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构建探究——基于校企合作相关主体的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合理、深入的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但现实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或困境,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其中,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特别表现为企业参与动力不足。至于原因,有不少研究者做过分析,方桐清[1]认为企业动力不足,主要源于缺乏法律保障、利益驱动、安全保障和机构服务;严楚华[2]81等认为,由于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刚性规定,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正向奖励制度,企业所期望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企业参与合作的态度往往是消极应付甚至抵触;吴进[3]认为以获利为主要任务、对院校服务能力不信任、对知识技能保密的考虑、高校培养人才的不匹配、视合作为负担等使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不强。这些认识从政府、高校或企业等方面对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归因,使我们对校企合作的动力问题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但缺乏对校企合作动力问题的系统审视。本文拟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进行探讨。

1 校企合作的内涵及动力分析

从形式上看,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为什么要合作,学校与企业如何才能更好的合作。如果说第一个问题追问的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关切的是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建设问题。事实上,关注校企合作,这两个问题也是绕不过的,因为动力是校企紧密合作的前提和保障。那么,到底何为校企合作呢?从校企合作涉及的主体而言,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学校、企业和政府三类相关主体。其中学校、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政府是校企合作的主导者;从校企合作的目标来看,校企合作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校企合作的基本动因来看,变动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具备不同能力、掌握不同资源的学校与企业走向联合,以求得自身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可以把“校企合作”描述为面向市场的学校与企业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一种指向资源互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合作性关系(图1)。由这个定义,分解校企合作的动力源为“学校—企业”、政府和市场三方面,以下试做具体说明。

  

图1 校企合作的动力源

1.1 “校—企”动力因素

学校、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因客观上拥有不同的能力和资源,且这能力和资源为对方所希求而具有相吸性,这成为校企合作的动力源之一。具体而言,学校方面:a)学校聚集了教师和学生,他们是学校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教师掌握教导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成才,是学校完成自身职能的核心资源[4]15。更为重要的,学校的教师,尤其是一些长年在相关行业领域一线兼职的教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难题往往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这有助于企业借助学校教师解决技术、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难题,实现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5]45;学生既包括在校生,也包括毕业生校友。在校生是社会未来的劳动者,企业未来的员工;校友或正在参与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或已经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彰显社会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层面。b)学校拥有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比较完善的教学硬件资源。这些资源一方面可用于教学,另一方面可作为企业研发和改进生产技术的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及培训方面的服务。c)学校具有比较全面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影响力。相对于企业,学校一般有着比较正面的社会形象,在具体的行业内部及教育界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跟政府机构(隶属于政府部门)也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这使企业可能借助与学校的合作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优惠(表1)。企业方面:a)企业是经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技术转化的直接操作者,他们对实际问题的了解最清楚最深刻。通过企业,学校可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科研动态和当前最迫切需求的技术,从而找到研究选题[5]46。b)企业以获利为目的,其存在本身拥有大量的资金流和资金储备,可以以企业名义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帮助特殊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获得合理报酬,同时可提供经费资助,促进学校改进教学、实验设备,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效益。c)企业生产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一方面可为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积累专业教育实践经验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可作为学校现场教学及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见表2)。从而,所谓“学校-企业”动力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因资源互补所具有的相互吸引力,它是校企合作的内生性动力,这种力量的强度取决于学校资源与企业需要、企业资源与学校需要的匹配程度。也就是说,学校资源(即人才、技术、社会影响力等资源)越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资源(即项目、资金、基地等资源)越能满足学校的需要,则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动力越强。反之亦然。

 

表1 学校优势资源和学校满足企业需求的方式

  

学校优势资源 学校满足企业需求的方式人才资源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可应用的科研成果,解决企业在技术、管理及经营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难题;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社会资源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企业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获得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支持

 

表2 企业优势资源和企业满足学校需求的方式

  

企业优势资源 企业满足学校需求的方式项目资源 为学校提供行业最新科研动态,有价值的选题、技术攻关及服务项目资金资源 设立奖助学金、奖教研金等;为学校改进教学设备、实验室条件提供经费赞助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场教学环境和顶岗实习场所;给教师提供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促进教师"双师"素质发展;实现学生就业

