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职前师资培养中价值取向的偏移及其校正

更新时间:2009-03-28

培养人民满意的教师,是新时代教师培养工作的目标与任务,是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培养工作时应坚持的价值取向,而其中要义是怎样把这一价值取向落实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这取决于价值主体对价值取向的选择与执行。而教师培养工作的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师培养工作相关人员等。如果价值主体对价值取向不一致或不认同,就会使价值取向偏移。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当前中国社会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市场社会转型,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直接影响着教师培养价值取向的选择。笔者结合职前师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绩效考核、师范生职业认同等具体工作分析,讨论职前师资培养中价值取向的偏移及其校正建议。

顾客忠诚度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从行为的角度进行阐释,Jacoby(1978)等认为,高频度的购买即是顾客忠诚[3]。第二类定义从认知的角度出发,Srivastava和 Kaul(2016)指出,只有当重复购买行为伴随着较高的态度取向时才产生真正的顾客忠诚度[4]。第三类定义将行为和态度相结合,学者Oliver(2010)给顾客忠诚度下定义为 “顾客对偏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持有深深的承诺,并在未来持续光顾和回购,而不管环境和市场营销手段的影响”[5]。

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师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职前师资培养是教师教育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职前师资培养工作,前提是明确为谁培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教师等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从形式上看,它是解决教师培养目的和教师培养规格的问题,实质上是明确影响教师培养目的和规格的核心要素即价值观问题。也就是说,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提出什么样的教师培养目的和培养规格,以及采取相应的培养举措。因此,通过对目的和培养规格的分析,我们就能够把握影响和决定教师培养工作的价值取向。对此,简要梳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历史,就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追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史,它的起点是盛宣怀在1897年创立南洋公学师范院。盛宣怀认为培养教师是发展中国教育的前提。他在《奏陈开办南洋公学情形疏》中写道:“臣惟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原於师范”[1]288。次年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更促使他确信这一点,“西国最重师范学堂,盖必教习得人,然后学生易於成就”[1]291。很显然,南洋公学师范院和京师大学堂的创立,已经使国人看到教师培养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工作,没有教师,就不可能实行“新教育”。正如张之洞所言:“师范学第一。查各国中小学教员,咸取材于师范学堂,故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2]。1904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制定《学务纲要》的核心议题是确立教师培养制度,这意味着中国教师教育制度化发展获得实质性进步。但《学务纲要》同时明确了教师培养的目的是维护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对此,张之洞在《厘订学堂章程折》中对“立学宗旨”说得非常明确与坚决:“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淪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2]488

再次,培养多种情趣,用精彩的业余生活调节情绪。要有情感寄托的方法,合理地对自己不良情绪转移。利用好教师的假期做好休息,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游览祖国名山大川,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开阔视野,开阔胸襟,就能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就能在教育中营造和谐教育环境。学校及工会组织,在全体教师中多组织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有益的体育活动和其它活动,让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和谐交往,增进互相了解,从而使教师身心得到放松,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4]。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教育宗旨、教育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师范教育政策与体制随之发生改革。民国政府取消优级师范学堂、初级师范堂,改设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省立师范学校、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同时还举办师范讲习所、实业教员养成所等。虽然师范教育体系发生了变化,但是,服务国家的师范教育办学宗旨没有变化,要培养教师担负传承文化使命的教师教育目标没有变化。“培养传播文化之教师。文化之传播,实为教育之重大使命。欲完成此使命,非赖师范学校培养能澈底了解本国文化之师资不可。”[3]不论是师范学校还是高等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都对师范生教养提出三点培养要求:“爱国家遵宪法”“独立博爱”“世界观人生观为精神教育之本”[4]。循此要求就能明确教师教育内容与培养方式,比如要求修身、读经、国文、习字等是必须科目,同时要求师范学校设立附属幼稚园、附属小学、附属中学,以完成师范生实践教学任务。很显然,只会传授知识的教师不是这一时期师范教育培养目标。正是因为这一点,创建培养教师的教育环境十分重要,这也是独立设置师范教育机构的基本原因,“大学之环境,宜於养成‘学者’而不适於训练‘教育者’。教育者之陶冶,须在特殊之教育的环境中行之”[5]3,因为“专业陶冶不仅包括教育的理论及实际课目之讲习,教学管理方法等等之研究,成其重要的,是教育者人格之陶冶。所谓‘教育化的教师’,除了能助长学生之知识以外,尚须能够使此等知识,对於学生不仅为外烁的,而且要使之生活打成一片。进言之,他要能够深切地影响学生之精神生活,形成其道德品性,养成其团体生活习惯” [5]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教育服务政治服务人民的原则,以实现教育政治功能作为制定教师培养政策的前提。面对国家建设的艰巨任务,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人才培养需要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需要优秀师资,这成为师范教育的政治任务。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就讲到师范教育是整个人民教育事业能否办好与能否发展的关键,决定着国家建设中最重要的干部培养计划的实现。所以,我们培养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新师资,必须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熟悉业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人民教师[6]。但毕竟面临的是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中小学教师待遇无法吸引优秀青年选择教师职业。面对教育发展师资数量不足的现实困难,国家先后采取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免费师范教育、农业户口专非农业户口等政策,吸引一批年轻学生报考师范教育专业,同时确保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分配到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依然是我国师资培养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此来保证我国教师培养工作的政治方向,体现教师培养工作的国家立场,实现教师培养的政治功能。

