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的教育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发展的源泉。传统工艺作为“非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与市场、产业紧密相联,必将在继承、保护和利用“非遗”中发挥巨大作用。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部门关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加强与传统工艺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是振兴传统工艺、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与传统工艺之间存在借鉴与创新关系,应积极将传统工艺中的“非遗”项目引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发挥高职院校在传承“非遗”文化中的教育作用。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立足学校、专业、课程等多方联动的层面探讨其实现途径。

学校层面——结合实际营建氛围

学校层面的主要任务在于明确进入校园的经典“非遗”项目,并营建浓厚的校园“非遗”文化氛围。

1.明确进入校园的“非遗”项目。

高职院校在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首要任务就是立足区域经济,根据院校及所开设专业的实际,政策扶持与地区、与专业契合的经典“非遗”项目优先进入校园,做到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彰显地区特色,服务区域经济。我国“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就河北省而言,入选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共有200多项,其中艺术门类也有100余项,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以及民间美术等门类。高职院校要认真梳理专业,寻找“非遗”项目与专业之间的契合点,例如,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非遗”项目的选择就应侧重民间美术类,具体来说主要有:武强木板年画,蔚县剪纸,辛集农民画,白沟泥塑等。

2. 营建校园“非遗”文化氛围。

营造浓厚的校园“非遗”文化的氛围,不仅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资源,唤醒大学生传承与保护“非遗”项目的责任感,同时能更好地发挥“非遗”文化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创意创新实践,推进创意文化产业的繁荣。笔者认为,营造校园“非遗”文化氛围可以以“素质教育+环境搭建”的方式开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旨在树立全校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树立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例如艺术欣赏、民俗文化类课程,也可以借助在线课程等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并认识传统“非遗”文化。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设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兴趣小组或社团,也能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与参与的意识。

最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对课程群的考核评价。也就是当一个课程群中涉及的所有课程学习结束后,设置“非遗”项目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通过可视化成果展现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专业层面——创新方案专业融合

1.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非遗”项目工作室,将“非遗”传承人请入工作室,实现“非遗”传承人、教师与学生的三方互动。“非遗”工作室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多元化的作用。首先作为课程教学实践平台,“非遗”工作室可以推行现代学徒制,带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作为研究平台,可以在项目传承人的带领下定期举办研讨会,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作为师资培养基地,也有利于“大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培养。

其次,构建基于“非遗”项目的课程群,规划教学进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非遗”项目体现在专业基础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等各个进程中,构建与专业融合的课程群。例如,通过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群进行梳理,确定适合引入“非遗”项目的课程,比如,白沟泥塑艺术,在色彩的运用上有着艳丽喜庆、高纯度对比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学生学习色彩学并掌握现代色彩设计理念有着重要的启示,而泥塑艺术形象的惟妙惟肖,又对学生进行动画角色设计深有启发。表1所示就是基于“非遗”项目确定的专业课程群。

1 基于非遗项目构建课程群

序号“非遗”项目课程群1武强木版年画图形创意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2蔚县剪纸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包装设计3辛集农民画设计色彩、色彩构成4白沟泥塑立体构成、设计色彩、动画角色设计

环境搭建在于形成潜移默化的功效,浓厚的校园“非遗”文化氛围为“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从而事半功倍。借助校园媒体网络宣传“非遗”文化,在校园环境的布置和宣传中渗透“非遗”文化元素,例如,除了普通的陈列展览方式外,还可在校园休闲空间的装饰设计中注入传统“非遗”文化元素,也可以设计开发具有“非遗”文化元素的校园纪念品;聘请“非遗”传承人举办培训讲座,使学生与“非遗”大师有近距离接触,培育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开展与“非遗”项目相关的技能竞赛,如举办剪纸、年画等竞赛,以赛促学、以练促技。

在沙河的一个小河叉边,两个人老远就闻到一股恶臭,对面的岸边浮着一具已经泡胀的尸体,没有衣服,面朝下。汤翠腿一软,哆哆嗦嗦地瘫坐到地上。侯大同没有犹豫,跳下水,径直扑到尸体跟前。那情景,完全是奋不顾身的诠释。苍蝇散开,侯大同小心地翻转尸体,不是汤莲!汤翠心里其实充满了遗憾。找了这么多天,汤翠身心疲惫,她已经不怕面对姐姐罹难的现实了。

