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创新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困难处境时,已有的资源和行为模式不能满足摆脱困境的需求,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是人生道路的重要节点,危险与机遇并存。如果心理危机能得到顺利解决,个体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获得新的成长。反之,个体则会受到心理创伤,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健康成长。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危机具有高发和隐秘的特点。当前,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如何充分发挥自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中的重要作用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2012年我国气候异常,局部暴雨强度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从2012年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际来看,项目建设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发挥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入汛以来全国645个县共发布了1.9万次山洪灾害预警,利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向约130万防汛责任人员发送预警短信620多万条,启动预警广播4.76万次,转移危险区群众超过265万人次,大大减免了人员伤亡。2012年全国因山洪灾害死亡失踪625人,约占全部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76%,大大低于2000年以来均值。

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一)自媒体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

当前,对自媒体的概念大家引用较多的是由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定义的“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但这个经过翻译以后的定义,并没有很清晰的说明自媒体是什么,至少理解起来很费劲。笔者认为,自媒体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移动互联技术和便捷的互联网终端是自媒体快速兴起的两大基石。自媒体时代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诸如微信、微博、论坛等自由发声的平台,同时普通民众又乐于通过这些平台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时代。当前,主要的自媒体平台有微信、QQ、微博、天涯社区以及百度贴吧等。自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样化、平民化,传播媒介便捷化、数字化,传播方式及时化、互动化,传播速度裂变化、爆炸化,传播内容日常化、个人化、娱乐化等特点。

(二)自媒体深受大学生喜爱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社交网络正发展为“连接一切”的生态平台,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大学生是网民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群体可以说是无处不网、无时不网。自媒体融入了大学生日常生活,成为了大学校园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和道德发展。[2]大学生成为自媒体的“重度使用者”,经常活跃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自媒体平台,通过自媒体展现自己的态度、价值观以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感受等个人信息。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了“晒文化”。[3]自媒体成为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必须面对的新事物。

(三)自媒体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自媒体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积极影响在于,自媒体鼓励个体自由表达,有利于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强化、个性的发展和建立“自我同一性”。不利的影响在于,自媒体容易出现群体极化和群体失范现象,表现为大学生在网上一个样,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另外一个样,造成人格分裂。二是自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在于,自媒体的匿名性有利于内向和害羞的个体在网络空间找到彼此信任的朋友,消除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促进心理健康。消极的影响在于,自媒体容易使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漠不关心,造成现实生活中的适应困难。同时,在自媒体构建的社交场域中,个体之间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交往,大学生经受网络暴力的可能性也会加大。三是自媒体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在于,自媒体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愉悦。消极的影响在于,自媒体上的海量信息和杂乱无序会对大学生造成极大冲击,在没有良好的判别能力和媒介素养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信息疲劳和无所适从。四是自媒体对大学生意志行为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在于,通过自媒体加入一个群或者一个朋友圈,能够在大家的关注下,坚持自己的行为。消极影响在于,大学生容易沉迷于自媒体平台的娱乐功能,从而造成意志障碍,表现为对事情丧失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激情。五是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在于,当大学生处于不利处境时,通过自媒体可以方便快捷找到社会支持,从而整合自身资源,解决面临的问题,避免形成心理危机。消极的影响在于,自媒体本身携带的负面信息(如暴力、迷信和悲观等)容易引起或者加快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张鹏程和陈宁提出了网络心理危机的概念,进一步说明了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负面影响机制。[4]

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增加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性。心理危机具有时限性、信号性和主体性等特征。心理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干预,会造成当事人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障碍。因此,是否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当事人能否顺利渡过危机具有重要影响。基于自媒体平台的联系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一方发起对话,另一方就能很方便地进行回应。当然,这种及时回应是以心理危机干预者高度关注当事者为前提的,同时也需要当事人具有主动求助的意愿和行为。二是有利于大学生敞开心扉。心理危机干预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当事人直面自身的问题、对心理危机干预者敞开心扉、不遮掩也不回避。自媒体平台具有匿名的特点,当事人与干预者如果有需要的话都可以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在这种匿名的状态下,可以打消当事人的许多顾虑,从而对干预者敞开自己的心扉,直面自己的问题。干预者也就更能够理解当事人的问题所在,干预措施就会更恰当,效果相应也就会更好。三是有利于建立亲密的干预关系。心理危机干预是干预者和当事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语言(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上的互动,同时也包括双方当时形成的情感氛围。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互动以文字性语言为主,缺少语音语调变化的同时也缺少肢体语言和共同相处的物理环境。但这样并不会影响干预者和当事人建立亲密的干预关系。孙英红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线上方式下的自我表露和亲密感都显著高于面对面的方式。[10]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大学生碰到问题后,既不同父母老师讲,也不同同学、朋友讲,而是在网上与网友讲。

自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的作用分析

(一)自媒体是大学生自我表露的重要渠道

根据社会补偿理论,个体在自媒体上的过多表露,更多是为了弥补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需要。换句话说,在自媒体上表露自己过多信息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可能存在不良的人际关系。雷雳的研究证实了这种观点,他发现社会技能较差个体的网络自我表露是为了弥补现实中不良的人际关系,社会技能良好的个体更愿意通过网络的形式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和个体的影响性。[6]周林和顾海根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失望与痛苦表露、不满与愤怒表露呈显著正相关,和兴趣与快乐表露呈显著负相关。[7]而孤独感是衡量个体人际关系状况的一个重要主观指标。白朔天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行为反映出来,通过用户的微博使用情况可以预测其抑郁和焦虑的程度。[8]在近年发生的一些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实施自杀前,通常在微信、QQ、论坛、贴吧和微博等自媒体上有不同程度的表露。

