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改革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更新时间:2016-07-05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需 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1]。”近些年来,得益于政府层面的积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蔚然成风,与之前相比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取得显著提高。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0%,高于2014届的2.9%以及2013届的2.3%,2015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创新能力水平为54%[2],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上获得了明显进步。诚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早已达到20%~30%,不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处于成熟阶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培养出一批规模宏大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任重道远[3]

1 研究背景

1.1 工科院校迫切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需要大批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工科院校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工程人才,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工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作为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直接制约着国家战略的实现。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工科院校进行教育机制改革,所以,工科院校应立足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局,探索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1.2 “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改革注入新活力

第二课堂拥有比第一课堂更明显、更直接的优势,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是工科院校进行创业教育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高校共青团推行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效解决了第二课堂活动难以系统化管理的难题,有效保障了管理过程的 “常态化”、“集约化”、“数据化”、“科学化”。 所以,工科院校在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中是否可以尝试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强化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2 “第二课堂成绩单”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可行性

2.1 “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提出

团中央学校部在2016年9月正式下发《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并组织全国38家试点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标志着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的重大进展。第二课堂成绩单是顺应“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基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基于高校实践活动管理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新型工作机制。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生态系统都产生了巨大变革,尽管教育领域相对保守,但同样莫能避之。显然,文本证书阶段中借助大量人工进行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数据记录与分析的工作机制,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信息处理要更加准确、规范、实时的要求。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模式迫切需要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经验型直接指导转变为数据化辅助决策,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集约化管理。于是,高校团组织的管理者开始探索如何在活动管理中融入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与管理平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应运而生。

2.2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内源耦合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核是课程教育培养体系和实践教育培养体系,这两者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内容。“创新创业人才”的概念意旨丰富,它规定了人才创业的基础要立足于创新,同时明确了人才创新的应用指向是创业。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经过前期局部试点,在2016年被列为学校共青团工作要点在全国高校进行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不仅促进了学校共青团领导方式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同时也进一步助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借助第二课堂成绩单既能够实现对大学生成长的记录,也能对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梳理量化、管理引导。

当前我国有很多的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适应监督管理的规章要求,慢慢构建了审贷分离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让三个不同的部门进行贷款的信用调查思考、评估审查发放、贷款后期的风险监测以及回收等,可是在对审批人员进行实际管理的时候并没有实现人员的独立。鉴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采用的是总分行制度,所以对审贷人员的管制也是两条线路,就是分行的风险总监会受到总行的风险管制和领导班子的审查约束,与此同时,分行的风险控制部门的全体员工的人事考察都是在分行管理中完成,这种管理体系会导致审批人员的管理不够独立。

根据公益组织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2014年之前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青年首次创业的成功率不足10%。2015年,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秘书长杨芳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4%[5]。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创业成功率20%相差悬殊,说明我们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是影响学生一生的终身能力,该能力的不足是引发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症结之一。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改革引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重视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活动,同时所开设的活动与课程体系要避免误入将创新创业教育单一化为创业训练的歧途。

以上,我们从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专业化生活教师师资队伍、完善寄宿制的管理制度、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注重日常安全教育和安全演习这几个方面就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展开了探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恰当的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 构建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3.1 基本原则

3.1.1 能力为本

3.2.1 创业设计大赛实践课程模块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存在着实践属性上的内源耦合。王占仁指出,未来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是通过“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实现“知行并重”到“知行融合”的跨越[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突出创业实践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创新实践转化为创业成果。因此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机制的创新关键在于突出实践属性。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平台搭载丰富创业实践,契合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实践的诉求,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有益尝试。

3.2.2 创业社团活动实践课程模块

《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更多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进行创业[6]。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毕业后几年工作实践帮助学生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也引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第二课堂在校期间就为大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锻炼机会,大大缩短了他们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时间周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利于借助在校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加速工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获得,一旦这种终身能力获得提高就会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向机会创业,也将极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3.1.3 协同为要

