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双一流”建设视域下“三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更新时间:2016-07-05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而推出的“中国战略”[1]。该战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双一流”建设应当以一流本科教育为基础和关键,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离不开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视域下,深入理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双一流”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契合“双一流”建设任务和战略引导,探索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双一流”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国务院于2015年提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科学性、可行性的发展规划,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总体方案》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从建设、改革两方面共安排了10项重点任务。其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五大重点建设任务之一。《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这决定了“双一流”建设任务与高等教育使命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1.1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

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中心任务。本科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其不仅彰显着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特色,更以高等教育的主体身份承载着大学的传统和文化,推动着学校知识传承创新与学科优势积累,甚至成为影响学校办学声誉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

1.2 一流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任务的关键

大学的理念在于创新和发现,创新势必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一流人才的培养,未来大学的竞争,在于高质量学生的竞争,在于拔尖创新创业人才的竞争。《总体方案》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契合高等教育使命,更合乎高等学校的发展理念。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不仅决定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水平,更直接关系到“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任务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一流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任务的关键。

2 “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提出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育人模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理论和实践双热点,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正在逐步步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其教育体系日益健全,相关保障措施日趋完善。但尽管如此,我国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面仍然有限,市场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接纳程度还相对较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左右,远低于一般企业的成功率,同时也低于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30%)[2]。迄今为止,在实践层面,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行动,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评价机制不科学。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以考试为主,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考察。在这样的机制下,学生的分数是其工作、升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完成情况的重要标准。于是,许多教师把系统化的知识传授视为“硬任务”,而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为“摸不着的软任务”。其次,没有科学化、持续性的教师激励机制配合。目前对教师的奖励仍然围绕传统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业绩并未能在提职、加薪、奖金等方面得到相应的体现,更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给予引导和支持。最后,已出台政策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规划和持续辅导有力举措,导致大学生靠热情创新创业,缺乏管理经验和市场研判,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经不起市场考验,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相对不够完善的政策导向和奖励、激励机制,导致教师与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就在这种制度保障缺失中被消耗得所剩无几。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目前高校和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上均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任务承担上也多由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组织机构或创新创业任课教师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孤立于专业教育之外。具体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严重脱节,专业课任课教师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少数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任务,课堂教学中仍以传授、继承已有专业知识为中心,重传承的“继承本位”,而非重创新的“创造本位”,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非知识的内部消化和不断开拓探索,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个性发展。

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训练活动,而是寓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3]是所有学生均应享受的教育资源。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符合专业发展方向、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使之相辅相成[4]。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5]。这决定了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言传身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落脚点。因此,要真正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必须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学校和专业教师都应当主动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职责,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打造一流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

具体举措上,以革新教育理念为先导,继续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推动教师在专业日常教学中自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方法、批判性思维、创业基础与技能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充分利用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成果,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建“互动型学习示范课”,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集群。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促进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专业建设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密切结合,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全过程覆盖的专业点,以点带面,相互驱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接下来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和相关文献进行简要概括,重点从学习风格、同伴协助学习,协作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和积极学习五大方面展开:

443 大鼠海水浸泡体温过低症水浴复温的实验研究 奂剑波,陈丽娜,韩志海,代 维,袁丹凤,周继红,史成和

2014年9 月李克强同志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的空间”。2015年,国务院发文指出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6]。国家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一定环境和氛围。然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内容、社会尊重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认同度低等因素的存在,决定了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仍有待改善。尤其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下,创新创业教育仍然被多数高校视为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的补充或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

(1)观念层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阻碍,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专业教育之外。

牛津大学原校长汉密尔顿曾经说过,只有学生愿意挑战权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对于世界的认识做出贡献,也使自己的性格能够变得更加丰富[10]。为此,学校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领和示范效应,通过改革教学管理、革新奖励机制、营造环境氛围等方式,全方位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语文的教学要走出困境,就必须要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并联系实际进行相关的实践。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不同的是,课外活动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它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方面,与实际的生活领域相关联,有着较强的生活气息,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纳。在教学方式上,课外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过度引导的问题。课外活动始终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这样的方式也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双一流”建设视域下“三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现,正是以教育理念革新为先导,通过模式改革、资源汇集、实践提升、成果驱动、校企共建等有效举措,丰富教学内容、健全管理制度、革新评价方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创新教育“超市化”、创业教育“学院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过程,若要将其有效地融入目前各高校的专业教育之中,必须以有效的实践操作平台为支撑。但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高等学校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平台,大量的课程设置挤压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时间,教学中的实验、实践环节不健全,教育活动围绕着“注入式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导致了学生实践短板,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屡屡受挫,学生创新成果转化率和创业成功率均较低。

