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科技与伦理关系演进的生态指向

更新时间:2009-03-28

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乎着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且我们也以同样的热情关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它不再是作为我们生存的工具和生活的手段存在,而是为着人类自身最终的自由和解放的意义而存在。我们秉持这种理念去发展科学技术,以匹配它的时代地位。人类在享用其成果之时,也在忍受着科技发展造成的可怕后果的吞噬,这些后果对科学技术解放人类自由的意义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当某些重要的事件和时刻在历史的进程中发生并被记载下来的时候,人类再也不能无所顾忌地推进科技的发展,再也不能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一切。科技发展所产生的这些后果与现代科学技术潜在的风险及内在思维逻辑相关,它们将会增加人们生存和社会的危险指数。而当人类再也不能让科技发展产生的可怕后果和事件放任自流之时,我们就应以积极的态度实行自救,从而“泰然任之”[1]1239 “泰然任之”表明的是一种态度,它以明朗的目光去看待科技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既不是任由发展,亦不是简单的拒绝,而是以另一种对物的关系去对待,让它进入我们的日常世界,同时又让它出去,让它作为物自身依赖于更高的东西。。对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思考正是在这一问题域中被证成。

一、科技发展的影响与应对

当触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之际,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意义层面上谈论科学和技术以及它们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成果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从同一个层面来谈论科学和技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科学的使用频率高于技术,马克思曾经把科学和技术并列在一起使用,恩格斯在谈论科学成果的时候往往涉及的是技术成果。“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很少单独使用‘技术’这个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实际上把技术看作是科学的应用。”[2]222原始的经验技术或许不能被纯粹地看做是科学的应用,但自近现代以来,尤其是现当代的科学和技术完全改变了它们之间的功能关系,其联系在时代发展中变得愈发紧密起来,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科学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推广的结果便以技术的形态表现出来。

本研究也存在有不足之处,例如:在调查研究方面,样本较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完成任务的主客观条件考虑不够全面。当然,多模态理论和POA对外语教学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多模态-POA和移动技术整合使用的效果如何,对什么类型的语言教学效果最优?大学英语一般都是大班上课,如何有效地发挥即时评价的作用?

科学在时代发展的趋势中的旨趣基本上指向在生活世界中的应用,当然不能排除科学以纯粹的知识形式存在,但我们也无法绝对否认科学探求纯粹的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改造社会。所以,纵使科学和技术在具体的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两者整体化的趋势使得我们日益关注它们的相互联系在研究过程、社会建制、生活关照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面临的问题。科技作为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综合概念,立足于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功能依赖关系,从宏观和总体的角度关照科学和技术在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它们的发展对自然、世界,乃至整个人类产生的影响;它有意忽略了科学和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的差异存在,注重在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时代科学和技术的相互嵌入与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催生的改变和影响,以及我们由此面临的并且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中,科学和技术功能转换速度的加快,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进一步落实,而且在现实生活层面的落实反过来又会深化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功能关系,这加快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进程,提高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力,人类不再仅仅满足于依赖“自然”和本性来改善自己的处境,而是大力依赖科技发展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当代科技发展已经全方位地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生活的外部与内部环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此,它被视作“历史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3]372 马克思把它用来形容科学在那个时代的作用和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时代发展,科技发展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杠杆和革命力量。,掀开了人类创造文明时代和完成历史使命的新篇章。

私法主体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利用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其一,对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使用,即自然资源用益物权。前已述及,《物权法》对此已进行确认(第119条、第122条、第123条)。其二,对生态环境容量的使用,即环境容量用益物权。[27]“生产或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会产生更多的污染。”[26]421自然人的生存和发展、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经营或其他行为,往往需要使用一定的环境容量以排放一定的废弃物或污染物。

其次,生态理念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共生性。生态系统各个因子之间以及各个因子与整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你永远不可能只在做一件事,因此,生态理论注重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一旦某个因子的急剧变化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可能会失衡,甚至崩溃,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因而,必须关注和努力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这要求我们坚持生态系统各个因子之间的共生性的主张。“所谓共生性伦理,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判断,而是对将宇宙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东方天人合一宇宙的意志的确信。”[11]295宇宙作为生命共同体归属于整个生态系统,宇宙中所有的生物和生命都有自身的价值,它们存在的价值不是由人类这个生态系统的因子独自决定的,而是由整个生态系统决定的,平衡性的要求衍生出共生性的伦理主张,不仅人类,而且所有的生物种类和生命系统都具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人类的价值判断以生态系统中各个因子的共生性权利为前提和准绳,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首先,生态理念最根本的思想原则表现为世界万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生态学的本性和它的任务要求它必须始终重视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及其无机环境,它的基本目的就是要理解整个生命系统。”[9]206生态系统反映了生物圈内部的关联不但紧密而且复杂,它们内部之间的关联呈网络状纠结在一起,在它们相互关联组成的有机整体中,各个部分既相互区分但又紧密相关、相互影响,当它们由相互作用而形成复杂的关系时,这种关系和相互影响又会对有机整体产生某种影响,这种相互关联的影响方式不断循环。 “生态系统不能被再划分成可随意处理的几部分,因为它们的特性就在于是一个整体,在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10]149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不可随意进行分割的整体关注的是整体与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个生命系统纳入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世界万物在这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中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就不可能置身事外对某类生命和事物进行分析和行动,也不可能指望逃脱这个受到影响的生态系统反过来对我们施加的任何影响。

