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微公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从小处着眼,从小处落实,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重要新型公益模式——微公益,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效载体,突出表现在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小”,正是从小、细、实上下功夫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微公益载体的鲜明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仅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现[2]。“微公益”,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化、社会化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公益活动的一种新形式。它通过公益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公益变得公开、透明,更加有参与感。其传递的“人人可为,人人易为”的公益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内在统一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二,激励管理方面。李小宁(2003)指出“产出门槛值监督”和“自我激励”是社会组织的主要激励方式。Walter O. Simmons(2010)通过数据分析指出最低薪酬与志愿者数量成正相关关系。因此美国各个州都倾向于用志愿者来取代低薪的雇员,这不仅能扩大志愿者的规模,又能提高雇员的薪酬水平。陈晓春(2006)认为社会组织主管的报酬由现期报酬和预期报酬两部分组成。张彻(2010)认为社会组织有薪酬员工薪酬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沉淀成本。Meredith A.Newman(2012)从情绪劳动管理视角分析社会组织人员开展工作需付出沉重、复杂的情绪劳动并应对其情绪予以管理。

(一)明确的教育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教育主体单方面的活动过程,而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3]。高校微公益扎根广大学生群体,可以进一步培育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一个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的人,牢记历史使命,更好地理解担当与责任,一以贯之地以一己之力努力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微公益事业,参与社会管理,可以提升实践能力与参与能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二)广泛的群体参与性

微公益的核心精神是广泛参与,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特点。微公益拓展了公益慈善范围,降低了人们行善的门槛,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参与方式。随着微博、电子商务平台等各种网络新工具的出现,大学生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捐款捐物外,也可通过关注、浏览和转发有关微信,利用官方博客和个人博客、视频播客、公共SNS等平台鼓励用户间进行及时交流和参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快捷性和低成本优势。因此,微公益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三)突出的社会实践性

微公益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形式。为了满足自身道德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微公益方式参与到活动中,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等等。在微公益实践中,大学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外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的微公益活动,既是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实践方式,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实践途径。

《扬之水》是一首反映曲沃桓叔篡国阴谋的诗歌。 晋昭公始封桓叔于曲沃,造成曲沃盛强,昭公微弱,最终晋为曲沃桓叔篡夺。 作者在一开始就有预见,委婉讲出。 说是不敢告,实际上已经起到了告的作用。

二、微公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助推作用

随着微公益理念的广泛普及,大学生微公益的践行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大大提升了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具有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等特点,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公益平台,激发每个大学生参与热情,传递着一种自由平等与人人公益的理念,唤起了大学生们的慈善权利意识和慈善责任的觉醒,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微公益价值诉求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现。但在因网络不确定性使“微公益”充满诸多风险的背景下,如何更好规范大学生“微公益”,需要针对“微公益”引入监督机制,加强有效监管,这既要加强网络认证等方面的监管,还需要来自法律方面的规范。从立法的层面来对微公益进行权威的定位和规范,确定监管主体以及因微公益导致出现一些违法问题如何进行问责等问题都应明确化,使之更具有操作性。总之微公益倡导的这种自由平衡参与和监管管理理念,为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工作指南。

(一)微公益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

首先,需要政府制定陕西省创新发展战略和夯实计划,指导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是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基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思想提出后,陕西省相继制定了《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签订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企业联合基金”“陕煤化联合基金”和“引汉济渭联合基金”合作协议等,这对于今后的科研投入及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微公益强调的原则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特点。微公益倡导的理念是从“身边小事做起”,并不占用个人太多的资源,也不用占用个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践行微公益也是大学生们弥补知识与实践、理论与行动、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状态的最有效途径,它为大学生各种责任品质的成长提供了实践、锻炼、理解和学习的平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我们不仅要强调大学生们“应该”做什么,更要强调大学生“能够”做什么,将“应该”与“能够”统一起来,让大学生们在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中达成培育效果,这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入实践层面提供了有效形式。

