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的效果分析——以承德两所高校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茶源自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以茶为载体的综合文化系统——茶文化。茶文化是各族人民种茶、用茶、饮茶、爱茶及茶叶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综合体,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茶文化对提高个人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且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众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如《茶艺》《中国茶文化》等涉茶课程,在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茶文化课程与素质教育契合的有效模式,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和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开设的茶文化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具体分析茶文化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产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课题组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数据比较分析,了解茶文化课程教学产生的实际效果,确定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Determination of six UV filters in cosmetics by HPLC 6 46

一、茶文化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对象

茶文化课程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课程设置中主要为通识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实践课程;在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课程设置中为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为确保调查结论的真实性、可信性和科学性,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选择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类型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所长王儒敬介绍,打造“智慧植保平台”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极强的自学能力,使其从海量植保数据中进行训练学习,挖掘潜在的规律和模式;同时,基于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支持下的辅助决策能力,有效降低对数据的依赖程度,将植保工作做得更简单、更科学、更智能。

图 11为不同进口压强条件下燃烧室内声速线和当地Mach数分布. 根据图 11(a), 除壁面附面层区域、 回流区及燃烧区以外, 整个流场是超声速的, 且随进口压强的增加, 流场中回流区减小, 亚声速区逐渐减小. 图 11(b)为不同进口压强条件下燃烧室内当地Mach数的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流场中各典型结构, 包括激波结构以及激波诱导燃烧产生的几何结构上“凸起”. 随着进口压强的增大, 由于喷口前分离区前缘逐渐后移(如图 10(b)), 使得分离激波与楔板后分离区的作用位置向下游移动, 进而增强了楔板后回流区在轴向上的长度.

(二)问卷调查内容

为了全面了解茶文化课程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状态,确定了八个调查项目,包括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认知、学生最关注的茶文化知识、茶文化课程中教学形式现状、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偏爱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并围绕这八个调查项目进行问卷问题的设计。

(三)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问卷调查历经3个学期,对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类型的学生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4份,问卷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262份,问卷有效率为87%。122份有效问卷来自河北旅游职业学院,140份有效问卷来自河北民族师范学院;102人所学茶文化课程为专业必修课,63人所学课程类型为专业选修课,97人所学课程类型为通识(公共)选修课,调查样本来源多样,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四)调查样本分析

针对回收的调查样本,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数据比较分析推断总结研究结论。

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必须是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并以更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高校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着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重视拔尖人才培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学生在茶文化课程中以小组活动形式完成内容的倾向性调查数据显示,78%的学生希望参与“实践环节”,8.6%的学生希望是“理论知识”学习,13.4%的学生希望是“重点问题”讨论(见表3)。数据结论证明,学生更愿意以小组活动形式完成如实践操作等参与性强的教学内容,这也为茶文化课程教师明确了调整教学模式的方向,也为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

针对“茶文化课程课堂教学现状”问题,48.6%的学生认为教师以讲授为主,25.6%的学生表示教师会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内容及方式的调整,25.8%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见表1)。数据显示,目前在茶文化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仍以讲授式为主,部分教师会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或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但结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调查结果分析,42.1%的学生在课堂上会分神,并没有完全集中注意力,还有2.3%的学生在课堂上习惯被动听讲而不思考,说明茶文化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目前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色谱柱:SinoChrom ODS-BP(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75%冰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洗脱程序见表2);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5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14]。

 

表1 茶文化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1127 48.6 48.6 48.6 2 67 25.6 25.6 74.2 68 25.8 25.8 100合计 262 100 100 3

2.学生课堂参与度调查

针对在茶文化课堂上如何参与老师组织的小组讨论问题,71.5%的学生愿意参与讨论,设法解决问题,17.1%的学生会等待老师的答案,11.4%的学生更愿自己思考,而不参与讨论(见表2)。通过数据可见,参与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活动会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但问卷中对于“茶文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等类似教学活动的频率”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学生认为过去的茶文化课堂教学中缺少小组活动,说明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之间存在差异,需要教师有效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表2 学生课堂小组讨论参与度调查

  

145 17.1 17.1 17.1 2 30 11.4 11.4 28.5 187 71.5 71.5 100合计 262 100 100 3

1.茶文化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Patients who have previously been treated with tumor need careful follow-up.