第二种观点是桎梏论,认为伦理环境桎梏了科技发展。随着对科技发展与伦理环境关系不断深入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科技应该放在一定的伦理环境中来理解、研究、应用,但这种把科技置于伦理道德的规约之下会从一定程度上窒息它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会影响对科技的深入研究和科技投入实践应用的领域,所以,伦理会相应地削弱科技发展的动力,最终桎梏了科技发展。这种论点主张科技与道德无关,科技的发展不应受到道德的规约,“受这种思潮影响,西方一些科学家曾提出‘科学对道德中立’的口号,认为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不需受什么‘良心’‘人道’之类的道德束缚,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5]30

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科技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挣脱了人类驾驭的缰绳,它不仅仅是帮助人类完成某件事的“工具”,而且是作为对人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加以规定的普遍力量,它在为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同时也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留下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将人们置于难以规避的危机和困境之地。就自然而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物种灭绝,自然界的生存平衡被打破,全球气候受到重大影响,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危机。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科技发展并没有带来整个人类的进步,它反而使得人类社会的鸿沟进一步拉大,“马太效应”更加深化。就科研个人和团体而言,鉴于科研的公共性和复杂性,使得人们对科研个人和团体持质疑和不信任的态度。就人类自身而言,人对科技发展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有时在科技发展面前,就会变得很被动和和无奈,有时甚至为了享乐竟会丧失自己的本性,人内在的幸福度和自由度受到严重的挫伤,人经受家园和意义迷失的危机。

生态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的理念,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就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现象世界的理想”。[8]41柏拉图把“理念”确立为现象界万物存在的范型和理由,它是万物得以存在和展现的本源,因此也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追求对象。而生态理念不是最高的存在和终极目标,也不是现象界万物得以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它只是一种存在方式,贯穿于现象界万物之中,它针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显现,认为在我们立身处世的方式中应该遵循生态的思维方式,生态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我们的行为方式之中,我们与万物相连思考着、行动着、生活着。生态之所以能发展为理念,就在于生态作为存在方式是最为根本的存在方式,无论是就地球而言,还是就自然界而言;无论是就自然界的生物体而言,还是就我们人类自身而言;无论是就进行研究而言,还是就看待世界的方式、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而言,“生态”都是思考问题和行动实践的前提条件,也是世间万物生存应该具有的最根本的生存状态,因而,“生态”被我们视作确立生活姿态的根本理念。

第三种观点是代价论,认为道德是现代化的代价,伦理遭到的一定的破坏,只能被认为是在科技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相应的代价,“科学既非本质上不道德,也非变成道德的中立,但可能存在更多的道德空白,甚至更易道德病。首先增多的不是过错,而是发生过错的可能性,显著增长的不是良知的缺失而是道德的可错性。一句话:道德作为现代化的代价。”[6]4因此我们要着手对作为代价的新道德进行重新研究和界定。从代价论来理解伦理环境,是在承认科技发展势必会对伦理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的基础上(这是不可避免的),要求我们在承受代价的前提下来改善科技与伦理。

二、揖别瓶颈的生态进路

“生态学这个词是由希腊语Oicos(房子、住所)派生出来的。简而言之,生态学可以称为研究生物住所的问题。”[7]36它通过研究生物住所的问题,认为生物的住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生态地生存是生物体生存的根本方式和条件;卡逊对人的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敏感度,把生态学扩展到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生命的存在样态,生态地生存应该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相处方式;当生态学扩展到多学科研究之时,生态学不仅仅是一种生存姿态,而且还是作为为人处事的生活态度而得以提倡;“生态”是表征我们时代精神的方式,生态的智慧被视作理念,生态理念不仅作为指导研究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而且也被定为确立世界观和价值观取向的依据。

