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农村卓越教师培养的理性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并组织了部分高师院校进行了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试点;2014年,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培养卓越教师已成为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全面目标追求。近年来教育界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关于农村卓越教师培养的关注及研究还很不够,尚是一片亟待开垦的畛域。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可能的分析与探讨。

一、农村卓越教师培养: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

当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师资,如何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首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在职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偏低、流失严重以及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困难局面”[1],农村教育师资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改革现代化的进程,也极大影响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教育师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两难格局:即稳定与提高。一是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和减少。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较低、生活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稳定性与积极性,造成农村优秀教师大量减少和流失;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学段越低,学校越偏远,老化的程度越严重[2]。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惠及农村教育的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农村教育师资数量短缺与学历不足的问题,使农村教育呈现了整体向好的局面,但上述两难格局依然存在,形势依然严峻。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一支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唯此才是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促使城乡教育走向均衡的基本保障力量,也是建设和谐美丽中国的重要具体内涵。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义是教育的民主与公平,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显性标尺。在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之下,农村越来越成为一座文化孤岛,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教育进入新的阵痛期。近年来在某些农村地区师资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补充机制不够完善,临时代课教师又沉渣泛起、充斥其中,这些现象严重影响整个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由此,多管齐下建设一支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的高质量的发展,彰显教育的公平与进步,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二、农村卓越教师需要精准培育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中小学教育实际的需求,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以及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这是对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概述了优秀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基本特征。在此,“卓越”与“优秀”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视为同一意义、同一层次上使用的概念,体现了新时代对高素质教师的一种社会期盼与国家愿景。

卓越教师培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历练过程,需要内外因素的综合促成,而且仰赖职前职后的一体化的努力,单靠职前培养难以为功。因为职前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还只是一个准教师,理论上可以设定这些师范毕业生都足够优秀,且具有成为卓越教师的潜质,但还不能说他们已然成为卓越教师,他们大体要遵循从“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卓越)教师”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为研究型或专家型教师。这揭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成长规律,并不意味着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就的现实高度。而且实际上师范毕业生都很优秀是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事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目标理想。

农村教育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这是无须论证的事实。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中师教育的繁荣发达,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师毕业生。他们扎根于农村这块贫瘠的土壤,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撑起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宏伟大厦,保障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尽管他们学历不高,知识不深,专业不精,但他们拥有较出色的教师基本技能与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涌动着对教育的热情以及对农村教育环境的天然适应力,因此他们很快成长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中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共同酿就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勃勃生机。21世纪以来随着中师教育的逐渐消亡,定向、封闭的教师教育格局的打破,农村教育师资的供给机制体制失灵,农村教育师资处于持续短缺、钝化之中,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健全发展。为了克服上述不利状况,我国先后实施推行了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制度、特岗教师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等。这些措施短期地或局部地缓解了农村教育师资短缺或素质不高之痛,但还未能根本地解决问题,尤其是离建设一支卓越的农村教师队伍相距甚远,农村教育的现实逼迫我们要做出更深层次的更全面的思考。

例8 (根据2014年北京高考试题改编)某同学使用石墨电极在不同电压(x)下电解pH=1的0.1mol·L-1FeCl2溶液,记录如表1。(a、b、c代表电压值)

笔者认为,农村卓越教师需要精准培育,只有在精准培育的理念指导下,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才有明确的针对性与指向性,才能形成有利于农村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使农村教师队伍逐渐走向卓越。所谓精准培育,就是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健全完善、衔接有序、支持性的乡村教师教育制度,培育一支热爱农村文化、安心农村教育、引领农村文明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他们具有娴熟的教育教学能力及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具有灵活的教学艺术与积极的人文关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创新的行动品格。这种农村卓越教师的精准培育是基于农村、为了农村、服务农村的,从制度到体系、从职前到职后、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服务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从而实现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如此折腾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我便爬起来穿好衣服准备去医院。老婆这才哈欠连天地出现在小屋门口问:你昨晚大号没?假牙屙没屙出来?我说:没有。一语双关。老婆说:让你这一宿咳得,我一夜没咋睡。老婆还不知道,她不但今晚没有睡好,几乎在今后的两个多月里一直睡不好。

