对社会创业行为进行更为细致的界定,注重社会创业的可操作性,对社会创业行为更有指导作用。比如,有学者认为社会创业行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就是通过非营利性组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行为,通过这个行为来解决相关利益者所关心的社会问题[7]

除了政府部门以外,非营利性组织、企业、创投机构等主体还可以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实习、融资、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持,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创业能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其中,特别是企业,应该更多地发挥其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资金投入的方式来扶持大学生的社会创业项目,为其提供资金上的保障。科研部门、社会中介平台可以为大学生社会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大学生的技术利益及市场开拓。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的社会创业教育必须构建一个以高校为中心的,由政府部门、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主体组成的外部支持体系,明确各个主体在体系中的职责,为高校的社会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二)社会创业教育的内涵特征

1.教育目标的多重性。按照社会创业的价值取向不同,可以将社会创业教育的目标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是为社会创业而进行的教育;二是通过社会创业而进行教育;三是为社会创业而进行教育。具体来看,为社会创业而进行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为学习者传递社会创业的相关信息,偏向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通过社会创业而进行教育,其教育目标在于为创业者打造创业的精神与品质,其注重于创业技能的传授及创业精神的打造;为社会创业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目标带有强烈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其主要是培养社会创业者,鼓励学习者创办相关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技能的传授,注重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2.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社会创业教育的受众要广于商业创业教育的受众,这种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高校中除了商学院和经济学院以外,其他的各个学院,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如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在开设社会创业教育课程上反而具有一定的优势;二是从学习者上看,只要是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感兴趣的所有学生,均可以参加社会创业教育,均可以成为潜在的社会创业者;三是除了高校以外,中小学及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对象一样可以成为社会创业教育的对象,比如,成人教育中的社会管理者、企业领导者、公益机构负责人,甚至是社会弱势群体如失业者,均可以列为社会创业教育的对象。

通过访谈和问卷,大多数学生表示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还应该继续改善,很多学生不喜欢老师播放流水式的PPT,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更喜欢多种方式交叉混合(86%),并且在老师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认为主要是完成听和读(78%),因此现在农村地区的多媒体课堂还需要有较大的改进。还有多媒体课堂应该是普通课堂的延伸,更应该注重板书在多媒体课堂上的作用,如果没有板书或板书不完整,学生难以对所学的知识框架进行系统、全面了解,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多数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他一堂课的板书很难超过0.5个黑板。

3.教育内容的复杂性。社会创业教育的学科边界是模糊的,其教育的内涵至少要涵盖“社会”和“创业”的相关内容[8]。一方面,社会创业教育的过程需要体现一般创业的基本要求,像商业创业一样,要求向学习者传递创业的机会识别、风险承担、资源整合、资金来源等内容,还需要教育学习者通过扩大社会创业项目的影响力来获取政府支持,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创业教育的过程更需要突出“社会”的特点,即社会创业者必须熟知社会公共领域、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需要具备某一社会公共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教育公平、扶贫问题等。此外,教育者还需要将社会责任意识、公平正义、伦理道德等观念纳入教学活动中。因此,其教育内容相较于商业创业教育而言是复杂的。

4.教育方法的实践性。其实不管是商业创业教育还是社会创业教育,均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只不过二者关注的社会现实的出发点及角度是不同的。社会创业教育对于实践及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注要更多,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面以外,还需要注重社会创业者的亲身实践,通过实践、调研、访谈、参与、服务等途径发现潜在的社会创业机会,了解社会公共问题的特点,培养社会公共精神。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美国的社会创业教育课程中,有80%的教师会采取安排学生去参加社会服务或社会体验学习等方式,强调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机会。突出其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可以帮助学习者更为直观地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发现创业的机会。

三、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社会创业这个名词或概念一直以来对其界定存在争议,与“公益创业投资”“社会创新”等相关概念有混淆的地方[4]。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社会创业的研究者对这个名词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从199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于社会创业内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学说,即社会创新说、商业非营利说以及多种要素综合说。

(一)从单纯开设社会创业教育的课程到系统培养社会创业人才

在1990年代,社会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主要是在政治、管理、法律、人文等学科中开设相关的课程,社会创业教育未成体系。21世纪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开设探索开设社会创业教育的相关专业与项目,以此来培养社会创业的专门人才。到2008年,全球共有40个高校开设社会创业专业,比2000年增加近80%,其中,美国高校占到大多数。这些大学为了开设社会创业教育的相关专业,还专门成立社会创业创新中心,以商学院、法学院为主体开设社会创业的本科、研究生项目,有完整的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创业通识课程。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设的社会创业本科专业,这些课程学分共计130个学分;南加州大学开设的社会创业研究生项目,其创业方面的课程可以通用商业创业课程,在社会方面可以在人文学科、环境学科、宗教学科中选择其一,毕业可以获得南加州大学文学、法学或管理学硕士学位。

