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以滇西片区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背景介绍

扶贫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社会问题,职业教育因其与产业经济密切联系的特有属性,也随贫困问题的日益尖锐而备受关注。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扶贫的研究要追溯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主党派所参与的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智力支边扶贫工作。当时,民主党派们在了解当地贫困状况及成因后,提出了“扶贫先扶智,扶智办教育”的口号,并把办好教育尤其是办好职业教育作为参与帮扶贫困地区发展的第一实践。之后,党和国家便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并于1994年和2001年先后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开启了连续两轮的扶贫攻坚战,尝试了一次又一次的职教扶贫战。这期间,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大成效,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贫困居民温饱问题得以基本解决,贫困区域也由大片区转向集中连片地区的贫困县、贫困村。2011年国家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并明确提出加强教育扶贫,“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1],就此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了序幕。

2014年,针对粗放扶贫的弊端,国家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即“要区别不同区域、不同农户的贫困状况,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有效治贫方式”[2],强调通过为贫困户“建档立卡”,从而精准帮扶贫困人口,做到真扶贫。

湖北华贵的发展模式为“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2],公司从2015年开始投建合作社,目前投资建成超过30家。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民放心种植,也保证产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在藕带种植季节,进行标准化生产,统一规划、放种,统一技术指导、采收,现场进行质量检查,保证藕带制品原材料的质量,同时发展“藕带-鱼”套养模式,辐射周边县市达133公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14个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紧迫任务所在。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对于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具有独特功效,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云南属于我国西南贫困大省,集边疆、民族、山区和贫困于一体,“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4个连片特困地区涉及15个州93个县,是全国片区县、重点县最多的省份”[3],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特别是滇西连片特困地区,属于典型的素质性贫困片区,也是唯一一个不跨省的多民族贫困片区,在该片区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势必具有重大意义和成效。本文将以滇西片区为例,探析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精准扶贫策略。

二、滇西片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滇西片区为国务院2011年确定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前沿,包括云南省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等10州市的56个片区县。鉴于滇西人口素质性致贫的原因,教育部在完善定点联系滇西政策体系的同时,围绕把滇西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的总体定位,探索通过开发人力资源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新模式,共同建设滇西教育改革先行区、教育开放试验区、教育对口支援示范区,以增强滇西教育脱贫的自我发展能力。其中,中等职业教育被列为扶持的重点对象,在各政策指引下取得了较大进展,为解决当地技术贫困做了较大贡献,但其发展依然不尽人意,问题依然很多。

(一)办学条件有限,招生数量不尽人意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中流砥柱,充分发挥其“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功效,是最好最精准的扶贫。按照国家精准扶贫的指导方略,根据滇西片区的致贫之因,职业教育可通过一系列措施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精准资助,为中职教师提供精准培养,从而实现中职学生的精准就业,脱贫致富。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力图构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但因地区差异较大,边境山区的办学条件还相对落后。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滇西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扩大校舍面积,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增加对教学实习仪器的投入;同时可通过企业对中职学校“一帮一”的精准帮扶政策,加强中职学校硬件建设;通过建立城市优质职业学校与县域、乡域职业学校“一对一”帮扶制度,实行资源共享,扩大中职教育资源覆盖面。[4]此外,精准识别已建档立卡的家庭贫困学生,通过完善“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对寒门学子进行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精准资助,缓解其继续求学的经济压力,并为其习得一技之长、增加就业率提供可靠保障。目前,云南省已在怒江州和迪庆州实施了职业教育全免费全覆盖试点,“两个州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农村户籍学生,均能获得免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5]类似的中等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应向更多贫困地区学生倾斜。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特色不突出

截至2011年,云南省已备案的中等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共588个,其中滇西各州市所设专业数差异较大,红河州最多,怒江州最少,如表2所示。综观所设专业,专业门类重复率较高,与当地产业经济切合度不够。10州市专业数量位居前3位的是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几乎不同区域的不同学校都涉及这些专业,但是与烟草、生物、能源、电力等当地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则开设较少,中职院校服务当地区域发展的能力不足。同时,所设专业特色不突出,民族代表性不强,文化传承力不够。如普洱市,因茶业而闻名于世,但当地中职学校开设茶艺专业的为数不多,特色平平,未能满足当地茶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表1 2015年滇西片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情况

  

数据来源:《2015年云南教育事业统计摘要》

 