可以说,进步论、桎梏论、代价论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科技与伦理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甚至对双方产生的某种影响,但都是从某一方面去进行研究,没有全面地去研究,不能正确把握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势必影响到两者的健康发展。在“生态”成为最高智慧的时代,“生态论”进入了研究的视野。生态论认为科技与伦理生态地关联和相互作用,它从总体上和整体上把握两者的关系,它会涉及进步论、桎梏论、代价论,但它是在对上述三种观点的提炼中发现的在新时代有助于科技发展揖别自身瓶颈的根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当代科技忽略了周围生存环境中各种因子的相互作用,导致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顾此失彼,产生了许多令人忧心忡忡的副作用,由此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难题,这些伦理难题是科技发展在其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瓶颈”,而科技发展自身的逻辑无法给予解答,必须追根溯源,科技发展才能解决这些“瓶颈”。因而科技只能在恰适的关系中谋求自身的发展,才能规避伦理问题和伦理难题。恰适的关系要求与科技发展的决定关系相区别,它指出科技发展与自然、人类社会、科研个人和团体、人自身处于生态的关系中,故惟有先把握何谓“生态” 这里的“生态”概念是在广义上展开的纵深式理解,是从哲学-伦理学意义上进行理解的生态概念。它不是一般生态意义上的自然生态概念,但它是通过吸收自然生态的智慧衍化而来的一种人类文明智慧。,才能通达科技发展与自然、人类社会、科研个人和团体、人自身打交道的方式,让它们彼此进入生态关系之中。

采用Design-Except 8.05软件对表2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获得的响应值皂苷得率(Y)对酶解pH(A)、酶解温度(B)、盐添加量(C)真实值的回归模型方程为:

生态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的理念,其主要思想原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是促进论,认为科技促进伦理的改善。早期对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转变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上有积极意义,呼吁的是变革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跟上新的时代步伐,多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负面影响只是社会制度的羁绊所致。”[4]189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们改变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制定出一套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开拓出新时代的伦理环境,以适应人们的道德生活需要,而在改善的过程中,对伦理环境产生的一定的破坏作用不能归咎于科技发展本身,因为科技发展本身是好的,它带来进步只能归咎于当时的社会制度没有得到相应的改革,才会对伦理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

科技与伦理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两者的关系成为科技时代人们关注的重心,因为只有它们处于合适的关系中,科技才能解决当代遭遇的“瓶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科技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不断发展的推动力。在研究中,两者有以下几种关系:

最后,生态理念在变化中追求秩序性、在开放中表达自身。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不是静态的平衡,而是力求在动态中达到平衡,在各个因子的共同生长与发展之中趋近平衡,生态因子的关联是在彼此作用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它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生长与发展会使各个因子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变化出现新的平衡、新的模式和新的秩序。当平衡和秩序再度被打破时,生态因子会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再度出现新的平衡和秩序。生态系统内部的变化、平衡、秩序不断相互交替,不断循环,呈开放状态,追求变化和发展,在变化和发展中呈现系统的平衡性和秩序性,只有这样,才能给予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活力,而不至于导致生态系统的静态消寂;生态理念才具有现实的生命力、指导的有效性、实施的可行性。

而二进制粒子群算法[6],速度更新公式不变,含义有所变化。状态空间中的每一个粒子的位置xid值为0或1,选择哪个则取决于vid的大小,即速度为位置取值的概率。分两种情况:① vid较大,xid较大概率取1,较小概率取0;② vid较小,xid较大概率取0,较小概率取1。

三、两者生态关系的展现路径

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科技与伦理之间的相互关联要求当代科技与伦理之间的相互发展应该在两者生态对话的维度内进行,两者关联的方式和对话方式决定着两者的发展方式也应该是生态的,两者的生态发展以它们之间的生态对话为前提,同时也是生态对话的结果,是双方各个因子的相互关照和生态对话,在对话中完善着整个体系的发展。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两者的关系在现实的呈现中显现出无穷的生命力,不仅证成了其合理性,也指证了其价值偏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如何对待自然。在对自然的认识、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但在高科技时代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科学技术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自然,以什么方式去认识、开发、利用自然,从而进一步发展,以确保科技发展实现其内在旨趣。科技与伦理生态互动的首要的现实呈现方式是在尊重自然的整体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上调适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去认识、利用、开发自然、以使自然更加整体和谐。因为“人类也无法摆脱生态关系网,即人类生存也深深地依赖于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12]71,它们同属于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的整体和谐要求我们既不能在以人为伦理本体的基础上,也不能在以自然为伦理本体的基础上来对待自然,不能以这两种思维方式去处理科技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人为伦理本体的思维方式势必会造成科技对自然肆意掠夺,破坏自然的生存链,引起灾难,如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以自然为伦理本体的思维方式势必会排斥科技发展,排斥人类对自然的一切行为和改造活动,既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对自然本身也不见得又是一件好事。自然的整体和谐要求超越这两种有限的思维方式,“超越这种有限思维在于将这两种对立的生态伦理本体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生态人性的伦理本体。”[13]15以生态人性为伦理本体的思维消解了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也超越了独自以人类或以自然为中心的有限的思维方式,生态人性是在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有机的整体中来理解人与自然,以生态人性为基础去思维科技发展与自然的关系,科技发展与自然就会在两者的相互照应中相互促进,达到自然的整体和谐。