(二)自媒体是发现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的重要窗口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会通过不同程度的自我表露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满足自己融入社会的需要。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线索减少理论,个体在自媒体上进行的交往,因为缺少肢体语言,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以建立人际信任,因此,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会表露更多的个人信息。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也会使个体减少自我意识,增加对网络环境的认同,从而使个体在网络空间上的自我表露比现实生活中的形式更多、程度也更大。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成为前三大社交应用平台,用户使用率分别为 87.3% 、64.4%和40.9%。其余的是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14.6%、12.8%和8.8%。[5]

(三)利用自媒体进行危机预警的措施分析

想要达到幼儿体育健康教育的高水平,首先必须拥有一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可以很大程度上推进幼儿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在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时,必须要完善幼儿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的培训体系,加大投入,以多种形式支持教师继续教育,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使每个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阶段性的学习,进一步完善自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幼儿园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需要进一步发挥自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大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自媒体技术的培训。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者可能会使用自媒体,但对其许多功能并不熟悉,要把自媒体与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深度融合显得力不从心。高校可以组织针对微信、QQ及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在学生教育管理中使用的专门培训。二是加大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网络信息挖掘技术的培训。田玮和朱廷劭的研究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模型可更有效地对微博用户的自杀风险进行预测。[9]自媒体平台具有海量信息,要及时发现我们需要的信息必须掌握必备的技术,如网络爬虫技术和主题词自动识别技术等。中科院心理所计算网络心理实验室研发的“中文心理分析系统”可以自动对各类文本进行词汇分类和计算词频,可以作为文本分析的重要工具。三是加大对学生干部队伍心理危机预警知识的培训。通过对班长、心理委员及朋辈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危机信息的敏感度,及时识别自媒体平台中出现的危机信息,让学生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使及时进行干预成为可能。

自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利弊分析

(一)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优势

西蒙菲沙大学高级讲师茂格扎塔·杜比尔2012年5月发表“卑诗省数学教育”一文,指出西部省份数学课程标准的写作结构与方式不妥,存在许多谬误;误导了数学教育.[2]

(二)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劣势

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劣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媒体的匿名性可能造成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负责任地进行表述,夸大自身问题有时甚至编造离奇的故事,干扰心理危机干预者的思路,浪费心理危机干预者的时间。二是当前通过自媒体进行的交流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文字进行的,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姿势和动作,这样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全面,不利于心理危机干预者及时判断形势。三是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如果干预者对当事人没有及时进行有效回馈或者采用对质技术让当事人感到不舒服时,容易造成当事人的回避,不利于干预关系的维持。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产业一线,以学生获得职业技能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等,推进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高职院校依托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对地方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很低,很多科研成果未得到推广。本文对于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推广的现状、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对应策略,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途径创新

(一)建立官方自媒体心理援助平台

自媒体心理援助平台根据管理和服务对象和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校层面的自媒体心理援助平台,具体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管理,服务对象是全校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更强;第二类是二级学院的自媒体心理援助平台,具体是由二级学院的特色成长辅导室进行管理,服务对象主要是二级学院的所有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稍弱;第三类是辅导员老师等学生工作人员成立的自媒体援助平台,主要是由成立者自行管理,服务对象为辅导员自己所带学生,干预的专业性由成立者自身的水平决定。按照心理危机的紧急和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的自媒体心理援助平台,主要处理一些不是特别紧急和严重的心理危机,平台在上班时间开放和接受学生咨询;第二类是24小时自媒体心理援助平台,主要处理特别紧急和严重的心理危机,如自杀行为的紧急援助。

(二)培训自媒体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运用自媒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比如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而自媒体心理危机干预可以为多对一,或者是多对多。同时,自媒体要也有许多新的技术上的特点,比如视频编辑技术、图片插入技术等。自媒体心理危机干预的这些特点对从事自媒体心理危机干预的从业人员在语言素养、洞察力、剖析力及网络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自媒体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培训。

(三)激励自媒体心理危机干预行为

当前,很多高校在进行工作量计算的时候,把线下参与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计算进了工作量。但对线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因其存在认定上的困难而没有计算在内,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教育管理者运用自媒体进行网上心理危机干预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利用自媒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干预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干预者的素质要求也更高。高校需要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了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量计算办法,把线上和线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结合起来,并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鼓励广大学生教育管理者利用自媒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 代玉梅. 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 4-11.

[2] 李霞,吴丹.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发展机制探微[J]. 江苏高教,2016(1): 128-130.

[3] 闫方洁. 自媒体语境下的“晒文化”与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新范式[J]. 中国青年研究,2015(6): 83-86.

[4] 张鹏程,陈宁. 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的类型、机制与干预[J]. 当代青年研究,2018(1): 124-128.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11-20].http://www.cac.gov.cn/1122347026.htm.

[6] 雷雳. 鼠标上的青春舞蹈:青少年互联网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56.

[7] 周林,顾海根. 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自我表露关系[J]. 当代青年研究,2012(9): 65-70.

[8] 白朔天,郝碧波,李昂,等. 微博用户的抑郁和焦虑预测:英文[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6): 814-820.

[9] 田玮,朱廷劭. 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博用户自杀风险预测[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8(1): 131-136.

[10] 孙英红. CMC方式下自我觉察对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亲密感的影响[D]. 济南:济南大学,2008.

 
陈健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