1.2 政府动力因素

这里的政府动力不是指政府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而是指政府作为主导者的介入对校企合作产生的推动力。作为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其动力来源于政府所期望的学校教育的健康和良性发展,更多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全体劳动者的可持续职业发展,就业和民生的改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6]72等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得部分实现,前提是校企合作是充分、深入的。现实校企合作既不充分,也不深入,原因不仅来自学校、企业内部,也来自政府。政府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主要投资者,是校企合作的主张者和监督者,也是贯彻实施校企合作的主要依靠。如果政府行动不到位,不能有效介入校企合作,那么校企合作的实施及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正如有论者在分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问题时指出的,“政府基本游离于校企合作之外,造成政府职能缺位。由于缺少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导致校企合作存在表面化、功利化和短期化等问题,使得校企合作双方所面临的问题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同时缺乏有效的制度体系和有效的管理机制,难以实现深度合作”[6]72。这意味着,政府正确发挥职能,有效介入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力。同时,值得指出的是,政府主动介入对校企合作的作用表现为支持力和推力两种效果。支持力意味着政府通过行动到位为校企合作提供一种外部保障,推力意味着政府通过有效介入促进校企合作走向合理化、深度化。

1.3 市场动力因素

市场是校企合作相关主体学校、企业和政府等依存的环境。学校、企业面向市场生存和发展,变动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引导企业产品的更新、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另一方面刺激企业、学校自我调整,形成和谐的内外关系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这里比较关键的是,单独的学校、企业均无法有效应对市场变动的需求和激烈的竞争:企业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寻求更新产品的机会,但不断更新产品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企业由于科技研发的人力、财力投入相对较少,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科技抗风险能力较弱,技术优势很难体现;学校拥有丰富的技术、人才资源,但由于传统观念、资金紧张等原因,知识转化速度和程度都不理想,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7]88。这使得学校、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动和竞争的需要可能通过相互合作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这个意义上,市场对校企合作起到一种拉动作用。同样值得指出的是,市场对校企合作有拉力和压力两种作用效果,拉力主要通过变动的市场需求来表现,压力主要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来呈示。

跨越三个世纪的商务印书馆,在现代文化史上确是一个传奇之存在,就印刷领域而言,凭借着“第一个采用珂罗版印刷”“第一个采用电镀铜版印刷”“第一个使用自动铸字机”“第一个采用胶版彩色印刷”等不可忽视之所为,似乎走出了现代印刷的发展轨迹。而几经改名、改制所成就的今日之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务公司”),亦以百年沉淀续写着印刷未来之无限可能。当坐在我们面前的商务公司总经理蒋树新,在谈及过往之荣耀与未来之畅想时,一种作为商务人固有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呼之欲出。

  

图2 校企合作受力分析

2 校企合作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出发,校企合作动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校—企”力为表现形式的内生性动力不足,以政府力、市场力为代表的的外源性动力缺失及两者协调不够。

2.1 内生性动力不足

外源性动力缺失主要表现为政府介入不足。政府虽不是校企合作的直接主体,但却因为学校、企业在社会属性、组织形式和利益价值取向上[9]65的显著差异而成为是校企合作中有重要影响的一极力量。政府如何发挥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校企合作的进程。就目前的校企合作而言,政府介入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激励保障缺位。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支持校企合作,但缺乏与之配套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保障措施,对校企合作中的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及企业利益保护等做不到位,致使企业普遍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兴趣和责任。二是政策约束性不强。已有的校企合作相关政策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硬性规定,没有明确企业应承担的教育职责,致使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受限[9]65。三是学校监管缺位。目前政府在与学校的关系中主要扮演投资者和管理者校色,即主要在于为学校提供资金、土地、优惠政策等资源,对学校进行工作性、惯例性的巡视和检查,但对学校最基本、最关键的一块,即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不够重视,致使学校发展普遍匮缺市场意识、为社会服务意识[10]35,影响了学校参与校企合作能力的提高。四是管理权责不清。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从上到下统一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导致管理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之间缺乏协同和沟通,归口管理“混乱”,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影响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9]65

2.2 外源性动力缺失

内生性动力不足也即是校企互吸力不足。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学校、企业实然资源匹配度不高。理论上,学校可以通过人才、技术、社会等资源形式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可以通过项目、资金、基地等资源形式满足学校的需要,有较高的匹配度。但现实中,一方面学校大多处在封闭或半封闭办学状态,较少面向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开展科研,且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基本停留于行政上的管理与被管理层面。这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多不适应企业的需要,研究的成果也很难直接进入企业生产过程,学校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企业而言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企业较少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指导、奖助学金的供给等,也较少直接面向学校提出科学研究、技术方面的诉求并提供资金资助。一般是有相关方面的需要的时候再与有这方面成果供应的学校(包括科研院所)去商讨合作。这使企业对学校的吸引力也不大。学校、企业实然资源的低匹配度,导致学校、企业的合作意向不强。二是合作理念不一。学校认为自身的主要工作是培养人才,普遍将校企合作定位在就业阶段,即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安置学生实习;吸纳学校培养的人才,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8]34企业认为自身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生产效益,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技术人才发展战略、资源共享等问题多不关心,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导致现实中的学校、企业各自为政,貌合神离,无法在共识性理念的引导下朝着资源相互适应和互补的方向提高自身,展开有效合作。

