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通过艺术熏陶培育工匠精神——以江苏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为例

更新时间:2016-07-05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打造“中国制造”品牌成为国家意识,但是其首要目标是“中国制造”。通过科学设计,中国制造业能形成系列化的响亮名牌成为全民的共识。但是国内制造业一线员工的素质与技能水平成为制约中国工业产品的瓶颈,甚至造成一些国民扎堆去国外排队购买马桶盖的现象,这深深地刺激中国的工业界和职业教育界——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2.突出强度法:此训练法的特点是每周每天每项都突出强度,甚至超出本人当天最高水平,然后减10kg做两组,再减10kg做两组,即开始递增重量至当天最大重量,再递减重量。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要求组数越多越好,组与组之间的间歇以恢复为准。

什么叫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其内涵主要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精湛、追求和谐的追求,核心体现是强烈的责任心。但是当前培养职校生的工匠精神难度很大,因为学生的基础通识水平、人文欣赏素养和对工程、技术精密性的理解程度,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操作能力。我们需要从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和通识素养几方面来关注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1]

1 开展艺术教育把职校生培养成“完整的人”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但在具体操作上往往存在分歧。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出因为工业革命的生产造成人发展的偏离,导致“异化”成为“不完整”的人,所以他们强调人的全面教育与发展,许多教育学家也提出“全人”教育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教育无法脱离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施教者和被教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为桥梁,发挥纽带作用,方能产生教育实效。情感有助于育人,艺术熏陶而能打动人,最能产生共鸣。艺术教育并非简单地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代化造成“后喻时代”的到来,使学生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交流联系少了,感情疏远,人情淡漠。感情世界的苍白,会给民风建设造成一些偏离。从这个意义上,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2-4]。而情感教育正是艺术教育的强项。

总策展人罗宁指出,如果说学术邀请版块中10位中老年艺术家的参展是本次高原展在“回顾与审视”中,对“新西部、新古典”主题的完美诠释;那么“八零油画社”15位年轻画家参展作品则是对“新时代、新表现”主题的形象体现,而西部人画西部版块的所有入选作品,尤其是获奖作品,不仅是对这一主题多形式的艺术注解,也是对高原展一直秉承的“原发性生命体验、原生态生存体验、原创性语言体验”学术主张的多方位探索和实践成果的具体体现。

我校领导通过与各级政府和艺术团体协商把当地的美术场馆、书法场馆、文学鉴赏场馆建在我校,或者在我校建立分馆,或者进行巡回展示到我校。加强校内外交流学习,利用全省艺术送展、文艺巡回展览和专家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7]。年轻教师把自己的作品集、外出写生、摄影作品阶段性的在校内艺术馆展出,给学生靠近艺术“一饱眼福”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就能看到高雅的艺术作品,使他们觉得艺术并非高不可攀,身边就有艺术大师。学校成立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社团和学会,定期开展活动,就重大教育活动进行研讨,引导艺术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对于这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主要安排艺术选修课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通过艺术对人性修养的陶冶功能,完善技术型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出健全的审美品格。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重视从学科出发促进科学与人文素质的融合,在此过程中进行多种教育的探究和实践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在实践中培育创新细胞。

2 开展艺术教育培育职校生的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开展艺术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分门别类的要求。一方面,专业不同,学生的艺术素养起点不同,对艺术素养的需求也不同;另一方面,专业不同,对艺术实践所配套的学习方式也不同,技术学习与艺术学习的融合需要也不同。从而应该根据专业需要、学生素养和学习方式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和要求。在我们学校,主要分成三类专业(技术操作型专业、人文应用型专业和艺术特长型专业),然后进行不同要求。

工匠精神追求和谐,使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或者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艺术教育是培养这种工匠精神的较好时空场域。重视艺术教育,落实艺术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和谐的人,肯定促进工匠精神的成长。

2.1 技术操作型专业——通过艺术熏陶弥补审美素养

根据需要与可能,我们尝试发展艺术与技术融合课程,构建“技艺双融”课程与评价体系,保证技术与艺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8]

越是缺少的东西,在教育实践中越要补充给学生。职业院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往往被教师、一般同学冷遇,处于被“孤立”的群体,“边缘化”造成情感上的失落,需要我们加以关注,通过艺术熏陶弥补他们的情感冷漠。我们对艺术教育的总体观念是“技术教育需要艺术,艺术教育无止境”。职业院校往往偏向技能发展,只重视技能教育,忽视其他方面,甚至只把学生当成“技术机器”培养成冷若冰霜“单向度”人,这是非常可怕的倾向,也是教育家特别担忧的地方[5]。艺术教育通过点点滴滴渗透,在无形中有形,在无声中有声,在默契中融合,就能发挥艺术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6]

