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亿万中国人民最大的价值公约数。青年大学生作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1]。在高校“四个自信”培育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2-3]。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视阈下思考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加强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4]

我在日常生活中会非常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认识各种情绪,也会用大拇指向上或者向下来表示这些情绪是否令人舒服。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深层反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点工作,从理论研究、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制度保障、实践养成等方面着手,开展了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5]。然而,就具体的教育效果而言,教育过程仍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或环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效果不如预期的那么明显。实证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定位不够准确、教育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教育队伍力量薄弱以及教育工作没有充分形成合力等现象是当前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6]。深层反思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发现并解决影响教育效果提升的各种因素,对于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Cd(NO3)2·4H2O,甲醇,以上试剂为分析纯,且使用前未进一步纯化.4,4′-二(1-咪唑基)苯硫醚为实验室合成.

反思之一:如何注重知与行的耦合,避免教育内容过于空泛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分层剖析,使我们懂得每一位个体在国家、社会建设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领会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多元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反思之三:如何构建教育协同机制,形成有机统一的育人系统

综上,与雷米普利相比,替米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的效果更理想,且方案具有安全性的特征,故值得临床进一步采用。

反思之二: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凝练切合高校教育特色的价值观教育模式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与载体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以三个倡导为主线,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精神内涵的诠释,特别是其蕴含的思想价值、道德价值和时代价值,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自信。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道德理念的内在关联,需要通过把握两者在理论上的契合点,积极赋予传统价值理念新的时代内涵,以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自觉。通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赋予、拓展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可以丰富其现代文化元素,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习近平同志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40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思想和价值内涵。从时代发展及价值观的继承性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理念存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传统马克思主义因素,也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和西方文明因素。如果我们将“民主、自由和法治”理解为西方文明的因素,那么“爱国、诚信、和谐”这些范畴可以更好地解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9]。因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可行性、必要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内容上而言,既包括理论学习,还包括具体实践。教育活动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知”与“行”的耦合。从高校的现状来看,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全面展开,但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形式”“轻实践”的现象,教育活动多局限于宏观理论的讲解,停留于表面的理论识记和观点背诵,内容空泛,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知多做少,有“知”无“行”,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入眼不入心,主动接受少。知行分离,使得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尤其是“重理论灌输,轻实际内容,重活动形式、轻具体实践”,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抗拒与排斥,难以有效根植于内心,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

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其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构建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系统处理不同思想文化碰撞与交流,是各种文化思维、价值观协同作用的结果,要牢牢把握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对社会成员进行正确引导”[8]。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需要注重构建有机统一的育人系统。然而,许多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缺乏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全程化、长效化、常态化的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现象仍然存在。

此外,教育活动未能系统地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入学的初期,呈现出“虎头蛇尾”的特点,工作推进缺乏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包含着实践与认知的双向互动,从接触、理解内化到最终外化于行动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开设几场讲座、组织几次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程化、长效化、常态化的机制建设。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高速公路的混凝土结构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外界气候的影响而逐渐出现老化现象,因此要定期对高速公路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可使用高速射水装置将高速公路表面损毁的混凝土结构给清理掉,然后再使用黏合剂对损毁的地方进行修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通过有效载体和路径来宣传、引导、养成,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是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价值观培育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的形成取决于教育、环境和人的自身等三方面要素,经历由幼稚、浅层、单纯到成熟、深层和丰富的渐进过程。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培养应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即通过情绪化的感知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家庭、学校教育,将自身非理性的需求提升为“一种理性的外显的价值观念”,完成从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到价值整合的过程[7]。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能力,将抽象的理论观念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需要高校凝练切合大学教育特色的价值观教育模式。