2.3 内生性力量与外源性力量配合不够

二语学习者在习得一个语块后就能在语义上进行替换,创造出无数新鲜的内容,使语言具备产出性,也能够促进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构式语法理论不仅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的养成,提高军事英语词汇学习的质量,使他们能够产出更准确、更地道、更丰富的目的语语言。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语法教学法、词汇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还是任务型教学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是可以取长补短、综合利用的。笔者日后还将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找到构式语法理论与其他教学法的最佳切合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军事英语应用能力。

校企互吸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根据,政府介入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条件。政府介入通过改变、影响校企互吸力大小和方向,制约校企合作发展态势。以校企互吸力为表现形式的内生性动力的不足降低了学校、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弱化了校企合作的意向;以政府介入为表现形式的外源性动力的缺失没有提供给学校、企业参与合作的足够激励、约束和支持,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两者配合不够,是目前校企合作难于走向深度发展的主要缘由。为此,应考虑从增强内生性动力和提升外源性动力两方面建立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综上所述,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探索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既要培养阅读兴趣,使学生想阅读,又要巧用阅读对话,使学生敢阅读,还要借用读写结合,使学生爱阅读。通过灵活多样的阅读教学策略,学生会熟练掌握祖国语言的运用技巧,从而逐渐喜爱上语文!

校企合作内生性动力来源于学校、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切的说来源于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匹配度。因此,增强校企合作内生性动力应着眼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匹配度,具体着落于重构合作理念、搭建校企信息沟通平台、创办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提高学校服务能力等方面。

3 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构建

b)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现实中学校、企业多通过招聘、项目合作、参观考察、第三方(校友、政府等)推介等方式相互认识、了解,这些方式获得的相互印象总体上属于浅层。特别是在知识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当下,这些方式愈发的局限了。要使学校、企业之间有比较及时有效的沟通,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借助互联网建立校企信息互通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校可以及时发布毕业生就业、职业资格鉴定、技术服务、社会服务、科技研发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可以实时上传人才诉求、技术研发需求、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这样,企业、学校可以在平台中较为快速地实现资源线上对接,确定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合作对象,然后实现线下资源对接。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校企合作信息沟通平台是在政府机构的参与下建设和运行的,政府机构对校企信息沟通平台进行导向、规范、服务和评估,并为其提供资金、制度、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保障。这使校企信息沟通平台具有合法性、合理性。

  

图3 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构建图式

 

注:市场0、市场1表示市场的两种状态:市场0表示无政府调控或政府调控不足状态下自在、自发的市场,市场1表示受政府干预或宏观调控下自为、自觉的市场。学校↔市场0↔企业表示学校、企业因自身发展需要形成的力场,其落脚点是提升学校、企业的匹配度,增强校企合作的内生性动力,学校↔(政府↔市场1)↔企业表示发挥政府介入、市场调节等外源性力量于校企合作中,形成内生性动力与外源性动力的合力。

3.1 激发校企合作内生性动力

渠道混凝土衬砌施工,采用伸缩缝分块的方式进行,渠底与渠坡可采用跳仓浇筑的方式进行施工,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施工浇筑次序。

总之,校企合作受到“学校—企业”、政府和市场等多方面作用力的影响,是学校、企业由自身发展需要激发的内生性动力(“校企力”)和政府介入(支持力、推力)、市场调节(拉力、压力)等外源性动力协同作用的结果(见图2)。一种良性的、合理发展的校企合作总是以学校与企业的高匹配(匹配度高意味着内驱力强)、政府基于市场调节的有效介入为标志的。

a)重构合作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校、企业要走向联合,必然要建立共识性的理念。现实校企合作遭遇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的共识性,“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将校企合作定位在就业阶段的合作,而很多企业则片面地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生产提高效益,不必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8]34。因此,改进校企合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校、企业的观念重构。学校、企业的确拥有各自独特的价值目标:学校用心于人的培育和知识的创造,企业用力于技术的改进和生产的提高,但学校、企业并非只是为自身的存在,甚至学校、企业各自的存在也要依靠彼此的相互参与才能是完整的和现实的。在这个意义上,学校、企业要坚持自身的独特性,或者说以自身的独特性为关注的重点,但又要适度走出自身,从意识和行动上都兼顾他者:从学校而言是要能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技术服务和优质员工人选,从企业来说是能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依据和信息及资金方面的支持。这也即是要求学校、企业要树立“资源共享、服务彼此”的理念。只有学校、企业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局限,认识到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合作共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校企合作才在开端上就具备了充分、持续的动力。