基于以上分析,与专业教育分离化发展、创新创业环境缺失下师生投入动力不足以及创新创业培养人才导向上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三大困境。而“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提出,强调了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在困境中寻求有效解决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校园文化以及企业、行业、社会发展,为一流大学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提供了全新思路。

3 “双一流”建设视域下“三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

针对该现状,曾有教育专家对比中美教育后指出,我国教育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美国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教育属于知识灌输型,美国教育属于能力培养型;前者“受人以鱼”,后者“授人以渔”。[7]这种分析大致合乎我国目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学与实践作为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应该是一个整体。教学的内容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落于实处,而实践又为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素材。创新创业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二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缺一不可。高校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积极提供个性化、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给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知识和开拓进取的欲望,探索建立学生需求导向、创新创业导向人才培养新机制,针对性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3.1 深度融合专业教育,汇聚并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源泉

专业教育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构建学生创新的能力基础,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是决定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后首次进行创业方向的重要选择依据[8]。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少数专业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专业,普遍培养和提高所有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广谱式”教育[9]。这决定了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树立“融合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只有从最核心、最根本、最持久的专业教育入手,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平台上不同程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才能汇聚并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源泉,彻底根除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

(2)环境层面:缺乏政策导向,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3.2 深度融合校园文化,全方位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3)实践层面:缺乏有效平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法实现有效对接。

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允许休学创新创业,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通过课程替代、实践活动考核等多种形式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搭建科普、科研、竞赛、创业多元化、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推广递进式、普惠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成长需求。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通过推行创新创业学分,加大创新实践学生、竞赛获奖学生的保研推免力度,给予荣誉和奖金奖励等。加大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力度,激励教师将创新创业工作队伍纳入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工作指导教师库,强化学科交叉综合指导。完善考评体系,将学生成果产出与教师业绩考核、教师岗位分级和职称评聘等制度挂钩,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校、学院目标考核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和场地支持,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力度,在资金保障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空间保障,为学生自主研究、主动实践打造更加完善的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

视高考如生命的北方人,早在那个年月里就变态地迫切追求升学率了。我初中时便有晚课,分两个班,一个叫补差,一个叫培优,月考分数排名靠前去培优,靠后则去补差。我和朋友的功课都属于中不溜阵营,上下随便一波动就波动去了隔壁班,两人一会儿培优一会儿补差,好不热闹。

在实际的小学教学管理活动中,要以小学生为关注的主体,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来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以及引导,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因此,深入改进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3.3 深度融合企业、行业、社会发展,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与普通大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创新创业人才既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又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11]。这决定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注重教育空间的拓展与开放.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实现“无缝对接”[12]。只有深度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调整专业学科建设来引领人才的培养输送,方能适应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变化、储备新兴产业人才。

莫扎特于1778年的夏天在巴黎创作了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这个时期的莫扎特所作的K330与其中在巴黎所创作的作品相比,规模虽然小了一些也更容易弹奏,但是在它的内容方面却是丰富多彩且带有强烈的表现性的,还带有些许的法国风味。

为此,学校必须实现培养主体、培养环境的协同创新,统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社会资源,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之间的协同,建立结构多元、合作多样、交叉培养的育人新机制。在人力资源方面,聘请校外企业师资及社会创新创业导师、成功校友等联合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完善校内外融合的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在物力资源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研发、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打造校外见习、实习、实训一体化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更为深度的专业性实践提供平台;在财力资源方面,通过设立校友奖学金、校友企业捐助、校企合作办学以及社会捐助等方式多元化拓宽经费来源,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扶持,扩大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与受益面。同时,加强国际交流,通过组织参与国际赛事、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国际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入国门,参与海外高水平学术研究学习活动,拓展国际视野,在充分整合校外资源基础上,促进国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融合,协同政府、行业、社会等多个维度,完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链,支持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入园孵化,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 /OL].(2015-l1-05).[2016-03-28].http:Il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 /05 /content-10269.htm.

[2]黎民浩.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创业的成功与失败[J].现代商业,2017(19):178.

[3]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7.

[4]李红,丁雪,明文钦.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基本问题[J].学术探索,2014(12):149.

[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39.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

[7]张文娟,冯文全,耿磊.从素质教育视角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J].科技广场,2007(12):144-145.

[8]赵薇,邱立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10):70.

[9]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

[10]李延保.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1):5.

[11]郑亚娟,王方平.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6-8.

[12]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朱翠兰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年第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