缓控释肥技术,是引自国外的先进技术,对于减肥增效和节能环保绝对是首选。但在中国推广并不理想,原因有:一是国产缓控释肥质量相差很大,很多小厂家标榜的缓控释肥粗制滥造,起不到缓控作用,农民不认可;二是真正大厂制造的符合国标的缓控释肥,价格普通较高,农民接受程度受限;三是国家引导政策不够,若国家有政策引导农户使用真正的缓控释肥,给予一定补贴,推广进程会加快很多。

3.2 课程模块

创业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社团活动氛围自由轻松,大学生在创业社团中有利于能够进行创新思维的碰撞,更能激发优质的创业灵感。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社团主要有创业协会、创新协会、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以及围绕着不同实践主题组建的社团活动。一方面是社团活动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社团发展指向性不足,缺乏长远规划的现状。为解决这一困境,尝试通过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对创业社团活动进行宽严相济的管理,打造创业社团活动实践课程模块体系,最终强化成果的转化落地环节。实际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创业社团活动实践课程模块更加强调加强创业社团之间的沟通协作,以及对社团创新想法的帮扶力度。

埕南断层在套尔河次洼段表现为北东向的铲式断层,洼陷沉降中心相对远离断层,且与沉积中心重叠,即沉降中心也是沉积中心[1]。沉积中心发育有巨厚的沙河街组地层(最大厚度达3 000m),暗色泥岩厚度大、分布广,油源条件优越。除在断层下降盘一带普遍发育多个“裙带状”近岸水下扇体外,在洼陷深水区沙三下也分布有大量呈扇状分布的碎屑岩沉积体。为弄清这些沉积体的成因、分布与含油性,通过对5口井80多米岩心观察描述,结合部分粒度分析及薄片鉴定资料,发现有以下特征:

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了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等也相继每年举办创业竞赛[8]。我们熟知的YAHOO就是在大学创业创新氛围下发展起来的。事实上,我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可以追溯至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近些年来,不少高校也都创办了类似的大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管理之星”大赛、西安交通大学的“腾飞杯”科技竞赛、南京财经大学的“创业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设计大赛是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重要载体,通过竞赛实践课程模块整合教师指导、创业辅导、赛前培训、投资洽谈等多种内容,给学生淋漓尽致的切身体验。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同时,创业设计大赛课程实践模块的着眼点应该是如何构建一套逻辑关系严密、层次结构完整的模块化实践课程,以及如何结合工科院校专业特色创办“三位一体,特色鲜明”(“三位”即“本校、区域、行业”)的创业设计大赛。

林德叉车(中国)有限公司在“进博会”上推出了引领潮流的智能化设备-林德物料搬运机器人L-Matic AC,环保节能的新能源叉车——氢电池和锂电池叉车,以及专注车队运营管理数字化的林德智联系统Linde Smartlink等,和与会展商、观众分享智能化、数字化、新能源转型经验,集中展现了林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1.2 实践为基

坚持协同为要的原则,既要保障人际间协同,兼顾专业、院系、学科的协同发展,也要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做到校内外的协同。国内有学者针对斯腾伯格(Sternberg)的WICS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进行探讨,提出我国高校对学生多元智力培养不平衡,实践智力培养不足[7]。“沟通合作”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智力重要构成,无论是人际间协同,还是专业、院系、学科的协同,都能够有助于整合资源、扩宽视野,也会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大有裨益。

我国高校经过持续发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逐步趋于科学化、系统性,以选修课或必修课形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已经相当普遍。从1997年清华大学在MBA中开设的“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到现如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的 “北航创业培训模块化课程”、黑龙江大学构建的“三创”课程群,第一课堂的创业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相较之,第二课堂创业实践的教育发展相对不足。“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是改革方向,在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中可以试图尝试,突出工科院校专业特色,促进实践活动课程化。为了突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以在第二课堂成绩单活动体系中单独划区,构建多模块的实践课程运行体系。