民族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类共同具有的某些社会生活规范和优秀的道德观念。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需要传承的价值理念,对这些传统价值理念的当代诠释,形成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根基。如个人品质中的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待人接物中的友善爱人、奉公守法等,家国关系中的爱国图强、民族团结等,主张“和为贵”的处世观念,希望建立“老有所终”“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理念。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得以逐步发展和完善。只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根溯源,去提取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去汲取智慧,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更加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价值观教育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对大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亲和力。依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取其精神滋养,能更快更好地得到学生广泛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要以“文化自信”作为先导,推进青年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养成与巩固。

其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淀、演化而成的带有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与实践的概括凝练、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引导大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或者重复,它需要以“扬弃”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提炼其时代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但是“这一重构并非漫无目的的改造与创新,而是需要方向的指引与主线的穿插,而这最为关键的方向与主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层面的追求,对于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近现代社会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汲取了蕴含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曲折发展历史的精华积淀”[11],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引,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形成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增长以及企业微观行为选择的影响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在宏观层面,已有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导致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9],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反经济周期的,并且不确定性强烈影响经济衰退和复苏的程度[1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GDP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这种反向关系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间都是相对稳定的[4]。在微观层面,已有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公司投资[12-15]、 股利发放[16]、 资本结构[17]和研发投资[6]等行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Sharmila Parmanand用六句话(六个话题)阐述了本场辩论的总话题(实行帮助妇女在立法机构保持一定席位的特殊政策)拟解决的问题,即妇女在当地或国家层面的政治机构中仍然没有足够的代表的问题。

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上的契合点,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的亲和力,并立足于大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建设常态化的协同机制,这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首先,找准价值理念的契合点,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

虽然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一种前后相继的关系,但是两者毕竟还是存在本质的不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简单地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实现,需要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比较研究和实证考察,找到其理论上的契合点才能真正具有实效。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结合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转换问题。

目前高校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切身关联度低,与生活实际联系少,尽管教育宣传目标定位准确,但是学生缺乏应有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形而上的目标理想,其内容和教育的意义具有一定的抽象度和高度。要让其教育渗透进大学生的头脑,内化为自觉的精神追求,就要将形而上的目标理想与形而下的务实养成有效结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如果脱离了大学生生活实际,缺乏高校教育的特色,那么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就很难有效创设有利于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生活情景和环境氛围,大学生无法切身感知、领悟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其次,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亲和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与智慧的结晶,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它所蕴含的深沉精神给了世代中华儿女克服困难和奋勇前行的力量和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12]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寻源,还要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根,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亲和力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这个意义而言,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关键是提高价值理念对于大学生的感知力,要结合日常生活实践和文化熏陶,使大学生能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此,要培养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的兴趣,从阅读中吸取精神养分,如:传统文化中对探索宇宙和人生大智慧的勇气、仁爱精神、民本思想和人文精神等等,从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系统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再次,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推进高校的传统文化传授以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老巴也拄着拐上前帮助阿东,想要抓住阿里,不料却被阿里一掌推到墙角。拐棍甩到了一边,老巴险些摔倒。阿东吼道:“你怎么可以推爸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公民个人及其价值准则是实践主体和基础。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实践主体是大学生。因此,教育活动中必须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大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在当下思想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价值观较量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更要常抓常新,以大学生为主体,研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贴近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建构“大学生式”的话语表达形式;回归、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创新大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内在要求。

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同机制,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组织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要注重长效化机制建设,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价值观教育的层次性,协调、系统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

应用介质可加强手法的作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润滑和保护皮肤,且介质渗透入里,对疾病本身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崔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青年的战略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话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2016(9):17-22.

[2]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56-61.

[3]陈少平,陈桂香.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6):116-120.

[4]肖贵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12.

[5]“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举要[J].中国高教研究,2017(4):1-25.

[6]徐园媛,李思雨,罗二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69.

[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74.

[8]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德育理念综述与创新案例:西南石油大学德育工作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26.

[9]黄力之.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81.

[10]仲伟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4-88.

[11]李东,孙海涛.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199.

[12]马可,杨娟,王美玲.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

 
沈晓梅,姜明栋,李亚飞,陆勇
《江苏高教》 2018年第05期
《江苏高教》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