 

表3 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完成内容的倾向性调查

  

123 8.6 8.6 8.6 204 78.0 78.0 86.6 3 35 13.4 13.4 100合计 262 100 100 2

3.师生关系调查

通过对“师生关系”项目的调查,了解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茶文化教师形象。调查结果显示,71.7%的学生希望老师是学习“促进者”,即能够设计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容易的人;15.6%的学生希望老师是“授业者”,即以传授知识为主;12.7%的学生则希望教师是“顾问者”,即随时能提供建议,帮助解决问题的人(见表4)。数据说明,传统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只传授知识的教师形象并不是学生所期望的,传统教学方式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较低。

 

表4 学生理想的茶文化教师形象调查

  

141 15.6 15.6 15.6 188 71.7 71.7 87.3 3 33 12.7 12.7 100合计 262 100 100 2

4.课堂学习效率调查

围绕“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项目,在问卷中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为“通过课程学习,你认为茶文化课程对提高哪部分能力更重要”,二为“在茶文化课程中,你对教师讲授知识内容的接受程度”。针对这两个问题的统计数据显示:54.7%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提高茶叶的认知和冲泡能力更重要;32.6%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作用是陶冶个人情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12.7%的学生认为在课程中学会了很多学习方法,遇到问题能够找到解决途径(见表5)。48.6%的学生对于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表示讲时听懂了,但记忆时间不长,不深刻;34.5%的学生能将教师讲授的内容理解并记住;仍有16.9%的学生没用心听,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见表6)。可见,教师在茶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效果不佳。

 

表5 茶文化课程对提高能力调查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1 143 54.7 54.7 54.7 2 86 32.6 32.6 87.3 3 33 12.7 12.7 100合计 262 100 100

 

表6 对教师讲授知识内容的接受程度调查

  

190 34.5 34.5 34.5 2 128 48.6 48.6 83.1 44 16.9 16.9 100合计 262 100 100 3

二、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很多茶文化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单纯的讲授式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参与性,并开始将新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在茶文化课程中引入新的教学方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特别有效的、成熟的、有针对性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借鉴,这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教师的主体地位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茶文化课程教师有意愿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但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建开放轻松的学习情境还存在一定困难,难以实现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教师对课堂的主控性导致学生课堂学习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习惯难以养成。

(三)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儒、释、道三教精神,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但目前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偏重茶史、茶叶、茶事等理论和实践内容,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实践。因此,怎样使学生领会、感悟茶文化思想的精髓,探索并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1.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茶文化课程主要通过茶艺礼仪、茶叶识别、名茶鉴赏、茶艺表演与策划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的训练,使学生了解茶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在茶事活动中呈现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认识茶对人体的健康作用和茶文化的内涵,掌握常见茶类的冲泡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使其能够成长为“举止优雅、技艺精湛、知书达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1.整合教学资源,采用模块式教学

4.强化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茶文化课程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采用模块化教学,对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整合为茶文化基础知识、茶艺技能、茶企经营管理三个模块,其中茶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茶文化基本概念、茶的起源与发展、茶叶知识、茶与健康等基本内容;茶艺技能包括生活型茶艺、表演型茶艺的编创和演绎;茶企经营管理包括茶馆经营管理、茶旅游等创新茶产品的开发。

交互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社会交互理论和课程原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为交互式教学模式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社会交互理论从社会学习的角度来论证交互式教学模式,具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在相互研讨交流过程中会收到比独自思考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个体社会交往也可以得到满足。课程原理理论指出,实验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确定目标的问题,具体目标的完成需要首先给要完成的目标下一个可操作的定义,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行动或是完成的作业来证明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的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和达到的预期成果[3]。这就要求每一门课程在构建时,需要确定课程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并结合本校学情、软硬件设施、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等,确定课程的具体目标。