我校的人文应用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动漫设计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办公文员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网站设计、简单商务和服务性工作,他们的艺术素养相对有一些,在艺术课程的设计上,我们注意让他们参与一些艺术实践,开设艺术社团如音乐欣赏、美术熏陶、民歌学习、街舞、轮滑、球类活动,帮助他们提升人文素养,学会艺术审美[9]。工匠精神追求美感,追求完善,艺术教育正是培养这种精神的最好载体。

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无论是公共文化课还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但艺术教育却是一个突破口,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功效,这是由于艺术教育形式本身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艺术课程兼有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人文修养课程的功能总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给予自我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鉴赏,在鉴赏中学会提升。我们的艺术课程门类齐全,对于所有专业的艺术公共课有《音乐》《绘画》《剪纸》《书法》《啦啦操》,以一批中青年教师为代表的教师队伍保证艺术课程的质量与体系完美,通过阶段性的座谈与课程论证会推进课程优化,促进其发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怎么了,阿姨?苏楠这一声叫得比往常更真诚,更有内容。她安慰对方,您放心,我们已经找到那个姓谢的证人了。等法院判决完,你们一家就能见面了。她还想着,应该和阿姨再拍张合影发在微信上,文字也想好了,重逢3 0多年前的养母。

我校的技术操作型专业主要有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电子专业、汽修专业,这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要求较少,动手操作要求较多,比较而言,他们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素养相对较差。因而在形成完美高雅的工业制造产品方面缺少文化底蕴,至少思想认识上还达不到基本的要求。工匠精神追求卓越,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一些潜能和后劲,增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6]

2.2 人文应用性专业——通过艺术实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果儿童打了人,家长、教师默认、纵容,不制止、不批评的态度就成为儿童打人行为的强化剂,儿童会觉得打人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打人。所以,当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应该即时给予批评教育,并且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使儿童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怎么做才对。如果儿童有非常严重的攻击行为,如打骂他人、无理顶嘴等,应该给予重罚。当然,重罚并不等于惩罚。重罚包括取消某种特权、不许参加喜欢的活动等。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个人爱好出发,对学生广泛喜爱的游戏加以关注,尝试用教育游戏进入教学课堂,对教学带来更大的促进。从现实需要出发,我们与无锡冰点动漫公司合作创办新的专业“动漫设计”,开办教育游戏社团,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艺术教育从根本上离不开实践操作,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和体验,只有在身体力行中参与,才能感受艺术的力量和动感,才能感知理论的价值,才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离开实践的艺术绝对是空中楼阁。我们校内建有室外写生基地,把校园最美的地方让学生亲手描绘自己美丽的“家园”,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艺术表现力。通过实践教育,学生获得许多收获,促进情感的完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技能的成长。在六年前,啦啦操成为我们的传统项目,在学校开设训练中心,开展相关比赛。我校的啦啦操团队在省级、国家级取得一些出色的比赛成绩,甚至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啦啦操比赛也取得第6名的好成绩,为此我校成为国家啦啦操推广基地[10]

2.3 艺术特长专业——通过个性发展和大赛提升学生的通识素养

我校的艺术特长专业主要有广告设计专业、幼儿师范专业、美术设计专业等,他们的音乐或美术的艺术素养相对较高,对于他们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个性化发展和参加艺术技能的实践训练,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以美扬技,以技促艺,然后平稳地迁移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强烈的个人品德和责任感。通过艺术教育必然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让品德在审美中找到生长的土壤和空间,换句话说,艺术是工匠精神成长的温床。

职业院校当前在中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场所,摒弃应试教育和简单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生产“工业产品”,真正地从学生需要与发展规律出发找到学生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这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教育改革所期待的方向[10]。对广告设计专业需要完善课程设置,努力做到知识结构完整、课程体系科学,给学生尽量完整的课程背景,然后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的要求,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11]。比如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开设《人文欣赏》校本课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安排是课程设计的要求,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是现实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重视从学科出发渗透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借鉴陶行知的“做学教合一”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改进教学效果,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通识教育和核心素养训练,提高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杨笑琪.关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思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83-85.

[2]周玢杉.高校艺术教育对青年学生成才的影响研究[D].西华大学,2015(2):27-30.

[3]洪霞.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思路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6):49-50.

[4]贾韬.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J].江苏高教,2015(2):55-56.

[5]高鹤,王岩.吉林省地方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3):35-36.

[6]陆广地,王行晖.借鉴STEAM思想培养职教创新人才[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2017(4):123-126..

[7]陆广地.高职院校创客教育实践探索[J].创新人才教育,2016(1):42-44.

[8]陆广地.高职“技艺双修”课程模式与评价体系[J].河北能源职技院学报,2014(3):37-41.

[9]陆广地.在砥砺科学与人文融合中培育核心价值观[J].广东交通职技院学报,2017(16):112-117.

[10]陆广地,王行晖,徐正勇.弘扬“算法”理念培育数学核心素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3):25-27.

[11]钟启泉.从认知科学视角看两种教学范式的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7(2):13-19.

陆广地,陆书行,朱家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年第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