从对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尽管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教师培养条件存在差异,各个教师培养机构承担教师培养的数量、层次不一样。但是,教师培养机构自觉坚持明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为谁培养教师、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因此而保证了教师培养工作的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也说明价值取向的确立在教师培养工作中的意义。

()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明确教师培养工作的性质

此外,求职入编考试也对职前师资培养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国家提出国考、省管、县聘、校用的教师管理机制,目的是实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更优化。但是,对于想成为有编制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来说,只有通过教师招聘考试这一关,才有可能被录用。这些都跟考试有关,考试引导着师范生的学习意向、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规范教师培养工作的方向

职前教师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招生、培养方案编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的扎实推进等若干培养环节,各个教师培养机构可能会采取不同做法,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要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和教师培养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并转化成指导教师培养观念,这是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之一。只有对教师专业性质有足够的了解,对教师成长规律给予足够的尊重,才能维护教师培养工作的尊严,才能确保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

()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创新教师培养工作的模式

教师培养模式是指围绕教师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方式、评价考核等培养环节的总体考虑与系统设置,是师范生培养的总规划和成长路线图。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培养工作主动适应变革,动态调整与完善教师培养模式。但是,调整与完善培养模式的前提是遵循教师教育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这是建立教师培养模式的客观依据,是影响教师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若对此达不成共识,就会影响教师培养模式的选择。例如21世纪前夕,一批高等师范学院合并进综合性大学,不再是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这些现象,看起来是教师培养机构的调整,实质上暴露出社会对如何培养教师这个最基本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一方面肯定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另一方面找不到或者难以坚守专业化的教师培养路径。

所以,笔者在这里讨论职前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问题,目的是为职前教师培养工作划定边界,与非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活动做出区分,显示师范类专业的地位,维护教师培养工作的尊严,以提升师资培养质量。

新算法DPTrustSVD(算法1)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求解TrustSVD目标函数的ALS优化策略实施差分隐私保护.下面给出新算法的详细描述、分析、相关定理及关键证明.

目前职前师资培养中价值取向偏移的主要表现

对师范教育宗旨和教师培养目标演变的简要考察,可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师范教育体系是不一样的,但是,为谁培养教师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可是,当前教师培养工作应坚守怎样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分歧与偏移。

()教师培养偏移国家立场使教师培养工作的公共属性弱化

国家立场是教师培养价值取向的根本选择。它要求教师培养机构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优秀师资,体现服务社会的公共属性。

当前只有少数的教师培养机构是独立设置、独立存在的,即便是以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命名的教育机构,从事教师教育的专业、招收的师范生数量,也仅占该校的一部分名额,这和20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师范院校完全不同。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考核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绩效?比如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把毕业生薪资水平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评价指标,这对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教师培养机构来说,到中小学、幼儿园就业的师范生的薪资水平是可想而知的。

在陷入黑暗前,我最后望了一眼布满枯黄的荷塘。那些枯黄的荷叶在湖面上像是一只只垂死老人的手,血色尽失,筋脉分明。

()教师培养文化立场的偏移使教师培养工作陷入应试化危机

其实这些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为了提高养猪生产效率,智能化技术在一些现代猪场早有应用,他们很清楚养猪的成败与否取决于育种、饲料、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而互联网或者所谓猪脸识别,仅仅是管理水平提升的辅助化手段,仅靠它就能养好猪、吃好肉是很不现实的。猪肉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差距、猪肉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痛点,不是单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就能轻易解决的。