市(州)云南省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州红河州版纳州大理州德宏州怒江州占云南省比例总人数(万人)4713.90 256.70 127.50 259.40 249.30 272.80 462.00 115.70 352.70 126.40 54.10 48.3%中职学校数(所)379 12 11 25 19 25 37 10 29 12 5 48.8%招生数(人)175583 6460 2260 6680 6185 6035 6264 1363 4596 2532 517 24.4%毕业生数(人)149924 7694 2735 5657 3823 5629 7360 2390 9370 3387 345 32.3%校舍面积(平方米)5854519 274026 107110 285981 245154 224054 517622 60682 410330 135720 38364 39.3%图书(万册)884.30 45.44 17.15 52.54 40.00 48.15 62.74 24.07 50.53 22.42 7.57 41.9%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值(万元)135622.68 4727.58 2730.20 5401.49 4513.58 7259.68 9521.95 2321.57 10265.58 2289.93 1882.23 37.5%

 

表2 2011年滇西片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本区域主要产业情况

  

数据来源:《2013年云南教育发展研究蓝皮书》

 

三、滇西片区中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

近几年,滇西片区10州市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良好发展,但办学条件依然不容乐观,招生数量更是不尽人意。如表1所示,截至2015年,10州市总人口占云南省总人口的48.3%,中等职业学校总数占云南省的48.8%,几乎各占据了云南省相应总数的半壁江山,但其办学条件如校舍面积、图书总数、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值则分别仅占云南省相应总数的39.3%、41.9%、37.5%,教育基础设施较差,办学吸引力不足。特别是在招生人数方面,10州市中职招生总和仅占云南省招生数的24.4%,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量存在较大悬殊,陷入了严重的招生瓶颈。由此可见,当地职业教育吸引力严重不足,转化剩余劳动力为技术技能人才、释放人才红利的功效不明显。

这种模式较适于大型肉牛场。建设沼气系统,以粪污混合物、污水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沼液用于农田或深加工成有机肥和液体肥,沼气可发电,也可作为燃气使用。大规模沼气可考虑发电并网或生产生物天然气,中等规模可考虑电、气自用,或者供附近百姓使用。该模式优点是生产绿色能源;缺点是周围要有消纳沼渣、沼液的农田,如再建设沼渣、沼液长期贮存设施,投资较高。

(一)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资助体系,实现精准资助

作为边境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历史传统等影响,滇西片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流失严重,整体力量薄弱。首先,从教师学历结构来看,拥有硕博学历的教师比例甚小,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依然存在;虽然10州市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均达到了80%以上,但与云南省平均合格率87.85%相比尚有差距。其次,从教师构成来看,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专任教师比例较大,企业聘请的技能型兼职教师较少;在教育教学中,理论课教师偏多,且知识陈旧、自我更新能力较弱,实践课师资不足,“双师型”教师更是稀缺。此外,从教师进修机会来看,由于办学资金有限、教学任务繁重,该片区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多,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

(二)提高教师素质,引进优质师资,实现精准培养

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一专门针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也着力落实了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但滇西片区因经济、环境、交通等问题,引进优质师资依然十分困难。为此,要创新教师培养机制,除了通过校内培训、老教师带新教师等方式提升教师素质外,还应通过政府、教育部门的力量,每年委托高等师范院校从滇西片区生源中定向录取优秀高中毕业生,给予免学费等优厚待遇,实施精准培养,并在毕业后将其返回原籍地中职学校任教,以此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本土化师资队伍。[6]同时,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学校可预留一定的编制名额,用于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社会巧匠进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实践操作教学,弥补专业技术岗位急缺之需;充分利用兼职教师的专业实践带头作用,加强对校内实践课教师的技能培养,实施“一带一”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校内教师的精准培养。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系统运行分析——基于共生理论的视域……………………………………………………………………罗雪英(1):60

(三)根据产业需求,开设对口专业,实现精准就业

职业教育肩负着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促进个人就业的重担,滇西片区中职学校就应根据当地产业需求,增加专业对接产业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的精准就业。首先,要完善专业开设机制,减少重复专业,撤销无市场需求专业,新增产业对口专业,结合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安排,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其次,要推进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六连结构”(课堂、基地、农户、实体、农校与高校连为一体)教育模式研究、“教育扶贫示范田”基地建设,[7]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有机结合,满足技术技能与工作岗位的精准匹配,实现职教学生的精准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同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Z].中发[2011]10号.

[2]陈灿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29-133.

[3][5]邹平.精准发力加快推进云南教育扶贫全覆盖[J].云南教育,2015(11):7-10.

[4]李慧.我国将实施精准扶贫十项工程[N].光明日报,2014-12-25(10).

[6]俸俊馨.滇西边境地区特有少数民族山区教育发展的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5):45-48.

[7]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16(1):16-20.

 
刘娟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