2. 以“非遗”项目为纽带促进相关专业融合建设。

灵活采用讲授、研讨、讲座、观摩等形式实施教学,为每一个课程群建立由教师和“非遗”传承人组成的双导师制,发挥教师和“非遗”传承人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另外,针对“非遗”项目的特点,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比如作品可视化展示评价,重在激发学生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热爱,提升创新能力才是考核之根本目的。

对六安红军邮局进行扩建,开发许多吸引游客的特色产品,设计文创产品,进行“文化创意”。可以制作以当地红军为主题的邮票、信封、信纸、印章、印泥等一系列原始的通信工具,可自己保存亦可作礼物送人,既具有收藏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制作系列连环画将当地红军的故事画下来,整理成册,可作为中小学红色思想教育的趣味读物,新颖不失教育作用,让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并且珍惜当下;再例如制作“游客感受展览墙”,游客将参观当地红色景点及该邮局过后的所思所想通过写信的形式写出来,并在墙上展示出来,又或者给将来的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家人写一封信,景区到了约定的时间便给自己指定的地点寄过去。

课程层面——多元教学开发资源

综上所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大力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进而与相关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充分挖掘和发挥“非遗”文化的教育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培养提供崭新的平台,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海外投资逐年增长的大趋势下,中国不应当担心赋予公司双重国籍可能引起的更多外交保护压力。若中国仍持上述保守立场,会阻碍中国向开拓国际市场的中国公司实施外交保护。

1. 以“非遗”项目为核心整合教学内容。

前文已经提到,围绕着“非遗”项目构建了多个课程群,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时应采用项目

驱动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打破课程界限,消除课程间的冗余,注意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

2. 运用多元化教学形式。

专业融合是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遗”项目只有与产业、市场结合,才能焕发活力,实现传承。以蔚县剪纸为例,早在2006年就以剪纸项目首位的身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其艺术价值。将蔚县剪纸引入艺术设计专业,将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赋予设计独特的艺术魅力;引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可以使“非遗”项目依托相关产业,基于产业需求开发特色产品;引入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又可以使开发出的产品通过市场途径进行推广,唤醒市场价值,焕发艺术活力。通过“非遗”项目为纽带,形成专业建设融合模式,既打破了专业之间的界限,同时又联通了“非遗”项目与现代技术、产业、市场密切结合的渠道,赋予“非遗”项目崭新的传承空间。

3. 建立“非遗”项目工作室作为课程实践平台。

“非遗”项目进专业,重在优化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非遗”项目与现代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相融合,明确传承“非遗”文化,学习并创新传统工艺技能是专业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4.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通过“非遗”项目进入课堂,经过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对课程进行开发,产生了大量的极具价值的数据资源,这主要有包含“非遗”文化元素的图文信息、数据影像资料,传承人掌握的手工技艺及其创作过程资料等。如果将这些数据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模式,搭建起一个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宗旨的数据共享平台,无疑在普及“非遗”文化、提升公民素质教育、学科资源整合与共享上意义重大。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的进程中,也要注意资源的开发、积累与保护,为搭建“非遗”项目、学校以及公众之间的数据平台提供基础。

课程层面是“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的关键,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明确的培养目标、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进程外,具体到每门课程,还应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实践平台以及资源建设等多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目前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职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和掌握不够。二是中职生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比如崇尚拜金主义,追求物质享受,诚信意识匮乏等。三是中职生社会责任感不足,以自我为中心,重权利轻义务;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和社会利益等。四是中职生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意识淡薄。五是中职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比较常见的是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待放蓓蕾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转化教育工作更不会得之朝夕。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只要我们沉住气,以更高的热情,更执着的爱心去面对,耐心疏导,不怕反复,坚持到底,就没有熔化不了的钢板;只要我们园丁再付出一些努力,就没有催不开的秋冬蓓蕾。

[1]宋占新,郭亚然.国家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传承途径探析—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秸秆扎刻”为例[J].保护与管理,2017,2(4):70-73.

1.2.1 样品的来源:样品均来源于2015—2017年疑似食物中毒的食品样品及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的食品样品。

[2]刘永福,蒋汉松.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7(5):14-15.

张涛,张域,孙丽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