其次表现为科技发展影响社会的方式、程度,这里是从科技发展的内在旨趣的维度进行理解的。因为“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全人类性”[14]124。但科学发展自身影响社会的方式具有层级性,惟有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与这种方式的直接相关中互补互动,科技才能最终实现内在旨趣。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从科技发展影响社会的方式和程度两个方面来理解的。从方式来看,社会的全面进步既涉及到物质的进步,也包括精神的进步,因为进步不仅仅关乎物质的力量,而且更关乎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全面进步的社会是建立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活得幸福和有意义的社会,它不仅使人能够生存,而且使人能够好好地活着。1948年通过的《科学家宪章》早已明确规定科学家或集团对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为平等地改善所有国家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而寻找运用科学的新方法”[15]527。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要求重新理解进步的涵义,而且还要依靠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来规范科技发展影响社会,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其目的都是权衡社会的各个层级对科技发展的运用,使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平衡,尤其是要抑制科技发达的国家通过科技的力量来主宰、控制和剥削科技力量弱小的国家;在相关政策和制度制定的同时,还应发挥舆论的功效和导向作用,舆论既可辅助政策和制度得以实行,而且还能在制度和政策缺席的区域发挥作用。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推动下,科技发展才能本着自身的内在旨趣,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2017年3月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后,法国Engie公司将其持有的核时代股权出售给东芝。核时代因此成为东芝的全资子公司。

复次表现为科技发展与人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科技与伦理的根本旨趣都在于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两者的生态关系要求从人类的综合完善的角度来处理科技发展影响人的方式以及人对待科技发展的态度,在科技与伦理的共生互动中呈现出人类综合完善的样貌。人类的综合完善是在自然的整体和谐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之基础上提出来的。人类的综合完善意味着人不仅要依靠自己,还要依靠外在的力量才能达到人类的综合完善,科技发展“作为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内在环节”[16]246,是人的力量对象化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完善人类自身的重要工具。但人在用科技的力量来完善自己同时,要意识到自己的二重性品质,而不能任某种品质肆意掠夺自己的本性,这样可能会导致面目全非,丢失自己的本性,故要求人在对待科技发展的态度时应该持有健康的态度。人类的综合完善要求人葆有二重性品质,在利用科技发展的同时,省察对科技发展的态度,以健康和平衡的心态对待科技发展所创造的一切。

无机盐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对微生物合成RNA有重要意义[25]。研究了几种无机盐对Y17aM3生长及生产RNA的影响,结果如图15。只有磷酸对Y17aM3生产RNA促进作用最明显,RNA含量提高至 119 mg-RNA/g-DCW,提高了 7 mg-RNA/g-DCW,而对Y17aM3生长没有促进作用亦没有抑制作用。

最后表现为科学共同体或科研机构内外诸要素之间的共生互动,它是科技发展与其行为主体——科学家、科学共同体和科研机构相互作用和互动和谐的结果,这一结果具体体现为科技发展的行为主体的科技德性诉求和学术规范之间的生态互动。“德性伦理是一种与规范伦理相对的伦理类型。如果说规范伦理是以道德、规范和行为为中心,那么,德性伦理则以品德、美德和行为者为中心。”[17]11规范伦理基于行为的理由来思想我们应该做什么、按照什么标准和准则去正当地行动;德性伦理基于行为者的理由来思想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以何种品质和气质去匹配行动的优秀和卓越。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相与关系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不仅从科研工作者的德性诉求方面把行为与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联系起来,而且从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规范方面把行为与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和合作联系起来,这样既为能做提供了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为应做提供了方向性的范导,在能做与应做之间寻找恰适的平衡点和权衡标准,作出价值抉择,创造出有利于人们生活幸福和人类总体文明进步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王小锡,等著.中国伦理学6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陶明报.科技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德)奥特弗利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M].邓安庆,朱更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余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0](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1](日)岸根卓郎.环境论[M].何鉴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3]曹孟勤.生态伦理本体的反思与重构[J].道德与文明,2007,171(3):15—17.

[14]徐少锦,等著.科技与伦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5]徐少锦,主编.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6]杨国荣.科学的形上之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7]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詹秀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