接下来,我继续和妍妍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把妍妍在学校的表现告诉他们,并建议他们在家多引导妍妍聊一聊学校发生的事。如,今天和小伙伴发生什么有趣的事了吗?今天的语文课学了哪些新知识?今天中午吃什么好吃的了?在交流时要表现出关心、感兴趣的样子,最好不时回应几句:“这么有趣!”“我也想见见这位同学!”“要是我也在现场就好了!”让她逐渐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

第三,增加乡村文化与教育改革课程内容,强化专业情意教育。农村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是一个在学科知识、专业情意、教师能力等方面综合提升的过程,专业情意教育不可忽视。“专业情意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增进专业理想、陶冶专业情操、提高专业意识的精神动力”[8]。缺乏对农村教育的理解与热爱,缺少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奉献,缺失视同生命的教育理想与执着信仰,是难以走向优秀与卓越的。

精准培育没有统一的模式要求,它允许有多样的实践途径与运行方式,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因为各地的文化基础、师资状况、经济水平、制度环境等不同,农村卓越教师的培育定会呈现不同的实践范式,定会有不同的区域策略。这些都是农村卓越教师精准培育的内在之义。

三、农村卓越教师有着独特的价值内涵

卓越教师具有怎样的价值特质,农村卓越教师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属性,这是研究者要加以认真明晰的问题。只有对这个问题有着较为透彻的认识,其运用的手段或实施的方式才更有成效。中外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卓越教师的能力特征进行了探讨,如Feldman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卓越”教师的特征,他认为“卓越”教师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讲解内容清晰易懂、通晓所授学科知识、精心备课、热爱所从事的学科的教学工作、关爱尊重学生且能给与有效帮助与指导、包容开放、鼓励学生的质疑和讨论[3]。也有人从教师职业胜任力特征角度,提出优秀教师的胜任特征。如学者毕景刚提出了卓越教师的九大特征,即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定的教育信念、敦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育思想、娴熟的教学技能、敏锐的实践与反思、自主的专业发展和过强的创新能力[4]。还有从其他角度来加以分析与认识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都有特定的适切性与意义价值。

本文的关注点是农村卓越教师的培育问题,除了拥有上述卓越教师的一般性特征之外,他们还应该拥有属于自身的价值内核或表现形态,这构成农村卓越教师的身份写照或身份气质,也是他们能成为农村卓越教师的存在方式。简要说来,农村卓越教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扎根农村的教育情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努力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到2020年,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这是对农村卓越教师的一种定性描述,也是对农村教师队伍的一种社会要求。他们具有扎根农村的教育理想,认同农村教师的身份符号,开拓农村教育的故事新篇,充满了在农村天地成就教育事业的理想豪情。尤其在认识到农村教育的落后、农村文化的薄弱之后,他们拥有了一份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增添了一份改变环境、克服困难的勇气,将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农村的教育进步同频共振,将自己的身心言说寄情于农村这一方山水。他们物质上并不富有,但精神上极为充实,并积极乐观平实地从事农村教育工作。

第二,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能力结构。农村学校师资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短缺,而不是简单的缺编。而结构性短缺问题会长期存在,因为农村学校生均规模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年级多、班级少、教学点的大量存在不足以配备学科齐全的教师队伍结构,因此农村学校教师有进行多学科教学的客观需要。那些从事多学科教学游刃有余又具有全面指导能力的教师无疑是农村卓越教师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具有娴熟的“一专多能”知识能力结构。“一专多能”可作两种释义解:其一,“一专”指的是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多能”指的是具备综合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具备综合教育的能力;其二,“一专”指的是有一个主修学科专业,“多能”指的是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具备多学科教学及多方面教育的能力。两种释义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境下,他们需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有课内课外实际指导的能力,农村小学教师尤其如此。对农村卓越教师而言,“一专多能”不仅是一种客观需要,更是一种业务精进、努力追求的结果。

