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协同论(DSC)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机制构建*

更新时间:2016-07-05

伴随着当代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与价值取向多样化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面临着内容碎片化、学习个体化、评价个性化等倾向,加之高校思政教育固有的条块分割、主体多样、评价虚化等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协同机制与教育合力,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的系统性效果。在系统科学不断深化发展的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社会管理与教育管理科学化趋势,主动借助于系统科学尤其是协同论发展规律,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奠基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推进思政工作现代化。所谓协同论(synergetics)是系统科学发展至复杂性科学研究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一起被称作“新三论”(DSC),主要研究各类系统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及规律。鉴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协作性与渗透性要求,一些从事思政教育的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就思政教育的协同机制作了很多探索,其中,马奇柯等人(2008)分析了思政教育主体系统、中介系统、客体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同育人作用。黄志祥等人(2011)概括了思政协同机制的内涵,即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现阶段经济社会建设一线所需要人才目标的指导下,在强有力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协调机制和信息机制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构与相关部门互相协同,协调运行、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操作系统。蔡小葵(2012)等人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提出了机构协同联运机制、制度协同保障机制、内容协同机制、教育方式协同等具体策略。谢丽娴等人(2013)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协同论指导下的思政教育模式,从树立协同教育理念、统一领导体制、分工协调机制、校内外资源整合等途径入手,并探索建立了“专题演练中心”等载体平台作为支撑,受到教育媒体报道及主管部门肯定。理论界与教育界关于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把握了思政教育的协同性方向,提出了协同育人的若干关键步骤,但在协同论与协同教育的融合方面还有待深入,在协同教育的整体构建方面还有待深化,需要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探讨。

画面中出现了那天晚上骑摩托车的那个主,很白净,很英俊,胸前还挂着照相机。“我没有看到案发现场,我当时并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林超说,“在楼前的草地上,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二十来岁的样子,由于当时我很紧张,没有看清他的脸,只记得他很英俊,很年轻,像个学生。但如果我现在见到他,一定能认出他……”

协同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协调性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通力协作、课内外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需要学校党政组织、学工部门、思政机构、家庭、社会、学生等诸多要素有机互动,只有在良好的统一管理和灵活的协同机制的作用下,才能充分发挥思政系统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产生最佳实效。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协同理念作为方法论受到各社会各领域关注,尤其对于高校思政协同育人具有深刻启迪。所谓协同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系统“协调合作之学”,主要研究在特定规律支配下,系统要素之间有序的、自组织性的集体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机理,即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在平衡与开放状态下,通过内部要素的协同作用自发地形成时空及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各种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不稳定到稳定转变中,体现出相似的过程、特征与规律性,呈现出系统及其要素的自组织状态。所谓自组织性是指系统依靠内部子系统及其要素运行的规律自动生成一定结构或形成一定的功能,这为思政教育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在信息化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深受社会文化、思潮影响,具有开放系统特征,同时,在高校内部,思政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党委领导、思政教育部门牵头、各部门协调配合才能落实完成,具有系统化特征,需要借助于协同论思路,加强思政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减少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才能达到预期成效。但事实上,现行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由于缺乏协同机制,导致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协调性不足,导致思政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在:首先,从系统运行机制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着整体协同不到位困境,学校党政大系统将思政教育列为“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而二级教学单位则无形中存在着业务至上倾向,导致思政教育面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不利局面。其次,从系统管理机制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着子系统不协调的困境,具体表现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主阵地与学工管理、主渠道与第二课堂处于游离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使得受教育者借口参与活动而逃避思政教育。最后,从系统运行实效来看,推动思政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推动思政教育系统走向实践的重要方向。但高校思政素质与操行评定之间仍存在的脱节乃至抵牾现象,思政教育成效仅在课业成绩中体现出来,而对于影响学生政治面貌与工作前景的操行评定方面,还存在不少唯成绩论、唯能力论倾向,降低了思政素质在人才素质中首要地位的权重,削弱了思政教育推进“德才兼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因此,从协同论的角度,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开放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思政教育协同实施与协同创新,才能有效增强思政教育整体效果与工作合力。

在D-Met组中,以2.5 mmol/L组的生物膜总生物量最高,分别于10、25、50 mmol/L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0、25、50 mmol/L组间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图2a);各浓度组的生物膜清除率为:10、25、50 mmol/L组>2.5 mmol/L 组(P<0.05)(表1)。