(二)从商学院外延到其他专业学科

显然,社会创业教育是发端于普通的商业创业教育,也是诞生于商学院,最初其身份也是较为模糊的,是商业性质还是社会性质一度存在争论。但在过去十余年时间内,社会创业教育课程、项目及专业开设由商学院外延到其他学科体系,在人文社会科学、理工、医学等学科中开设社会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基本共识,并建立跨学科的社会创业教育中心,推进社会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专业教育的融合。美国学者布洛克在实证研究中发现,2014年,美国超过50%的社会创业项目及专业是开设在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中,到2016年,这个比例就已经达到81.3%[10]。美国的大多数高校,不管是哪个学院开设的社会创业教育课程,其选课范围都是面向全校的,如耶鲁大学法学院开设的“社会创业导论”、加州大学开设的“法律与创业”,均是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在研究生教育中,社会创业教育项目的招生也没有专业限制,本科与研究生属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占多数。由此可见,社会创业教育开始出现多元化、开放性趋势。

(三)非营利性组织积极参与高校的社会创业教育

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社会创业教育中,就如同企业参与到高校商业创业教育中的进路是一样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到高校社会创业教育中,可以为高校社会创业教育构建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因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宗旨和目的与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能够发挥政府部门、公共组织及私人部门无法发挥的作用。

11月初的一天早上,67岁的马爹爹觉得自己身上的某些部位又痒起来了,像爬满了蚂蚁,说不出地难受,恨不得把那几块肉都挖去!

四、我国社会创业教育发展的行动策略

笔者对温州商学院的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60.9%的学生认为,社会创业教育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社会公共问题及社会公益问题的解决,有20%的学生认为社会创业教育可以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同样也可以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从这个调查看,当代大学社会创业教育的动机是较高的。但是从实际看,尽管各个高校开展的社会创业教育的项目逐渐增多,但对于学生社会创业教育庞大的需求量而言,供需之间的矛盾还是较为突出的,未能形成社会创业教育群体效应。

当然,非营利性组织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参与到高校社会创业教育中,有个渐进的过程。最初,非营利性组织是以鼓励和支持的形式参与的,如1992年绿色和平组织向哈佛大学的社会创业教育课程提供资金和实践平台支持。进入新世纪之后,非营利性组织开始直接参与到高校的社会创业教育中,如阿育王组织直接设立阿育王大学,通过阿育王大学与普通高校进行合作,推动社会创业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目前,已经有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87所高校与阿育王大学合作,共同培养社会创业教育专门人才及社会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推动社会创业教育的全球发展。

此外,我国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创业教育意愿是较为突出的,但未能转化为实际社会创业的行动,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社会创业实体。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具体看:第一,从实际创业难度上看,社会创业对于创业者自身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有造血的能力,还需要有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本领,比一般的创业过程更为艰难;第二,从创业的认知上看,很多人对社会创业的认识还较为浅显,认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责任在于政府,与个人无关;第三,从政府支持政策上看,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从事商业创业活动,因为商业创业既能够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也能够创造效益,而社会创业目前国家尚未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第四,从创业融资上看,社会创业项目是非营利性质的,难以从金融机构或投资基金获取资金支持,资金不足导致创业过程无法完成;第五,从评价体系上看,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成败的标准单一,以经济效益论英雄,而社会创业恰恰是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

社会创业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公平发展、弥补政府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具有现实的意义。高校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中心,自然应该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通过科学规划和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创业的前进。具体而言:

(一)构建社会创业教育的外部支持体系

要推动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高校需要积极联合政府、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其他社会公共组织及学生家庭等主体打造支持体系,明确各个主体在支持体系中的职责和功能。当然,高校作为社会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其他主体为其开展社会创业教育“输血”。同时高校要将其培养的社会创业者输出到社会中,为社会其他主体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人才和智慧,进而使得各个主体在这个体系中保持良好的运转。

产业结构与三大城市群居民生活用电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平均每增加1%,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居民用电量分别增加0.280%、0.270%、0.288%。第三产业中较多行业属于生活消费类服务业,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增加使得生活用电增加,同时这些行业的发展也受到城市人口规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故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大城市群城镇居民生活用电的增加。