然而,在实际推进教师教育工作中,会遇到诸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和“凡进必考”的新教师录用管理政策等可能带来偏移以上价值取向的挑战。国家规定从2012级师范生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所有师范生必须取得考试(面试与笔试)成绩合格方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保障教师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管理规范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这项政策越来越受到目前师范生及家长的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受到教师培养机构价值观的影响。因为教师资格证书是师范生能否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的准入条件,也成为影响教师教育机构办学声誉和学校招生条件的重要因素。故此,各个教师培养机构非常看重学生考试通过率,这必然驱使学校在制定师范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安排等工作时,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能否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这个关键问题上。学生评价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受到考试目标的影响。比如师范生不喜欢教师课堂上讲理论,而是对微格教学的课堂教学演练等技能性教学给予很高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唯有把自己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才能发挥学习潜能。如果作业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定然会在愉悦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

教师培养工作的性质,即教师培养的国家立场,发挥教师培养工作的政治功能,要求教师培养机构把服务国家造就基础教育优秀师资作为第一要务,这应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无论学生是基于何种动机和目的选择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培养机构必须要从国家需要高度培养师范生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教师。教师培养机构不能忘记或淡化国家立场与政治责任,务必体现教师教育的公共性。无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师范教育的公共性必须要坚持。唯有坚持师范教育的公共性,才能确保教师培养工作的正确方向,发挥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奠基性作用。

不仅考试影响着师范生培养工作,而且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师资招聘时间安排也对职前师资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挑战。招聘新教师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为了能招聘到更优秀教师,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通常从9月份起陆续开始发布招聘公告、组织笔试面试等招聘事宜,一直持续到第二年8月底9月初,随后又进入新一年的招聘考试。这样的新教师招聘工作安排使不少教师培养机构只能采取应对策略,把第四学年变成“招聘考试学期”,以满足学生们忙于参加各地招聘笔试、面试的需要。针对学生的就业需求,不少师范专业在编制培养方案时做出相应安排,采取最后一学年不安排课程的教学安排,但冠以名称为“毕业实习”“就业实习”“回原籍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看起来是强化对师范生的实践教育,实质上是以就业实习或专业实习名义把大学四年本科教育缩减成“三年制本科”、把三年制专科教育缩减成“二年制专科”。

()教师培养工作专业立场的偏移模糊了教师培养工作性质的定位

培养教师工作是一项专业活动。20世纪20年代舒新城等教育专家已经提出“教师专业”问题。他认为专业的教师有三个特征:一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职业;二是要受过专门的训练;三是对于教育之设施均以客观的教育原理为本[8]。要培养专业的教师,培养教师的工作首先需要专业化。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特征与规律开展教师培养工作,让师范生接受专门化的训练,这是常识。但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培养教师的专业立场受到挑战。

维持市场社会运行的重要动因是利益与成本核算建立在追求经济利益基础上的价值观是市场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并成为一只调节人的思想、观念、行动的“看不见的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对教师培养工作产生影响,使教师培养性质定位日渐模糊。

教师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职责。履行这一职责,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必要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机构重视对职前师资更加全面、系统的教育,包括对师范生的道德灌输、心灵培育、品性塑造、体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说,师范生的培养活动其实是以文化人、塑造人格的过程。而且在强调国家立场的前提下,培养能够担负优秀文化传播职责的合格教师。教师要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使者,首先本人就应该成为有文化的人。何谓是有文化的人,不论对它怎样定义,至少可以这么说,教师应能够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师教育要注重师范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坚持文化立场,培养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烙印的优秀教师。

优秀教师是决定教育振兴与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我国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主体是省、市师范大学以及地方本科、专科院校。而地方高校由地方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职责,这就使高校人、财、物等办学需要的关键资本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甚至受制于地方政府。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地方政府容易用治理经济的战略思维和治理社会的理念管理高校,以社会经济需求作为评价办学业绩与引导学校战略定位的依据。这使一所又一所高校在面向与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接轨高科技、环保、新材料等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口号下,办学方向被定位成建设应用型高校、发展应用性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模糊了师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边界,使师范教育边缘化。

公共性原则是教师培养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反思师范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及目标。教师需要接受培训,学会促进学习、理解多样性,做到包容,培养与他人共存的能力以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教师必须促进尊重他人和安全的课堂环境,鼓励自尊和自主,并且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和辅导策略。教师必须与家长和社区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应与其他教师开展团队合作,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教师应了解自己的学生及其家庭,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教。教师应能够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并有效地利用这些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应运用技术和其他材料,以此作为促进学习的工具。从中可以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强调和突出教师服务社会的职责,把追求公共利益作为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这是应该坚守的教师培养专业立场。