协同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机制构建

1.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规划机制

协同论研究表明,系统运行总体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各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之上,系统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各要素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充分发挥系统各要素的本位功能。思治教育系统的目标实现,也需要思政教研部门在校党政领导下,在学校党团学工等相关部门配合下,共享思政基本理念和德育目标,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制定发布思政工作教育规划,推动思政工作相关部门杜绝相互扯皮,努力做到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努力形成有效的教育合作新局面。思政教育规划的制定奠基于现代教育规划理论,它是1960年代后随着理性主义(Rationalism)规划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与展开,其实施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大中专院校的认可与遵循。[1]同时,思政教育规划也是高校教育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思政相关部门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设计,联合制定执行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教育阶段工作规划与设计,既体现出理论指导,又要具有可操作性,体现贴近实际的要求,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宏观指导与方向保障。高校党委要强化思政教育职责,主动推出具有思政教育顶层设计、思想政策、教育原则等指导性意见;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要明确思政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职责与任务分工等可行性方案;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做好学生管理、考勤记录、奖惩落实等配合工作;高校后勤保障部门要组织好资源配置、环境布置、资料印刷等服务工作,各个教育环节相互配合,才能共同落实好思政教育的策略、措施、方法、步骤与程序,使思政教育过程得到优化安排与合理筹划。由思政教育部门承担起协调中心职能,牵头组织落实规划执行、规划监督和规划评价过程,破除高校思政教育部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等弊端,抓住对提高思政教育整体水平具有带动作用的课内外关键领域和理论实践教育薄弱环节,把落实规划与解决当前紧迫问题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协同教育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实效性。[2]高校从事思政教育的相关部门应当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学校行政的直接支持下,形成以思政教研部门为统领,以教育管理、学工管理和后勤管理为支撑的思政工作体系,各部门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明确自学校党委、行政、思政教学部门、工团组织等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定期召开思政工作协同教育专题会议,共商思政工作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并及时向学校党政和有关部门反映,各组织机构从“第一职责”的角度予以及时解决,推动各种思政教育资源整合与合力形成,推动思政协同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2.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运行机制

协同论研究表明,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需要大量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耦合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系统要素之间的协同与竞争构成了系统的基本属性,这种竞争与合作关系普遍地存在于系统内各层次和各要素之间,它们在竞争中推动系统演化,在合作中更新系统内部的组织方式,保持系统整体演化稳定模式。就高校思政教育系统来看,系统要素的耦合与竞争关系直接体现在与各级各类思政工作者队伍之间的工作关系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来源广泛,主要包括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思政辅导员、学校党团干部、学工管理工作者等。首先,强化思政专兼职理论教师队伍业务协作。思政理论课教师是思政专业工作者队伍,理论功底较深厚,担负着思政理论课主渠道的教学工作重任,还指导学生校内外社会实践工作。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同样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中要主动加入思政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思政教育的广泛渗透。思政课与哲社课教师要相互协同,共享教学资源,相互支撑合作,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指导效果,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既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要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其次,强化党政干部队伍参与思政工作的职责协调。党政干部队伍在工作中要身体力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思政教育有着天然联系,是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思政理论课中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力量,校党委行政主要领导要将思政教育列为日常工作的中心内容加以研究落实,分管思政工作的党政副职领导要共同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实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使思政教育教学与学科专业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再次,密切党团管理与思政教育的职能对接。推动党团、学工部门主动承担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任务,将思政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和研究中不断提高分析认识问题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并融入到各种评比竞赛、创优争先的具体活动中去,发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在评优评先等事关大学生评价、党团推优等事关大学生政治生活、以及升学就业等事关大学生前途的重要环节,实事求是地听取思政教师意见,客观公正地体现思政教育的实效,用专业的技能、负责的态度、敬业精神和严肃的政治标准影响学生、感召学生和教育学生,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

3.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4][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7.

4.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协同保障机制

协同论认为,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科技系统等均是在时间、空间和功能基础上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过程促进了系统的有序化发展。协同论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该理论创始人哈肯指出:“改善每个人的生活是人类当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无论对社会或对个人来说,这个任务所提出的问题日益复杂。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必须为解决这些问题奠定基础。”[4]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系统来说,良好的教学条件与教学后勤保障是思政教育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基础,这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中规定经费保障、资源保障与条件保障等硬性要求的基本原因。从协同论角度看,高校思政的校内外资源与课内外条件需要进行功能性整合,[5]促进各种思政教育资源在校内教育中互通有无,互相支持,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在软件资源方面,思政教学部与党团工学单位相关思政的物质资源、实践资源、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具有相关思政的内容,可以互通有无,实时调用,并依据一定的程序对学生开放使用。在硬件资源方面,教科研机构与教学辅助机构要本着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政素质需要,划拨专用的活动场地、专项经费、资料印刷、影音设备等,有力促进思政教育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实践资源方面,高校要协助思政教育部门开辟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调学校校史校企、科研科普等馆场及其工作人员,服务于思政现场教学和考察交流需要。近年来,一些高校创建立校内外的思政实践实训场所,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德育实训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研练中心,促进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开展。在活动资源方面,要适应思政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规律与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经常性思政交流、竞赛、社会实践、调研等提供交通与服务保障,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鼓励思政教师参加校内外技能培训、进修学习、实地考察等便利条件,在利于教学的前提下强化思政教育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支持,既包括思政教育所需的专业化预测技术、组织技术、领导技术等柔性技术, 也包括心理测评、分析软件、职业测评、教育装备等教育工具,促进思政教育现代化。在制度保障方面,正视思想政治教育要靠专门的组织和个人去实施的现实,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落实思政教师的师生比人数规定,制定思政教师培养、使用、管理、流动、奖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采用评聘分离等办法鼓励和支持思政教师的职业发展,保障思政教师的待遇、考核、晋升等权利得到维护,最大限度地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协同论视角下高校思政协同教育的意义

[3]刘兵勇等.协同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配合机制探析[J].老区建设.2014(10):11-13.