1.4.1 血气分析 损伤后4 h和12 h,经腹腔注射20%乌拉坦麻醉大鼠。消毒后打开腹腔,将腹腔内肠管翻至一侧,暴露出腹主动脉。用事先肝素化的1 mL注射器抽取腹主动脉血0.5 mL后,立即用止血钳夹闭腹主动脉,以避免动脉血喷射。抽出的动脉血即刻用血气分析仪进行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检测。

在课程内容中贯穿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茶艺师职业资格的标准要求,让学生掌握茶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考取茶艺师职业资格的能力,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之后可以自愿参加中、高级茶艺技能证书的考核,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近年在社会中掀起了学习茶艺、传播茶文化的热潮,教育部自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华茶艺技能竞赛”,浙江省、江西省、广西省等省区及所辖地市均举办了多次茶艺技能竞赛,茶艺技能竞赛对检验茶艺人员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扩大茶文化影响范围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茶艺技能竞赛的标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鼓励、组织学生团队参加竞赛。技能竞赛的竞赛细则中,对考查的范围、形式、比重等都做了详细说明。如比赛考查知识点有茶叶知识、茶具选配知识、茶叶冲泡知识等;考查技能点包括能够熟练进行红茶、绿茶、乌龙茶等指定茶艺演示,能够进行茶艺表演的编创及演绎,能够进行三种以上调饮茶的调配等。这些都对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训实践方式具有借鉴意义。

3.完善实训室建设,展示茶文化的纵深感

本机械手采用连杆机构作为传动机构,它在机构设计中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机构,诸如卫星太阳能板的展开机构、机械手的传动机构、折叠式伞的收放机构及人体假肢等[7]。2个油缸作为机械手的驱动构件,控制机械手的伸缩运动和升降运动。

通过水价改革,桃花山镇农民用水者协会提灌终端水价为0.147元/m3,折算后为49.4元/亩;桃花山镇农民用水者协会自流灌终端水价为0.065元/m3, 折算后为 21.7元/亩;调关镇农民用水者协会和东升镇农民用水者协会提灌终端水价为0.081元/m3,折算后为27.1元/亩。终端水价均低于农民水费承受力,这表明终端水价执行后,项目区3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完全有能力承受。

2.实施课、证、赛结合,恰当选取教学内容

实训室是茶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应根据教学内容对实训室功能进行分区,即审评区、冲泡区、展示区、创作区,通过四个区域来全面展示茶文化的纵深感。审评区配置审评柜架、审评杯碗等审评设备器具,对学生进行茶叶审评技能训练;冲泡区配置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茶叶冲泡器具,训练学生的基本茶艺冲泡技能;展示区设置展示柜架,对茶叶、茶具、茶书籍资料、茶装饰品、茶产品进行展示;创作区为学生编创茶艺表演提供空间及设施用具,配置主题背景、琴棋书画等表演辅助用具、调饮茶用具、香道用具等,并加入图片、视频、现场演绎等形式展示学生编创的茶艺表演作品。

“你看,周星驰都没有读大学!就连那个华人首富李嘉诚都没有读什么书!你那个什么二级学院,还是个美术专业,有什么好读的啊?读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毕业就失业!还不如不读嘛!”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采用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等方式,提高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要求的契合度。首先,定期邀请企业管理者进校举行讲座或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完成课程部分内容,如茶企经营管理、茶产品营销等;其次,引进茶企资金和人才支持,共同建设茶文化资源数据库,公开数据库平台,对外开发茶艺实训室,以实现校企茶文化资源共享[1]。最后,选择与优质、典型的企业合作,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进入茶企进行短期实训、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其就业择业奠定基础。

(二)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性

交互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制约下,主体(教师、学生、课堂环境)间的交往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相互作用、相互沟通,完成新知识点的学习和建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关于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四十多年来,众多学者及团队的论证、研究、实践、改革,使交互式教学模式逐渐完善,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高校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践活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最终达到提高茶文化课程教学水平,发挥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在有些语体中,还崇尚表达简洁明了的修辞语义。这和语体自身语言应用的范式有关。比如口头语体、新闻语体、广告语体、公文语体、政论语体、演讲语体中,对简洁明了修辞语义的规约就是一种常态。