对教师培养专业立场构成挑战,还有一个重要表现是教师培养的工程化、技术化之害。由于长期存在师资数量紧缺问题,这使培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有人当教师的现实紧迫问题,客观上降低了培养合格教师的标准与要求。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主要是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初中、高中学校的教师分别由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本科院校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把合格教师等同于教育教学基本功的合格。所谓教育教学基本功,简化成是教师教育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又等同于教师素质发展的全部内容,而师范生技能仅仅看作“三字一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普通话)技能的训练。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有教师职业需要这些技能,任何人都需要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只是因为基础教育未能承担起培养儿童掌握与发展这些技能的职责,当发现师范生缺失这些技能时,就急切地进行补课。现在最关键问题不是讨论教师培养是否需要加强这些技能教育,而是要看到更加严重的问题是把“技能培养”固化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逐步把技术认知旨趣、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思路用于指导教师培养工作,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单纯理解成教师学会运用灵活性技巧和方法,工具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致使行为主义、技术主义的教师培养路线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培养工作改革立场的偏移使教师培养机构遭遇能力不足的困难

参考文献

以专业立场校正教师培养过程价值取向的偏移

校正教师培养工作中价值取向的偏移,需要坚持教师培养工作的专业立场,简单地说,教师培养要遵循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发展规律。惟此才能对教师培养工作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坚持教师培养工作的公共性原则

科研绩效评价方面:第一,考核指标的权重分配是难点,权重的分配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第二,研究方法一般为定性分析或简单定量研究,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展开绩效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模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展开对策研究的也不多见。第三,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高校科研传统管理模式上,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平台的绩效评价模块研究较少。如何在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的大数据环境下,逐步建立起合理准确的评价体系模块也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工程造价自然离不开对资金的预算和估计。而一个工程项目所牵涉到对象包括了:所有的人员费用、原材料费用、设备费用等诸多的资金往来,再加之牵涉的单位和人员的众多,就使得工程款项的数额动辄以百万计算。

一是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教师培养工作性质,把公共性原则贯穿在职前师资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安排等方面。从事职前师资培养的各专业要明确职前师资培养工作性质,达成广泛共识。二是要赋予教师培养机构办学的自主权,为各教师培养机构制定富有特点的教师培养方案创造条件。惟此教师培养机构才即能面向基础教育界开放办学,又能避免不合教师培养规律的观念与行为发生。三是特别强调职前师资培养工作要融入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烙印的中国教师,使年轻教师了解、熟悉中国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为生民立教之优秀师资。

()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机构的考核评价机制

实事求是地说,要求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坚持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容易做到,但是,要把它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困难不少。因为当前中国社会已经面向国际社会融入全球化,多元价值观念弥漫在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也强化了个人权力和利益意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这些价值取向的出现,对学校管理和教师培养观念构成冲击,也影响到教师培养政策的制定,包括从师范生招生、国家免费培养、毕业包分配到缴费上学、凡进必考等教师培养与管理政策的变革。较具典型的个案是衡水一中平湖分校负责人在回应社会舆论对该校办学行为质疑时说,“其他地方需不需要、欢不欢迎衡水中学模式不是由地方政府官员说了算的,是由当地家长的需求说了算的。”[7]这段话听起来貌似也是有道理的(所谓“学校要让家长满意、让家长放心”),但是,它恰恰暴露出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段话表明教育者把满足家长追求升学目标的需要当作学校办学目标,看作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它反映了教育者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行动中都没有把学校看作一个公共教育机构,反映了教育者(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坚守学校教育公共性立场。虽然是个别教育者的观点,不能代表整个教育界,但这种说法和做法还是具有一定有代表性的。

对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养机构和师范专业实施分层分类考核,要改进师资招聘录用考核办法,要和师范生培养方案相协调,保证教师培养机构能够避免因学生参加招聘考试影响培养方案;在条件成熟区域,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和教师教育机构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使新教师培养、招聘、录用、考核等环节既规范又灵活,以改变教师教育机构为学生就业、学生为自身就业、用人单位为找合格师资而忧虑的状况。