对于选择终止妊娠的HIV感染孕妇,应给予安全的人工终止妊娠服务,应尽早手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选择继续妊娠的孕妇,应给予优质的孕期保健、产后母乳喂养等问题的咨询,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抽选2017年3月—2018年3月来我院进行体检的82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体检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管理组(n=41)与传统组(n=41)。管理组中,男24名,女17名,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3±5.7)岁;传统组中,男22名,女19名,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5.8±5.9)岁;两组体检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第三,深谙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鼻祖是卢梭,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所以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同时要求儿童在自身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因此,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回归自然”,实施“有序”的教育。农村卓越教师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拥挤,文化氛围稀薄但相对单一,则可以围绕自然山水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让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环境的亲密关系,引领儿童心性的自由发展、主动发展。倡导减轻繁重的考试竞争与学业负担,反对单向的“授受式”教学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塑造美德,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这是农村卓越教师教育思想的有力体现,也是其重要的价值特征。

第四,具有较强的农村教育研究能力[5]。农村卓越教师作为反思型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能洞察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能问诊农村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总结、提炼与提升,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由工作层面上升到学术层面,提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实施方案与政策建议,并建构起基于农村教育实践的理论知识与概念逻辑体系。所以,农村卓越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能手,更是一个较强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的专家。他们应充分认识到,只有在注重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个人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才能进一步提高,其引领与示范作用才能进一步增强。因此,农村教育研究能力是农村教师走向卓越的助推剂,也是其一个内在的特征。

姜淑梅出生在山东巨野,1960年跑盲流,在黑龙江落脚。她六十岁学认字,七十五岁学写作,至今已出版四本书,其中《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俺男人》都属于非虚构写作。她以个人史为圆心,逐渐向外辐射,先后写出家族故事、村庄故事和山东、东北地域几十个家族的发展变迁。其中,《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分别入围2013大众最喜爱的图书和2014中国好书。

四、农村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路径

农村卓越教师如何培养,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美国早在1987年开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该项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极大增强了教师的教学信心,对美国的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美国教师教育由训练模式走向开发模式,由注重技术性的训练走向专业化的构建,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6]。英国、德国等都有类似的卓越教师计划行动方案,尤其强调教育实习环节的训练,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但显然不能简单照搬。

第二,培养目标为文理渗透、胜任多学科教学的高素质教师。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全科型是基本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所承担的角色是多面而复杂的,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若仅有某一学科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是不能胜任小学教师工作的”[7]。所以,小学教师要胜任多学科的教学且具有较好的艺术素质是培养的目标方向;对于农村初中教师的培养而言,除了有一主修专业之外,还可以设置模块式课程结构的辅修专业,同时加强文理渗透,促进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交叉性,适应多学科教学的需要。

第一,招生形式宜采取公费定向。我国从1998年师范院校招生全面并轨以后,取消了师范生的公费待遇保障,师范生的政策优势不复存在。随着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开放、非定向的教师教育培养形式成为时代的主流,引起了师范生生源及培养质量的下降。2007年教育部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推行免费师范生教育,可以说是重新吹响了重视师范教育、尤其是为农村教育培养优秀教师的集结号。随后部分省份也试行免费师范教育,定向培养优秀农村教育师资,师范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农村卓越教师培养采取公费定向的招生模式,有利于选拨一部分优质生源,去除他们上大学的经济负担,而毕业之后又有工作保障,对于部分学生家庭来说构成了吸引力。定向分配的安排政策也有利于师范毕业生服务家乡、回报桑梓的机会,较好促进他们专业情意的稳固与专业素质的成长。

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实施以来,卓越教师培养进入一个理性推进的阶段。各师范专业院校积极改革、大胆创新,推动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彰显师范院校培养特色。即使如此,卓越教师培养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或规律可循,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或实践经验,我们谈谈农村卓越教师培养的一些基本思路或行动路径。

(1)肝火上炎患者护理。临床表现突发耳聋,为情绪急躁且容易愤怒,在对该类患者护理的过程中,积极沟通,改善患者情绪。同时,为患者讲解各方面养生知识,告知患者保持心情平静的重要性。

师范院校在课程计划中增设如“乡土文化与乡村教育”“农村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等专题内容,增强师范生对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的理性认识,培植服务家乡的故土情怀;熟悉新时期有利于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发展的文献政策,增强未来职业的信心。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讲座、主题活动、三下乡等,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认知,涵育积极、健康的专业情意,促进更好的专业成长。