3.2.3 创业基地与创业园区实践模块

我国高校的创业基地与创业园运营中不乏效益显著者。如清华大学的清华科技园,西安交通大学建立的“综合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生产实习基地”等多个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可以说,创业基地与创业园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中关键的一环,也是最后的教育阶段。创业基地与创业园区实践模块定位为“帮扶”,是帮助工科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重要载体。从创业设计大赛模块到社团活动模块、创业基地模块,整个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一个系统的活动链。创业基地与创业园区实践模块在建设中要学习前人重视大学生直观创业体验,为大学生提供与优秀企业家交流接洽机会,同时也应该注意用好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帮助大学生整合资源,监控记录大学生创业行为表现。

3.3 运行模式

融入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教育机制可以尝试采用“项目工作室运行模式”,既切合课程模块设计遵循的目标导向,也能紧密联系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工作室制”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院,最早以“作坊”形式被提出[9]。这种模式却更多地出现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要想有效将这一模式引入到机制改革中:首先,前期项目工作室的组建上坚持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思想自由精神开放为原则。项目工作室鼓励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的人才加入,在适度规模的基础上为每一个成员培育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技能以及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其次,项目工作室实行全程“双师”指导。学生一旦自主成立了项目工作室,学校选派一名企业家导师、一名在校导师对工作室进行跟踪负责。“双师”的作用在于帮助成员整合创业资源、体验创业过程、训练创新思维。最后,项目工作室实行奖励资助制。学校以工作室为单位下拨专项资金,有针对性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同时,工作室的出现创新成果,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借助小小项目工作室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以及创新成果的孵化。

总之,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创新创业机制改革,应该紧紧围绕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来展开的,尝试通过实践课程三大体系的运行与学生所需创新创业能力结构进行对接,采用项目工作室的形式,坚持成果导向。整个体系动态发展,不断借助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平台吸收新鲜实践活动形式,保障机制运作始终拥有持久的生命力。见图1。

图1 运行模式

3.4 机制模型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遵循着能力为本、实践为基、协同为要的基本原则,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展开为纽带,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间构建紧密联系;借助项目工作室运行体系实现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目标的达成;借助课程实践运行体系实现了第二课堂成绩评定与创新创业效果评价的量化。整个模型具有鲜明的成果目标导向,使创业实践训练、创新实践活动、专家指导紧密关联,实现了多层面、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过程监控与评价。见图2。

云城乳业公司的2个社会职能机构分别由市国资委和云岗区政府接管,签订了移交协议;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权籍调查面积2429.94亩,完成登记发证6宗,确权面积2429.94亩,所有农用地已完成了发证工作。云城乳业公司今年完成了“两个3年”任务,各项改革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被省农垦局、市国资委确定为系统内重点国企改革的标杆。

4 结语

图2 机制模型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也正说明其发展势头强劲,研究前景广阔。发展始于改革,工科院校摆脱低效不前的现实教育困境应着力进行机制变革,突破口在于强化实践环节,重视成果转化。第二课程成绩单以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成果导向的鲜明性,为工科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搭载了良好平台,将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必将推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模式的形成,以及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能够有效运行,其运行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监控与评价机制如何有效构建,如何丰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内涵、扩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外延,无缝对接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参考文献

[1]张晶晶.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31(9):125-127.

[2]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8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

[4]王占仁.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史[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176.

[5]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html/2015-05/15/nw.D110000zgqnb_20150515_3-03.htm.

[6]付晓娜.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与思考——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7):52-57.

[7]刘畅.WICS模型及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5(20):137-139.

[8]张再兴.求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中若干新课题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8.

[9]陈宇栋,林佩云.英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概况及其启示——以中央兰开夏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4(6):154-155.

李汉超,牛立蕊,高尚武,屈建萍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年第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