(二)微公益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练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大学生作为具有青春激情和文化理性的社会群体,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希望,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支柱,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成就自我”的责任与使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履行公民责任意识与担当时,面临着种种困境,如责任认知与实践相疏离、责任判断与选择迷惘、责任的亲缘性与泛化倾向等等。微公益作为一种新型的公益形式,以其独特优势为困境破解提供了解决之道:微公益奉行的利他与博爱精神价值理念,切实将责任落实到了个体,有利于克服当今社会责任泛化的弊病;同时,大学生们在践行微公益时,将“个人善”与“公共善”进行有效结合,寻求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一致,使大学生们认真思考如何超越一己私利去关注整体,化解当今社会责任选择的迷惘困境。微公益蕴含的这种责任与担当意识,不仅对大学生主体的行为产生能动作用,同时维持和调节着大学生们的公民行为,指引着大学生们为实现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不懈奋斗。

(三)微公益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平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社会平等、依法治国、生态文明等都是当前的急迫问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现,不仅需要我们党自觉地将理念融入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而且需要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将价值理念外化为实际行动。

只好站起来关上书房的木门。关门的瞬间他看一眼云梦,云梦一边咯咯咯一边往这边瞅。呼伦心里稍感不妥,稍微愣了愣,还是把门关上。

(四)微公益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

以大学生个人参与为起点,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在微公益活动中,家庭是“第一环境”,父母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活动的发起者和传播者。在运用微公益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家长需要言传身教,经常向大学生普及微公益知识,并积极参加各项微公益活动。

本文建立了测定PVC制品中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ICP-OES方法。该方法准确、快速、方便,检出限低。对8个样品进行检测,其中4个样品的镉含量超过100 mg/kg,2个批次PVC包装样品不符合GB/T 16716.1—2008《包装与包装废弃物 第1部分:处理和利用通则》的规定。这些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环境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以公寓社区微公益为基石,培育责任公民。公寓社区是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之地,社区公益方式多种多样。大学生们可以在社会工作者或者志愿组织下从事微公益活动,让大学生们自己有力量依靠自己的参与来实现公寓社区的需求。同时,大学生们也可以配合或协助公寓社区管理者一起来解决学生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些问题,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公寓社区就可以不断培育大学生们做一个一个积极负责的公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然与实然,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主体等于他一连串的行为”“单纯志向的桂冠等于从不发绿的枯叶”[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立足于实践,如果仅仅停留在头脑中,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要立足于实践,诉诸于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社会理想转变为现实。

三、微公益助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微公益变革了传统的公益模式,能够较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并加深了他们对公益理念与公益精神的理解,成为大学生理想道德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生成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微公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发挥微公益培育载体的功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大学生价值理念的提高与升华。

(一)强化微公益平台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塑造良好社会风尚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如帮助全体公民确立共同理想,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力量,为塑造良好社会风尚提供“主旋律”。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社会新风尚活动中,如果人人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因误解而却步;不以恶小而为之,自觉树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道德准则,以奉献爱心为荣,以道德失落为耻,就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有效资源。

以学校教育为重点,推进内化与外化。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将微公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融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微公益精神,强化大学生认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高校社团组织优势,营造充满公益精神的校园文化,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使学生加深对微公益的认知,并内化为个体情感,并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微公益活动,强化学生的责任体验,进而转化成外在行动。

微公益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倡导以微小之力,带来细微的改变,最终给双方带来互助的快乐,快乐公益的基础是在不断地互动、分享、传播之中产生并延续的。积极扩展微公益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影响,形成一个“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的良好风尚,有助于推动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学生实践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环境。微公益强调志愿基础上的奉献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公益精神,其旨义就在于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不足道,却能聚集起人们正向的力量,向善的精神。大学生在参与微公益活动中践行“服务社会,弘扬新风,帮助别人,完善自我”宗旨,也会潜移默化的感染被服务者,进而影响其他的人。让多做“一点点”成为更多社会成员的心愿,让道德之光照耀中国的社会生活。