第四,重视教师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教学。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作,不仅要求有高深的、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娴熟的、高超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亦可称之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9]。因此,在教师教育培养中要坚持实践取向、能力为重。

现在师范院校普遍加强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如“三字一画一话”及微格教学等,并有技能考核通过要求。但技能训练大都集中在第一学年,后续学段的训练管理没有跟进,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持续的、自主的训练体系很有必要。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教育见实习工作的安排与督导,它是提高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生成实践智慧的重要环节。教育见习可安排三次,分别在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进行,遵循“参观性见习—理解性见习—反思性见习”三个层次目标要求;教育实习宜安排两次:“小实习”与“大实习。”“小实习”安排在城市学校,它们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以及较高的教学指导能力,时间为4—6周,第五学期进行;“大实习”则回原籍顶岗实习,基本上安排在农村学校,接受全方位的锻炼与实践,时间18周,第七学期进行。通过上述多个实践环节的部署安排,可以极大地增强师范生的教育临场知识与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智慧,为日后走向卓越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准培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实践的方法与手段,是针对当下农村教师缺口严重、人心不稳、素质参差不齐、发展后劲不足等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指导性策略。在当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从理念层面进入到实质推进的阶段,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那么农村卓越教师的精准培育应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成为解决农村教育师资问题的着力点所在。

第五,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卓越教师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共同努力,实现从“潜在”转变为“现实”。“教师专业发展是职前与职后综合化培养的结果,不可能靠一次性的师范教育来完成”[10],职后培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职后培训主要有校本研修、进修培训等。校本研修是一种建立于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自主生长策略,是学校内生行为,也可以说是学校的一种管理文化,其存在形态与特色各异,恕不赘述。但对于近年来从上至下强力推行、投入较大、机会颇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来说,却有许多值得反思与斟酌的方面。

毫无疑问,农村教师是近六七年来强劲兴盛的国培、省培计划最大的形式上受益群体,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问题显然不少。如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教师培训内容有明显城市化倾向,对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必须基于中西部农村教育的状况,了解他们具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可是,部分培训内容不顾中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处处以城市的教育为样板”[11]。这揭示了现行培训教育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即培训缺乏针对性、缺乏精准培育的理念,从而效果有限。为了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向卓越与专家型教师的迈进,需要树立精准培育的理念,制定出适宜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课程结构以及授课方式、评价策略。惟其如此,农村教师的培训研修才能带来理想的效果。

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激励措施,稳定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卓越教师精准培育:来自乡村,服务乡村,属于乡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两方面政策举措,一是提高生活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二是建立荣誉表彰制度,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吸引乡村教师“留得住”,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首先,由于小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事物较少,因此,在课堂中进行情境创设时应当更多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比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们日常玩的篮球足球以及女孩子常用的小圆镜子等作为情境的创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感。

区县级电视台不重视优秀人才培养,在制作电视专题节目时往往缺乏相应的奖罚机制,没有将地区优点以及特色体现出来,在节目题材选择上存在缺乏吸引力的状况,其所使用的多媒体技术以及相应的节目制作技术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宣传方式和制作内容上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1]李克勤,等.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式[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2]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48.

[3]KENNETH A FELDMAN.The Superior College Teacher from the Students’View[J].Journal of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76(5).78.

[4]毕景刚.“卓越教师”计划之背景、内涵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28-31.

[5]靳璀璨.农村专家型教师的特征与培养途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3):46.

[6]周丹.农村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15-119.

[7]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5.

[8]王建平.论中师教育传统的当代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6(4):37-41.

我走近一看,黑鸟长着长长的嘴,长长的腿,长长的爪,黑色的羽毛滑溜溜的,还泛着绿色的光,非常可爱。它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但是又害怕我靠近它。

[9]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

[10]吴安春.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26-28.

本着“远来都是客”和对“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同情,不得不说,日常执法中,我们可能对于异乡人多少都会客气些,也会更有耐心: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咱们执法工作更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11]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36-39.

 
王建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