为了应对社会创业的浪潮,有关的国际组织开始倡议和有意推动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的“全球教育与创业”大会上呼吁,各国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不要仅限于创造商业利润,还必须关注贫穷、饥饿等社会问题,教育界应该发挥其力量,推动解决社会问题的教育活动的开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04年也呼吁各国开展青少年社会创业活动,指引青少年创业方向,从而减少青少年的不良行为。2014年,欧盟委员会在法国通过《斯特拉斯堡宣言》,将加强社会创业教育作为推动欧盟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行动之一。

根据上述的三种学说,不同的研究者对社会创业的看法是不同的,但在一些问题上也达成一定的共识性,比如,认为社会创业可以产生社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是其导向等。从本文来看,社会创业的本质是一种沟通社会公益和商业行为的过程,参与社会创业的非营利性组织或企业,其经营活动的过程兼具经济和社会双重价值。一方面,社会创业行为必须坚持其慈善性、公益性的使命,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社会创业也不能回避商业价值,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不断解决社会问题,必须通过市场行为的扩张来进行自我造血,提升自身的资源汲取能力。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即:“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

(二)构建社会创业教育的内部支持体系

高校作为社会创业教育的主体,在其内部也必须构建一个集合“理念、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式的社会创业支持系统,保证社会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和科学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较为注重大学生的商业创业教育,注重商业创业教育带来的经济价值,对学生的社会创业认识不够,支持力度也不大。实际上,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群体,引领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发挥,既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培养未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需要。因此,高校内部必须打造一个集合“理念、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式的支持系统。

颗粒饲料成品的水分含量南方控制在不高于12.5%,北方不高于14%。在此条件下,应通过技术手段使颗粒饲料的水分活度维持在0.7以下。

1.社会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在社会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必须引入“社会责任”“社会使命”“绿色创业”“公共创业”“民生发展”等价值观念,将这些观念融入社会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转变商业创业教育的认知观念,培养其社会公共精神,培养其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的精神[11]

2.社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打造。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坚持横向多元和纵向专业并重的原则。所谓横向多元,就是要求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在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及专业优势上开设社会创业课程,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创业基础知识、技能及精神,各个学院及专业的社会创业课程可以向全校学生开放,推动多元学科背景的融合;所谓纵向专业,就是高校的不同专业在开设社会创业课程或设置社会创业专业时,要打造每个专业核心的社会创业主干课程体系,推动社会创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专业化,进而推动“通识教育课、专业融合选修课、专业主干课程”的互动,拓宽学生的社会创业视野和能力。

2011年,水利部选定在湖北省境内的汉江流域、江苏省和北京、宁波、大连、青岛、无锡、苏州、绍兴、中山等8个城市开展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要求各试点地区编制水利现代化规划,指导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现代化规划是新事物,如何合理把握规划定位、规划任务、规划目标,是规划编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3.社会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社会创业教育同普通商业创业教育一样,均需要注重社会实践。高校应该为其构建实践体系,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融入社会实践中,鼓励大学生通过支教、挂职、大学生村官、社会调研等方面走进社会,了解民生,发现社会创业的机会,并提升社会创业的能力。

郭树清是中国整体改革派理论的标志性人物。近三十年的仕途生涯中,其在山东从2013年到2017年的四年执政经历虽然占比不多,但具有重要意义。盘点郭树清在山东的改革举措,财税、金融、三农、国企、科技、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改革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中央改革办的充分肯定,一些经验在全国推广。中小学去行政化、科研院所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这些很难短时间见到效果的改革难点,在山东都有了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徐小洲,倪 好.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7(2):38-44.

[2]徐小洲,倪 好.社会创业教育: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6(1):143-149.

[3]戴维奇.美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发展轨迹与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6(7):37-41.

[4]杜晶晶,王晶晶.国外社会创业教育介绍及对中国的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9-74.

[5]黄兆信,黄扬杰.社会创业教育:内涵、历史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6(8):69-74.

[6]刘原兵.美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基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考察[J].高教探索,2016(12):51-55.

[7]吕 静.社会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形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7(2):19-22.

[8]倪 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实施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62-66.

[9]陈俊源.社会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拓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7(5):52-59.

[10]沈陆娟,陈国法.社会创业视角下美国社区学院社会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16(2):99-103.

[11]王 伟,戴 雯.大学生社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基于社会创业过程整合模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2):18-21.

 
唐若,杨平宇
《继续教育研究》 2018年第03期
《继续教育研究》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