来吧,快来吧,橘红,我等你。老沟林场回来后,就盼着这一天,等着这一天。喜孜孜的脸上,幸福的泪水放着光亮。他用衣袖擦干眼泪,将信收进箱子里。

(二)创新微公益载体

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而确定的,它是实现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5]。以微公益助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根据其需要和心理特点,创新微公益载体,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首先,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微公益文化载体。针对大学生更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产品之中,跟随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不断拓展价值观传播范围。其次,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微公益网络载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它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意识到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这平台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占领网络阵地,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如各大综合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工作当中,应严格检查护理人员的衣着是否规范,评价其专业技能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考察其对于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于无偿献血志愿者的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确认其是否符合献血的标准和要求。检查献血者采血部位皮肤、血管,判断是否存在淤血肿胀、感染以及桡神经浅支的发生风险,警惕献血反应征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完善微公益制度体系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6]。目前运用微公益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系列问题,如:谁来监管?如何监管?针对这些管理瓶颈,需要加强制度构建。一是建立健全微公益网络平台安全监管制度。安全的网络环境是微公益得以开展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前提基础。目前虚拟网络空间仍存在安全隐患,虚假的微公益信息不仅骗取大学生参与者的物质财产,且严重影响和消浊着他们的参与热情。因此,需要建立高公信度的互联网环境,以此来助推微公益活动的开展,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二是建立健全微公益平台舆论监管制度。社会舆论是微公益向何处发展的触发器,正面舆论能引导微公益向良性发展。正面社会舆情与积极宣传能够帮助大学生感受微公益的精神实质,这是从人的角度使微公益合理化、科学化、价值化之后又反作用于人本身的一个辩证否定过程。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微公益诚信监管制度。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生微公益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微公益活动进展信息的反馈是推动微公益发展的关键。应及时反馈微公益实施状况,组织者只有公开且及时有效反馈信息正常开展,并做好善后工作,才会获得参与者的支持和认可。四是建立健全保障微公益规范运行的法律体系。除了网络认证等方面的监管,微公益还需要法律来规范,如,微公益活动的组织、运行、资金和法律地位等内容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下来,只有明晰微公益活动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微公益才能得以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四)健全微公益工作机制

注重养成,健全行为实践机制。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和设施,努力营造思想自由碰撞的舆论氛围,让大学生在理论思辨与观点比较中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容。同时,拓宽教育形式,加强实践锻炼。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利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社会公益、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的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从而在实践中学会思考,教育感化,提升素质。

联系实际,构建激励保障机制。大学期间,学生会面临学业、生活、情感、求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与迷惘,学校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思考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和心理困惑,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心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要求具体化为学校管理的规定和学生文明公约的方方面面,落实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每时每刻中。高校应成立相关机构或部门指导和管理大学生的微公益活动,同时,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从物质上保障微公益的顺利进行。

形成合力,构建共管工作机制。借力微公益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为主实施、部门分工负责、院系全面落实”的领导体制,把利用微公益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贯穿于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相互渗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强化全体职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责任意识,确保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各项措施到位,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本试验以脱胚玉米为原料,通过挤酶法压——双酶水解制取葡萄糖浆。脱胚玉米按照1.3的工艺处理,考察指标滤饼RS3质量分数(%)。本试验中,收集制取糖浆后的滤饼,并干燥、称重,测量滤饼中的淀粉质量,将结果转化为投料量中淀粉所占的比例。主要考察挤压时耐高温α-淀粉酶添加酶量、挤压机螺杆转速、液化时耐高温α-淀粉酶添加酶量、液化时间和糖化时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对的滤饼中RS3质量分数的影响。采用5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安排试验[7],如表1所示。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2]陈茂生.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6.

[3]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J].江汉论坛,2003(7):117.

[4]黑格尔.精神哲学:哲学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6.

[5]邱光伟,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3.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3.

 
吴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