2.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阶梯式过程(如图1),每个阶段内容均为下一阶段的实施奠定基础,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第一,创建教学条件。要创建适合信息交流的教学条件,如利于学生之间分组讨论的学习环境、可以进行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相对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第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第三,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通过不断反思研究,形成知识的建构;第四,教学相长。学生通过共同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达到取长补短、提高协作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目的。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会被学生引导,同样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建构和补充。总之,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师生平等、共同参与、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

文化的字面解释为以文化人。冯骥才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乎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图1 交互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3.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思路

在茶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问题或活动为主线进行设计,具体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问题主线的交互式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问题”是以问题为主线的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关键,设计的问题要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要能够涵盖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所有教学内容,要设计好提出问题的顺序或步骤,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地展开对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对知识的学习。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解决问题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师要全程把控问题的方向,适时地启发学生,在问题研讨过程中促进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最后,教师要对研讨过程和结果及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测评,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图3 基于活动主线的交互式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任务”则是以活动为主线的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关键,任务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每个教学任务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层层递进的,学生接受任务后,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小组要对教学任务进行细化,详细讨论任务完成的过程、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组长全面把控本组成员具体工作的完成状况。教师在活动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及时调整各组的工作方向。任务成果以团体形式进行展示,整个任务过程即是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如图3所示)。

(三)挖掘茶文化精神内涵,充分发挥育人价值

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茶文化已成为一个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4],它蕴含着佛、儒、道三教思想的精髓,其中仁爱、友谊、秩序、敬意的规范对人的思想、道德、行为起到教化作用。

1.和合精神,启迪学生和谐处世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文化以中和之美、无形之美、规范之美诠释和展现了儒家强调的中庸尚和、佛家追求的宗教规范之和道家崇尚的天人合一,使和合精神成为了茶文化的主题思想。茶文化课程要以“和合”作为基本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和谐处世的理念,保持和谐状态,使个人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2.入世精神,启迪学生自律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现实,在现实当中追求人生的价值[5]。许多中国文人都以茶为媒介表达自身的入世精神,如东晋陆纳“以茶养廉”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希望改变奢靡的社会风气;唐代卢仝以茶诗为谏表达自身关注社会、关心民间疾苦的情怀;南宋陆游作茶诗三百首雅志励节,从未忘记匡世济国的理想。茶文化课程要帮助学生树立清廉自律的良好意识,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制定一个清晰的规划,克服浮躁心理,集中心思完成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充实地度过大学每一天,并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使自己更清醒地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3.乐道精神,启迪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乐道”即以求道、悟道、得道为乐[6]。“乐道”可是一种学说、理论,也可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如茶道。乐道精神倡导“真、善、美”,给人以精神的宁静、愉悦和享受。茶文化课程要启迪学生追求真、善、美。在学习中探求真理,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练就立足社会的真本领,拒绝欺骗、舞弊、剽窃等不端行为。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美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和丰富。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丰富的色彩、幽雅的香气、富于变化的滋味和形态,处处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茶与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相通、相连,更增添了美的内涵。

总之,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教育意义,既能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又能发扬中华茶文化精神。而茶文化育人是典型的潜隐式教育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需要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相融合,长期、持久地开展,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婕,谢新暎,李美秀,钟荣凤.高校旅游专业茶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98-101.

[2]付帅.基于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茶文化课程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3]蒋晓.泰勒课程原理述评[J].教育评论,1988,(05):52-55.

[4]余悦.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J].农业考古,1997(02):140-146+204.

[5]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

[6]王廷波.乐道:成就名师的精神特质——读宋运来博文有感[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03):11-12.

[7]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徐仲溪.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8]陆敬华.弘扬传统人文精神[J].教书育人,2004,(10):64.

[9]杨翠君.创新主体参与课堂模式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08):84.

[10]高海鸥.注重创新 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性[J].中小学电教(下),2013,(10):15-16.

 
王伟,金疆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