12月17日,中华企业发布《关于签订重大销售协议的公告》,控股孙公司决定出售位于上海黄浦江沿岸一处房地产资产,销售总价款约30.85亿元。

[2]谢丽娴,韩光道.协同论视阂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12):8-12.

[1]曾天山,褚宏启主编,现代教育管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39.

以协同论为指导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开展,是破解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复杂性的需要,是应对高校思政教育破碎化的可行举措,也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科学化的有效对策。“21世纪是复杂性的世纪”。[6]复杂性根源于系统内部的要素互动的非线性及其结果的不确定性,更因其系统的开放性而受到外部干扰与影响。在思政教育系统中,来自不同家庭与社会背景的大学生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西方异质价值观不断渗透,与此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思政教师和作为教育载体的思政教育部门,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教材、教法和标准要求学生,形成了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载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7]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为此,在协同论指导下促进思政教育协同开展,以学校整体的力量合理整合党和国家倡导的社会主流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便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建设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素质,有助于使思政教育的功能得到强化。在科技社会化的背景中,利用协同论思想以及系统论的观点,如实将思政教育看成一个大系统,合理配置思政教育的组织、主体、内容、教法、教育资源等子系统,合理吸收社会先进文化资源与新榜样、新案例,推动思政教育开放系统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经过加工、整理、提升、输出,让受教育者吸收、学习、内化、重构,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推动学生思政教育向有序化方向发展和完善,促进大学生政治觉悟、道德素质、行为模式与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勤奋好学、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人,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思政教育目标。

协同论是在科技革命与社会多元化背景下提出的,具有创新指向与潜能,其中关于自组织原理揭示了系统创新的前提与方向,即多元化的系统要素围绕着共同目标,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与综合创新,并在协同机制下降低创新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实现创新过程从无序向有序转变,从而推动系统结构创新。与传统创新模式范围封闭、体制局限、资源分散、创新效率低下等弊端相比,协同创新通过汇集创新资源、突破创新壁垒、激活创新要素、共享创新成果,减少资源的分割、浪费和重复,能够有效地提高创新效率。协同创新优势的发挥在于促进参与者分享共同目标、开发内在动力、加强信息沟通、保持多样化协作,构建促进创新的组织形式,培育良性的创新生态环境。协同论指导下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具有直接指导作用,思政教育是党和国家为培养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思想觉悟、道德情操而开展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其教育过程囊括了理论学习、思想熏陶与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在其过程中师生产生了思想共鸣、学习合作和行为优化,从而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与深远的思想影响。在思政教育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特征,依据协同创新原理促进思政教育协同配合,设立了鼓励合作教育、合作开展思政研究的绩效化管理模式,促进协同教育的效率提升。构建思政教育协同增效模式,推动思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思政教育实效优化,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现实性。从思政教育的主要“序参量”即人的作用来看,教师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是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力量,通过团队化工作机制,促进各类教师发挥集体智慧与合力,由于各类教师存在着人生阅历、教育方法、沟通技巧、教育视角、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团队工作机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协同配合中形成新的思政教育思路、方法、技巧、方案与特色,促进思政教育创新。从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科与专业发展来看,思政教育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和千差万别的大学生个体,需要用到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才能提升思想教育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说服力,通过组建不同专业教师的合作教育机制,能够促进思政教师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哲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透视学生成才成长的规律,丰富思政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教育紧密结合,能促进学生全而发展。在思政理论课内外教育中,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交叉授课的“复合教育”机制,保持思政教育的新鲜度与趣味性,同时,不同思政教师以身垂范、高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利于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中得到多重教益,感受到不同教师的学术魅力、教学魅力与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并长期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学生不成熟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以集体的力量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3]

[5]陈爱华.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基于协同论的视角[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31-33.

从新媒体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及在特朗普阵营发挥的作用看,特朗普现象不应仅解读为民粹主义本身的再度崛起,而是民粹主义结合新媒体取得成功的例证。民粹主义的出现既有历史文化原因亦有受政治机会主义者煽动利用因素。如今,民粹随经济危机再度回归,公众不再跟随精英的观点成为2016年大选的背景(Gelman&Azari 2017),这一态势为特朗普成功利用并进一步塑造。民粹和民主的界限本身也颇为微妙,“服务人民”即便未曾出自每个美国总统竞选者之口,也毫无疑问是不可否认的命题。呼唤“多数人的统治”本身既是政治理念又是政治策略,这赋予民粹主义在美国政治生态中顽强的生命力。

[6]杨明,陈力.试析复杂性科学视野中的传统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100-104.

[7]朱松柏,李秀铎.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基于协同学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7(28):123-126.

陈霞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