如前所述,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由自身发展需要引发的内生性动力与政府介入、市场调节等外源性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协调这几方面的作用力,使其方向保持一致形成最大合力,就成了校企合作的关键。现实校企合作中遭遇动力不足的困境,原因是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来自于学校、企业和政府等相关主体方面。从学校、企业而言,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的低匹配,由沟通不足、缺乏共同的理念、资源的相吸性较差等造成;从政府而言,主要是政府职能缺位,具体表现为法律规范和政策制度缺位、管理体制不善、督查和评价机制缺失等。由此,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可从学校、企业和政府方面入手,着眼于激发校企合作内生性动力(着落于重构合作理念、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创办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服务能力等)和强化校企合作外源性动力(主要是建立基于市场调节的政府干预机制,从法律政策、管理机构及督查评价机制等方面完善政府介入方式)(图3)。以下试做具体分析。

c)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学校、企业走向实质性合作的载体,也是学校、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通道。建立实践基地,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学校在企业内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定期选派学生、教师参与企业实际生产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服务。二是在学校内建立实习实训室,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导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三是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将学校的人才、技术资源与企业的项目、资金要素紧密结合,实现学校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四是合作开办实体。按照“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人员”的方式引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开办经济实体,拓宽生产性实训和校内顶岗实习的渠道[5]46

d)提高学校服务能力。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学校无论在服务能力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无法达到企业的期望。“由于自身服务能力不足等因素使得高校不能参与企业的研发、方案制定、人员培训项目。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职业道德不完善等问题,学生的实习、就业有时都不受企业欢迎”[3]80。为此,要着力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鉴于人才(包括教师和学生)和技术是学校比较占优势的资源,可以从提高人才质量和调整科技研发重心两方面来提升学校的服务水平。从人才培养而言,学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训练;应利用人事自主权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建设。就科研重心而论,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科研向应用技术开发领域倾斜的政策和激励制度,使学校的研发具有面向市场,面向生产,面向企业的特质,拉近学校科研与企业生产的距离。

日子如同流水,生活没有波澜。很多时候她试图弄清这些伤疤的来历,可是每当想到这里,便困意渐浓。然后她的脚跟上多出第四道和第五道伤疤,再然后,第六道伤疤迟迟不见。

3.2 强化政府、市场等外源性动力

相对于学校、企业因自身发展需求形成的内生性动力,政府介入、市场调节等属于外源性动力。鉴于市场本身是一种自在自发的调节和配置资源的方式,并无明显所谓“合理性”的问题,且其作用的有效实现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这里重点分析政府如何有效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现实校企合作中政府职能缺位是比较普遍的,这在很多的校企合作现状调查和研究中都有提及,如严楚华等认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资金投入比例偏低,对高校办学的政策引导、宣传力度不到位,指导性不强。同时,由于没有建立权威的校企合作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导致校企合作处在自发甚至盲目状态[2]81;周超凡等在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制定专门性的政策和制度,也没有对校企合作进行应有的指导、监督和评价[11]192。那么,政府到底应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呢?作为校企合作的主导者,政府的作用更多的应体现在方向把握和政策引导上。首先,应尽快制定、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如修订《职业教育法》,对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权责做出明确规定,关注对企业利益、学校利益、学生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制定《校企合作法》,出台配套的法案、细则,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应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财税政策。一方面通过财税方面的政策优惠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做到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通过调整财政拨款政策,促进学校改革转型。第三,扶植针对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和监管机构。政府牵头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指导、监督、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用以负责校企合作的日常监管。委员会的成员由企业管理人员、学校管理人员、企业专家、学校专家、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等组成。 该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指导、监督、管理与评价。委员会的成员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要根据合作的院校和专业、不同的企业而选择适合的人选[11]193。如此,校企合作就有了来自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保障,有了政府有效介入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81.

[2]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 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3]吴进.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动力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3(3):79-80.

[4]张蓓,刘卫强,陈淑玲.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的角色定位[J].机械职业教育,2014(1):14-15.

[5]温世燕.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

[6]沈绮云,万伟平.政府有效介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职教论坛,2014(25).

[7]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87-90.

[8]温世燕.高职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5(2).

[9]刘晓,徐珍珍.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和行为调适[M].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

[10]喻忠恩.论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M].职业技术教育,2009(22).

[11]周超凡,曹卫真.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其动力机制构建[J].高教学刊,2015.

 
肖林根,李桂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