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战略部署,将高校的人才培养聚焦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战略主题上来,高校应结合学校办学实际,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于一体,构建基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高校沿用已久的以专业教育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正统模式[1]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视野狭隘,缺乏迅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缺乏实践创新能力,缺乏足够的社会担当。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影响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2]

一、“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关系及其理论基础

(一)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之源,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前提,实践能力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证。三者之间是互通相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被有机地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之中。

可见,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PBL一种教学方法,固然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又随之而带来了新的问题,不利于医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导师责任制结合PBL教学模式引入本科生临床医学教育,以弥补培训中单独使用PBL 教学模式的不足。

首先,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之源。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基于对社会、国家、人民的高度热爱,主动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的高尚使命,实施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情怀。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先进代表,培育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社会责任感是通过对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倾向性影响而提升的。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对于养之育之的国家、民族和社会会有什么样的担当。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其次,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年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如何充分履行其社会责任,又如何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改革实践中有卓越的表现。

本研究结合外输管线的清管情况,对管线内黑粉的分布规律、主要成分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对清管作业情况进行了总结,为类似老旧天然气输送管线清管作业提供参考。

3.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渗透。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8个学期全覆盖。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中可以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无论是理工科专业,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均可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校制定《全日制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可以规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每学年1学分。全日制本科学生在读期间每年应集中至少1周时间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考核合格获得1学分。学生按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前修满3个学分,作为发放毕业证书和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所有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都应当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晋升讲师、副教授职称应具有不少于24学时的指导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干原则上每年不少于6学时时间集中指导学生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来,一些高校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下功夫,强化载体建设,搭建平台,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秉持素质教育理念。这个建设者与接班人不仅要解决培养方向问题,也要解决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问题。尽管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明确的,但实事求是地说,在办学实践中,少数高校没有完全遵循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教育的功利主义或者说工具主义凸显,在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上有所偏离。少数高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没有摆正德育的位置,出现了少数“科学上的巨人、思想道德上的矮子”,凸显了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缺憾。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所指出,“如果那些在科学研究和技术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在文化趣味和公民责任方面最为迟钝的话,那么社会将遭受很大的损失”[3]。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对他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及社会负有责任。

如上所述,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临床急诊抢救治疗中,如有发现进行常规治疗无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时,就应该积极考虑对患者采取机械正压通气,从而进一步挽救患者生命。这样的抢救手段,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效果较好,应用价值较高,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也可以改善治疗后的效果,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

张总表示,30年来中鼎集成所服务的领域遍及食品、冷链、医药、新能源、锂电、汽车、机械、造纸、能源、化工、服装等领域,完成的各类工程案例超过600个,早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物流系统集成商。而之所以能够在2018年收获较好的业绩增长,源于“天时地利人和”。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总之,“三位一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构建高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社会责任感是前提和基础,创新精神是核心和关键,实践能力是动力和保障。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是高校的历史责任与神圣使命。

为深入推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学校把“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工作。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例,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成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

1.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化。学校在制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及学分认定办法》中,将社会责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社会责任教育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编入人才培养方案,分散在第2、4、6、7学期,在课外完成。学校要求每生平均每教学周的社会责任服务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学年累计不少于32个小时,计1个学分,多出的时间不再累加,也不计入下一学年度。在读期间获得4个专门的社会责任学分方可毕业。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在思想上尊重人民、感情上贴近人民、行动上服务人民,使其社会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主渠道、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作用,创新思路、提供平台,通过丰富多彩、富有青春气息的活动,让大学生融入社会,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

2.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明确。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认证,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要求,规定每个学生选修创新创业类课程不得少于2个学分。合理配置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实践比例。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将创新创业训练列入人才培养必备环节,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与毕业设计(论文)互换办法,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学校专门开出了创新创业类的通识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具体包括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精神与实践、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实践、创新创业、商业计划书优化、大学生创业导论等课程。此外,学校每学期还组织大量包含创新创业类的网络通识选修课供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学校的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以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模式完成。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指出,教育是育人,不是制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处理了大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顺应时代要求,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国传统的“修齐、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陶冶当代大学生,强化其社会责任感教育,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再次,实践能力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当代大学生、高校、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的活动。实践能力是指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是个体素质的核心要素,需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学校实施以及个人采用的各种实践渠道和方式,运用自身知识探索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很难想象,一个满肚子理论,只会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实践,如何去履行其社会责任。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能源部2013年提出要重建核材料瞬态实验能力,推动新型核燃料的研发。此后决定重启TREAT。该设施的重启是能源部致力于加强美国核工业能力建设的努力的组成部分。

依据传统的检验方法,在生成变量的回归结果之后,再生成回归方程的残差,经过ADF检验,证实残差序列在不包含时间趋势和截距项的情况下是平稳的。

1.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改革课程体系。优化通识课设置,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普惠性课程;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结合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品牌赛事,为大多数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类综合课程;结合创新创业实践,为少数有创新创业潜质和能力的学生开设实务类、指导类课程;将学生创新成果折算成课程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自建、引进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内外结合、线上线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组织高水平教师、企业界精英、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专业人员、杰出校友编写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和案例库。

2.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条件,支持建设校内创新实验室、创业训练中心,支持建设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安徽工程大学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芜湖国家级广告创意产业园;筹建创客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更名为工程训练与创新中心。利用科研资源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优质科研成果进课堂机制,要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定期向本科生开放,要求各级各类项目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本科生参加,规定具有博士、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必须定期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鼓励学生进项目、进平台、进团队。卓越班学生可在实践学习期间进教师课题、进实验室、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化学科与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及专利创新大赛,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实现“一专业一赛事,一学院一品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安徽省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实现所有专业全覆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定期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与论坛。加强与地方联系,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以及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3.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增加实验、实习、实训教师在职称晋升中的比例,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以培养教学团队为牵引,引导专任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产出一批示范性成果。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相应教研机构,加强现有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增强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打造专业化创新创业指导队伍。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机构和教师队伍,注重“专业-创新-创业”的有机衔接,以专业带动创新、以创新支撑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利用企业精英、杰出校友等社会资源建立创新创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建立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4.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建立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科技制作等情况折算为学分,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创新活动;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鼓励先行先试。在“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课题,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管理、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标准及项目变更作出具体规定。在部分专业设立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引进校外优质资源建立创新学院;鼓励开放办学,走进地方园区建立创业学院。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创造条件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创新创业路径。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

5.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协调校内校外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基地,改善创新创业教育场地条件。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切实加大投入,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指导服务体系,对创新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加强校地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开展创业孵化工作,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定期开展“双创之星”评选,对优秀创业学生进行以奖代补。积极吸纳校友资金和企业资金,设立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与地方人社部门的沟通联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建设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技术,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智慧型校园,为师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稳定、快捷、便利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与技术支持服务。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既“追求知识的本质也追求人在社会中的美好品性”[4]。高校既是探求知识的场所,也是探索人为什么而活的地方,“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除非有某种他愿意为之而放弃的东西,否则他就不能过有意义的生活”[5]

【参考文献】

[1]王义遒.高等教育培养中的“博通”与“专通”[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5-15.

[2]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3]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3.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5](美)克龙曼.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M].诸惠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

 
王弘
《江苏高教》 2018年第05期
《江苏高教》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