()凸显师范文化的人文导向

针对职前教师培养中存在的工程化、技术化、应试化的问题,需要构建人文导向清晰的师范文化。构建人文导向明确的师范文化,是因为教育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它要求教师的工作重心是向学生传授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体现教师教育文化的人文特质。这对教师教育工作提出基本要求:一是要加强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提高立德树人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在教师教育队伍职称晋升时要特别考核师德、教学业绩、育人绩效;二是要坚持以专业立场培养教师,全面、完整地把握教师培养的目标,规范教师培养模式,科学设计教师培养内容,确保教师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三是要全面建立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机制。师范生的成长需要引导,需要教育,师范生教育机构必须要坚守学生本位的思想,细心、耐心地关爱学生成长。教师培养机构要研究建立师范生淘汰机制,通过严格、规范、科学的工作程序,对于心理素质、个性品质不适合教师职业的师范生,调整所学专业或者淘汰,目标是保证喜教乐教的师范生选择教育职业。

()加强教师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

教师教育机构是教师培养工作的母机。一批地方本科院校成为教师教育机构的重要力量,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推动这批院校的快速成长与发展。比如在卓越教师项目评选中,应该考虑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特点,分批分层给予扶持。换句话说,一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点的教师教育机构和一所普通地方本科院校,若是同台竞争,两校师资培养能力和条件的差异是显著的,甚至是悬殊的。实际上,地方普通院校办学资金更紧张、优秀师资引进更困难、专业和学科平台更稀缺、优秀生源吸引难度更大,在面对办学更大困难的情况下,艰苦奋斗,为当地,尤其是山区、海岛、农村地区培养师资,使命特别光荣,因此更值得重点关注、给予特别的支持,以更快提升教师教育机构办学能力。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师范教育体系发生重大变革,通过调整中等师范学校,实现了从中师、师专、本科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新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发展。应该说,师范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是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但是,把一所高中学历层次的中等专业学校直接融入大学,使中专师资培养层次变成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是危险的,因为在一定时间里这些学校是达不到本科教育的资质和办学能力,更不要说具有从事研究生教育的条件。而且,当时采取优惠政策,把中专系列职称的教师转成高校教师职称,速成了一批高校教授、副教授。但是,这批高级职称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没有提升,而且近20年发表论文(包括学科专业研究论文和教育教学论文)数量少,更谈不上有研究论著的出版。可以说,在师资、教学条件、教育思想观念都没有做好准备的前提下举办大学层次教师教育,造成本科院校培养教师的能力,其实与中师培养能力相差不明显,以至于最近几年怀念中师教育、怀念中师生的文章不断出现。其重要的原因是提升大学乃至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社会对中师培养模式的怀念。

[1]奏陈开办南洋公学情形疏[M]//罗廷光.师范教育新论.南京:南京书店发行,1933.

[2]张之洞.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郭鸣鹤.师范教育[M].天津:百城书局,1932:4.

[4]余家菊.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26:90.

邵雍理论基础是“以物观物”说。“所谓‘以物观物’是对‘以我观物’而言的,即排除个人的感情,而去体察万物,从而达到所谓‘穷理’‘尽性’‘知命’。”[39]44陈献章主张自得,注重个体的参与,故其诗歌中包含着更多自我情感的投入。由此而言,庄昶诗歌更多倾向于继承邵雍的观物说。其《雪蓬为盛行之作》末句:“只有区区观物亭,半庭茂叔窗前草”[3]卷一,46即可视为对邵雍学说的回应,也是他作诗的一贯主张。这一主张也贯穿于他的题画之作,如《题通伯先生山水画》《钟钦理画牛》《题沈石田画鹅为文元作》《题菜》等。正是陈庄二人的提倡,才使得有明一代,学击壤派者“转相模仿”[31]卷一五三,3966。

[5]常道直.师范教育论[M].北京:立达书局,1933.

[6]《当代中国》丛书教育卷编辑室.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资料选[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1.

[7]王哿,岳怀让.衡水中学副校长回应模式落后指责:说就说吧,我们走自己的路[EB/OL].[2017-04-10].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58433.

3.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内,扩大幼儿同伴交往的范围。在幼儿园,相同年龄段的幼儿生活在各自固定的班集体,很少打破各班级的界限,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可以打破班级界限,为幼儿创造各种的同伴交往机会,使他们能在与陌生的同伴交往时,运用正确的交往策略,提升自信,并为大班幼儿今后面临更复杂的交往人群时能灵活运用策略打下基础。

[8]舒新城.教育通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60.

观察组47例中,基本痊愈25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47例中,基本痊愈21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80.8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舒志定
《教师发展研究》 2018年第01期
《教师发展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